对科幻电影中科技伦理意识及其文化内涵的思考

2019-01-27 12:08姜博文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上海200241
名作欣赏 2019年27期
关键词:科幻电影伦理恐惧

姜博文[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上海 200241]

伦理意识,应当是人类对于社会生产以及生活进行合理的思维活动后所产生的应有的价值取向,这种意识既包括了行为准则、价值观念、社会责任,同时包括了思辨与形成过程。究其实质,它是一种调和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观念,也是指导人为此行动的技术观念。

科幻电影中的科技伦理意识是多方面的,这基于两点原因。一是科学技术大幅度地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其成果不断融入日常生活的同时也在不断刷新着观众的观感与认知,同时,科技带来的种种问题也逐渐凸显;另一方面,科幻电影反映了人存在于社会与自然中面临的多方矛盾,甚至包括隐含的可能性与辛辣的讽刺,哪怕这种幻想指向不存在的未来。

伦理思考正是探究问题解决方案的手段,科幻电影从伦理思考这一大类的不同侧面切入,表现传达自己思考的不同问题与角度,多方面的科技伦理思考也导致了科幻电影中题材的丰富与内容的深刻。

一、科幻电影中科技伦理意识的种类分析

江晓原将科幻电影的主要类型分为:星际文明、时空旅行、机器人、生物工程、专制社会、生存环境、超自然能力等七类。

1.星际文明题材中的伦理意识

这类科幻作品主要是描述人类与外星文明接触碰撞后产生的战争、交流、思考等。在大部分的电影表现中,着重突出视觉享受,贯穿全场的只有战争,如同将过去人类发现新大陆的状况换了年代与科技背景再次搬上银幕。只不过,在大多数影片中,人类扮演着土著的角色,被拥有先进科技的异族亡族灭种的恐惧感和过去人类在新大陆上的残暴行径的精神推演,让这一类电影较受瞩目。而这种思维受到不同国家历史与社会的影响更大,比如我国目前畅销的《三体》就是基于此种思维所著。

除此而外,人类与地外文明强弱形势逆转的作品较少,但皆为经典之作,如《阿凡达》《第九区》等。在这样的表现形式下,能够更鲜明地反映出当下的伦理思潮与难以解决的问题,比如如何面对与自身格格不入的少数族裔,人权的推广范围能包含多大的种族差异等。

当然,这一类作品还有第三类接触与太空歌剧式的作品,前者诸如《E·T》《与拉玛再会》,后者则缺乏独特性,只是将地球故事完全照搬至星空尺度,如《银河英雄传说》等。

2.时空旅行题材中的伦理意识

时空旅行在科幻电影中一直是重要大类,因为其不但具有深邃的思想性,还可以让电影形成巧妙的结构。因果律是时间上的结构,一旦突破时间,因果的界限就不再明确,这种刺激性正是创作者们热爱这个主题的原因,相关的优秀电影作品如《恐怖游轮》《你们这些回魂尸》《环形使者》《彗星来的那一夜》等等。这其中挑战了一个社会常识,即“人是时间线上的存在”,对此的诘问和思考也层出不穷,如可否打破外祖父谬论、可否因为未来的罪行预先击杀过去的罪犯,这种伦理思考常常基于哲学,探究事物的本质,让人思考自身的存在。总的来说,时空穿越和其余题材的科幻电影不同,至今没有显露其现实可能性。但提出这类想法是了不起的,因为人类虽然还缺乏跨越时空旅行的实际感受,但已经在科学幻想中游历于时间的长河。

科技发展到目前,人类已经获得了空间上旅游的自由性,究竟能否获得时间上旅行的自由性,以及这种自由性能延伸到多大的范围、是否应该有所限制。这种对于身体自由与自由意志的伦理思考一直有着其独特的魅力。

3.机器生命题材中的伦理意识

这样的分类及其论述并不够准确,我更愿意称其为“赛博朋克”,机器人的外在形式只是表象,何况更有很多此类作品并没有器械的物质实体的体现。

这类影片主要探讨两个问题,其一是机器人是否会取代人类成为世界的主宰,另一个则是人的界限。这是人与机械的永恒矛盾,也是技术大量影响生活后,技术恐惧最具象化的表现形式。

前者的代表作有《终结者》《黑客帝国》,表现了人类对于计算能力和身体体能都远远强于自身的机器获得了自主意识的恐惧,同时也借影片发出了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的疑问。

