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妇女身份建构研究
——基于媒介话语分析视角

2019-01-30 03:53展素贤
中国轻工教育 2019年6期
关键词:情态新闻报道语义

展素贤 彭 欣

(天津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 300222)

一、引言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做出了“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统筹做好培养选拔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工作”等指示[1],表明我国新时代妇女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他们已不再是旧中国男性附属品的代名词,而是以女职工、女企业家、女教师、女科学家等新身份出现在世人面前。

为展示我国新时代妇女形象,我国众多女性主流报刊媒体,微信公众平台以及微博等社交媒体,通过语言建构了我国妇女新身份,发挥了话语建构社会的语言功能,展现了我国妇女在推进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随之,在应用语言学语篇分析领域,以新闻语篇为研究对象,通过话语分析研究妇女身份建构也成为新闻传播学和应用语言学研究的新趋势[2]-[4]。然而,在已有研究中,我国研究者多从文学文本研读探究妇女身份建构[5],或从翻译学视角研究女性译者在译本中的身份建构[6],或从话语分析角度建构妇女身份[7],但少有研究者探究媒介话语中的妇女身份建构问题[8]。

有鉴于此,本文以媒介话语中的我国妇女身份作为研究对象,以媒介话语分析为研究路径,探究媒介如何建构我国妇女身份,以期通过实证数据来展示我国妇女形象。

二、媒介话语分析框架

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的话语分析,多以文学文本、交际话语等语篇为研究对象来探讨语篇结构、话语实践的产生及影响因素[9]。随着话语分析理论的深入,研究者转而以语篇为载体,探究话语实践与社会实践之间的互动关系。随着大众传播的兴盛发展,媒介话语因话语具有社会性成为探究话语与社会关系的新的研究对象,媒介话语分析由此产生。与批评话语分析相结合的媒介话语分析聚焦篇章、文本、话语和社会情景的集合,探讨社会和文化的变迁[10]。

作为话语分析理论重要贡献者,梵·迪克提出了新闻话语分析框架[11]。该框架从文本视角分析话题和主题以探讨新闻语篇的宏观语义结构,从语境视角分析话语的形式和意义、话语风格和修辞策略以探讨新闻语篇的微观语义结构、认知过程再现和社会文化语境等,并以此连接篇章、文本、话语和社会情景,以探究话语与社会建构之间的关系[12]。

为更好探究我国妇女身份建构以及话语与社会语境的互动关系,本文采用梵·迪克的新闻媒介话语分析框架为理论框架。拟回答两个研究问题:

1.媒介选取何种新闻内容来报道我国妇女?

2.媒介采用何种话语风格、修辞策略和态度,以建构我国妇女身份?

因Women of China(《中国妇女》)作为我国妇女报道的官方主流媒体,更全面、更权威、更具说服力,故笔者选取官方英文报道网站Women of China中的语料。为保证数据充分完整,笔者选取了“十一五”规划至“十三五”规划期间(即:2007年1月1日-2019年11月12日)的新闻语料,以探究我国妇女身份建构现状,采取以下步骤自建了小型语料库并进行了分析。

首先,在英文网站Women of China中以“Chinese women”为关键词检索出2007-2019年间新闻报道,经人工筛选剔除重复文章和以图像为主的新闻报道后(以图像为主的新闻报道仅选取标题文本),共整理出3,713篇有关我国妇女的新闻文本语料,建立含有1,378,902词的小型语料库。随后,使用Antconc3.4.4w作为检索工具,通过高频词生成、主题词检索和索引行搭配等对所建小型语料库进行词频排序、主题词检索、索引行分析等,并结合梵·迪克的新闻话语分析框架从宏观语义结构和微观语义结构对检索结果进行了分析。

在宏观语义结构分析时,对选取的2007-2019年间的新闻语料按报道话题进行人工分类,结合通过语料库检索出的关键词、词频等结果,分析Women of China在内容选择方面如何通过主题和话题的选择建构我国妇女身份;在微观语义结构分析时,主要从话语风格、修辞策略、情态动词的使用等方面探究语言的使用与妇女身份建构间的关系,以探讨媒介在建构我国妇女身份时所发挥的社会功能。

三、宏观语义结构分析结果

在宏观语义结构统计和分析过程中,主要进行了以下数据整理、统计与分析。

通过整理2007-2019年间的3713篇新闻报道,根据词频排序对新闻话题进行相关统计,发现出现频率排名前十的实意词汇有:development(发展,4815次),world(世界,3070次),countries(国家,2650次),president(主席,2427次),committee(委员会,2325次),cooperation(合作,2635次),work(工作,2328次),education(教育,2213次),children(儿童,1947次),government(政府,1862次),结合上述词语所在的具体词丛、语境分析发现新闻报道的话题主要涵盖国家社会发展、国际间交流合作、政治、妇女工作及妇女职业发展、教育、儿童权益及其保护等。

