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初中生数学课堂活动参与度的方法探究

2019-01-31 02:25
中国校外教育 2019年28期
关键词:新知情境探究

(甘肃省兰州市第五十四中学)

一、目标让学生参与确定

教学活动的展开的过程是教学目标逐一落实的过程,一切教与学的活动都要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来进行。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让学生亲自参与学习目标的确定。

1.自主预习,确定学习目标:课前布置学生需要预习的内容,从预习内容中确定自己在课堂中学习的重点、难点、疑点,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

2.小组合作,确定学习目标:依据教材内容,安排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分工收集与教材相关的知识背景和生活实例,共同确定学习目标。

二、情境让学生参与创设

教师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身边的事物,从生活实例出发,创设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新颖独特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

1.创设问题情境:利用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的实际问题或是学生原创的趣味问题引入新课,或是从数学史上著名的问题导入新课。

2.创设猜测情境:教师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原有认知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结论进行猜测预设。

3.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搜集中外数学史上具有代表性且影响广泛的故事,根据这些问题进行现场模拟或情境再现。

三、新知让学生参与发现

1.自主探究,发现新知:教师提供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从自身的认知和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对数学问题的观察比较、思考分析、推理验证发现新知。

2.动手操作,发现新知:动手实践最易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通过作图、折叠、剪纸、测量、试验等操作,学生积累直接经验,在实践中发现新知。

3.合作交流,发现新知:学生以合作学习的方式研究问题,群策群力,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多维度发现新知。

四、问题让学生参与提出

1.阅读理解,提出问题:学生阅读指定的教材内容或相关课外资料后,依据阅读内容,让学生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或是不解的问题。

2.实践操作,提出问题:学生在课堂活动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实践操作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3.类比猜测,提出问题:数学中的类比思想给直觉提供了猜想途径。鼓励学生的直觉思维,让学生在直觉的基础上进行猜测并提出问题。

五、过程让学生参与体验

建构主义数学学习观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数学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就是学生从问题情景中体验和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

1.情境体验: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模型,根据教材的特点,安排实验情境,经历实验过程,现场模拟情境,身临其境,体验参与过程。

2.探究体验:采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探究,教师给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和平台,同时要合理引导,适时有度地启发,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

3.生活体验:在学生既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归纳提炼、延伸拓展;鼓励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交流各自的生活体验。

六、练习让学生参与设计

练习是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一种最常用、最基本的形式。通过练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帮助学生形成技能。

1.设计新知练习:组织学生依据新知,自行编写练习或同桌交换练习;小组推荐自编题中的优秀题目,建立班级题库共享。

2.设计变式练习:在学生掌握基本题型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原题的基础上,通过增减题目条件、改变结论、图形变形等方式对原题进行变式练习。

七、结论让学生参与归纳

归纳的过程是一种深层次的思维活动和训练,归纳的过程也是知识的再现过程和生成过程,对学生在思维的提升、思想的形成、知识的内化以及语言的表达都有重要的意义。

1.自主研读、归纳结论:适合学生自学的内容可安排学生自行归纳有关的知识点、方法、规律等形式的结论。

2.合作探究、归纳结论:以合作小组的形式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究,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思考、交流探讨、归纳提炼等环节后得出结论。

八、成果让学生参与评价

新课程标准主张发展性评价观,在评价的功能上由重甄别、重选择转向重激励、促发展。评价时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学生的方法和思维,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1.学生自评: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在确定目标、探究新知、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等重要环节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并建立评价档案,作为综合评价的依据。

2.学生互评:以学习小组为单元,组内成员根据评价标准,以个人在小组活动中的综合表现为评价的依据,组员之间进行互评,记录于评价档案。

猜你喜欢
新知情境探究
生活新知
生活新知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