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现状比较与路径探索

2019-01-30 04:08陈国忠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9年6期
关键词:医学教育医学院校医学生

陈 超,陈国忠

(浙江大学医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8)

医学作为一门古老而常新的学科,不仅集中体现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更融合了人们对生命、疾病、健康等社会文化现象的哲学及伦理思考。正因如此,医学教育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精神。

一、中西方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现状的比较

由于医学与社会的发展,对医学人才人文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医学生的人文教育成为医学教育界的共识。对比分析国内外医学人文教育现状,可以给医学教育工作者带来借鉴和启示。

1.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我国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主要集中在第一、二学年,人文社科课程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材,注重知识的系统性,课程的理论性、逻辑性很强,课程间的交叉融合较少。部分医学院校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开设包括社会医学、医学伦理学、医学美学等在内的系列课程,课程体系分阶段进行,相互之间缺乏相关性。此外,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核心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占有重要地位,对加强学生的德育起了重要作用,但意识形态的教学内容较多,医学生的文化底蕴、科学素养较薄弱。

国外发达国家的人文素质教育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各院校对医学人文课程无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教学内容不是以章、节的形式出现,而是以在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讲授或讨论的题目的形式进行,如医患关系、生殖问题、流产等,以这些题目汇集成标准论题[1]。如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医学伦理学围绕当前医学领域的伦理问题进行教学。在“医学实践中的伦理困境”论题中探讨病人权力、保密、知情、同情、人体实验、脑死亡等[2]。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医学院的医学哲学课,在海湾战争期间以“危机时代的医学问题”,引导学生对当前政治、经济等与医学相关性问题的兴趣。人文课程强调跨学科性和交叉性,针对每一门课程的论题,综合运用医学知识和人文知识去分析探讨,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不局限于某一学期的某一阶段,而是分散在整个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即便是一门课程,也随着学生年资的增高而逐渐深化。如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分别为一年级和二年级开设的人文科学课程都开设了“医生—病人关系”,第一年级主要讨论医患关系的社会、伦理和心理等问题;二年级主要讨论精通医术,病人沟通;三、四年级则由临床各科医生结合实践组织学生对此问题再做深入的讨论。

2.教学方法。

我国人文教育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课堂讲授为主,教师主要为专业教师。近年,各高校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对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置方案进一步规划,推动教学方法的改革,针对不同课程的特点,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特别是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医科大学与综合性大学合并,以选修或辅修等形式开设了人文素质课程。

国外人文素质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如法国采取指导性教学及实践教学,有选修课程、系列讲座及参考书目,任学生自学或选修。日本也在大学一年级要安排学生“体验实习”,每4-5名学生为一组,通过体验获得教育。美国有些医学院校的文学修养课程,教师让学生阅读一定文学作品,有的进行课堂讲授,有的分小组讨论,有的采取实际的写作训练,有的进行角色示范活动[3]。其中最有特色的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形式,一般由1-15名学生和1-2名教师组成小组进行讨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阅读相关材料,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文献,在教学中教师只是导师(tutor),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教学组织上,国外注重各种专业人员的协作,采取各专业、各学科人员自愿组成各种教学小组,如邀请诗人、作家、哲学家、心理学家、行为科学家、病人等参与小组讨论。广泛参与协作的师资队伍,使得教学方法更具有灵活性。

3.教学评价。

我国人文课程的评价方法虽经多方改革,创造了多种形式,但仍以笔试为主,分为考查和考试两种形式,考查和考试又分为开卷和闭卷,这种评价方式与教学强调理论体系宗旨密不可分。

国外人文课程的评价方法除笔试外,还有写论文、讨论、参与教学研究。法国的人文课程考试主要形式有案例写作和改错,侧重医学生分析、综述及处理问题能力[4]。哈佛大学“生物科学技术的社会问题”的评价方式包括课堂交流,提交科研项目,期末论文等。有的医学院校人文课程的测试以口试为主,有的医学院校以定性评价为主,有的医学院校采取开卷考试与能力测试相结合的方法。这种教学评价与他们的教学目的是一致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不是要学生学习掌握文学、史学、伦理、哲学、法律等学科知识的理论体系,而是要了解其在医疗实践中的具体涵义,使学生学会从医学、道德、科学、伦理等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

