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感、美感与存在感
——张玉新《劝学》教学设计评析

2019-01-30 19:55汲安庆
中学语文 2019年28期
关键词:荀子张老师君子

汲安庆

【课前准备】

1.阅读教师印发的材料或自己查阅相关书籍,了解荀子的有关情况,尤其是荀子的主张。

2.在已经初步形成自学习惯的基础上,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尽量扫除文字障碍,反复诵读课文,弄懂文章的观点。

【教学目标】

1.继续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2.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教学重点】

晓劝学之意,明劝学之理。

【教学难点】

探究本文怎样运用比喻进行说理。

【课时安排】2 课时

[评 析]将《劝学》篇与荀子相关思想主张的把握结合起来,有夏丏尊“滚雪球”式阅读观的面影——以一篇带动多篇,甚至整本书、多本书的阅读,如学习《桃花源记》,受兴趣驱使,去读晋史或乌托邦思想方面的著作。这种点面体结合的学习,更能渊深学生的语文素养。

注意自学习惯的培养,要求学生自己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解扫除文字障碍,“反复诵读课文,最好能背下来,并能抄写课文”①,看似方法老旧,却是积淀文言素养的不二法门。没有这样的“种子习惯”奠基,学生文言文学习很难开出思维之花,审美之花。

教学内容的择定注意了形(析其法)意(晓其意,明其理)统一,并触及了篇性(荀子设喻的独特性)开掘,十分可贵。

不过,教学目标1 显得有些空泛。教者在“理念阐释”部分(限于篇幅,选录时省去)明确说“一篇课文值得重点掌握的字词并不多”,为什么不具体标注呢?教学难点是目标2 的变相陈述,完全可以二合一,只需在括号中说明一下。

还有,从“设喻”切入,捕捉篇性,仅限于“以喻代议”和“寓议于喻”吗?如果不是,还有哪些,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体知?即使只谈“以喻代议”和“寓议于喻”,也要谈出荀子的独特之处,让思维向纵深处挺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询问课前预习情况。

1.齐读课文,整体了解预习情况,重申诵读的重要性。

2.询问预习时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从而筛选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朗读、范读课文。

1.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矫正读音,强调朗读要注重节奏、强弱和韵律。

2.教师范读课文。

[评 析]没有华丽的开场,有的只是基于学情的应势而教,应性而教——“预习时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这样的对话是很自然、亲切的诊断性评估,确能保证真实学习、有效学习的发生。

朗读时关注节奏、强弱和韵律,有读以致美的教学追求。

遗憾的是,教学设计中未能见出诊断性评估与读以致美的追求一以贯之。

二、课文探究

(一)解题。

1.“劝学”的意思是什么?学习的内容是什么?

结合课前印发的资料,请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劝”在本文是“劝勉、鼓励”的意思,题意是“劝勉、鼓励人们勤奋学习”。学习的内容是儒家的经典。

2.关于结构。

本文是节选,原文1710 字,课文节选的只有290 字,不能体现全文的结构,因此不必在结构上做更多的探究(ppt 展示《劝学》全文,不做讲解,课文部分用大一号的字体,每段中总结的话有“君子”的句子用红色字体)。

(二)中心观点。

1.“君子曰”的用意何在?

明确:首先,《劝学》全文的许多段落都以“君子”作结。例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作者意在强调学习可以成为君子。其次,作为间接引用,这是重申《论语》的观点。

2.“学不可以已”的观点在当今演化为怎样的说法?

明确:俗语说的“活到老学到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终身学习”理念。

(三)师生共同探究第2 自然段。

1.学生齐读,教师范读并积累文言词语。着重指出“輮”读为“rǒu”,书下注解有误。

2.“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是怎样论证中心论点的?(这是本课的难点所在,应该着力探究)

明确:“青”“蓝”与“冰”“水”都是喻体,且每句喻体之间有一种特殊关系,关键是找出本体。“青”与“冰”的本体都是指学习之后的知识状态或水平,“蓝”与“水”的本体都是指学习之前的知识状态或水平,意在强调人经过学习就可以使知识水平得到提高。“青于蓝”是萃取,是提纯;“寒于水”是改变形态、状态,即从无形到有形。二者都是强调学习这种后天行为可以改变固有、天生的属性。

把“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理解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错误的。后者作为成语是从前者脱胎而出的,意为学生是跟老师学习的,但超过了老师。这种理解主体不一致,违背荀子的原意。这样理解,“冰,水为之”一句就没有对应了。

3.“輮”与学习有什么相似点?

