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自信的融合方式研究

2019-01-28 18:09何之子
淄博师专论丛 2019年2期
关键词:政治思想大学生

何之子

(广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中国上下五千年的优秀文化绵延至今,灿烂的历史文化依然是凝聚中国精神的一个重要支柱。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长河中,忧国忧民、厚德载物、艰苦卓绝的人物事迹如星罗棋布,闪耀着永恒的光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1]。纵观历史,优秀文化传承的根本源自于人民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自豪。对于中国所强调的文化自信,不仅仅是对优秀传统文化其本身,也是对革命文化的自信,更是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自信。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打造一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能不断使人民群众精神需求得到满足的,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重发展的先进文化。大学生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对其进行文化自信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在这个过程中,高校是大学生文化知识、科学理论知识学习的摇篮,更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主流文化宣传的关键阵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以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作为出发点,既要注重大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的树立,更要注重对学生思想意识的积极引导,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传承者和创新者,继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多样化的世界文化激烈碰撞和融合中立于不败之地。可见,文化自信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的融合是不可或缺的。

一、 文化自信的内涵

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要求。一个民族的繁荣富强,重要的支撑点就是民族文化。文化自信,是国家、民族、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发展进程及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也就是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和政党对自身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先进的当代文化的坚定和坚守,对未来文化发展的自信和追求,以及能够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外来文化同时保持对本国文化的高度认可和信赖。[2]文化自信建设应当从教育出发,通过不断加强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来提高中国文化的软实力,从而将其融入到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去。文化自信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不仅能够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更有利于大学生培养坚定的文化信念,能够在世界多元文化的大潮中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发扬光大。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

在华夏文明的灿烂长河中,卓越的中华文化渗透到政治、经济、艺术、思想等社会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源远流长。从六艺的“礼、乐、射、御、书、数”,到文房四宝的“笔、墨、纸、砚”,再到传统文学的“诗、词、歌、赋”,无不浸染着“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情操,“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不拔意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言必信,行必果”的持节守信。经过了千年的沉淀,深厚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基因,也是中华民族最坚实的文化软实力,中华民族正是凭借着这些谦逊、务实、坚守的文化底蕴,巍巍屹立于民族之林。

(二)革命文化自信

近代中国经历了压迫、侵略、战乱。在最艰苦的年代,一批批无畏的共产党人、爱国的先进分子、坚韧的广大群众在斗争中创造了充满着革命精神、极具中国特色的红色文化。中国的革命道路是曲折的,在近代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欺压、霸凌之下,智慧果敢的中国人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历尽艰苦的中国人民,在以毛泽东为领导的党的第一代领导人的带领下,紧跟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引,排除万难,建立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这些中国人民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国家的繁荣与富强,以血泪书写的艰苦奋战、不屈不挠的红色革命文化,饱含着不屈与抗争,成为中国思想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充满着革命精神的红色文化,正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在近代的发扬与传承。把中国红色革命精神运用到改革开放新的进程中去,是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

(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始终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从而进一步培养人民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使全民族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使国家文化软实力进一步增强。随着党的十八大的召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要义也随之确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通俗易懂的二十四个字从国家、社会、个人层面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深入人民群众的心中。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加基础、广泛、深厚的自信”[3]。文化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支撑,是快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动力,是极大提高中国人民文化素质的源泉。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自信的内在联系

文化自信的建设,离不开科学、系统的载体来传播。作为一门研究、揭示人的自身思想、行为,研究社会与个体普遍联系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遵循人的思想从形成、发展、完善的客观规律,是建设文化自信的优良载体。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只是对学生思想意识培养,更是一种道德价值观念的确认,对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有着积极的作用。而文化自信的融入,能够推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迈向新的台阶。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自信为基础

在多维度的大学教育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继承传统文化,开创新文化的关键环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授课内容,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了大学生的道德认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施行,有效地巩固了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念,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在文化多元化且高速发展的今天,文化碰撞给大学生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培养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浮躁的社会中充斥着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负面观念已经蔓延到了大学生群体。这些消极观念的扩散,使学生容易产生对学习的迷茫、生活的失意等丧失自我信心的消极态度,对于青年学生有着消极的影响。如今的高等教育侧重于对大学生技能的培养,却忽视了对他们个人精神世界、文化内涵的建设。这使得大学生在个人发展的道路上,很容易受到浮躁、消极的文化的影响,这显然是与大学培养人才的宗旨和目的背道而驰的。因此,现代社会大学教育,不仅要培养大学生优秀的创业、从业技能,更要注重大学生精神文明、文化内涵的培养,树立优良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文化自信建设。

(二)文化自信引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与各阶段的教育息息相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自信是共生的关系,文化自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文化自信之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讲清楚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的走向脉络和基本走向,也要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和我们中国的鲜明特色的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4]。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在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上,全方位、深入地引导大学生学习和感知文化背后的历史意义和启示。只有通过深入式的学习,才能使现代社会的大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我国的优秀文化,对我国的文化有着高度的认同与自豪感。只有基于浓厚的文化底蕴和牢固的文化自信根基,才能更好地推进思政教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三)文化自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提出了“四个自信”。“四个自信”的提出,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目标。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高校师生应当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彻底贯彻落实“四个自信”的宗旨,将文化自信纳入到高等教育体系中来,注重培养大学生牢固的文化自信以及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光荣使命感。这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体现,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的必然要求,更是对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自我价值的一个提升。