二、高等医学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双向整合

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使我们无法回避多种复杂的人文学科和文化问题。从基因工程、克隆人技术到器官移植、临终关怀、安乐死,旧有的道德伦理观念和价值体系标准不断受到冲击,需要依据各国的实际需要、文化特征、教育格局来探索特有的高等医学人文教育路径和对策。

1.树立科学与人文协调发展的医学教育观。

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着正确的教育与改革的实践。根据高等医学教育的现状,在现阶段,尤其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力度,并且要注重医学生的人文知识向人文精神层面的提升。要花大力气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使教育环境中的每一位师生员工,包括教学医院和实习基地的带教老师,深刻领会人文教育对于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意义,使这种观念深入人心、融入教学、透进制度。

2.加强医学人文教学与学科建设。

加强医学人文学科建设,必须给医学人文及相关学科明确的地位。将医学人文课程纳入整个医学教育学科体系之中,形成医学专业基础和人文基础并重的新教育体制。各学校根据自身的情况,建立相应的教学与研究机构,以保证加强医学人文教学的实施。在有实力的院校组建医学人文学科研究基地,通过师资重组和硕士、博士点的建立,逐步聚集、造就一批医学人文学科的学术人才,促成一批有较大影响的研究成果,发挥对国内医学人文理论研究、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孵化器的作用。

重视人文社会医学教材建设,编写一批反映时代特色的教材,同时组织力量翻译一批国外较好的教材读物和影响较大的著作。在相关的专业教科书中,增加生殖伦理、基因伦理、优生伦理、胚胎干细胞研究与克隆人伦理、危重病人救治伦理、移植伦理、健康伦理等的篇幅,引导学生更合理地使用这些新技术。

3.在专业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

不论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应该结合专业知识的传授进行人文教育。医学专业教师要具备必要的人文知识,并把它们渗透到专业教学中,在不增加课时的情况下,自然有机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如在专业课中穿插该专业的历史、著名医学家的事迹;在临床各科教学中,增加伦理、社会、法治的教学内容。医学伦理学的自主、知情同意、不伤害、最优化的基本原则应贯穿到临床各科教学中,特别是争议大的检查、手术和技术,应引导学生作出合理的伦理选择。

医学的实践性特点,要求在医学教育的见习、实习阶段,尤其应注重加强人文教育。联系见习、实习时所接触的典型实例,进行医学人文专题讲座和案例分析,将医学人文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使学生学会从医学、道德、法律、政治等不同角度去解决医疗问题。

4.注重师资队伍建设。

要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必须提高医学院校教师,尤其是医学人文课和专业课教师的人文素养。在提高教师人文素养方面,也要提倡终身学习的观念,积极推进以提高文化素养为核心的大学教师的继续教育。依托人文医学学科基地,造就一批医学人文研究的高层次人才和学科带头人,担负全国人文医学师资队伍的培训任务。另外,广纳社会医学教育和研究学界的有识之士担任顾问、兼职教授(教师),或开设论坛、讲座,成为医学院校的第二支人文师资力量。

5.建设富有人文底蕴的隐性课程。

具有广泛内涵的隐性课程,是一种可以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的环境信息。隐性课程隐蔽于学校各项活动中,通过学生的无意识、易受暗示等心理特性,潜移默化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发挥情感陶冶、兴趣激发、意志磨练、触发灵感和直觉、发展想象力等多种功能。因此,将校内活动、实践锻炼、公益服务、海外交流等进行融合,建设成为学校的隐性课程,是人文教育中极为重要的课题。

加强医学人文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这是一个涉及终身教育,并在实践中逐渐养成的漫长过程;也不是单一的校园系统就能培养并解决的问题,而是整个医学界及医疗卫生系统需要进行系统教育的复杂工程。另外,医学院校对医学生的人文教育,绝非单纯、零碎的改革能解决的,必须把人文是医学的本质特征这一观念进行理解,并贯彻到医学教育的所有活动中,把对人文精神的追求作为投身医学事业的毕生目标,这样才能真正使医学教育适应新时代的需要,才能真正培养出现代医学所需的高级人才。

猜你喜欢
医学教育医学院校医学生
微课教学模式在医学院校健美操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发展的逻辑起点——读《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发展战略研究》有感
医学生颈痛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以医史学史料为载体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
2019年第一批口腔医学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医学院校内药用植物园规划与建设初探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人文教育要给医学生另一种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