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磨课 课磨人
——微课“认识乐句”引发的几点思考

2019-02-09 08:12浙江杭州市余杭区凤凰小学吴晓飞
小学教学研究 2019年33期
关键词:乐句小节教学活动

浙江杭州市余杭区凤凰小学 吴晓飞

“好课是磨出来的”,一个精彩教学案例的产生,往往需要一个不断“磨”的过程。而“磨”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否定和调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是单个教学活动策略运用发生变化,还有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甚至是思维方式也都会发生转变。

笔者的微课“认识乐句”就经历了不断调整和变化的过程。该内容来源于人音版教材第五册第三课学习“乐句”这一音乐知识,学生要对“乐句”这一概念有所认识和了解,尝试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划分出每一个乐句。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往往对整首歌曲的情绪、速度关注得比较多,而较少对其中一个乐句进行音乐要素的分析,这样的弊端是对歌曲整体的把握相对不够细腻。“乐句”是组成一首歌曲或乐曲的一个具有特性的基本结构单位,每一个乐句都能表达相对完整的意思,就像是文章里的一句话,只有知道了每句话的意思,才能了解整篇文章所要表述的含义。同样,也只有了解每个乐句表示的含义,我们才能体验和感受到整首歌曲所要表达的思想与情感。

在几次试教中,笔者一直在否定和调整,追寻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

一、解读教材,调整或取舍教学内容

(一)增加歌曲《小跳蚤歌》

教材中安排了四首歌曲和乐曲,分别是《我和你》《同伴进行曲》《原谅我》和《噢!苏珊娜》。为了学习“乐句”,笔者从中选择了乐句相对规整的歌曲《我和你》和带有弱起小节乐句的歌曲《原谅我》进行教学,并且大胆地调整了教学内容,增加了游戏歌曲《小跳蚤歌》,由学生熟悉、喜欢的《小跳蚤歌》游戏开启微课,在聆听、感受、体验过后,教师很自然地向学生介绍:“同学们,像‘1 1 1 1 | 2 2 2 |’这样的音乐,它就是一个短短的‘乐句’。”让学生了解结构最简单的“乐句”。

(二)突显认知重点——认识“乐句”

“弱起小节”这个音乐知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也是初次接触的新概念,在学生通过聆听、感受《原谅我》,从而认识“带有弱起小节乐句”的环节,因为在前一次教学设计中,笔者设计了几个让学生了解“弱起小节”的铺垫问题,还穿插着向学生介绍什么是“弱起小节”,而微课又要求针对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某一个知识点或环节展开精彩教学活动。所以,基于这样的考虑,笔者就将“弱起小节”这个知识点弱化,着重突出“乐句”这一知识点展开教学。

(三)感受在前,概念在后

在前一次的教学设计中,为了突出“乐句”概念,笔者开门见山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乐句?”“乐句有哪几种类型?”“我们听一首歌曲,你能数出它是由几个乐句组成的吗?”带着这些问题,师生一起欣赏了歌曲《我和你》和《原谅我》,试教后发现:这样的设计,学生能掌握相关的知识点,但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过多的指导使学生失去了参与、探究和实践的机会。为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笔者对教学设计又做了调整,让学生不断感受《小跳蚤歌》《我和你》和《原谅我》这三首特点鲜明的歌曲,由易到难、有梯度地逐步了解乐句的类型结构,之后再通过简单的结构图和文字叙述帮助学生了解“乐句”。

二、解读学生,调整或改变教学策略

(一)借助图谱和光标,让乐句“看”得见

1.图谱呈现

将抽象的音乐语言用实实在在看得见的图谱来表现和归纳,更容易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音乐。

“接下来,我们要认识另外一种结构的乐句,它是由短短长的形式出现的。”随着教师的过渡语,PPT切换到了《我和你》的图谱,在教师哼唱第一乐句的同时,画面上出现了线条图谱,学生不仅直观地了解了乐句的结构,还感受到了音乐的另一个要素——旋律走向。