三、文化自信建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障碍

(一)大学生群体对中华文化自信缺失

当今的流行文化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大众化,可以很快满足大学生精神空虚的迫切需要,但是一定程度上会削弱主流文化的影响。而且当今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着对外来文化的盲目认同。部分大学生对西方文化毫无保留的追捧,不分利弊地接纳西方文化,把我国文化弃之脑后,甚至对于我国文化排斥和抵触。例如现在大学生群体热衷于过圣诞节、万圣节等,不断投入物力和财力,却不知道我国传统节日的历史和纪念意义,只把其当作一种放假的福利。这直接使得建设文化自信的伟大事业进展缓慢甚至倒退。

(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模式单调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主流文化的载体,极具理论意义和教育意义。同时,它的专业性、严谨性和深刻性,从某种程度来说,不具备足够的吸引力去吸引学生,难以与学生产生共鸣,使得学生放松了对思想政治教育和优秀文化的学习,对文化缺少探索与求知欲,忽视了对文化的感悟和深入了解。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及文化教育的方式普遍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鲜有教育工作者能够有启发、有情景地将思想政治的内涵教授给学生。这是制约文化自信培养的一个主要障碍。

(三)高校对文化自信教育重视程度欠缺

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承载者,在经济高速发展的驱动下,过分侧重于大学生创造经济价值能力的培养,放缓甚至放弃了思想文化的建设。相比于科技、经济类课程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所占比重,文化领域课程比重较低,直接体现了高校对文化教育的漠视,背离了高校教育化人的目的和宗旨。高校作为文化自信建设的平台,必须重视文化课程的分布和质量,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全面地提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水平,推动文化自信的建立和传播。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自信的融合方式

作为马克思主义基础工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与时代脱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模式的改革,要坚持从学生出发,综合不同个体、群体的特点,整合出一种能够被广大大学生群体认同和接受的模式。同时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自信的融合,结合时代特征打开思政教育的新思路,形成师生联动,校园社会相结合的教育氛围,从不同角度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与文化自信理念。

(一)创造良好社会文化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逐渐从物质需求向精神需求转变。在世界经济融合的过程中,外来文化的进入,引起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同时也夹带着低俗消极的内容。而大学生作为接触新鲜事物最为频繁的群体,更容易受到不良文化的侵害。党政机关和相关部门应当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导向,积极弘扬优秀文化的传播,从源头上加大对文化事业的规范、监管力度,出台相关文件,截断不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的消极内容,防止不良文化的蔓延。同时学校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群体的主动性、创造性,可以开设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例如讲座、辩论赛、纪念日等,对优秀文化进行宣传,使大学生群体在良性的校园、社会环境中得到熏陶,增强文化自信。

(二)整合教育内容,引导二者融合

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渠道,更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形式和平台。文化自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基。大学生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能最直观地接触到优秀的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建立。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是一个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自信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也应与优秀文化有机结合,并通过实践打牢夯实,不断吸收新鲜血液革新完善。

(三)提高教师水平,改善思想政治教学质量

思想政治教育是服务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是夯实和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者,教师自身首先应当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深刻的理解,才能更好地教授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科学、严谨的理论特点,加之大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欠缺,思想政治教育从某种角度来说并不能够第一时间抓住学生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自身拥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例如熟读经典史册、学习革命精神,从而能清楚地阐释优秀文化的内涵。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避免“填鸭式”的死板模式,对学生进行理论的倾倒,而应当结合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生动、多样的形式具体地将其表达出来,对文化、思想政治进行解读和诠释。从而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脑海中刻板的印象,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自信的内涵所在。

(四)丰富教学手段,探索灵活教学模式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中提出,“要运用新媒体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5]。如何把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和现今的快速发展的新媒体技术结合起来,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一个新的教育教学课题。互联网作为一个开放的世界,对大学生有着前所未有的吸引力。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教师应当搭上互联网的快车,摆脱枯燥的文字形式,通过新媒体以各种生动的形式将本民族优秀的文化展现出来,透过互联网的各个节点,树立人们的文化自信意识,使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更好的效果,将其传播到更广阔的空间。

(五)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意识

中华民族的文化软实力的内涵要求大学生具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意识。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这就要求大学生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出一定的文化敏感度、文化自觉度和文化认同度。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从根本上培养大学生对于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独立思考、创新能力,将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同个人的特征相结合,培养一种主观发展文化的意识和信念,并不断完善和加深个人对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理解,作为文化的传播者和践行者,投入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队伍中去。

五、结论

总之,当代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培养是一个长久的工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养文化自觉和自信的重要渠道,应当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领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贯彻文化自信建设的道路方针,落实文化教育的工作内容,增强文化自信建设工作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使高校真正成为培育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才的沃土,不断推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工作的发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