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背影

2019-02-07 11:51
内蒙古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2019年9期
关键词:阿拉善呼伦贝尔有情

我叫刘扬,刘少华是我的父亲,我现在是人民日报社所属《环球时报》的记者。作为一名始终“战斗”在祖国正北方的记者,父亲一生的主题词就是:出发、再出发。他几乎走遍了自治区所有盟市、旗县,他记得住内蒙古主要城镇与山川河流的名称,他始终用脚丈量着、跋涉着;用笔记录着、书写着。遭遇特大洪灾的呼伦贝尔曾让父亲留下感动的泪水,他拖着打了13根钢钉的伤腿写出《呼伦贝尔我要这样对你说》;扑入阿拉善的怀抱,父亲又用《苍天般的阿拉善》《金色的胡杨礼赞》《黑鹰山的守望》来写大漠、写胡杨;奔赴乌海,父亲爬到800米深的井下写出至今读来仍旧震撼人心的《五虎山,矿工的山》;深入边防部队,父亲写下“军人也有爱,战士更有情。鲜花插在枪枝头,钢铁也温柔”这一广为传唱的诗句……

还记得父亲年轻时写稿子经常坐在客厅茶几旁的小板凳上,因为常年写稿,他右手中指被磨出一个大疙瘩。大学4年,父亲寄给我一份份刊登着他稿子的《内蒙古日报》和《北方新报》,每当记者节来临时,我会发去“小记者祝老记者节日快乐”的问候。

“心中有爱、笔下有情”,这是父亲一生做人、做事、做文的生动写照。他心中有大爱,笔下有真情,始终心系草原、扎根边疆、歌颂光明,他是草原的歌者,更是民族团结的坚定拥护者、时代进步的记录者和建设者。正如一位自治区领导对他的评价——他是一个伟大的普通人。他确实是普通人,是战士也是父亲。我去北京读大学,父亲送我。离别时,这个“战士”竟掉了眼泪。那年我19岁,父亲46岁。一晃20年过去了,今年我39岁,已经是2个孩子的爸爸,但那一幕让我永生难忘。

父亲走了,给我生命、育我成长的人走了,为我遮风挡雨、教会我父爱如山真谛的人走了,世界上用文字与我进行心灵沟通最多的那个人走了。犹记他为我讲“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诗句时的神采飞扬,为我点滴进步兴奋不已的眉梢眼角……在我心中,他并没有离开,只是轻轻走向了茫茫草原深处。父亲给我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留下了最美好的生活瞬间。他教会了我如何热爱生活、拥抱生活、歌颂生活,教会了我感恩母亲、感恩草原、感恩这个伟大的时代。

猜你喜欢
阿拉善呼伦贝尔有情
“浙”里有情,“宁”有大爱
醉美呼伦贝尔大草原
草木有情
第十七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2020内蒙古合唱大赛暨阿拉善展演活动综述
愿你2020有情有钱没病没灾不后悔
落红有情
舌尖上的呼伦贝尔
闫锡聪
环保志愿者在阿拉善种梭梭固沙
大美阿拉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