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学生阅读现状及能力培养

2019-01-30 15:28朱兆清
中学语文 2019年18期
关键词:学会目标语文

朱兆清

前不久微信疯传的《语文新改革,让人冒冷汗》,还真让不少人紧张出不少冷汗。 “现在你的孩子不阅读,根本应付不了考试”“语文高考最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 这些似乎耸人听闻的话,尽管也遭受到一些人的质疑, 但却是统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等人的真实想法,并且高考实施的可能性极大。 由此可知,阅读将成为中小学生语文学习的核心能力。

为什么今天会把阅读放到这样的高度上来要求我们的学生呢?

众所周知,阅读是随着文字的出现而出现的。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 阅读与人类的关系愈来愈密切。 时至今日,阅读已成为当代社会一种十分普遍的活动,从事智力劳动的人几乎每天都离不开它,诚然它已成为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何谓阅读? 阅读就是从信息符合中获取意义的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 它是获取信息、占有知识的重要手段, 是开发人类智力潜能的有力工具, 是拓宽思维空间、培育远见卓识的有效途径,是陶冶性情、培养高尚情操的良师益友。 这种活动是人类特有的,它不仅需要各种智力因素,比如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的积极参与,而且各种非智力因素,比如动机、兴趣、意志、性格等,在阅读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从学习语文的角度来说,阅读是天生重要的,可以说,没有阅读,就没有语文学习,因为阅读是我们获取语文知识的主要方式之一。正是通过这种方式, 我们接触了那些最经典的文学名著和各种文体的典范之作,也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我们获取了生活之中的大量语文信息。 不会阅读的人,难以很好地走进语文这方神奇的天地;不会阅读的人,不仅学不好语文,更重要的是,他会在社会生活和自我塑造上遇到障碍。 因此学会阅读,不仅是为了现在,更是为了将来。

然而,由于长期受“重理轻文”不良风气的影响,加上理工科普遍不开设语文学科的事实, 部分学生对语文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对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学习规律、方法把握不够,语文学习在学生当中总是难以形成一种良好的气候。 就拿阅读来说吧。 阅读,看起来非常容易,只要认得一些字,一字一句念下去不就行了吗? 当然,这也是阅读,但这是非常初级的阅读。我们所说的学会阅读,是指学会深入地理解阅读材料,学会高效地筛选和掌握阅读信息, 学会在阅读中分析和领会,还要学会在阅读中欣赏和品味。 一句话,学会阅读意味着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具有较高的阅读能力。 从近年来语文考试的情况来看,学会阅读不仅不容易,而且恰恰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难点。 不少考生在阅读题上失分最多,就足以说明这一点。

既是难点,就有突破的必要。 然而,在这个自媒体时代,信息扑面而来,大多数学生为了获取这些信息,往往只会碎片化阅读。 他们阅读只是为了消遣,没有什么明确的目的和任务。 阅读的材料要么以情节取胜,要么以人物见长,想必只有积累一些饭后谈资的份儿。 至于如何通过阅读积累写作素材、丰富语文知识、发展语文思维、培养语文能力恐怕是没有深思熟虑过。 也有不少学生学不好语文的原因,并不是自己不努力,而是不能把自己所学到的各种语文知识融合在一起。 虽然他们阅读了不少课外书籍和大量的语文材料, 脑子里也装了不少语文知识,但一直是零零碎碎的,变不成一种整体的能力,始终做不到举一反三,结果大量的语文训练都是白费功夫,只是加重了自己的负担。 面对这样一种情况,我们认为必须特别强化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朱子读书法》概括了朱熹对读书方面的有关论述, 即循序渐进, 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 前两句容易理解,而所谓“虚心涵泳”就是说要认真仔细地研究,要反复琢磨,反复体会书文的内容。 “切己体察”则是说要结合自己的经验和联系实际去体会书文的内容。 所谓“著紧用力”是说要抖擞精神,下苦功夫,花大力气去读书。 “居敬持志”就是说要有专静纯一的心境和坚定久远的志向。

具体说来,则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事情。

一、明确方向,确立目标

高尔基在《论文学》中曾经说:“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我确信这也是一个真理。”这是十分有道理的。一般来说,阅读目标对我们的阅读活动有以下几点作用。