除上述词汇外,高频词还有:economic(经济,1567次),efforts(努力,1506次),poverty(贫困,1411次)和public(公共,1364次)等。结合所列高频词汇所在的语境分析表明:新闻报道者在选择新闻话题时除强调发展、合作、受教育权等观念外,还报道政府保护妇女儿童权益、努力消除贫困人口(包括关注我国贫困地区妇女生活等基本情况)、保障妇女公共权益等事实,反映现代中国妇女所接受的良好教育,女性知识分子所拥有的较高知识水平,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以及参加社会各阶层活动的自由度和话语权等社会现状。

此外,以“women”作为关键词,以最短为2、最长为3作为词丛长度进行词丛检索,人工剔除无效词丛后,频率排名前十位的词丛有:women’s federation(妇女联合会,546次),women and children(妇女与儿童,291次),women’s development(妇女发展,239次),women’s right(妇女权益,138次),women’s education(妇女教育,125次),women’s day(妇女日,108次),women’s volleyball(妇女排球运动,104次),women’s team(妇女团队,93次),women scientists(女科学家,90次),women’s studies(妇女研究,82次)等。此外,还有women’s participation(妇女参与度,77次),women entrepreneurs(女企业家,76次)等词丛出现频率较高,通过进一步分析上述高频词丛所处的语境,发现新闻报道反映出中国妇女具有较高社会参与度、女企业家等新身份不断涌现的社会现实。

上述检索结果与词频排序结果一致,表明新闻报道主要涉及我国妇女在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巨大推动作用的新闻事件,如:妇女运动员在世界体育赛事的卓越表现,她们在国际交流、我国政治、经济发展中所做的的重要贡献,女科学家、女企业家等女性新身份,以及社会对妇女儿童、教育等话题的关注度等,并通过系列性、主题性报道全面、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妇女在政治、国家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展示了当代中国妇女作为政治参与者、社会发展推动者、国际交流传播者等的新身份。继而通过媒介话语实践与社会发展间的互动关系,建构了新时代我国妇女的新身份,并借此影响读者对我国现代妇女的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认识。

综上,从梵·迪克新闻话语分析框架看,在宏观语义结构层面,媒体在报道我国妇女时,发挥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即“传播媒介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影响公众瞩目的焦点和对社会环境的认知”[13]。具体而言,Women of China正是有意识、有选择性地报道我国妇女在政治工作、国际间合作、国家与国际事务发展、体育赛事、文化交流活动、经济活动等领域取得的成就,并通过对热点事件系列性、专题化报道实现语篇之间的互文性,以此来改变公众对旧中国妇女作为妈妈、家庭主妇等家庭身份的刻板印象。即:随着时代变化,越来越多的我国妇女成为社会发展的推动者、国际间交流的传播者,在教育、医疗、政治参与等方面享有平等权利。为此,媒体在报道我国妇女时,选择他们在社会发展各领域所取得的各项成就,如:女排精神、女科学家、女企业家、女知识分子、女性政府工作者等新闻事件进行报道,进而为我国妇女追求进步、不断提升自我能力提供榜样,激励新一代中国妇女自强、独立。

可见,Women of China一方面建构了我国妇女的社会发展推动者、国际交流传播者等的身份,另一方面建构了我国妇女在国际社会中的独立自强、追求进步、推动社会发展的新身份。

四、微观语义结构分析结果

根据语料库关键词、索引行检索结果,笔者也从话语风格、修辞策略和情态动词方面,对所选取的新闻语篇进行了微观语义结构分析。

1.话语风格

为探究我国妇女新闻报道的话语风格特点,并保证内容一致性,笔者对宏观语义分析中提到以“women”为关键、以最短为2、最长为3作为词丛长度进行词丛检索,人工剔除无效词丛后,出现频率排名前十名的词丛,如:women’s federation(妇女联合会,546次)等所出现的具体语境进行分析。

通过具体语境进一步分析发现,新闻报道者有选择性地报道我国各地妇女联合会开展妇女工作情况,国家妇女儿童事业发展情况,妇女健康状况、医疗卫生等社会福利权益保障情况,妇女受教育情况,国际妇女节的发展,中国女排在国际赛事等中的表现,中国妇女团体在国家发展和国际间交流合作中所发挥的作用,女科学家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卓越表现,妇女研究也成为社会热点话题等社会现实情况。

这些发现充分表明,我国妇女联合会在推动妇女事业发展、保障妇女权益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社会各界对妇女儿童权益等的关注度高,男女平等观念得到广泛支持,妇女受教育权、发展权等基本权益、权利得到保障,并推动社会保障机制进一步向妇女倾斜。妇女发展尤其是贫困、边远地区妇女发展受到各级政府及妇女联合会等组织机构的关怀和帮助。与此同时,妇女在学校教育中取得优异成绩、申请出国深造率显著提升等,以展现在我国教育领域妇女地位得到提升、独立自强、巾帼不让须眉的新风尚。