明确:“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设喻,表面上是说“直木”——非器,变成“中规”的车轮——成器,这种成器的过程在于“輮”——用火烤使之弯曲;隐含的论断是无学之人经过后天的学习,可以成为有学之人。“木”经过“輮”这种加工工艺,与人的学习——也就是后天加工上有相似点。“虽有槁暴”一句进一步阐明获得了本质改变以后,很难回到无学、无用的原始状态。这都是为了阐明后天学习对人有重要的意义。

4.“木受绳则直”一句比喻论证的重点是什么?

明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是说“不直”的“木”经过墨绳的取直然后经过加工就会像墨绳画的那样直了(即成材了),金属制成(没有开刃)的刀剑在砺石上磨砺就会变得比没开刃时锋利;同样的道理,人只有经过“博学而日参省”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加一起是比喻的喻体,“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是这个比喻的本体,两层之间构成一个结构复杂的比喻。(板书)喻体,即直观的生活现象:

木受绳则直(成材)

金就砺则利(成器)

本体,即抽象的道理: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成人)

其相似点为:

前提:“木”“金”有似于“君子”,“受绳”“就砺”有似于“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结果:“直”“利”有似于“知明而行无过”。

这个复杂的比喻是围绕“博学而日参省”可以改变人的品性来进行论证的。“博学”侧重孔子说的“学”,“日参省”侧重孔子说的“思”。

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后天不断学习改造才获得的。“木”要改造为“中规”的轮,要用“輮”,金要“利”,就得“就砺”;人要改造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可见,学习多么重要,所以“学不可以已”。

(四)背诵第2 自然段。

(五)师生共同探究第3 自然段。

1.教师范读并积累文言词语。

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一句是反对“思”吗?这一观点是如何论证的?

明确:“思不如学”是这一段的观点,但并非否定“思”的作用,只是强调在“学”与“思”两者中,“学”更重要,这与全文的中心论点一致。这个观点是比较抽象的,所以用“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生活常识加以解释,“登高”才能“博见”,而且这也是这个比喻的喻体。这里已经隐含了“假于物”的论断;接着再用日常生活常见的一些情况进一步解释隐含的“假于物”。“登高而招”是对“跂而望”的直接解释,“顺风而呼”与“登高而招”同理,都是说在自身条件没有变化的情况下,利用外界条件比不利用外界条件收到的效果好,这是把不好变成好;“假舆马”“假舟楫”比“不假”的结果更是有了质的飞跃,这两个事例在当时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效果更是引人瞩目的,这是把不能变成能。在此基础上因事推理:君子之所以成为君子,是善于利用外界条件(即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改造、提升自己。

君子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这样,本段就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角度论证了中心论点。这种“学而后知”的观点,是朴素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这一见解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具有进步作用和积极意义的。

(六)师生共同探究第4 自然段。

1.齐读课文,并积累文言词语。

2.本自然段可分几个层次,各层次之问有怎样的关联?

明确:可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学习贵在积累;第二个层次,积累贵在不舍;第三个层次,说明不舍贵在专一。后面两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的两点保证,两者缺一不可。

本自然段是从学习态度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评 析]从题意、学习内容、中心观点等角度整体把握选文内容,再按“重要意义—重要作用—学习态度”的文脉逐段学习,遵循的是“从整体到部分”学习思路。

可是,中心论点在教者的措辞中出现了两个:一是“学习可以成为君子”,高频词汇“君子曰”暗示出来的,属于荀子间接引用《论语》的观点;二是“学不可以已”,演化为当下的“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理念,按教者的意思应该属于荀子直接亮出的观点。