后者的代表作《我,机器人》《银翼杀手》则是在机器与人的界限上发出疑问,当一个客体完全拥有人类的外在、情感与思想时,他与人类的区别究竟在哪里?人类该不该接受这样的机器进入人类社会?什么才是人类最重要的东西?这种伦理思考长期伴随着人类的社会发展,并非是进入现代社会后才存在的疑惑,中国的先贤们也留下了“夷狄而华夏者,则华夏之;华夏而夷狄者,则夷狄之”“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样截然相反的论断,可以看出这样的矛盾与伦理的变易一直伴随着人类左右。

4.生物工程题材中的伦理意识

科幻电影能够反映当前的社会思潮,对于伦理意识的思考也正是本时代的人对于技术飞速发展时人与社会、自然异化的迷茫和道德标准的重组与新建的诉求,这在科幻电影这个分类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无论是星际社会、时空穿梭、“赛博朋克”,还是专制社会,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可能性都较为渺茫,当下的精神诉求在其中表现得并不明显,但生物工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前段时间关于转基因工程的论战正揭示了这种思潮的冰山一角。

这一类的电影都对食品、病菌等普通人难以发现异常却又常伴左右的事物上进行的不易于了解的高科技表达了深深的恐惧,如《生化危机》《我是传奇》《湮灭》等。这种恐惧可一直上溯至茹毛饮血时代对于巫医的敬畏,那时候人类尚不能理解疫病的作用原理,基于死亡的恐惧将之神化。而随着科技跳跃式的发展,基因工程这种专业度极高的学科,所研究的又是与生存密切相关的事物,普通人对其已不能通过科普完全了解,所以难免产生强烈的危机感与不信任感。这样的思潮是人类完全可以理解的。

5.专制社会题材中的伦理意识

专制社会是西方创作的一个重要母题,反乌托邦式的作品因其辛辣的讽刺与真切的塑造让人难以视之为儿戏,权力的制衡、人民自由权利的合理表达,在人类的历史上也是重要的部分。其伦理性的判断更加明确,主题较为单一,相关作品的表现形式多为对专制的抗争、对自由的追寻,如《1984》《美丽新世界》。前者,表现的是通过高压统治的恐怖政权,后者则是通过享乐文化控制人们的思想,娱乐至死。但无论如何,剧中都表现出专制社会的威胁在于生活方式、文化与思想的单一化,其中区别只是到底是基于集权统治还是消费文化。

但后期这类电影思考得则更为深入,一般是讲述极端条件下政治体制的转变,以及生存下去与人的尊严哪个更为重要。这其中有整个世界陷入严寒,为了保留文明火种而强化阶级和愚民政策的《雪国列车》,在思想上更有深度,对于其中的伦理探讨也不再那么旗帜鲜明。

6.生存环境题材中的伦理意识

自从工业社会出现后,人类就在高效迅速地破坏生态环境,百年来,自然条件与生态平衡的变化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科幻电影通过描绘自然灾害揭示人类的利益应是相通的,其中不但有全球生态崩溃的大图景,也有在大部分人不会接触到的封闭条件下的环境灾害。

基于现实状况的科技伦理反思,科幻电影展现了许多生存条件恶化后的恐怖场景。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后天》和《未来水世界》。这两部电影描述的生态崩溃截然相反——前者是席卷全球的寒冷,后者是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此类影片的预警性质通常非常明显且不加掩饰,“后天”“未来”,几乎要明确地说如果人类不妥善调节技术与自然的关系,这种可能的未来就要降临。

而严峻的现实让科幻电影中随处可见自然生态伦理的身影,即便是重点着眼在时空穿越的电影《星际穿越》《流浪地球》,驱使主角做出行动的主因也是因为自然环境崩溃、粮食减产、生存条件恶化。

生态环境的破坏威胁到全人类的生存,然而科幻电影前瞻性地提出了新的伦理问题——太空垃圾。在科幻电影《地心引力》中,地外空间被人抛弃的太空垃圾击毁了空间站,也让观众意识到了与个人自身生存并无直接关系的地方,也有着污染破坏,也有着独属太空时代的伦理问题。

7.超自然能力题材中的伦理意识

此类电影并非科幻电影的主流,但其中蕴含的伦理问题比较多样化。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展露的主要思想亦不相同,诸如超级英雄系列电影,基于时代背景有打击犯罪、维护和平、反击恐怖袭击等种种精神内核。

