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养路径

2019-01-30 03:53
中国轻工教育 2019年6期
关键词:依法治国法治道德

王 瑜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天津 300350)

2019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刚刚闭幕。这次会议对“全面依法治国”结合新时代中国发展的需要提出了新要求,进一步坚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从法治层面提高党治国、执政的能力,从法治层面构建国家、政府、社会,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更是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对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有重大意义,更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如此重大任务的落实落地,需要源源不断的有着牢固法治意识和坚定法治思维的年轻人,不断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这也是高等教育的使命所在,是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法治中国建设和法治思维培育中的必然表达。法治思维的培育和养成是实现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育人目标的关键。换言之,法治思维的养成是高等教育包括高职院校教育在内重要且必要的教育内容,是当前教育者需要认真思考并不断努力探索的重大课题,意义重大。

一、新时代大学生与“全面依法治国”

1.“全面依法治国”内涵

“全面依法治国”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重大论断。推动全面依法治国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的保障,是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在法治领域的重要显现。

从“依法治国”到“全面依法治国”,其内涵进一步丰富。主要体现在:第一,明确了总目标。全面依法治国之所以“全面”是因为涉及了法律运行中各个环节,在顶层设计和总体安排中,明确了总目标,指明了正确的方向。第二,毫不动摇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法治道路。第三,部署了总任务。全面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建设这个系统工程的总任务,提出了“五大法治体系”建设。第四,要实现总目标、总任务,就要在实践中推进,对依法治国实践进行整体部署和要求,形成了“三个共同推进”、“三个一体建设”;推进了新十六字方针,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四个法律运行层面进行了新的要求和部署。这一丰富内涵为培育大学生法治思维提供了根本遵循。

2.新时代大学生是“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主力军

在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战略部署中,大学生自然不是看客或袖手旁观者,其历史地位决定了其必须发挥的重大作用,必须承担起主力军的作用。大学生主力军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全面依法治国的积极宣扬者。理念的产生和深入人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一个过程,要使其家喻户晓,需要党的宣传媒介,需要不同宣传方式,更需要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尤其是青年中的先进分子,当代大学生积极宣传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理念,不仅自己信,而且让身边更多的人信。二是全面依法治国的积极推动者。知行合一,最有感染力;知行不一,口是心非,半点说服力都没有。青年大学生的蓬勃朝气、昂扬斗志,加之认真践行,大胆探索的精神,必然成为全面依法治国的有力推动者和实践者。三是全面依法治国的积极引领者。大学生代表时代的潮流,敏锐而担当,其先进的代表是党的队伍不断壮大的重要力量之源,要鼓励激励其成为全面依法治国的先锋队和引领者,这既是国家战略实现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学生成长的重要路径。

二、培养新时代大学法治思维的重要意义

法律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发生作用,就要更多的人信仰法律,就需要在头脑中构建与这种信仰相匹配的思维。形成法律信仰,就需要构建法治思维。

1.法治思维在大学生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养成中的重要位置

思维方式决定行为习惯。法治思维是依据法律的方法进行思考和处理问题。思维方式决定行为习惯。法治思维是一个人思维图谱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将法律法规作为思考、行为的前提和基础,以法律法规为准绳判断与处理问题。具有法治思维的人,将崇尚法治的理念根植内心,尊重法律的意识成为习惯,凡事依靠法律法规开展工作、解决问题,把法律法规作为应然和必然的标尺和规范。一切行动符合法治要求,一切行动运用法律法规认识、分析、处理问题。具有法治思维的人,就具有了强烈的规范、规则意识。内心明确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可以做的事要按照何种路径去做,不可以做的事从根本上就要杜绝。依法治国,于国家层面重点在法的系统化、严密性和科学性治理上,于个人层面则重点在于法治思维的养成与塑造。大学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综合素质培养的关键时期。在德智体美劳等培养教育过程中,思维能力的训练和法治思维的养成尤为重要,缺少了法治思维能力的人才,是不全面的,在相当程度上也是危险的。

