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生做好琴

2019-02-07 11:51
内蒙古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2019年9期
关键词:马头琴民族乐器徒弟

马头琴是蒙古族拉弦乐器,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而得名,琴音深沉而苍凉。制作一把好的马头琴需要大大小小17道工序,是一代代人用匠心传承下来的民族工艺。本篇故事的主人公乌力吉就是一位用一生展现马头琴之美的匠人。

功夫不负有心人

1978年,只做过木工活的乌力吉离开家到道德苏木师从拉希德力格学习蒙古族拉弦乐器制作。经过多年的刻苦努力和潜心研究,1985年他独立制作完成了第一把马头琴,从此走上了职业马头琴制作之路。2004年,乌力吉在呼和浩特市成立了天驹民族乐器厂,并在内蒙古呼鲁格民族乐器有限公司担任制作师、高级技术顾问职务,这一年,他制作的马头琴得到了著名马头琴演奏大师齐·宝力高老师的认可和高度评价,并成为了内蒙古唯一一位使用“齐·宝力高牌”商标的民族乐器制作师。

2005年,乌力吉成功研制出自治区范围内第一把挖板马头琴,命名为“呼鲁格挖板马头琴”,2016年注册了商标、申请了专利。

近年来,乌力吉取得了很多成就:2008年制作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演奏专用马头琴;2013年成为内蒙古歌舞剧院民乐团专用乐器制作师、特邀技术顾问及维修专家;在研习蒙古族乐器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致力于复原蒙古族失传已久的160多种乐器,至今已成功复原出35种。

严师出高徒

除了醉心于制作马头琴,乌力吉还注重培养接班人、传承民族文化。他对培养一流人才有着自己的见解,首先是人品,其次才是专业技能。在对每一位徒弟的教导中,乌力吉都投入了大量精力,不断磨砺徒弟的心性,让他们在“德”“技”双修的道路上行而至远,练出真功夫。

功夫是什么?功夫就是时间。要从最不起眼的、最基本的工序开始反复练习,打好坚实基础。乌力吉将老一代匠人授徒的方法传承下来,从每一个制作细节严格要求,让徒弟们沉下心来、一丝不苟地去做。“世界愈快,心则愈慢”,乌力吉让徒弟们在一点一滴的学习中寻找自己的优势,返璞归真。他始终认为,有一流的心性才能有一流的技术,才能把马头琴这个蒙古民族最喜爱的乐器制作出来。他时常告诫徒弟:“要想成为独立的、自由的,有爱心、有诚信的马头琴制作师,必须用200%的力量来对待每一件事,做好这一步,思考下一步。”从1997年至今,乌力吉已经培养出了58位徒弟,他们主要活跃在北京市和全区各盟市,为民族乐器的制作和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只要肯登攀

回顾自己的人生路,乌力吉坦言:“我遇到了不少的困难和挫折,但正是这些磨难,才让我取得了更大的成功。”他认为,在工作中要注重磨炼心志,只有心志坚韧,才能精益求精。每一块木料都是有生命的,一个制琴师要善于倾听生命发出的声音。

在40多年的制琴生涯中,乌力吉塑造了厚重的人格魅力,他把这些珍贵的东西传授给年轻人,告诉他们工作的意义不仅在于追求业绩,更要完善自己的内心。自成立乐器厂以来,挖掘、制作、传承和发展蒙古族民间乐器成为了乌力吉工作的全部意义,而 “热情”和“活力”则是他的座右铭。在日常制作过程中,乌力吉时刻提醒徒弟们生命需要活力、生活需要活力、生意需要活力,民族文化更需要活力。活力来自于“通”,尽管有了技术、资金、品牌和政府的支持,但不够“通”就是死路一条。先做“通人”,即制作技术一定要过硬,细节一定要一丝不苟,然后做“达人”。在几十年的工作中,乌力吉深知知识的重要性,所以他一直努力学习理论和实践知识,不曾有丝毫懈怠。

传承和发展民族器乐文化是乌力吉毕生的目标。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极度认真的作风和深入细致的研究,还要兼收并蓄。于是,他开始研究国内其他少数民族和西洋拉弦乐器的制作和发声原理。经过刻苦的努力,他积累了丰富的制作经验,制作出了工艺精湛、音色纯正的马头琴,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2008年乌力吉获得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中国马头琴学会颁发的参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演出马头琴制作奖;2018年获蒙古国文化部颁发的“培养优秀人才奖”,并成为了内蒙古自治区级马头琴制作技艺传承人,获评全区马头琴制作技艺技术能手。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几十年如一日,乌力吉把看似平凡的工作做到了极致,为民族音乐事业贡献一份力量是他的梦想,秉承匠人精神是他执着的信念。未来,乌力吉将会一如既往地为传承和发展民族器乐文化作出贡献。

(本栏目稿件由自治区总工会提供)

猜你喜欢
马头琴民族乐器徒弟
初探中国民族乐器发展之路
那一夜的雨
以二胡为例简析中国民族器乐的创新与发展
Mark Twain
徒弟和保险柜
容积
神探大脑门(1)探长出题考徒弟
马头琴
如何培养孩子对民族乐器的兴趣
草原上的马头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