第一,阅读目标愈明确,其需要就愈清晰,阅读的范围和内容也就相应地愈具体。 没有目的的阅读对有用信息也会视而不见, 而有目的的阅读则像一根粘了胶水的木棒, 放到哪里都能将有用的东西粘到身上以丰富自己。 所以,只有根据一定的目的去读书,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第二, 阅读目标愈明确, 阅读的紧迫感就会愈强烈,阅读的自觉性就愈高。 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废书。 ”就因为他有明确的阅读目标,也就是他所说的那千古名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他将读书和献身社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第三,阅读目标愈明确,思维触角的灵敏度就愈敏锐。

第四,阅读目标愈明确,还便于随时调整那些背离目标的行为,这样可以少走弯路,提高阅读效率。

二、“由博返约”“以约驭博”

就是说,一个人打基础的阅读应该广博,在有了一定的底子后,就要朝着专深的方向努力;但是围绕着专深,仍然要有广博的阅读。 这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博读能有效地掌握知识。 我们想有效地掌握语文知识,就必须深入弄清它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宋代著名诗人陆游曾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博读有利于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 大量事实表明,一个人已知的东西越多,他的视野越开阔,这样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 就会愈加认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因而渴求未知的欲望就越强烈。

第三,博读能奠定做学问的坚实基础。 古语说:“水深则所载者重,土厚则所植者藩。 ”博读能获得多方面的知识。 这些知识相互补充,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引人深思,有助于全面考虑问题,甚至能举一反三,有利于提高联想能力。

三、“取法乎上”,选择阅读

中国有句古语,叫“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 ”意思是说向高水平的人或者读物学习,得到的一般只有中等水平的知识, 向中等水平的人或者读物学习,所得到的也许就只有低等水平的知识了。故所谓“‘取法乎上’,选择阅读”,就是说要选择高水平而且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来阅读, 而不是不加选择地阅读。 近年来,自然、社会、人文、科技等读物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考试也注重取向它们,所以选择并加强这方面材料的阅读显得非常重要。

四、以读为主,全面培养

语文是一门听、说、读、写、思和创新紧密结合的学科。 要做到听、说、读、写、思和创新多种能力并举,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就必须通过阅读辐射到其他几个方面,通过发散思维,以读带说,以读促写,边读边思,以阅读来推动创新,以创新来带动阅读。 在培养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将其他几种能力融会贯通并举起来,从而培养语文阅读能力, 发展语文思维能力和提高语文运用能力。

五、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前面讲到,阅读要选择。 根据不同的内容,则要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如果为了使知识广博,就可以采用概读法、泛读法或略读法。 如果为了使知识专深,就应当采用精读法。 另外,阅读不同文体的文章应该根据不同文体的阅读要求灵活把握,区别对待。 但是,不管采用哪一种阅读方法,都必须注意理解。 一个人阅读的能力主要表现在他的阅读速度、理解深度、记忆牢度和联想广度这四个方面。 而理解深度又是其中的关键,它既是记忆牢度和联想广度的基础, 又对阅读速度有很大的影响,因此理解在阅读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六、立足课堂,把握体系

高考命题不是取自课文内容, 致使有的学生对课本的学习不够重视,甚至产生一些动摇思想。 殊不知,课内基础不扎实,课外难于求发展,语文学习始终处于积重难返的状态。 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把讲读课文当作数理化的“例题”一样来学习,发挥它的示范作用,是培养语文迁移能力的关键。 因为所命的试题在课外,答案在课内。 不管题型怎样变化,都脱离不了语音、文字、词汇、句子、语法、修辞、逻辑、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等这样一个知识体系。 所以,必须重视课堂教学,抓住语文的知识体系,将它们系统化、综合化,并将知识的掌握转化为能力的培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从而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此外,跨越“学习高原”(又称学习的“高原现象”,就是指在阅读、学习或练习过程中的一定阶段,其成绩发生停滞的一种现象),克服不良习惯(比如好高骛远、见异思迁、信马由缰等),合理利用时间,优化阅读环境,提高阅读速度都是战胜阅读障碍所必须努力做到的。

总而言之, 无论从应试教育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这一现实情况来看, 还是从素质教育是语文教育的发展方向这一必然趋势来看, 阅读都成为了语文学习的核心能力,必须努力培养。

猜你喜欢
学会目标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学会分享
学会分享
学会尊重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