由此可见,新闻报道者通过话语风格为读者营造了我国妇女身份变化的社会文化语境。具体而言,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妇女的合法权益受到尊重和保护,社会地位不断提升,妇女受教育权利得到保护,更多妇女有机会去海外深造学习。在妇女健康层面,妇女医疗卫生等基本权益得到重视和保障。此外,妇女在婚姻、经济、文化和政治等领域享有更多话语权和参与权,在民族振兴和国际间交流传播层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而印证了西方学者西蒙·娜·波伏娃的所言:“一个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没有任何生理上、心理上或经济上的定名能决断女人在社会中的地位,而是人类文化之整体,产出居间于男性与无性中所谓的女性”[14],强调了女性“他者”身份与其总体社会文化处境息息相关。

总结之,媒介建构了我国妇女独立自强、顽强拼搏、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而努力奋斗的新身份,进而实现了语篇与语境的互动[15]。

2.修辞策略

根据梵·迪克话语分析理论对修辞策略的界定,即“为了提升新闻的真实性、合理性、正确性、可信度等特征而使用的多种策略,如引语、消息来源、数据、细节、情感吁求、隐喻等”[16],笔者从带有情感色彩的形容词和表示程度或数量的修饰词的使用等方面探究媒介如何通过修辞策略建构妇女身份。

首先,在形容词使用方面,新闻报道者通过使用带有感情色彩的形容词以潜移默化地改变受众对我国妇女身份的认知,关注妇女身份现状,塑造我国妇女独立自强身份。根据词频排序,排名前十位的带有情感色彩的形容词依次为:new(新的,3666次),high(高的,1412次),important(重要的,1046次),good(好的,742次),young(年轻的,965次),old(老的,809次),greater(更好的,449次),best(最好的,391次),main(主要的,260次),equal(平等的,252次)。

检索结果表明,新闻报道者主要使用带有积极感情色彩的形容词以建构我国妇女新身份。对此,笔者仅选取了少数上述高频词所在索引行作为个案分析。例如,在wome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environment protection(在环境保护中扮演重要角色),high work pressure(工作压力大),equality work environment(平等工作环境),equal work and equal pay(同工同酬),high work intensity appear to be the main problems(高工作强度成为主要问题)等语境中,新闻报道者通过使用“important”“high”“equal”“main”等修饰词说明中国妇女在国际事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妇女就业环境趋于平等,同工同酬等就业权利获得关注和保护,但工作压力过大等也成为我国妇女进入职场后的重要问题。

此外,新闻报道者也使用了表示程度或数量的修饰词,用以塑造我国妇女新身份。检索结果表明,词频排名前十的表示程度或数量的修饰词有:more(更多的,5032次),percentage(百分比,2896次),over(高于,2043次),million(百万,1675次),some(一些,1116次),major(主要的,1000次),billion(十亿,702次),higher(更高的,497次),largest(最大的,348次),few(少许,272次)。

可见,新闻报道者多使用more,percentage,over,million,some,major,billion,higher,largest,few等表示程度或数量的修饰词,以及具体的百分比指数等报道我国妇女的新闻事件,以具体化信息表明我国妇女身份变化,说明我国妇女社会地位的提升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为进一步说明这些表示程度或数量高频修饰词在建构妇女身份中所起的作用,笔者选取了以下例句作为案例进行分析。

例句1:A recent survey shows that nearly36.9 percent of women in cities“often”use credit cards,and 61.9 percent of them hold at least 1 credit.Actually,73 percent of young Chinese female white-collar workers purchase almost everything by card.Nearly 35 percent of them admit that they like the discount for credit card holders.

在例句1中,新闻报道者通过使用百分比数据说明近年来中国妇女持有和使用信用卡情况:中国妇女信用卡持有率明显上升,白领妇女使用信用卡比重增加,信用卡折扣成为中国妇女使用信用卡一大原因。由此表明,妇女经济独立性增强,消费行为亦有助于我国消费水平提升、促进经济发展。

例句2:More than 15 million Chinese officials are women,accounting for 38.5 percentage of the total,an official report said here Friday.The proportion of female officials above the provincial level has reached 10.3 percent,up 1.3 percentage points from 2003,according to the report,written by the National Working Committee on Children and Women under the State Council.

