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标准下英语专业学生阅读现状及创新阅读模式研究

2019-01-28 18:09唐钊蕴
淄博师专论丛 2019年2期
关键词:英语专业书籍英文

唐钊蕴,王 琳,艾 超

(大连海洋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3)

一、引言

《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是指导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发展的建设性指导文件。2013年7月,教育部新一届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及英语专业分委员会成立。新一届教指委的首要任务就是研究和制定《外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此“来保障外语类本科教育质量,进一步完善外语类专业的教学评估体系,开展新一轮的教学质量评估工作”。[1](P128-132)《国标》的建立,对于指导英语专业健康发展、规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凸显专业地位和优势具有现实意义。后经实践证明其确实对提升专业人才人文通识修养发挥着空前重要的作用。基于《高等院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新《国标》指出英语教学应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扎实的英语语言的基本功、厚实的英语语言文学知识和相关的专业知识、符合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二、英语专业发展现状

长期以来,英语专业教学往往采用“补习式”的教学模式,即由任课老师首先对精读、泛读、口语等基础课程中的知识点进行简单梳理,其次大规模采用“以题代练”的教学模式加以巩固。与此同时,“按部就班地进行长期外语基本功训练”结果会“对学生的学习热情”造成“极大的打击”,并且 “阻碍了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2] (P43-45)这种学习模式既不会让英语专业学生在感受到文学独特魅力的同时增强其对自身专业学习的自觉性与自信心,也不符合当前高校推行通识教育的初衷,只会阻碍英语专业学生对自身专业内涵、思维拓宽、专业性、独特性的理解,其结果是“英语专业由于专注于技能训练已遭遇其作为一个完整学科的合法性危机”。[3](P49-58)目前,各高校大量英语专业毕业生思维能力欠缺、专业知识匮乏、人文修养不足,导致当前高等英语人才严重紧缺;而反观社会,随着科技发展,英语专业毕业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英语教学正面临着模式转变的多事之秋。以上种种无不昭示着英语专业教学模式改变之必然性,人文通识教育之迫切性。并且,我们认为,互联网多屏时代的到来,将为英语专业模式变通提供一条光明的道路。

三、阅读现状调查

(一)调查背景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的大学也正面临着一项重要课题——人文教育。但中国大学本科的教育体制使得高校只注重专业教育而缺乏通识教育,一如倾力倡导人文通识教育的著名教育家、芝加哥大学前校长哈钦斯所言,“我们已经太长时间没有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来学习了。巨典不仅教人们如何阅读巨典本身,还教人们如何阅读其它作品”。[4](P69)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指出,“把外语作为一种工具来学习还是把外语作为人文教育的一部分来学习,其中隐含着不同的学习方法,并会取得不同的结果”。[5](P99)

(二)结果分析

基于上述分析,研究小组特对国内高校经典阅读现状分类别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对大连海洋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山东大学以及郑州大学等高校英语专业本科生经典书籍阅读情况加以研究。从当前“互联网+”的时代背景出发,以独特的研究视角,对英语专业学生的阅读模式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性探索。此调查问卷共设置20个大小不等的问题,分别从年级到兴趣到阅读时间再到对阅读内涵的理解等方面进行调查。部分调查数据及分析如下:

第一,针对英语专业阅读量现状问题。大多数同学认为自身阅读量一般且涉猎范围小,占比为47.9%;多数认为自身阅读量小且涉猎范围窄,占比34.17%;少数认为自身阅读量大且涉猎范围广,占比为9.24%;较少数认为自身几乎没有阅读量,占比为8.68%。

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英语专业同学阅读量偏少并且涉猎范围比较狭窄。作为一名语言学习者,只有通过阅读不断增加对语言的了解、培养一定的文学涵养,才能在语言学习上做到融会贯通;其次,人工智能发展,在便利人们生活的同时,给英语专业带来了冲击。各类翻译软件之所以并没有完全取代人工翻译,正是因为其过于机械化,无法体现出文学的透彻优美。事实上,阅读匮乏,没有足够人文素养积累的英语专业毕业生,也难以担此重任。

第二,对于阅读内容的选择问题。绝大多数同学会选择各类中文书籍,占比为61.34%;大多数同学会选择专业课课本,占比为52.94%;多数同学会选择各类中文杂志(时尚、军事等),占比为40.34%;较多数会选择英文原版经典书籍,占比为39.22%;少数会选择英文报刊,占比为23.53%。

从此数据可以看出中文书籍所占比重较大,英文原版以及英文报刊比重偏低,汉语阅读能力与英语阅读能力具有极强的正相关性。作为英语专业本科生,中文涵养必不可少,因此中文书籍的阅读十分重要。另外,英语专业学生阅读往往带有功利性,出于应试的目的,计算机水平考试、专四专八书籍往往比较受欢迎,文学经典则常被忽视。

第三,对于选择何种阅读方式问题。大多数同学选择图书馆借阅,所占比为59.38%;较多数选择自主购买书籍,占比为47.34%;多数会使用电子设备浏览或者新浪微博等新型社交软件,占比分别为30.53%、28.57%;较少数会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的方式阅读,占比27.73%。同时绝大多数同学关注好书推荐类的微信公众号。

此数据宣告单一阅读纸质版印刷书籍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当前阅读模式呈现“百花齐放”的姿态。高校应充分利用信息时代各种便利优势,多渠道、多媒介、多种类地开展经典阅读活动。