到底谁是真正的论点呢? 从教者理解的文脉(也是他的课脉)来看,应该是“学不可以已”,有统一的逻辑贯穿。可是,将“成为君子”横插在中心论点的体悟中,又不阐释二者的关系,不知出于怎样的考虑?将“重要作用”作为文脉的一部分亦不妥,因为“善于借力”谈的是学习方法,而非重要作用。

教者学养深厚,文本解读中有诸多创见。如对“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一句传统理解的颠覆,对“輮”与学习有什么相似点的追问,对“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的辩证理解,都能新人耳目,但整体上还是偏重“意”或“理”的阐发,对“形”的发掘基本上停留在本体和喻体的辨析上,并未触及“设喻”的独特性,如以喻说理,以喻抒情,以喻显性的浑然相融,比喻中的一分为三智慧等。

虽然教者说到“师生共同探究”,但在措辞上,逐段讲解的设计上,还是未能见出过程性评估、终结性评估对先前诊断性评估的呼应,基于学情的灵动建构在设计中也未能充分彰显。对所言之理,以及对比喻内部或之间逻辑关联解析的过分倚重,使得“知”素养的培育特别充分,“情”“意”素养的涵育,特别是与学生精神生命的会通做得还不是很到位,读以致美的追求因之在整个设计中显得相对暗弱。

“輮”在《说文解字》中读为“róu”,从車柔聲;在《经籍籑诂》和《康熙字典》中皆读为“rǒu”。教者认定“rǒu”是正确读音,不知出于何据,应稍加解释。

三、小结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课文只节选一小部分,因此不能窥知全貌。但从课文中可以看出,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手法时又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的学究气。荀子的文章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铺陈扬厉,说理透辟,精练有味;警句迭出,耐人咀嚼,所以建议大家阅读全文。

[评 析]回扣“设喻”这个切入点,教学设计显出内在的精致。提倡与全篇阅读联系起来,从整体上把握荀子譬喻说理的特点,更是气势恢宏的引领。

但是,结合整篇设计看,教者总结的荀子譬喻说理特点——浅显贴切、灵活自然、铺陈扬厉、透辟精练、耐人咀嚼等,似只在教学尾声时概括性地授知,教学过程中并未采取一系列的方法让学生去体知、去发现。

四、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各题,尤其是第4 题①。

2.作者十分看重“善假于物”,寄托于“蛇鳝之穴”的蟹难道不是“善假于物”吗?对此你有何看法?研读全文,看看还有没有类似的情况。

[评 析]均是激活所学,让自我精神生命出场的好题,素养本位色彩十分鲜明。

不过,第二题随文探究时呈现或许更能激起头脑风暴,将文本研读推向高潮。同时,也减省了学生课后学业的负担——立足知识型社会评价荀子学习观,是个很大的题目,需要调动很多积累,查阅很多资料,没有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恐很难做好。

[总 评]——

读过张玉新老师的不少文字,总体感觉:朴实而大气,俗白而新颖,还携带了一点儿东北人特有的彪悍、锐利与洒落,本则教学设计亦然。

在教学整体感、美感、存在感的营构上,也有一种近乎天然的质朴。

一、教学应该追求怎样的整体感

整体感,语文教学题中应有之义。

文本是浑然统一的整体,教学必须与之相应。结构化的知识利于学生建构与“发现”,教学必须顺心之天。即使谈教学创新,也需基于整体感。没有统一的逻辑贯穿,教学支离破碎,还谈何教学的有效性、深刻性和创新性呢?

缘于此,语文教学的整体感追求从未中断过。以读贯穿的(如“初读→精读→品读→赏读→悟读”),以情志脉的把握贯穿的(如“悟喜→悟悲→是喜,还是悲),以所谓的认知逻辑贯穿的(如魏书生的“定向→自学→讨论→答题→自测→自结”六步教学法,语感派的“感受语言,触发语感→品味语言,领悟语感→实践语言,习得语感→积累语言,积淀语感”②,不一而足。

至于后红领巾教学模式“揭题→背景介绍→学习生字新词→阅读研讨→总结→布置作业”,虽然机械单调,面目可憎,其实也有整体感的追求——优秀教师在”阅读研讨“环节,尤其能彰显整体感。学养薄弱,耽溺于走过场而浑然忘却整体感营构的,另当别论。