2.光标提示

光标提示法是制作微课时常用到的手法,它能将授课者的教学重点以闪烁的方式加以着重强调,使学生或观课者快速抓住重点,以提高学习效率。

为了突出每个乐句,笔者在制作微课时多处用到了光标提示法。例如,在师生表演《小跳蚤歌》第二段时,每唱到一个乐句,光标就在这个乐句的两头闪烁。在教师尚未提出“乐句”这一概念之前,学生就已经无痕地感受并且了解了“乐句”。

(二)借助律动与表演,把乐句“画”出来

律动表演法是小学生音乐课堂中用得较多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学生听着音乐、合着节奏,用有韵律的身体动作来体验音乐,从而表达对音乐的感受。

学生已经会用双手画小月亮和大月亮的方式表现《我和你》的第一乐句了,在表现《我和你》第一乐段的四个乐句时,学生试着用一个乐句一个方向的形式区分出每一个乐句,四个乐句正好转了四个方向。学生认识了乐句的第二种类型——短短长“乐句”。

三、关注教学活动的“双主体”,调整和改变教学观念

音乐是一种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意识的重要艺术,它对丰富学生生活、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学生喜爱音乐,但不一定喜爱音乐教学。传统的音乐教学提倡以教师为主体,灌输式居多,评价一般是教师对学生的,且评价也较单一,课堂上,学生很少有自己发现、思考、表现的机会。新课程理念下的音乐教学,教师必须要关注教学活动中的“双主体”,做到以下三个方面的改变。

(一)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倡导下的课堂是一个温馨、和谐、有爱的地方。教师要尊重、热爱和了解学生,师生间建立起民主平等的情感关系,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下,学生有安全感,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是音乐活动中真正的主人。学生在师生互动中参与各种活动,在生生互动中提出更多疑问,从而解决更多的问题。这是我们渴求看到的教学——探究发现、共同进步、感情升华。

(二)教师做好学生的合作者、引导者

全新知识建构下的课堂应该是从教师教的课堂走向学生学的课堂。在课堂上,教师是学生的服务者、合作者和引导者,要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经历探究的过程,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会不断发展和成长起来。要相信学生的潜力,但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及身心发展规律,用学生喜爱的方式方法因势利导,使他们在实践中取得直接经验、增长才干。

(三)培养学生自我探索发现的意识与习惯

一切的变化,最终还是需要教师思维的变化。教师要将先教后学变为先学后导,努力做到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生成问题过渡到生本联导、生生互导;变内容教学为问题学习,只有学生带着问题有目标地去学习、讨论、合作,问题才能解决或进一步生成乃至得到拓展;从个体解决转变为合作解决,一个人的力量和能力毕竟有限,但是团队合作的能量却是无穷的,教师要尽可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在合作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将学生静态的听课式学习转变为动态的探究式学习,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讨论和探究活动,逐步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感悟与思考

(一)探索发现,在实践中体验音乐

新课标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倡导音乐教师设计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及学生认知的特点,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在探索与表现的过程中,通过操作、观察、讨论、创造等途径去探索、去发现知识。学生在前,教师在后;尝试在前,指导在后。教师的引导点拨是为了学生探索发现,教师的作用是为学生指出探索的方向,让学生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去聆听、观察、操作体验,通过一系列审美教育,最后获得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改编创编,在创新中提升能力

作为美育范畴的音乐教育,是整个基础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渠道。在课堂上,教师不能只满足于学生学会教材上的歌曲或了解教材上的欣赏曲,而是要更多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你能对歌词进行改编吗?你能对原有的节奏进行变奏处理吗?你能用生活中的材料自制打击乐器吗?你能根据歌曲情节的变化,和同伴一起表演吗?等等。只有教师有这样的意识去培养学生,学生才会逐渐形成这样的能力,创造才会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

磨课,是自我加压,磨炼自己的挑战;是不断进步,飞越高空的历练。磨课的过程,是预约精彩的过程,是百感交集的历程。愿我们在磨课的过程中,道路越走越宽、越走越远,陪伴学生更好地在音乐的海洋里遨游!

猜你喜欢
乐句小节教学活动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关于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游戏化的思考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羌族萨朗舞歌巴茸的音乐分析
——以羌族舞歌《叶忍》为例
快把我哥带走
德沃夏克
——《幽默曲》赏析
茹泣吞悲
——《陈杏元和番》音乐分析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板式变奏原型结构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