第四,针对阅读结束后是否对所读内容进行摘抄或批注的问题。大多数学生会选择进行摘抄或批注,占比63.03%;多数不会进行摘抄或者批注,占比36.97%。对于摘抄的内容中的英文摘抄占比这一问题,大多数同学选择英文摘抄0-10%,占比为40%,多数同学会选择选择英文摘抄10%-30%,占比为38.67%;少数同学会选择英文摘抄30%-50%,占比为15.11%;英文摘抄超过50%的同学,占比仅为6.23%。

数据显示,绝大多数同学在阅读中进行摘抄与批注,并不是粗略浏览、不求甚解的草草了事。正所谓“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只读书不思考,对所读内容一知半解是非常可怕的。值得注意的是英语专业学生摘抄英文佳句的比重偏低,摘抄中文佳句的比例较高,这说明英语专业学生的英文佳句输入量极小,这与外国语言文学教育“成为博雅之士,了解西洋文明之精神”的追求相悖。可见,英语专业学生迫切需要增加英语文学好词佳句输入量。

第五,对于如何增加英语专业学生阅读量的问题。28.57%的同学选择举办有声阅读的电台节目;26.89%同学选择运营微信公众号,每日推送优秀文章选段;25.49%的同学选择举办英语文学知识竞赛;19.05%同学选择举办“图书漂流瓶”活动,为大家传递优质书籍。

学生对竞赛、自媒体、校园活动这三个途径的反响较为平均。其中“图书漂流瓶”这一传统的宣传方式支持率最低,而“举办有声阅读的电台节目”“举办英语知识竞赛”“公众号推送经典美文”三者支持率虽较高但无突出选项,这说明现阶段高校推进阅读的宣传活动需要创新。

四、阅读模式的改革创新路径

语言是文学的载体,阅读是文学的根基。随着阅读能力的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及就业竞争力也会随之提高。在拥有同等专业水平的学生中,有更高人文素养的学生更有优势。因此,急需改善当下英语专业学生经典阅读量匮乏的现状,阅读模式急需创新。

(一)阅读内容的创新

大多数学生有阅读英文原版经典书籍的愿望,却不知从何下手。个别学生知难而退成为习惯,在英文原版书籍的阅读过程中,一遇到有生僻词、复杂句式、篇幅冗长的文章就没有耐心,甚至放弃阅读。

在这种情况下,专业教师的推荐能够较好地解决此问题。推荐书目应与学生的实际能力接轨,避免学生因晦涩难懂的文章失去阅读的热情。建议英语专业教师能够依照新颁布的《英语专业本科生阅读参考书目》推荐适合的英文经典书籍。英文经典文学著作是世界文学史的瑰宝,对人类文明进程有着重要意义。该《书目》“与新《国标》所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及规格要求相一致”“坚持经典阅读的理念,突出人文特色,强化大学意义,引领社会阅读”。[6](P606-613)在其制定过程中,专家组既考虑到了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内涵要求、又考虑到了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综合书目数量、内容、知识板块等全方面研究而后颁布。

(二)教学模式的创新

目前,各高校英语文学课堂的教学方法大多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课堂上,教师都是按照主要作品、生平、写作特点、影响、选读的顺序评讲每位作家,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成为记笔记的能手,从而缺乏自己对作品的思考与欣赏。学生与教师之间、与小组同学之间没有交流互动,无法引发学生对英语文学学习的兴趣,更谈不上人文素养的培育。只有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加以创新,才能让学生学好英语文学。

在教学过程中,建议采用英文原著与相关电影相结合的方式。例如,经典书籍《藻海无边》与电影《简爱》相结合、书籍《弗兰克斯坦》与电影《银翼杀手》相结合、书籍《黛洛维夫人》与同名电影及《时时刻刻》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选定一主题,再联系文学影视作品对学生予以引导。把课堂还给学生、在班级内建立若干讨论小组,每组对作品提出疑问并引导其他学生加以探究、深刻体会英美文学的内在美。教学模式的创新使学生“较好地掌握外国语言文学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5]

(三)阅读反馈的创新(基于互联网)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大学生获取资源的渠道越来越多样化。如何正确运用互联网资源进一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升文学素养,值得我们思考。利用移动设备阅读,可将阅读变得社交化、社会化,学生可以更加容易地找到伙伴并与之互动探讨文学之美。“互联网+” 的阅读模式较之传统阅读模式,所提供阅读材料的范围更广泛、更新速度更快。在使用移动设备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学习知识的积极参与者和个人知识网络的构建者。

基于互联网的阅读反馈创新不仅摆脱了阅读地点及时间的限制,而且解决了学生阅读过程中无老师交流指点、无处交流讨论的问题。高校可结合新媒体利用微信公众号、私人电台的形式提供资源,鼓励学生读书;定期推送推荐书目及优秀文章选段,充分利用学生碎片时间;创建心得交流板块,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交流平台,并邀请专业老师通过平台进行导读及难点讲解。另外,小组研究表明只有15.11%的学生选择摘抄英文佳句。对此,公众号可鼓励学生投稿并定期推送学生积累的佳句。

五、结语

经典阅读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不可或缺,应得到英语专业教师和同学的充分重视。英语学习需多种方式结合,相辅相成。现如今网络迅速普及,网络资源丰富广泛,我们应乘上这辆时代的快车,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提升英语专业学生人文素养。高校应基于国家发展战略和未来英语人才培养目标,立足英语专业阅读发展现状,积极实践能够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经典阅读量的新路径。

猜你喜欢
英语专业书籍英文
鲁迅与“书籍代购”
中国书籍享誉海外
Chinese books find an audience overseas中国书籍享誉海外
交互式教学在英语专业阅读课改中的应用研究
衡阳师范学院英语专业建设特色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衡阳师范学院英语专业
论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三种思辨能力的培养
曹文轩主编的书籍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