张老师非常重视教学整体感的营构,对“把一篇美文拆解得一地鸡毛”的做法极其厌恶。本则教学设计中,他的教学整体感更多体现在“整体(把握文题和中心观点)→部分(从重要意义、重要作用、学习态度三个维度解读荀子学习观)→整体(总结荀子设喻特点)”的思维路径上。因为学养深厚,视角的选择,问题的提出,均很能磨砺思维。“君子曰”的用意何在?“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是怎样论证中心论点的?“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一句是反对“思”吗?每一问都问得精辟,问得精深,却又自自然然,见不出任何斧凿的痕迹。

尤其是课眼“设喻”的选择,沿喻寻理的教学推进,设喻特点的总结,使整个教学流程既有大开大合的自如,又有思维演进的内在精致,做得十分漂亮。齐读、范读虽未指向教学内容的结构化或整体化——主要是帮助学生积累文言字词,但客观上起到了旺盛、流畅“课气”的效果。

值得商榷的是:张老师对全文结构把握的放弃——ppt 展示一下《劝学》全文,课文部分用大一号的字体,每段中总结的话有“君子”的句子用红色字体。这种做法,极可能导致学生对文本整体结构的把握蜻蜓点水,甚至毫无感觉。

缘于此,张老师对选文文脉(“重要意义→重要作用→学习态度”)的把握是有失允当的,对“论”和“说”两种文体杂糅的特点也未能揭示出来。《劝学》大体是按照“为何学→如何学→学什么→学之美”的逻辑行文的,但是彼此之间又有不同程度的渗透。

张老师用现代的教学文体“议论文”去诠释古代的论说性文体显然不妥。表面上,二者似乎都是在说理,但是在目的、方式、形式规范、内容风格上有着诸多不同。即使同为古代的论说性文体,依然存在不少区别,所谓“奏议宜雅,书论宜理”(曹丕《典论·论文》),“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请,议以执异”(刘勰《文心雕龙·章表》)。就是我们并列而言的“论”和“说”两种文体,也有区别。前者强调“辨正然否”(从肯定和否定两方面进行分析),“穷于有数”(把握全面资源),“百虑之筌蹄,万事之权衡”(深思熟虑,将所有的可能加以权衡),全面、系统、缜密到“弥缝莫见其隙”(没有任何漏洞),“敌人不知所乘”(让论敌无机可乘)的地步,后者更强调说理的智慧、机敏,比喻的巧妙,所谓“喻巧而理至”“飞文敏以济词”③。张老师虽然敏锐地把握到本文“喻巧”的特点,但对巧在何处的发掘还欠系统、深入,对“辨正然否”等特点的把握也不够自觉。

二、如何在整体感基础上生发美感

语文教学的整体感有了,还应追求美感。即不仅要让学生学得正确,学得轻松,学得高效,还应该让学生学得美,深切感受到语文之美、学习之美、生活之美。常听到语文老师指责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甚至咒骂那些考上重点中学、大学的学生为白眼狼,不知对语文学科热爱,更不知对语文教师感恩,不知这些老师是否反思过:我们的语文教学过于注重求真,却忽略了求善,特别是求美?而语文老师自身也在这种忽略中,让自己不知不觉走向了无趣、无聊和无智。

木心说:“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文化也救不了。”④语文教学,尤其如此。

提到审美,还有一种误解:认为教学文学类文本可以,教学非文学类文本就不行。这是狭隘地理解了审美的内涵。同是非文学类文本,为什么有的老师教,学生听起来会如沐春风,欲罢不能;有的老师教,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甚至如坐针毡。无他,前者成功地激活了审美,后者则令审美阙如了。其实,只要用心,审美可以像阳光,照耀到教学的每一个细节。

在本则教学设计中,张老师基于整体感的审美有多处:朗读时注重节奏、强弱和韵律,这是感受荀子形式表现的律动之美;理解“学不可以已”,与俗语“活到老学到老”,还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终身学习”理念会通,这是润泽思想的灵动之美。解析“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之间的内在关联——“成材→成器→成人”,注意与孔子的学思结合思想,这是在感受荀子思想表现的精致之美,很自然地实现了科学与审美的相乘。

