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四个回归”的本科教育路向探究

2019-01-30 03:53张国敏
中国轻工教育 2019年6期
关键词:学术大学能力

张国敏

(天津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天津 300222)

2018年,中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8.1%,即将从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进入普及化阶段。与此同时,高分就是精英、拥有高学历就是精英、名牌大学培养的都是精英的观念,却一直居主导地位。工具性教育、功利性教育或职业技术教育这些教育观念的盛行背离了本科教育的本真。“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成为评价教育的指挥棒,导致高等教育的结构和质量持续与社会需求脱节,高等教育大众化不但没有缓解全社会的教育焦虑,反而一直困扰着大学。

一、本科教育中的困惑及其成因

困惑是指认识上的问题。近年来,在教育领域中出现了一系列被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教育新动向,教育改革中关于教育的反思不可谓不多、涉及面不可谓不广,但本科教育改革中仍有许多认识上的问题困扰着大学的变革,大学以本为本的“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的四个回归要求的落实还需要一段艰辛的路程。

1.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的关系困惑

高等院校的办学过程中,承载着太多的理性内容,从单一的教学目标到教学、研究、社会服务职能于一身,商业侵入高等教育造成或加强了大学组织管理中的商业转向,谈论教育产业对国家经济的贡献,成为大学的一个责任[1]。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丰富了大学的使命,多目标办学实现了经济发展与学术研究的相辅相成,但美国学者德里克·博克发现,大学的多目标不仅是优势互补也存在着相互冲突,因为许多力量都在参与重塑高等教育,大学的责任意识趋于碎片化[1]。

在我国,近年来由政府所主导的各种评价和资源分配政策,其实是在强化高校的科研功能,大学的经费分配越来越倾向于竞争性专项研究拨款[2],大学的学术质量越来越倚重于科研项目、学术论文的数量,大学的科研地位凸显。而过于强调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导致本科教学的传统育人功能受实用主义价值取向左右,科学教育目标层次偏低,教育理念所追求的博雅教育、完整教育被专业教育、技术教育、职业教育等所取代,教育成为获得职业的手段[3]。这不仅否认了大学原本的社会服务职能,还将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其他社会服务功能割裂[3],大学在相互攀比和跨越的过程中迷失方向[3]、特色丧失,千校一面,陷入迷茫和困惑。

2.教师职业角色的困惑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从本科教学的参与者来看,高校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担负着教书育人的责任。教师开展教学与研究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兴趣、好奇心、创造能力。这种教学活动不仅仅是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还需要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影响学生的学术追求。

大学的四大职能依次产生,教育研究学者潘懋元提出,职能出现的次序也是职能重要性的次序,并且先有的职能会衍生其后的职能。自从科研进入大学并发展为独立的职能,对教学活动空间的挤压日趋明显。加之政府对大学的质量控制与资源配置体制、高校学术评价与晋升制度的科研导向、学术共同体内部学术认可机制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2],大学职能的多元化演变为高校教师职业角色的多元化,大学最为传统的使命和教师最为基本的责任——本科教学,受到的冲击最大[2]。虽然说教师是高等教育研究的主体,但是受教学是教学、研究是研究的二元对立分离局面困扰[4],教师对教学的研究属性一直缺乏与教学同样的重视,而且相对于教师专业领域科研成果的可度量性,教师从事教学活动难以形成客观可视的作品,公认的标准缺乏,因此教学的学术溢出不明显。不仅如此,就教师个体的职业发展而言,越是有声誉的学者,获得的各种研究资助越多,越可能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研究而不是本科教学当中,并进一步强化自己的地位,形成学术“棘轮效应”,而这又会为年轻的后来者形成一种示范效应[2]。

虽然从大学的定位上自始至终在强调教学才是本分,但是受制于资源和声誉上的压力,其实际的运作却将众多的资源向科研倾斜[2],教师多元职业角色如何平衡的困局实难化解。

3.本科人才培养定位困惑

从各国高校对培养人才素质的定位看,亚里士多德的“人本自由”命题提出,经过文艺复兴时期崇尚自由、解放个性的思想,再到启蒙思想家倡导的“自由教育”,大学尊重人的自身发展的规律,坚持自由教育的理念一直被继承与传承,但自觉地坚守这一信念绝非易事。自工业革命以来所形成的就业观念,在当今社会仍一直存在,职业教育进入教育领域并影响着世人(包括学生和家长)对职业的狭义概念理解——从事某种技艺的工作,大学就业率排行榜成为学生和家长的指向标,由此奠定了大学服务功能的取向,就业成为大学的苦衷。

目前,在大学本科教育中存在着两个突出的现象。一是重科技教育、轻人文教育,重技能教育、轻创新教育较为普遍。本科教育中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界限已经难以划清,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普遍不强;二是大学校园里的国考热、考研热、考证考级热、创新创业热如火如荼,以成绩论成就,那么踏踏实实做学问的大学生从何而来?布朗提出西方的教育发展经历了大众教育的兴起、能力取向、再到现在的家长取向的教育。受教育全球化的影响,中国的高等教育同样强调家长取向,本科教育将对知识的“有用性”局限在极其小的范围内,是不是“知识”,一切以是否“有用”为准。有用就是价值,这一认识被推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学生与家长将知识作为实现工作成效的一种工具。传统大学教育的两大使命——“批判、思辨”与“培养、训练人才”越来越向后者倾斜,训练培养出大批的“专业知识分子”“技术知识分子”,超出社会为他们所学专业而预留的职位空缺。学者钱学森曾经感叹:“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样的问题值得高等教育反思:大学培养的人才应该是什么样子?

