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东山魁夷的“静”与“境”

2019-01-28 10:07张芬
卷宗 2019年2期
关键词:花山东山境界

摘 要:东山魁夷以自己的体验和素养,沟通了东与西,北与南,他对生活、文学和音乐的热爱超出了人们所理解的程度。他的风景画主要取材于日本、中国和北欧,是哲学和诗情、传统和现代、东方与西方的结合。借鉴西画的表现手法改进了日本画,在平面中增强空间感,在装饰性中抒情寓意。他的风景画色彩沉着,重视内在的高雅甚于外表的辉煌,渗透传统而被现代化了的审美情绪,即对大自然和人生的深深依恋和淡淡伤感。

关键词:静观自得;意造境生

战后日本美术在混乱中惊人地迅速起步,东山魁夷作为战后日本画坛的一支主导力量、作为日本画稳健派的“一山”饮誉世界。他以《残照》为契机开始活跃于日本画坛,但是真正确定地位的是在《路》之后。他从1950年在第六次日展中展出《路》以后,更加重视日本情调之美。他辗转于人迹罕至的森林小溪、高原大海,着迷于一片嫩叶,一轮明月,表现着未被大自然污染的最纯净的大自然。

1 静观自得

东山魁夷在《听泉》里说:“心灵的泉水教育我:只有舍弃自我,才能看得真实。”从少年起观察大自然,很早便领会了自然界万物都是沿着成长、衰亡的循环轨道永恒地运转下去的规律。大概只有抛弃自己的一切观看万物,才能直接观察到根本的力量所在。

1.1 “静”才能感悟到自然本真

审美观照的任务是在物我的交融中铸造的意象,而客体的复杂性和主题的纷杂思绪势必会阻碍这种艺术活动的深入,因此,审美主体在进入审美活动之前必须去物去我,使纷杂定于一,躁竞归于静,造成一种静态的心理定势。

“静”从老子的“致虚极,守静笃”起,发展到庄子的“无几”、“丧我”、“心斋”、“坐忘”,是以虚静作把握人生本质的工夫,同时即以此为人生的本质,并且宇宙万物皆共此以本质。虚扩心灵,涤荡情怀,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在无我无物的否定中创造一个自由宁定的审美主体。“圣人含道应物,贤者澄怀味象”。宗炳认为,主观精神为了实现对客观物象的审美观照,关照者自身必须有一个审美心胸,“澄怀”才能“味象”。老子认为,一切关照都要进到对于万物的本体和根源的关照,就是老子提出的“玄鉴”,即进入到“道”的关照。要达到这种境界,就要要求我们“致虚极,守静笃”,只有保持虚静的状态才能关照宇宙万物的变化及其本源。《管子》四篇提出“虚一而静”,“虚”就是排除主观的欲念和成见,即“无己”。“ 虚一而静”“美恶乃自见”。“虚静”不是虚无消极的等待,它以无载有,以静追求动,生命飞跃的动势就在这静穆的心灵中形成。

1.2 东山魁夷的“静”

“静观则万物皆能自得”,东山魁夷说,当撇开一个人的利害得失,虚心观察时,人才能感受到万物拥有的各自的生命,各自在天地间自然地存在,对象和自己之间在更深层次上紧密地联系着,从而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川端康成说:“所有艺术的极点都在临终的眼里”,似乎人只有在意识到死的时候才能更深刻地意识到生的辉煌。所谓自然的美到底是什么呢,在生的惰性中人们几乎感受不到它的美,可是到了真的意识死的时候,人们或许能从各种各样的欲望中获得解脱。大概以这种空无的心境凝视的自然才能映现出“像冰一样清澈透明”的美丽世界吧。《庄子》中“解衣般礴”的作画故事,就是一种自由的境界。宋朝陈郁的《写心论》说:“盖写其形,必传其神,必写其心。”主张写生状物要“写其心”,只表现表相的,再真实也只是“谨毛失貌”的下乘。能够做到主观精神对物象生命、神韵的捕捉才是优秀作品的表现。重视客观物象自身不变的本质,不注重外界变化的影响,即注重物象的本质,并非表象。

