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戊酸钠与左乙拉西坦治疗小儿癫痫临床分析*

2019-02-08 01:59张光林
中外医学研究 2019年36期
关键词:左乙拉西酸钠

张光林

癫痫是一种慢性疾病,其特点为病因复杂、反复发作,该病主要为大脑神经异常放电所造成的短暂大脑功能障碍[1],主要患病人群为儿童与青少年[2]。在临床治疗中,抗癫痫药物治疗为主要治疗方式,并且需要长期服药,对于儿童来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在疾病本身及长期用药的影响下,对其认知功能造成损害[3]。药物治疗时,不同药物会产生不同的治疗效果,并且治疗安全性也存在争议。本文选取笔者所在医院小儿癫痫患儿92例(2017年6月-2018年7月),分析丙戊酸钠与左乙拉西坦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6月-2018年7月笔者所在医院小儿癫痫患儿92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6例。对照组男24例,女22例;年龄3~11岁,平均(5.66±1.67)岁;病程2~6年,平均(2.58±0.36)年。观察组男25例,女21例;年龄4~12岁,平均(5.72±1.42)岁;病程2~7年,平均(2.64±0.44)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丙戊酸钠[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1435]治疗,初始剂量为15 mg/(kg·d),分两次服用,治疗1周后每周增加剂量10 mg/kg,维持剂量30~40 mg/(kg·d),维持1周后查丙戊酸血药浓度,并根据结果调整剂量,直到血药浓度维持在50~100 mg/L,治疗6个月。

观察组给予左乙拉西坦(浙江京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43178)治疗,初始剂量20 mg/(kg·d),分两次口服,治疗1周后每周增加10 mg/kg,维持剂量30~40 mg/(kg·d),因为笔者所在医院检验科不具备查左乙拉西坦血药浓度的条件,故未予检查,治疗6个月。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患儿均在治疗6个月后评价治疗效果,分为控制、显效、有效、无效,标准分别为癫痫不发作为控制;发作频率减少≥75%为显效;50%≤发作频率减少≤74%为有效;未达到以上标准为无效。总有效率=(控制+显效+有效)/总例数×100%。(2)认知功能:采用韦氏儿童智力表-中国修订(WLSC-CR)进行评价,分别有操作智商、语言智商、总智商,评分越高即认知功能好。分级标准:极超常(130分以上)、超常(120~130分)、高于平常(110~119分)、平常(90~109分)、低于平常(80~89分)、便捷(70~79分)、智力缺陷(69分及以下)[4]。(3)血钙磷水平:抽取患儿空腹静脉血2 ml,离心分离血清,采用比色法进行测定。(4)痫样放电好转率:脑电图仪,有控制、明显好转、好转、无效,标准分别为痫样放电消失为控制;减少≥50%为明显好转;25%≤减少≤49%为好转;未达到以上标准为无效。总好转率=(控制+明显好转+好转)/总例数×1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包括嗜睡、恶心呕吐、头晕。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2 两组认知功能对比

干预前,两组认知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操作智商(97.92±2.88)分,语言智商(103.43±3.46)分,总智商(99.85±3.45)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血钙磷水平对比

干预前,两组血钙、血磷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血钙(1.62±0.36)mmol/L,血磷(1.21±0.18)mmol/L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例(%)

表2 两组认知功能对比 [分,(±s)]

表2 两组认知功能对比 [分,(±s)]

操作智商语言智商总智商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n=46) 95.29±3.44 95.98±3.20 99.38±2.25 101.38±3.14 97.12±2.83 98.27±2.46观察组(n=46) 95.17±3.68 97.92±2.88 99.31±2.14 103.43±3.46 97.18±2.44 99.85±3.45 t值 0.161 5 3.026 2 0.152 8 2.975 7 0.108 9 2.529 0 P值 0.872 0 0.002 4 0.878 8 0.003 9 0.913 5 0.013 2

表3 两组血钙磷水平对比 [mmol/L,(±s)]

表3 两组血钙磷水平对比 [mmol/L,(±s)]

?

2.4 两组痫样放电好转情况对比

观察组痫样放电总好转率为93.48%,优于对照组的78.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5 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70%,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8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4 两组痫样放电好转情况对比 例(%)

表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例(%)

3 讨论

癫痫是一种脑损伤性疾病,对患儿身心健康影响较大。当前,该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有学者认为,可能由于兴奋及抑制性神经处于不平衡状态,进而出现异常放电,最终导致该病的发生[5]。对于小儿来说,这一时期正处于脑组织发育时期,如果癫痫反复发作,会给患儿脑部带来严重的损伤,甚至可能导致智力发育障碍,不能正常的发育,影响患儿健康成长[6]。因此,癫痫患儿的治疗非常重要,并且需要进行早期治疗,必须引起临床的重视,通过早期积极治疗,大部分患儿能通过药物治疗而控制病情,减少癫痫发作,更好的投入到生活中,使其健康成长。

丙戊酸钠是一种广谱抗癫痫的药物,该药能对γ氨基丁酸转化酶起到抑制作用,还能抑制丁醛酸脱氢酶,能有效增加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的合成,在很大程度上能使神经元传导的兴奋性降低,进而发挥抑制作用,减少癫痫发作,治疗效果较好,在临床应用较为广泛[7],并且口服丙戊酸钠,人体能迅速吸收该药,使用该药1~4 h,其生物利用度较高,药物效果最好。临床有研究表明,长时间服用丙戊酸钠会对小儿的认知功能造成影响,降低患儿注意力、学习能力等,并且会出现反应迟钝的情况[8]。由此可见,在癫痫患儿治疗中,丙戊酸钠的使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临床应用价值还存在争议[9]。左乙拉西坦是一种新型药物,将该药用于癫痫治疗中,能较好地与突触囊泡蛋白2A结合,对癫痫发作及癫痫样突发放电的超同步性起到选择性抑制作用,进而减少患儿癫痫发作频率,使患儿认知功能得到有效改善[10]。该药还能改变神经离子通道活性,增加动作电位持续时间,进而使神经元的异常放电的发生减少[11]。口服左乙拉西坦,具有较大的优势,能促进人体对该药的吸收,并且具有较高的生物利用度,安全性好,并且患儿耐受性较好[12-13]。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30%,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6.9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认知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操作智商(97.92±2.88)分,语言智商(103.43±3.46)分,总智商(99.85±3.45)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血钙、血磷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血钙(1.62±0.36)mmol/L,血磷(1.21±0.18)mmol/L,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痫样放电总好转率为93.48%,对照组放电总好转率为78.2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70%,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8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给予小儿癫痫患儿采用左乙拉西坦治疗,总体效果优于丙戊酸钠。

综上,给予小儿癫痫患儿丙戊酸钠与左乙拉西坦治疗,两种药物治疗效果相当,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相比于丙戊酸钠,左乙拉西坦能提高患者认知功能及痫样放电总好转率,降低血钙磷水平,具有应用及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左乙拉西酸钠
拉西酮治疗女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玻璃酸钠+rhEGF治疗白内障术后干眼症
探讨小儿癫痫应用丙戊酸钠与左乙拉西坦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左乙拉西坦注射液治疗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的疗效及预后
丙戊酸钠联合左乙拉西坦对癫痫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影响分析
溴芬酸钠滴眼液治疗干眼症的临床效果观察
左乙拉西坦添加治疗儿童部分性癫痫效果观察
阿仑膦酸钠联用唑来膦酸治疗骨质疏松
老年人能用“退热栓”吗
冰糖葫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