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医学博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差异浅析

2019-01-29 12:34王晓宁贺鹏程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19年1期
关键词:博士生博士导师

王晓宁,施 璠,张 莹,张 梅,贺鹏程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 血液内科;2 肿瘤放疗科, 西安 710061

医学博士研究生按照培养模式不同分为科学学位(PhD)及专业学位(MD)两种。美国的 MD-PhD 项目明确提出培养“医生—科学家”型人才,希望通过这样的培养使将来的医师可以有意愿及能力从事科研,从而推动行业的进步[1-2]。因为具有良好的科研能力,对于未来科学研究及临床能力的提升都是如虎添翼。但是,目前国内博士研究生尤其是专业学位的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有限,这与美国医学博士在培养方面有诸多差异。文章以美国希望之城贝克曼研究院的博士研究生培养做参考,分析其与我国医学博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差异,以期为我国的医学博士培养模式及方法提供参考。

1 中美医学博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差异及其原因

1.1 课题设计能力培养

在博士研究生开始科学研究之前,国内要求研究生做开题报告,对培养期间所做实验的目的、内容、实验方法及技术路线做出详尽要求。而且,组织相关专家对整个过程是否合理进行论证,修改后方可开始实验。实验课题的来源主要是导师课题组项目的延伸、学生自由创新,或者是导师指定大的研究方向,由学生在其中寻找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研究,设计的过程由学生参考既往实验及文献进行完成,导师负责把关。这样一来,整个实验过程 “有本可寻”,以开题报告内容为提纲进行实施。

在美国博士研究生开始实验之前,同样需要确定研究的方向及课题,不同之处在于只是指定研究的方向,对于具体详细的实验内容及方法不做要求,没有开题报告,仅仅是以预实验结果为导向,决定后续研究的方向,也许会与之前开题的方向完全没有关系或联系不紧密,但是只要是通过预实验发现的科学问题,就沿着这个科学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同时,结合文献研究进行调整,实验数据才是实验的引导者。导师的工作是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道路,帮助其分析数据,去伪存真,结果指向方向,随时调整,以发现解决问题为目标[3]。

正是因为国内实验过程中以设定的目标为导向,与美国以实验结果为导向的不同,导致了整个课题的可操作性及创新性从根本上就有了差异。

1.2 文献检索及阅读能力培养

文献检索及阅读能力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之中,对于博士研究生而言,这是基本功。国内研究生对于文献的检索主要是以自己在实验过程中需要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和学习,层次和深度远远不足。在美国要求学生定期阅读国际顶尖期刊,如Nature、Cell、Sci- ence等杂志的相关文献,不仅仅是简单的阅读,要求每月进行阅读文献的汇报,向实验室团队展示文献内容,提出存在的问题,以及与自身课题之间的联系,并如何将两者进行有效结合。这体现了在文献阅读的数量、质量及深度的差异,我国的博士研究生培养应该学习和效仿。

1.3 实验技能培训

国内关于实验室相关技能的培训,在理论知识学习期间针对部分相关操作内容进行培训,多数是传帮带,由自己的师兄或师姐传授相关实验技能,部分实验室有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但是缺乏系统的培训和考核。美国在课题设计之后凡是涉及到的实验室技术尤其涉及到仪器的操作及应用,均有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可以自行申请练习,之后参加专业考试,合格后方能进行仪器操作及实验。这样,每位研究生对相关实验技能都能熟练掌握,保证减少实验误差。

1.4 导师在培养过程中的参与度

国内导师主要起到领航者的作用,对实验的设计、实验结果的真实性及论文的写作进行把关和审核,而对实验的具体细节和步骤关注不够。在美国,由于培养制度的不同,针对每一位博士生,学院设立一个导师指导委员会,学生自己选择导师,委员会成员必须有1~2个校外教师,每位导师一般带一位博士研究生[4-6]。导师除了指导和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之外,要求学生每天或每周进行相关实验结果的汇报,每月进行组内汇报,对于实验的进度及细节都有全面掌握,与学生一起分析数据,进行后续实验的设计。所以,实验设计贯穿整个实验过程中,而导师也全程参与了实验数据的分析及整理,避免学生走弯路,保证实验的科学性及创新性。