东山魁夷的艺术是静的,表现在画家对欲望之我的抛弃和自我生命的升华。画是画家的心灵直观显象。即便是画水,也是如止水般宁静,静得没有一丝涟漪,屏息的静,仿佛一呼吸就会扰乱了这丝宁静。独有语言的蓝绿与大自然的韵动浑然一体,表现出了大自然的生机状态,恰反映了大自然的本真。虚而静,静而远,远而自致广大,自大无穷,可涵容生生不息的生命情调和艺术灵韵。

2 意造境生

2.1 “意境”

瑞士思想家阿米尔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什么是意境?人與世界接触,因关系的层次不同,分为五种境界:1)为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2)因人群共存互爱的关系,而有伦理境界;3)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境界;4)因穷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学术境界;5)因欲返本归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但介乎后二者的中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艺术境界主于美。所以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

“意境”不是表现孤立的物象,而是表现虚实相生的“境”,也就是表现造化自然的气韵生动的图景,表现作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道。

2.2 东山魁夷的“境”

东山魁夷继承日本古典传统的“物哀”,又渗透着禅宗的影响力。在审美意识上,重视佛教禅宗的“幽玄”的理念,重视“心”的表现,保持着一种超脱的境界,没有强调宗教性的色彩,而是一种纯粹精神主义的审美意识。

日本的“幽玄”、“寂”是最重要的审美意识,这是源自“禅”的“不立文字,直指佛性”的简洁、自然的观念,讲求韵味与余情,表现空灵冲淡与闲寂清幽,展示直觉顿悟之妙,是禅趣所赋予这些美意识的特色。川端康成的小说色调清新、淡雅,意境朦胧、微妙,形象细腻、纤柔,表现空灵、含蓄、平淡,富于余韵之情,另有一种古雅温柔的诗情,让人感到一种“幽玄”的美,这些意境与东山魁夷作品有共同追求。

《冬华》是画家描绘北欧的作品。从东山魁夷这幅作品中我们可以领悟到在短暂的瞬间静静燃起的生命火焰,充满着大自然的神奇魅力。作品的色调、构图、描绘方法具有微妙而优雅的独创性。挂满雾冰、犹如白珊瑚般的树枝条呈半圆形伸展,置于像皎洁的满月似的太阳之下,太阳透过云雾放射出奇异的光,整个画面溶入白色和银灰色的色调中,“梦幻”、“清澄”、用白色对主题细致的描绘,将空寂的幽玄推到了禅宗所主张的“无既是有,有既是无”的幽玄境界。

东山魁夷的个性坚强,艺术上达到娴熟、运用自如的境地,能够在静谧、安详、滋润的画面上,蕴含着无比的独创和大胆的构思,实是令人叹为观止。

参考文献

[1]《与风景对话》 (日)东山魁夷 著;郑民钦译 花山文艺出版社,2001

[2]《我的窗》 (日)东山魁夷 著;于荣胜译 花山文艺出版社,2001

[3]《我的留学时代》 (日)东山魁夷 著;邱雅芬译 花山文艺出版社,2001

[4]《京洛四季——美之旅》 (日)东山魁夷 著;竺家荣译 花山文艺出版社,2001

[5]《美与游历》 (日)东山魁夷 著;诸葛蔚东译 花山文艺出版社,2001

[6]《通往唐招提寺之路》 (日)东山魁夷 著;许金龙译 花山文艺出版社,2001

[7]《奥地利纪行——马车啊,慢些走》 (日)东山魁夷 著;许秋寒译 花山文艺出版社,2001

[8]《中国美学史大纲》 叶郎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11月第1版 2010年8月第15次印刷

[9]《物哀与幽玄——日本人的美意识》 唐月梅,广西师大出版社2002年版

[10]《艺术大师论艺术 第一卷》(苏)阿·阿·古贝尔、符·符·巴符洛夫 编 刘惠民译 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3

作者简介

张芬(1988-),女,助教,硕士研究生,四川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美术学油画。

猜你喜欢
花山东山境界
花山欢来啰
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
东山果事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何来胜《李白忆东山(其一)》
花山请你来
我在花山等你来
花山恋
“人师”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