二、本科教育变革的重要意义

1.培养高质量人才是本科教育的历史使命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高质量发展依靠创新驱动,而创新最重要的构成要素是具有创造力的人才,即创造性人才。大学正是培养高层次、高质量人才的场所。比较而言,中国高等教育的优势在于学生整体水平比较高,而弱点则在于突出人才太少,因此高等教育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孵化器,要加强这类能力的培养。而本科教育又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基础性教育,创造性能力的培养有赖于本科阶段的坚实知识基础。国以才立、业以才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迫切,对科学知识与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培养德才兼备的有为人才是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

2.时代的变革是本科教育变革的形势要求

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给各国的人才培养带来同样的挑战,需要对知识和技能重新定义,因此教育需要改变,正如德国学者安德烈亚斯·施莱歇所说:“教育要面向学生的未来,而不是我们的过去,应该为年轻一代提供新时代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本科教育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是高等教育中具战略地位的教育,是大学的根和本。教育理念是大学的灵魂,是大学兴盛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时代发展过程中,大学被赋予了更多的期望,承担起更多的使命,但人才培养一直都应是大学的本质职能,而本科人才培养是核心,是学校的立命之本、发展之本,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教学质量要优先在本科教育显现。因此,在这个变革的时代,本科人才培养变革是必要的,也是紧迫的。

三、提高本科教学内涵的经验借鉴

国外的高等教育实践一直致力于全面和深入地思考本科教育的性质和目的。不仅关注大学应该教什么、怎样教,而且还关注学生应该怎样学、学什么、在哪儿学[5]。

1.教学与科研、社会服务融合发展的关系确立

高等教育学者达成的一致共识是:教学与研究不是分割的,也不是对立的,而是融合发展的。受博耶教学学术观的影响,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均调整了高等教育中的相关政策,强调本科教育、突出教学的重要性,并重新制定或修改了大学教师聘用和晋升政策,协调教学与研究之间的关系。康乃尔大学则一直以“通过教育明天的领导者、扩展知识的边缘来服务社会”作为自己的使命,重视科学和实用知识,强调教学服务社会[6]。

2.教师教学学术制度的推行

众多的美国大学均采用正式的政策、程序鼓励和奖励教学学术。伊利诺斯州立大学、斯坦福大学等高校成立的教学学术研究中心和教学研究中心,帮助教师实现教学学术方面的设计、管理、写作和成果发表等事项,也协助教师申请教学学术活动的资助,提供教学学术的期刊、会议和案例等方面的实用信息,组织全校范围内的教学学术研讨活动[7]。持续和大量的教学培训能够帮助教师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关于科研支撑教学方面,英国北安普顿大学本科教材内容多涉及教授自身的研究领域,不仅方便教学、减少教师的备课负担,而且可以吸引优秀学生参加教师的研究活动。

3.强调“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学生课程设置

本科教育所培养的学生能力区别于以传授实践经验和实践技能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如洪堡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学者安德烈·沃尔特教授对德国高等教育所表达的定位:传授与职业相关的理论性、反思性知识和科学能力,培养学生应对未来而应具备的能力。

美国斯坦福大学始于2012年的教育改革,以培养学生拥有永恒、持久教育价值的能力为重点。重点体现在:突出知识的广博而设置宽泛的课程;沟通、写作、批判性的阅读、美学与审美、定量推理、历史思考、科学分析、创造能力等基本能力的发展;多元文化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教育;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能力创建新的连接的适应性学习能力养成。强调课程间的整合、学习与生活的整合[5]的自由选择课程设置。康奈尔大学同样采用自由选择课程方式,实施灵活的学分制度,考试侧重于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核。理论与实践结合方面,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实习制度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且由校方承担师生教学与企业实习深度合作沟通桥梁的责任。明确以帮助学生提高自身就业技能为核心,实习评价注重过程考核、多元主体参与评价。

从各国高等教育的实践看,本科教学是中心,强调教育与科研的相辅相成、教学学术制度为保障和以“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我国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需要吸收借鉴各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经验,坚持教育制度改革的同时也应该回归和坚守本科教育的本质。

四、本科教育坚持“以本为本”的路向探究

本科教育从属于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中间层次的教育,为高等教育的主干部分[8]。由外部社会环境所引发的大学的功能、教师的学术工作性质、学术职业环境的调整和变革,东西方的高等教育面临共同的现实。回归大学的使命,就历史的发生逻辑而言,本科教学原本就是大学之所以为大学的题中应有之义[2]。