除此之外,人类能不能掌控超自然力量,也是其中伦理思考的重要方面,科幻电影《超能失控》中就讲述了三个获得超能力的少年如何被超出自己心智掌控能力之外的力量毁掉的故事。

《少数派报告》和《时间规划局》则是表达了对于超越常识逻辑的能力进入现实社会中,乃至人人都为其所困的恐惧。相比于利用超能力来解决问题、消除不公的电影,这种深入探究超能力本身带来问题的电影,有着更为深刻的思想高度。

二、科幻电影中科技伦理意识的特点

1.对科技发展中潜在威胁的展示

大部分科幻题材的电影,在故事的表达上都较为相似,它们都指向了一个充满悲观色彩的前景,其中大量充斥着对于科技的不信任、对于人类本性的怀疑、对于未来的悲观预测。

但实际上科幻电影描述的悲观的未来与可能性,本质上是对科技负面效应的警醒。应当看到,科学技术在大幅度改变人类生存境遇的前提下,也存在着种种可以提前规避的潜在威胁和负面效应。

科技带来的负面效应首先表现在人与技术的关系上。人在享受科技成果时,应当注意到自身的自由意志以及合理发展,避免沦为科技的附庸,丧失作为“人”的意义和本性。

其次,负面效应表现在社会与技术的关系上,当某一种科技被滥用,或者没有充分认识到其危害性时,其对于社会关系的溶解破坏就难以防备,同样将导致科学技术的停滞,比如《时间规划局》所展示的未来。

科学技术如不加以重点关注与节制,其对自然的负面效应难以忽视,这不但严重影响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也会威胁到全人类的生存安全。此所反应的伦理问题是如此真实,以至于在电影之外,南极上空的臭氧漏洞和苏联、日本核电站泄漏已经是现实生活中的纪录片。

面对飞速变化的外界环境,人类不但希望找到技术与生态环境的平衡,维持人类这个群体的延续,求得生理上的生存,还希望找到个人在这样一个莫测的时代的定位,以求得心理上的安全感。

这种不确定性的惶惑,在科幻电影光怪陆离的表现形式下,获得了其崭新的生命力——思考上的变化与想象力上的拓展。

科幻电影擅长通过激发观众内心的恐惧,将自身对于伦理意识的思考展现在银幕之上,这是科幻电影的一种惯用手段,也是其思考表现非常鲜明的特征之一。这种立足于通过恐惧激发观众思考的手段,无疑对于科技伦理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更易于让观众与创作者在思维层面达到共情。江晓原曾指出:“对技术滥用的深切担忧,对未来世界的悲观预测,这些幻想电影和小说无疑是科学文化传播中一种非常重要的类型。”在科技发展需要注意的地方,科幻电影无疑起到了自身的传播责任,科幻电影给出了不同的视角:在技术影响下,人与外界的关系变化会导致什么发生?人类将以怎样的方式存在?人的异化会到达什么程度?这些伴随着科幻电影发展的永恒诘问彰显并鼓励发散性的想象力,让同属于幻想艺术的科幻类影视作品始终保有其独特的魅力,不但在公众内心塑造起初步的科技伦理意识,而且带给观众伦理意识对于指导科学技术运用的先验性观感。

2.对科研人员的科技伦理责任展示

除了对于科技“双刃剑”的思考与展示外,科幻电影中科技伦理意识的另一大特点,则是对科研人员的科技伦理责任的展示。

洪备指出,科技伦理责任是“科技人员在从事科技活动中应具备的基本道德品质和科学精神”。这说明,虽然研究中推崇自由探索,但不能没有科技伦理的规范,科学研究不但要能促进人类知识的增长,也要对人类社会的生存与福利负责。

科研人员在研究中对于科研活动、仪器操作应当认真对待。《异星觉醒》中,正是由于科研人员的玩忽职守,导致外星生命体逃离实验室,危害到整个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损失。可见,科研人员应当重视研究中的仪器操作与流程,对于后果负有伦理责任。