美是在感性走向理性,理性回归感性的双向运动过程中诞生的,所以语文教学还必须注意感性与理性的相乘。张老师问:“‘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一句是反对‘思’吗?这一观点是如何论证的?”前一问的确带了感性的气息,结合假高山、假舆马、假舟楫更是感性的触发,但是后一问则直逼“借学习来弥补自身不足”的理性思考。但是,你完全感觉不到感性与理性的拉郎配,而是水乳交融,很自然地完成了对“寓议于喻”表现手法的体悟。

值得一说的是,张老师还注意了熟悉与陌生的相乘。即贴紧文本,贴紧学生的认知结构发问,又能催生新鲜的体验与认知。这在上例中已有体现,在对“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喻意阐发上,体现得更是鲜明。

张老师在“理念阐释”部分指出:“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再深透,如果和盘托出,恐怕也不会有太好的结果,因为学生的实际情况不仅因人而异,更与教师有异。教师的深透不见得能转化成学生的深透,尤其当学生并没有充分占有文本的时候……分析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还要讲究方法和手段。你便是有一桶水、一缸水,要是不讲究角度、力度、速度,劈头盖脸往学生的那个小瓶子里面灌,不仅不能灌满,还可能因为用力过猛把小瓶子里原有的都溅了出来,或者把小瓶子灌倒了,不仅没灌进去,把小瓶子里原有的都给弄洒了。”这可以说是对美感产生的三种“乘法”最形象的说明。

不过,整体上看,教学设计还是有科学大于审美,理性大于感性的痕迹。对譬喻说理中的对称之美,映衬之美,一分为三的智慧,取象的开阔与斑斓也缺少更自觉、更深入的关注。

三、让存在感得到最充分的牧养

语文教学的整体感、美感其实都是为存在感蓄势的。

这里所说的存在感是指师生通过对文本的深入学习,使言语生命得到深度滋养,进而能焕发出更强旺的言语表现与创造的势能。简言之,让语文学习从占有走向存在。

从张老师的设计来看,存在感的追求主要体现在对文本篇性的开掘上,如“君子曰”的含蓄用意,设喻的铺陈扬厉和思维推进,说理中的潜隐矛盾所形成的表现张力——“作者十分看重 ‘善假于物’,寄托于‘蛇鳝之穴’的蟹难道不是‘善假于物’吗?”

文本篇性堪称语文教学的最佳抓手,一旦开掘成功,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理解与传承,都会水到渠成,就像荀子《劝学》中所说的“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但是,篇性开掘不是语文教育的终极目的,走向言语表现与创造才是。这在张老师布置的作业中不难感受到:看重学生对荀子学习观的辨析、继承和发展,注重对“善假于物”的目的性考察,均为学生思维出场,走向个性化的言说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本篇教学设计诞生于核心素养理念尚未问世的2011年,却一片化机地落实了语文核心素养,由不得人不为之叹服。

从张老师的教学设计中,我们还有一个发现,即存在感不仅学生要有,教师更要有。如对“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内涵的重构,对荀子譬喻本体和喻体内在关联的精辟梳理,对荀子学习观与现代学习观的打通,很多地方均能见出其自我言语生命的蓬勃存在。令人钦敬的是,有了蓬勃的言语生命势能,张老师还注意节制、等待、俯就,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建构与创造,这是很了不起的。虽然学生的作业反馈无法看到,但是有了这种指向,还用担心学生言语表现与创造的欣欣向荣吗?

不过,联系全篇设计,如果在悟得荀子譬喻说理艺术之后,让学生也来一场劝学或者劝勇、劝勤之类的及时化用,教学或许更具挑战性和趣味性。说“君子曰”高频出现,意在“强调学习可以成为君子”有欠严谨,因为文中也提到了成圣(“终乎为圣人”“圣心备焉),成学者(“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成人(规避陋儒、散儒,成为全、粹、美之人)。

猜你喜欢
荀子张老师君子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荀子“道心”思想初探
《荀子》的数学成就初探
荀子的“王道”观念
张老师喝茶
君子无所争
和谐
有君子之道四焉
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