1.坚持以生为本的本科教学使命

大学职能的扩展是大学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其不断迎接挑战,适应时代的需要。而教学与科研工作关系的处理一直是难题,彻底的解决两者间的矛盾还需要时日。但是,中国大学对于自己的职能有一种最简捷的表达,即出人才、出成果。虽然职能、任务细分起来会有很多,但出人才、出成果是对其基本职能的一种最明确的表达[9]。大学的基业长青离不开培养人才的根本使命,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经验更进一步表明,本科教育是基础。因此,探索科研反哺教学的分值认定和相应的保障机制,是高等教育改革必需的一环。同时,也应加强以生为本的本科教学。

本科教育兼具学术性教育、专业性教育、基础性教育的特性[8]。其中,学术性教育理解为具有研究、探索各种“高深学问”,传递高层文化和造就高级人才的特性或性质[8];专业性包含着一定的职业性内涵,但绝不等同于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具有专业基础知识的复合性实用人才;基础性教育不同于研究生教育,学习的是高等教育层面上的理论性、全面性和系统性的自然、社会和人文科学基础理论知识[8]。正如南开大学学者曾阐释所说:本科教学的重要,就在于它为学生提供了较为完整的知识架构和必要的专业训练。完整的知识架构,体现在本科教育应兼顾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平衡;围绕本科课程建设,需要提高通识课程在课程结构中的比例,加强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合与衔接,将通识教育课程与主修的专业课程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完整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具有超越相互独立的学科、发现知识间联系的能力。同时,能力的培养应分阶段、递进式开展。日本北海道大学将人才培养分成两个阶段,大一主要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安排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综合学科学习。学生可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养成好的思维方法和学习基本思路,为第二学年选择专业做准备;后期则将培养重点由综合素质转向专业素养[10]。这样的培养方式值得借鉴,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2.加强教师以教学为本的教学学术研究

高校教师的发展决定高校教学质量高低和教学改革成败。教育部出台的《教育部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将高校教师的师德、教学质量突出,以教学能力、成绩和贡献评价作为改革的方向,会逐步引导教师树立教学为中心的责任意识。当然,从大学的办学理念中也应建立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合理分配学校办学资源,强调发挥大学教师发展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围绕学术水平、教师职业知识与技能、师德的提升,开展教学学术研究和实践活动。

教学学术能力是高校教师发展的核心。创建科教融合理念上的教师创新活动,重视教学中的实践创新,如不仅作为“知识传播者”将前沿的学科知识中“最有价值”的知识纳入课程(课程开发),同时需要教学设计创新才能把这些课程知识“有效地”传播给学生[10]。教师发展中心作为高校教师发展的组织机构,教学咨询服务、教学改革研究以及开展教学质量评估等方面欠缺[11],行政性人员配置为主、学术性人员缺乏的状况需要改善,要主动与全校的教师建立联系并让教师知晓、体验活动内容,体会活动成效,进而走进教师教学的方方面面,让其成为教师发展的合作平台和能力提升的基地[11];还要加强与本校二级学院合作,开展学科专业领域的教师发展和教育教学问题的针对性研究。制度建设方面,在考虑到各高校定位不同而对教师的要求各有侧重基础上,应引导教师以教学为中心开展科学研究活动,如考虑用教学学术能力评价教师[10]等激励措施的研究和创新。

3.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提出,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时代新人应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强烈的担当意识、过硬的本领能力,要突出品德修养、知识见识、奋斗精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担当的时代先锋特质。进一步明确了大学与生俱来的传统职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要实现“教以成人”,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大学被赋予的时代使命是将学生培养为又专又博、有责任与担当的优秀人才。

关于时代新人的特征,从具体的教育目标上,可以描述为接受过大学本科教育的人应该具备的进入职场的基础能力。学者奥佛顿(C.Overtoon)认为,就业能力不是一种特定领域的工作能力,而是在横切面上与所有行业相关、纵切面上与所有职位相关的能力。但是许多学生出于为了适应未来竞争性社会的生存需求,而对高等教育产生需求,这样的需求不仅占比高且趋利性突出,这种急功近利的需求是一种错误的导向。本科教育培养的人才应该具备的能力,不仅是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这样的学术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适应性与灵活性、创造性思维[12]等职场能力同样需要在大学阶段培养形成。上述能力的获得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投入。一方面,要发挥教师在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的主导作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更有效地习得能力;另一方面,从大学到职场,是个体继续社会化或再社会化的过程,大学学习应是在教师指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要养成自觉确定学习目标,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自主调控学习过程和评价学习结果的能力。而关于大学生人格、品质、思想等的素质养成,校园文化往往比教学得来的知识更具持久性,因为大学的整个校园就是一部教科书,能够促进学生学术品格、个性品质、高尚人格的良性循环,因此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同样是本科人才培养必要的保证。

大学之“大”,不仅要有大师、大学问,还要肩负大业——科教兴国、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正如教育部长陈宝生指出,高教大计,本科为本。因此,无论大学如何发展,大学职能历经怎样的变化,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依旧是其基本职能。办好我国的高等教育,办出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

猜你喜欢
学术大学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留白”是个大学问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