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高校教学模式培养雕塑创作人才研究

2019-01-28 11:18卢小飞
成才之路 2019年1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高校教学模式

卢小飞

摘 要:基于为社会培养优秀的雕塑创作设计人才,高校教师要继承传统,立足当下,展望未来,开拓创新,构建新颖、综合、多元、立体的教学模式。要分解原有单一与分离的教学模式,突破“造型技法传授创作”的局限,形成“素描造型草图设计、创作设计理论讲授、形式语言转化、交流讨论结合”的多方位教学体系。教师在雕塑創作课程教学中要落实“鉴赏、实践、创意一体”的教学原则,注重网络化、立体化、多方位的实践教学,灵活运用微课、慕课与翻转课堂,浓缩授课内容,增加课堂信息量,丰富学生的视角,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力。文章分析高校雕塑创作课程的重要性和现状,探讨如何改革高校雕塑创作课程教学方案,并从注重理论教学与创作实践的有机结合、注重互动式教学、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注重课外实践活动等方面对转变高校雕塑创作课程教学方法进行研究。

关键词:高校;雕塑创作课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教育手段

中图分类号:G642;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9)01-0002-02

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新的知识和技术层出不穷,促使高校艺术教育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聚力培养高层次创作设计人才。面对当下高校大学生知识结构的复杂性,时代要求教师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思路上要注重更新,以生为本,以德为先,深化教学改革,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构建具有时代性的教学模式,打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体系,着力加强实践育人工作。在当代高校艺术教育领域,只做一个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师是不够的,能够不断探索,敢于创新,力求融汇中外精华,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社会培养创新人才,是每一位高校教师必须长期研究的重要课题。下面主要对改革高校教学模式,培养雕塑创作人才进行研究。

一、高校雕塑创作课程的重要性和现状

雕塑是通过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造型艺术,积淀着历史、文化和社会的价值。雕塑是一种精神的传达,能对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当下高校艺术教育中,雕塑创作被纳入公共环境、地域景观、人文景观的认知结构范畴。雕塑创作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雕塑创作能力,有利于学生形式语言能力的培养和造型能力的提高,雕塑创作的重要性还体现在自身独特空间的实践性与创新性方面。通过雕塑创作课程训练,学生能从本能的二维空间观察转变为理性的三维空间和多维空间观察,这对拓展人的思维空间的深度和广度,培养人的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目前部分涉及艺术教育的高校,尤其是有着工科背景的高等学府,有时对雕塑创作课程不太重视。在总课时压缩和限定的情况下,本应该着重让学生学习和掌握的雕塑创作课程,往往受到很大的限制和冲击,主要原因是其他优势学科要加大自己主干课程的课时量。部分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欠缺,感受能力和造型能力不强,加上课时又不充足,因此雕塑创作教学遇到很大的困难。专业教师的时间与精力大量用于学生基础知识的弥补,对雕塑创作的认知也有限,教学计划不能有效执行,因此雕塑创作教学急需改革。所以,研究如何求实创新,扬长避短,与时俱进,选择最佳的教学策略,为社会培养优秀的雕塑创作设计人才,迫在眉睫。

二、改革高校雕塑创作课程教学方案

高校要把握时代脉搏,关注社会需求,依据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改革雕塑创作课程教学方案。要大力推进学科专业建设,培养高素质的艺术人才,主动适应当今社会审美新需求,传播城市公共文化。以往的雕塑创作课程教学方案往往只重视学生基本功的训练,忽视创作能力的培养,不利于艺术人才的成长与发展。因此,要通过改革雕塑创作课程教学方案,促使学生掌握雕塑创作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形体能力与整体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雕塑创作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遵循由浅入深、从简到繁、由单一到综合的原则,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要求学生关注雕塑创作的基本规律和表现技巧的灵活运用。

高校要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对雕塑创作课程的教学内容加以补充与调整,构建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由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课程教学方案。第一阶段——“创作基础”,教师要让学生了解雕塑创作的基础知识,初步掌握雕塑创作的基本过程。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或节假日带领学生深入生活,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发现创作素材,同时对学生进行构图训练,并讲解材质语言等。第二阶段——“专题创作”,教师要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雕塑的思维方式,拓展雕塑语言的表达空间。教师要指导学生从审美文化、造型特点两个方面研究中西方雕塑的特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艺术创作思维。在这个阶段,教师要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第三阶段——“选择工作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特点选择不同的工作室,如具象雕塑工作室、实验雕塑工作室。这个阶段主要训练学生的造型能力与雕塑语言表现能力,指导学生进行探索性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第四阶段——“综合创作”,教师要鼓励学生自由创作,表现不同的创作思路与创作风格,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三、转变高校雕塑创作课程教学方法