科研人员对于研究结果的应用应当有更清醒的认识。也就是说,当科研人员发现研究成果具有潜在危害时,应当主动揭示这种危害。在电影《异形》系列和《侏罗纪公园》系列中,带有野心和私利的公司在生物技术领域不择手段的探索,最终导致了人类社会的毁灭或巨大的生存灾难。可见,科研人员对于科技应用的风险性应该有着清醒的认识,在必要时也应当限制或者放弃风险性巨大的研究,对人类社会的安全负责。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即是说,人的责任范围是根据自身的自由选择能力而改变的。科技的发展无疑带给了人类更大的自由裁量权,古代形容力所不能及的“挟泰山以超北海”之语,在科技进步下逐步呈现出理论可能,这就是工业革命以来科技进步带来的力量,让人类真正拥有了改变自然的伟力。但技术本质上只是一种工具与中介,施密特指出,技术本身无所谓善恶。这说明,技术发展的作用与结果,归根结底是在使用它们的人身上。科幻电影中构思了许多伟大的科技成果,但被邪恶的使用者操作,将人类社会推入深渊的故事情节,透露出创作者们对于科技发明使用者的担忧与怀疑,表现出希望科技工作者与普罗大众面对新科技时应有社会责任感的殷切期望。

三、科幻电影中科技伦理意识的产生原因

1.基于异化的威胁:技术恐惧

科幻电影中科技伦理意识一个主要的产生原因,是源自人类潜意识中的技术恐惧。对技术的不信任感由来已久,科技在提高人类生存境遇的同时,也完全改组了千百年来人与外界的相处方式。在过去,人们思考得最多的伦理问题是个人与外界的关系,那么在工业社会以一种全方位渗透的方式降临时,人们将不得不思考自身与技术的关系。海德格尔认为:“我在技术之中,也即在其本质之中,发现人处于某种势力支配下,迫使人应付它的挑战,面对这种势力,人并不自由。”他认为技术影响社会与文化,进一步塑造了人的处境,对于工业社会对于人的异化产生强烈的不信任感。

这一思想正体现了随着科技的发展,原有的相处模式被解构,人们会开始表现出对于业已习惯的关系结构被异化甚至是被破坏的恐惧。因为人类与其他生物相区别的重要特质之一就是人类具有理性思考的能力,相对于其他生物只是单纯以感官来感受认知的恐惧,人类的恐惧有着现实因素,也有潜在因素。当科技成为人的恐惧指向的目标,同时其发展前景、对于人类自身影响前景不被看好时,技术恐惧就随之产生。

宋广佳等在《科幻电影涉及到的哲学问题》中说道:“许多经典科幻电影都不同程度表达了人类对科学技术的进步、未来社会的发展状况的担忧,以及对未来世界的困惑。”这表明,科幻电影中的伦理意识产生是多层次衍生的,技术恐惧的初级层次表现了人类对难以遏制却又威力无比的能量的恐惧。更高层次则是对于人类本身的不自信,面对社会制度、自然本身难以抗衡的科技力量,是否合理掌控这份力量,将其完整融入人类生存的大环境,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还没有有效而妥善的方式。

恐惧的两个基本来源,其一是未知,其二是威胁。工业社会开始,科技就已经展现了其无可比拟的力量,社会形态的天翻地覆、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都体现了其对人类生存的威胁能力。而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普通人已经很难掌握技术的详细内容,生活中与技术朝夕相处都处于黑箱状态,这种未知更助长了技术恐惧的滋生。

人类对于科技的依赖与疏离感将长时间地持续下去,技术恐惧的具体内涵随着科技的更新换代而变化,但唯一不会变化的,就是不同时代的人类对于自身物理与精神双重角度上生存的重视,正因为如此,对于威胁的警惕——技术恐惧还将长久地存在,见证着科幻电影内容的更替,构成科幻电影永恒的创作动力与母题。

2.基于关注和认知:当代思潮

任何伦理思考都不会脱离原本的时代存在,人们的思维方式被意识形态、传统文化所左右,而想象力与关注点也与科技水平直接相关。科幻电影中浓烈的时代气息,不但反映出国家社会不同阶段的发展态势,而且反映出不同科技时代下人们关注的事物。

钟锟提到:“我们不难在美国科幻电影的演进与变化中,看出其与美国后工业文明发展的亦步亦趋。”由于后工业社会中生物技术、化学研究、信息工程的高度发展,科幻电影早期的巨大怪兽逐步被人工智能、人的异化、病毒扩散等题材取代;另一方面,科技的高速发展也造成了环境的巨大破坏,加速了能源的消耗,也导致了科幻电影中环境污染、生存危机等母题的繁荣。后工业化社会的进行中,人被作为个体而分隔开来,传统的亲属关系、邻里关系以及前工业社会的道德等不再适用,情感淡漠、快感的快餐式体验、追求性解放、独身主义与享乐主义思潮泛滥,都在冲击着原本的社会伦理,这些发展中的社会变迁,也出现在新时代科幻电影的题材视野之中。

