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招生、人才培养与就业联动机制分析

2019-02-02 04:02郭长龙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联动机制就业率毕业生

郭长龙

摘  要:招生、人才培养与就业是高职院校教育的三个重要环节,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密不可分。建立招生、人才培养与就业的联动机制是高职院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也是国家职教改革的题中之义。高职院校应量化招生专业指标、人才培养指标、就业指标,科学评判,分别施策,以生为本,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就业服务水平,形成招生、人才培养与就业的联动机制。

关键词:就业服务;培养方案;联动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19)04-0020-03

一、高职院校就业、招生与人才培养的关系及现状

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流程看,招生、人才培养和毕业生的就业一直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关键,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密不可分[1]。招生和就业分别是高职教育的生源入口和人才出口,大体上体现了高职教育的全过程,但人才培养是招生与就业的衔接阶段,其主要任务是对招收的学生进行教育培养,进而促进就业质量的提高,同时促进招生发展。所以高职院校招生、培养与就业是为铁三角的关系,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不可分割。

(一)生源短缺成常态,高职院校招生压力越来越大

20世纪后期一直到本世纪初,我国持续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目前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数量逐年下降,如江苏省2009 年江苏高考报名人数为54.63 万人,到了2018年这个数据下降到33.2万人,与此同时江苏本科的招生人数还在不断增加,致使高职院校生源总数下降,部分高职院校甚至出现“生源荒”现象。

虽然高职院校各出奇招想方设法进行招生宣传,但却无法挽回高职院校生源数量和质量不断下滑的事實。这也难免会对后续的人才培养乃至毕业生就业产生很大的影响。

(二)市场需求变化周期短,人才培养难度加大

近年来,“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战略性转型升级,中国的产业也在快速更新迭代,越来越多的产业聚集于高科技、智能化、无人化等方向,传统制造产业的人才需求也在不断的变化。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往往制定于招生入学之前,人才培养的周期远远滞后于产业的需求变化。因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很难及时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人才培养难度加大。

(三)就业浮于表面,高质量就业难上加难

毕业生的就业是衡量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同时也是学生走向社会对自身学业成果检验的出口。而且高职院校的就业对高职院校的招生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各高职院校也难免对就业的数据有一定的要求,这就使得部分学生在就业时更像在完成任务,无法完全实现与其所学专业技能相对应的高质量就业。

二、高职院校构建招生、人才培养与就业联动机制的必要性

(一)形成黄金铁三角定律,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

据最新发布的2018届毕业生就业报告显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为92.1%,虽然这一数据要比本科毕业生就业率的91.6%高,但近年来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依然还是很明显,就业质量也很难提高。要想真正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同时解决高职院校的招生问题,在高职院校实施招生、人才培养与就业联动机制就显得十分必要。实施招生、人才培养与就业联动机制,主要是平衡社会的智能化发展对毕业生人才的需求,形成联动机制,促进社会需求与高职院校招生、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推动招生、培养、就业三项核心任务综合提升[1]。形成招生、人才培养与就业联动机制有利于招生、人才培养与就业三个方面相互促进、良性循环,不断促进高职院校的高质量发展。

(二)满足社会行业的人才需求

我国经济在经历高速增长阶段后逐渐转变为高质量发展。实现真正的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而归根到底则是离不开人才的支撑[2]。而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高质量的应用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只有主动适应国家经济发展需要,形成招生、人才培养与就业的联动机制才能培养出更高质量的专业人才,为社会的高速发展提供必要人才支撑。

三、高职院校招生、人才培养与就业联动机制的实现路径

(一)指标量化,综合评价

1.招生专业指标量化

设置“专业录取第一志愿率”为招生专业评价指标,并按专业录取第一志愿率得出专业招生综合评价指数。即:招生综合评价指数=专业录取第一志愿率。

其中若专业录取第一志愿率为100%,则得分为满分100分,若专业录取第一志愿率为0,则此项得分为0分。

2.人才培养指标量化

设置“专业净转专业比率、专业学业警示学生比率、毕业生对母校的人才培养满意度、用人单位对院校毕业生人才培养满意度”四个指标为院校人才培养指标体系,从人才培养的过程及结果出发,科学评价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具体计算公式为:

人才培养综合评价指数=(毕业生对母校人才培养的满意度+用人单位对院校人才培养的满意度)×权重-(专业净转专业比率+专业学业警示学生比率)×权重。其中,专业学业警示学生比率指学生未能正常获得学校毕业证书的学生比率。