在高校雕塑创作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知识点,不同环境的文化内涵,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找准定位,明确思路,掌握雕塑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法,进而有针对性地发散思维,提高艺术创作能力。要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引导学生树立对社会负责的创作设计理念,让学生在雕塑创作过程中学会主动思考,合理应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1.注重理论教学与创作实践的有机结合

在高校雕塑创作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重视艺术创作教学的实践性特征,注重理论教学与创作实践的有机结合,指导学生进行严格的基本功训练,重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创作活动,采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艺术想象力,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促使学生创作出优秀的雕塑作品。要鼓励学生尝试运用新的表现技法,增强作品的“绘画感”,提高雕塑作品的新颖性和表现力。例如,可以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校内实训,讲解校内实训的目的、要求、内容与方法以及注意事项,并进行相关的示范操作,也可以聘请设计公司主管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定期指导学生进行创作活动,还可以邀请著名艺术家开设专题讲座,让学生及时了解本专业的前沿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2.注重互动式教学

在高校雕塑创作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真实水平,尊重学生的个性,结合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据相应的教学要求灵活运用情境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等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互动中,学生的学习信心不断增强,思维不断拓展,创作灵感得到有效的激发。

3.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当前多媒体教学已逐步进入大学校园,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开始使用新的教学方法,微课、慕课及翻转课堂得到广泛的应用。授课时间缩短了,信息量反而增加了,形式也多样了,方式方法也灵活了,同时还增加了师生互动,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因此,将多媒体教学应用到雕塑创作课教学中是行之有效的。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在雕塑创作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多媒体设备讲解重点、难点,将课堂教学内容形象化、可视化,引导学生突破困境;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演示大师的经典作品,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还可以在吃透教材知识点的基础上精心设计课件,将雕塑创作的过程、要点通过视频展示给学生,再结合课堂实践加以讲解与总结。例如,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进度,教师可以运用录屏软件录制幻灯片,将雕塑创作课程的一些重点、难点内容制作成5分钟至8分钟的教学视频,然后上传到学校网站,让学生下载后利用課余时间进行学习。学生观看视频之后,可以将存在的疑问反馈给教师,并在课堂中讨论与交流,教师则针对学生的疑惑进行集中解答。这样的教学方式,合理地利用了课堂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4.注重课外实践活动

在高校雕塑创作教学中,教师要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课外实践活动,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例如,可以指导学生参加国内外的优秀雕塑作品竞赛,还可以与相关企业建立长期联系,设立校外实习基地,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工作项目,更好地了解雕塑创作过程,了解所学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四、结束语

改革高校雕塑创作课程的教学模式,探索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案,是新形势下高校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迫切要求。要改变高校艺术教育中雕塑创作课程一成不变、循规蹈矩、程式化、机械化的创作风格,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独具特色的创作审美情趣。要以城市雕塑设计创作能力结构为中心设计教学过程,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行教学活动。要运用课题式教学模式,设置动态化的课题方案,采用弹性化、多元化的课题设置,激发学生在雕塑创作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突出雕塑创作课程的时代特征,在课程设置上体现课程内容和现代城市环境设施、城市景观规划、城市立体空间色彩的结合并综合成新的内容载体,加强对设计环境美学、社会学、色彩心理学、建筑环境学、光构成等与城市雕塑创作相关的研究。在不断重视创新教育的当今时代,高校要注重理论教学与创作实践的有机结合,注重互动式教学,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注重课外实践活动,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专注度,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赶超同类院校,更好地培养社会急需的高层次雕塑创作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乔伊斯,韦尔,卡尔霍恩.教学模式[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2]卡特琳·格鲁.艺术介入空间[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刘瑞.试析陕西农村泥塑的审美特征[J].农业考古,2011(04).

[4]邵长宗,王莹,李伟.雕塑陶艺创作[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张行舟.城市景观雕塑课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研究[J].美与时代,2011(12).

[6]陈丽萍,张了夫.新时期高校雕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就业取向的调查研究[J].中国陶瓷,2006(12).

[7]张新宇,马骏.“大者无形”——论当代雕塑创作中的中国山水意境[J].美术研究,2017(05).

[8]彭凡.高校雕塑教学中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7(08).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高校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