科幻电影中的理性推演虽然基于外界条件,但是作为影视艺术的一种类型片,它自始创以来就与真实的社会矛盾和人性矛盾有所剥离,并不能完全等价对照。于是人们借助这样一种艺术形式来表达对于现实的诘问时,会不由自主地对这种超现实的梦境寄托遐思,在表现对于伦理问题的思考时,对于可能的未来有什么手段解决当下的问题,纷纷给出了自己的答卷。这在电影中,就表现为科幻电影中对于工具理性的思考、对于未来生活舒适的渴望充斥在电影的每一个角落。科幻电影中一方面展现着科技的力量与优美,一方面又在表达着人类的焦虑与不安。正是这种矛盾性促使人们对于科技发展进行持续不断的伦理思考,这是科幻电影经久不衰、源源不断的创作之源。

四、科幻电影中科技伦理意识的意义

在人类历史上过去的几个千年里,没有任何一个时代如同这两百年间一样变幻莫测。伦理是一种普世的道德准则与处世思维,而飞速发展的技术来不及等待它的自然形成。在人类对于普世道德观的追求下,科幻电影中对于伦理的思考以及追问还将继续持续下去,这是其创作之源,也是其根本魅力所在。

正由于这种独特的魅力,科幻电影中的科技伦理认识和反思在过去对社会与科学产生了巨大教育意义和指导价值,也为以后的电影人奠定了基础,指明了前路。

1.发扬责任伦理

科幻电影中的伦理思考,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基于责任伦理来推演的,有学者这样分析“责任伦理”:“它是一种它者思维,因而不同于传统伦理的以‘己’为本位的道德思维……它是一种境遇思维,因而不同于传统伦理的律法主义思维。”也就是说,责任伦理同时具备“它者性”与“前瞻性”,前者也就是说现代社会人人都是道德自治的主体,而不需要先验自我的独白;而后者则是由于科技活动后果难以预料又威胁重大,一旦发生再追究责任为时已晚,无论是现实中西方工业社会崛起对环境的破坏、核电站泄漏,还是科幻电影中如《后天》《黑客帝国》等,都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

本文之前论述的伦理相比于技术的高速发展有着明显的滞后性,即用传统思维的伦理去思考与规约新技术有着巨大的局限性。因而科幻电影中所宣扬的责任伦理思维,对于减少科学活动产生的危害有着显而易见的帮助,进一步对人与社会负责。

2.道德共同体的促进

在新媒体时代下,科幻电影有着更为便捷的传播途径,而在高新技术环绕下长大的新一代,对于科幻电影也有着更大的接受力度。在相似的社会语境下,才会产生广泛被认可的道德标准,而科幻电影的传播无疑将不同文化语境下的观众拉近了距离。

张晓阳指出:“道德想象力不仅仅是一种新的德育方法论,而且可以从道德情境(真实或虚拟)、道德感受(反思和移情)、道德可能(显性或隐性)、道德行动(直接或间接)、道德协商(讨论或辩论)五大步骤入手,实现公德培育中自身理论的实践转化。”科幻电影的很大一部分意义正源于此:通过刺激观众内心的恐惧,激发观众的忧患意识。同时,由于电影本身的叙事结构,使得其表现循序渐进,甚至根本就完全隐藏在剧情之下,让观众体会到一种自己领悟而非被动灌输的自由,如《这个男人来自地球》等。

通过影像与娱乐的传播方式,使得观众对于电影所揭示、预测的危机产生了共情,讨论的土壤也就随之铸就。在此基础上,谈论新时代的道德准则——也即普世伦理,便不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基于历史原因,经济、科技以及技术方面,我国仍较西方发达国家落后一些。国内对于科技伦理思想的培养,对于科学伦理的深入思考与理性分析,也存在不小的差距。从教育开始逐渐追平差距,既加强我国科幻电影的伦理教育功能,也要加大力度培养具有科技伦理意识的电影人才,这正是本文从科幻电影科技伦理意识及其文化内涵中得到的重要启示。

猜你喜欢
科幻电影伦理恐惧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员工伦理型领导原型对伦理型领导有效性的影响:员工崇敬感的中介作用*
与内心的恐惧交朋友
想象中的恐惧
被贫穷生活支配的恐惧
《白噪音》中后现代声景的死亡伦理思考
意聊
科幻电影五问
浅谈我国社会工作伦理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
科幻电影世界的机器人之父—阿西莫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