3.就业指标量化

设置“专业初次就业率、专业对口就业率”为就业量化指标体系,就业综合评价指数=专业初次就业率×权重+专业对口就业率×权重。其中专业初次就业率为自然年8月末统计的专业就业率,专业对口就业率为其毕业生从事其专业及专业相关行业的比率。

(二)科学评判,综合应用

每年对所有招生专业进行评价,对于三项量化指标进行求和得出总分,即为该专业综合评价得分。对于综合评价较好的专业予以适当表彰并宣传其办学经验,对于综合评价得分较差的专业予以警示,甚至停招,逐渐实现招生、就业以及人才培养的动态平衡。

1.适当警示,定期诊改

对于当年综合得分排位后五名的专业予以黄牌警示,并在排位后组织相关专家定期诊改,由相关专业教研室出具定期诊改计划及目标完成情况。受到黄牌警示的专业则该专业当年的招生计划不得多于专业在校生的25%,若专业连续两年排位在后五名,则予以停招或进行专业资源整合重组,对于专业在次年综合评价得分未排在后五名的专业则给予摘牌,恢复该专业的招生计划。对于已经停招的专业如需恢复招生,则需要由相关负责人对专业教学资源进行科学分析,提出复招申请,由学校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评审。

2.适当表彰,分享经验

对于连续两年综合得分排名前五位的专业给予适当表彰,并可根据市场需求情况适当扩大该专业招生计划。定期组织专业教育经验分享活动,对优秀专业教育经验进行总结宣传。

3.鼓励创新,增强专业活力

对于连续三年综合评价得分排名不在前五位和后五位的专业,也应给予一定的警示。其招生计划不得超过之前招生计划的10%,学校还应组织相关专家进行毕业生市场调研,制定明确的专业建设规划,加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力度,增强专业教育的活力。

(三)以生为本,深化改革

1.从社会市场需求出发,动态调整招生专业

高职院校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都会面临生源短缺、招生压力较大的问题,但是解决招生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在人才培养以及服务学生就业上下功夫,只有“出口畅”,才能做到“进口旺”,所以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时不能仅仅以招生为目的,而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培养以及学生的就业,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出发,紧跟产业布局,动态调整招生专业,在保证就业的基础上完成招生计划,实现招生就业的动态平衡。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助力招生就业工作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也是高职院校的核心任务,是连接招生与就业的桥梁,对招生和就业都有很大的影响。高职院校应不断推进校企融合,与知名企业共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发具有可操作性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方案,着力培养具有丰富专业知识、较强专业技能、良好职业素养的毕业生,进而从各个方面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助力高职院校的招生与就业工作。

3.加强就业跟踪,实现智能化就业服务体系

毕业生就业是毕业生走出校门,进入社会的第一步,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阶段终点,但是却是高职院校就业服务工作的起点。良好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会对招生以及高职院校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利于实现招生、人才培养与就业的良性循环。高职院校要利用现代化、智能化的技术,对毕业生实现全程化、智能化的跟踪,对毕业生在毕业后的半年、一年、三年、五年乃至十年内的就业情况进行跟踪,做好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建立毕业生校友大数据库,分析相关行业的数据资源,实现精准推送,助力毕业生的发展。

四、结语

高职院校建立招生、人才培养与就业的联动机制是高职院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也是国家职教改革的题中之义。而建立联动机制的核心在于以生为本,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就业服务水平,形成高职院校自身的“套路”,促进招生、人才培养与就业的良性循环。

————————

参考文献:

[1]于晓光,姜海鹏.高校招生、就业、人才培养三方协同联动的创新机制构建初探[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6(6):52-54.

[2]吕贵鑫,薛丽红,李晓宁.高职院校学生就业与招生、培養的联动机制研究[J].中国商论,2018, 770(31):178-179.

Analysis on the Linkage Mechanism of Enrollment, Talent Training and Employ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GUO Changlong, LIANG Yang

(Admission and Employment Center, Changzhou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Changzhou, Jiangsu 213164, China)

Abstract: Recruitment, talent training and employment are the three important link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which are closely related to each other. Establishing the linkage mechanism of enrollment, talent training and employment is an important prerequisite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also a key to the refor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quantify the professional indicators of enrollment, talent training indicators, employment indicators, scientific evaluation, give separate measures, student-based, constant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improve employment service level, and form a linkage mechanism of enrollment, talent training and employment.

Key words: employment services; training program; linkage mechanism

猜你喜欢
联动机制就业率毕业生
“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共育情况调研报告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2017届毕业生就业率高职高专超本科
“新一线城市”吸引毕业生
滨州市编办以网上测评助推系统业务能力提升
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51万
本科新闻专业在京就业率较低
数据
湖北美术学院98年毕业生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