例句2的权威调查数据表明,妇女在职场中所占比重上升,且增幅较大。随着中国社会性别平等理念深入落实,中国妇女撑起半边天情况日益显著。

综上,新闻报道者在微观语义结构上,通过使用修辞策略,一方面使新闻信息具体化,提升了受众认知、理解和加工新闻信息能力;另一方面,新闻报道者通过高频搭配词、带有情感色彩的形容词和表示程度和数量的修饰词的使用等潜移默化地建构了我国妇女的新身份,即:我国妇女作为独立女性,平等独立参与我国经济建设,在推动我国社会发展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3.情态动词

情态动词的使用不仅体现了新闻报道者的情感态度,而且不同情态值的情态动词的使用也体现了报道者不同的态度观点[17]。所以,对新闻报道中情态动词使用情况检索分析有助于从微观语义角度探究媒介对建构妇女身份的建构作用。

首先,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有关将情态动词分为高情态值词汇(must,need,have to)、中情态值词汇(will,would,should,shall)和低情态值词汇(may,might,can,could)的分类方法[18]。以此为据,将每一个情态动词作为关键词在自建语料库进行检索,统计上述每一个情态动词的出现频率。统计结果表明,高情态值的使用频率总和为0.088%,中情态值的使用频率总和为0.663%,低情态值的使用频率总和为0.219%,说明媒介对中情态值的词汇和低情态值的词汇的使用频率较高。

随后,进一步比较所有情态动词的使用频率,发现will,should和can的使用频率最高,分别为0.415%、0.180%和0.122%,并以这三个使用频率最高的情态动词作为关键词,检索出与这些词汇相关的语境实例,用以分析情态动词的使用和中国妇女身份建构之间的关系。

例句3:Chinese women will involve themselves more and at a higher level in the great cause of construct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and make contributions to the realization of the goals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在例句3中,新闻报道者使用中值情态动词will,以较为客观公正的态度描述了我国妇女在社会发展中扮演越来越多的角色和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向读者传达我国妇女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力量并将受益于社会发展各项目的事实,用以强调我国妇女自愿为和谐社会发展中所做的贡献,为实现社会发展所做的不懈努力。

例句4:The declaration recommends that special measures should be implemented to create a favorable environment where women can be better engaged in political life.

在例句4的前半部分的主句中,新闻报道者为强调为我国妇女提供政治参与的良好环境这一事实,而使用低值情态动词should,用以表明国家及政府为妇女参与政治生活所提供的良好条件,体现妇女社会政治地位得到提升的社会现实。在句子后半部分的从句中,新闻报道者使用低值情态动词can,以客观中立的态度描述妇女可被更好地鼓励参与到国家政治生活中。两个中、低情态动词的使用,体现了新闻报道者以客观中立的态度,报道了我国倾斜性政策措施的实施,使得越来越多妇女参加到社会政治发展活动中。

例句5:The major objectives for women’s development should be reflected in the national plan for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and a gender perspective should be integrated into the economic analysis and the economic restructuring.

在例句5中,新闻报道者为客观、中立反映我国妇女与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连用两个should,来体现我国妇女社会地位得到提升,以向读者传递我国妇女社会地位提升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用以建构我国妇女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身份。

综上,新闻报道者更倾向于使用中情态值和低情态值的情态动词,以使媒介的新闻报道更加公正、客观。

五、结语

本文基于媒介话语分析视角,通过小型自建语料库,探究新闻媒体Women of China如何通过媒介话语影响社会大众的认知结构,建构现代中国妇女独立自强的新形象和作为社会发展贡献者的新身份。

研究发现,在宏观语义层面,新闻媒体通过主题和话题的选择以实现媒体议程设置功能,报道了我国妇女在政治、体育、文化、教育、经济、医疗卫生事业等社会发展各方面中所取得的成就,所发挥的作用和所面临的问题等,进而建构了我国妇女作为中国社会发展推动者、建设者和见证者的新身份,反映了我国妇女社会生活现状,引导社会各界加大对我国妇女的关注度。在微观语义层面,新闻报道者通过话语风格营造语境,多次使用搭配词、形容词、修饰词和中、低值情态动词以潜移默化改变传播受众对我国妇女身份的认知,建构中国妇女独立自强建设新中国的新身份,向国内外读者展现我国社会男女平等、文明开化的新风尚,实现我国妇女身份跨文化传播。

所以,本文不仅为语篇、文本、话语和社会情景之间的联系提供了研究路径,而且为研究新时期中国妇女身份建构提供了数据支持。尽管如此,在样本选择上,笔者仅以“十一五”规划至“十三五”规划三个时期间(即:2007年1月-2019年11月间)的新闻报道作为语料,时间跨度较小;在微观话语分析层面,笔者仅选取部分较为典型的词汇和例句进行作为例证,未来可以进行更全面多元的媒介话语分析。

猜你喜欢
情态新闻报道语义
真实场景水下语义分割方法及数据集
情态副词“说不定”的情态化研究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语言与语义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
新媒体不当新闻报道的影响
批评话语分析中态度意向的邻近化语义构建
“吃+NP”的语义生成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