1.5 实验目的的差异

科技论文被SCI收录和应用成为评价研究人员国际学术地位、科技创新能力及科技论文质量的国际通用依据[7]。由于国内的培养制度及模式,决定了博士研究生以发表SCI论文毕业为目的,而美国对于博士研究生毕业没有发表SCI论文的要求,只要是所做的科学研究解决了相关的科学问题,经导师同意就可以进行答辩申请和毕业。正是因为做实验的动机及目的不同,导致了实验的结果不同。国内部分研究生为了能够发表SCI毕业,急功近利,导致出现数据篡改、弄虚作假等有悖科学的行为[8]。美国以发现和解决科学问题为导向,将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为动力,提高了研究的质量和水平。

2 改进我国医学博士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建议

针对中美医学博士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差异及产生的原因,如果能够从培养模式、基本科研素质培养及导师参与度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以缩小中美差异,提高我国医学博士生的科研能力。

2.1 改变培养模式

整体提高医学博士生的科研能力需要改变招生、管理及培养模式。目前,国内招生多为“宽进严出”,入学要求相对较低,毕业要求较高,需要有SCI文章,部分学校对SCI文章数量及影响因子都有具体要求,这必将导致一部分科研基础能力薄弱的博士生迫于毕业的压力,改变做科研的初衷,甚至违背基本科研道德。反之,如果效仿美国的博士招生“严进宽出”,提高生源的质量,同时降低毕业压力,让真正有兴趣做科研的博士生能够踏踏实实搞科研,必将提高科研产出。

其次,目前国内医学博士生的管理及培养中,第一年多为基础及专业课程的学习,其后专业学位博士将在临床完成科室轮转及学习,期间完成临床论文的撰写或者是到实验室完成基础实验。科学学位博士则直接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工作,科研技能的培训集中在第一年的专业课程学习及后续的传帮带中,缺乏系统及专业的实验技能培训。如果能够效仿美国对于博士生实行“个体化的技能培训”,即每位博士生依据自己实验内容涉及的相关技术提出申请,在每项技术使用仪器前均进行专业技师的培训及考核后方可进行相关操作,这样能够保证实验技术的规范化,保证研究结果的可信度。

另外,可以效仿美国的“导师委员会”制度,采用联合培养导师或者是副导师的方式。副导师必须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博士生的具体培养过程,副导师可以是专职科研人员或者是博士后等人员,必须具备丰富的基础实验经验,其主要职责是每周跟进实验进度,帮助博士生分析实验数据,调整实验方案,并定期向主导师汇报实验开展情况。这样既能避免主导师过于忙碌疏于对博士生的管理,也能使博士生将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时与导师沟通,尽快解决问题。联合培养导师可以克服专业局限,拓宽博士生的科研思路及视野。

2.2 强化科研基本素质及能力培养

科研基本素质和能力培养是博士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包括课题设计、文献检索及阅读、论文撰写能力等。尽管在硕士阶段已经接受了相关能力的培养,但是博士阶段对上述能力的培养要求更高。因此,可以效仿美国实验室每周的Lab Meeting,要求博士生就相关领域顶级杂志的最新文献做文献报告,或相关实验结果做学术报告,培养博士生主动查阅文献、总结及吸收文献相关知识的能力,同时参会的其他博士生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最新的前沿技术及顶级科研结构相关的科研思路;每周开展Research Club或者是Seminar,定期与其他科研领域的专家及学生进行学术交流,取长补短,在交叉学科及领域碰撞出科研灵感;开展Summer Student等假期科研培训活动,短期内集中进行科研技能及基本素质的培养,必将事半功倍。

2.3 强化导师参与度

国内医学博士生的导师多为医师或医学院的教授,科研教学任务重,在博士生整个实验过程中参与实验的时间有限,甚至部分导师只管学生开题及最终的毕业答辩,对于实验过程的细节了解甚少,而学生的科研背景知识及积淀与导师尚有差距,导致学生实验结果的质量堪忧。所以,必须强化导师参与度,要求导师或副导师对于学生实验的每一项结果及进度了如指掌。只有学生与导师密切沟通,导师方能依据实验结果调整整个实验方案,做到真正解决科学问题,发表高质量的科研论文。

综上所述,不同的博士生培养机制及模式,引发了实验设计、目的及导师参与度的不同,导致博士生科研能力的差异,最终影响到科研产出的质量。希望通过改变培养模式,加强阅读、检索文献能力及实验技能的培训,以及强化导师的参与度,从而提高我国医学博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猜你喜欢
博士生博士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制冷博士来帮忙
神奇博士感冒了
V eraW an g
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王永平教授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陈桂蓉教授
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拜根兴教授
博士蚊
爱情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