2.大学生的法治思维现状还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

在全面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大学生整体具有遵法守法意识是主流,能够自觉按照宪法、法律、法规的要求学习生活。但有些现象也令人堪忧,无视校规校纪考试作弊被勒令退学者有之;内心虚荣偷窃室友财物者有之;因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打架斗殴者有之;极个别的还出现吸毒等恶劣行为。发生此种现象,可能有个人成长原因、家庭原因以及班级和同学等原因,但根本的原因是学生法治思维模式没有建立,法治意识没有形成而导致的,是法治教育的缺失。全面依法治国要求的“全面”,不仅仅是包括对法的全面建立、对国家治理的全面推进,更包括社会的每个个体(当然大学生是必不可少的)要符合社会发展的大势,青年大学生必须要树立法治思维。

3.法治思维是大学生承担历史使命的关键所在

新时代大学生与祖国同向同行,是实现中国梦的见证者和践行者,肩负民族复兴大任。当代大学生养成法治思维,养成以法律规范为基准的逻辑化的理性思考方式是其中的关键。如上文所表述,由于当前大学生法治思维欠缺,法律意识淡漠,大学生的违法行为和现象仍然很多,作为教育者,在扼腕痛心的同时,还必须要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对青年大学生培养法治思维的重要性和现实迫切性。法治思维是大学生成长的关键所在,也是其能否承担历史使命的关键所在,没有了法治思维,一定程度上连一个合格的公民标准都难以达到,又如何成为全面进退依法治国进程中的主力军呢?因此,培养法治思维,树立法治意识,推进全面依法治国,高等教育责无旁贷,高校教师责任在肩,使命光荣,任务艰巨。

三、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的路径、方法

1.培育法治思维要正确理解“法”与“德”的辩证关系

法治是一个民族道德的体现,严格意义上讲是一种他律,通过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明确法律条文的规定来约束人的行为,是一种保底的策略,所以我们通常说“法律是道德的最低限度”。而道德是一种自律,通过个人的修养,通过社会伦理的约束,规范人的言行。“法律是显露的道德,道德是隐藏的法律”,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是法律对道德具有保障、促进作用。一个健康运行的社会治理,在运行维持过程中,制度和规则是离不开的。法律就是通过制定各种制度和规则的方式去确定公民的权利义务,并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确保每一个公民都不做出有损社会公序及公共利益的行为,从而循序渐进的改善社会风气。用法律传递道德理念,这样道德才有可靠的制度支撑。同时,也要用法律手段去解决道德领域内存在的突出问题。二是道德对法律具有支撑作用。一个社会的稳定,还必须依靠传统道德等这些共同价值加以维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法律与道德都可以维护保障良好的社会秩序,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

2.培育法治思维要树立法治观念

法治观念是法治思维的核心。思维是一个个观念的链接而形成的整体,是观念的集合体。而在这个集合体中,法治观念是核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发挥着决定性的影响。法治观念就是对法律至上观点的坚持。树立法治观念,就要坚守法律至上观点,凡事依法,行事靠法,言行尊法,把法律置于最高位置、首要位置,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保落实,都要依法而行,有法可依。这种观念根植于内心,养成了习惯,在日常中不断巩固不断强化,只有这样,才能算得上是树立了法治观念。

3.培育法治思维要学法、尊法、用法

第一,努力学习基础法律知识,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法律理论知识的学习中。学习了解法律理论知识是培养法治思维的前提。弄清楚作为公民所享有的权利以及所承担的义务;搞明白法律相关原理知识以及各类各领域法律条文的具体规定;不断扩大获取法律知识的途径,使学习法律知识形成一种习惯。

第二,敬畏规则,规范自身行为,养成尊法守法习惯。当代大学生提升法治思维的重要表现就是是否具有强烈的规则意识,是否能够自觉的遵守规则,敬畏规则。在日常生活中,要按照各项行为规范严格要求自己,提升规则意识,用其指导行为。

第三,注重知行统一,拓展法律实践行为。通过理论学习深入掌握相关法律知识,这就是所谓的“知”。但获“知”并不是最终目的,获“知”的目的是为了“行”,是为了指导实践。大学生要积极拓展法治实践,利用“12·4”国家宪法日,“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6·5”世界环境日等重大维法护法的实践日,联合社会法治资源,结合课程所学,在实践中深化对法治的理解,提升参与依法治国实践与法治中国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新时代大学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主力军,作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新时代,应主动接过历史交付的接力棒,积极树立法治观念,培养法治思维,树立法治信仰,在头脑中真正认识到依法治国的必然性,用法治思维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全面依法治国的建设中筑梦远航。

猜你喜欢
依法治国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全面依法治国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依法治国:人民幸福安康的保障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