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校园微电影在小学高年段班会课中的运用

2019-02-10 03:57张雅男
考试周刊 2019年103期

摘 要:面对日益成熟、独具个性、视野面开阔的小学高年段学生,班级管理的方式必然要与时俱进,主题班会的开展也更加鲜活化、时代化、个性化。班会素材的使用对主题教育的影响非同小可,校园微电影立足学生实际,努力创设学生的成长舞台,在具备针对性和教育性的同时更具吸引力和反思力。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发挥学生生活视频的教育功能,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校园微电影;小学高年段;主题班会课

小学高年段的学生正处于中小学衔接过渡阶段,较之低中年段更显成熟,加上时代的快速前进,学生的成长速度也日渐加快,高年段学生更具个性,也更有想法,当然问题也层出不穷。面对这样一群青春萌动又时常叛逆的学生,教育方式不得不推陈出新。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成功地进行集体教育的一个前提是在学校里建立巩固的班集体”,班会课则是建立“巩固的班集体的重要手段之一”。可见,正确有效的利用班会舞台,合理发挥班会资源的教育效力,变得尤为重要。随着近些年素材班会课的推广应用,主题班会改变了“内容陈旧、形式单一、主题随意、效率低下”的弊病,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给班会课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尤其是信息时代,多媒体视频影像的呈现,更直观而有感染力。近年来,视频在班会课的使用更加广泛,随之也反映出过多使用视频存在的问题。

一、 视频影像资料在班会课使用的问题现状

(一) 与校园生活、学生实际不够贴切

为了追求班会课的形式新颖多样,调动学生的听课胃口,班主任在相应班会主题下辛苦搜集了相关的多种视频资料,企图全方位、多角度地让学生深受启迪,让班会课生动多彩。但班会的教育主题更多的还是来源于校园和学生生活实际,不少网络搜集的视频比较宏观、宽泛,或者只是与主题搭边,并不能十分贴合本班出现的问题。班主任要意识到班会课的视频素材并不是多多益善,相反素材越多,思绪飘得越远,教育效力就显得微弱。这样,针对性不强的视频再多样也仅仅是好看而已,现实性、问题性不够突出。

(二) 机械使用形成思维定式,缺乏吸引力

经常使用网络视频、影像资料的班主任不难发现:长久下来,学生对班会的形式也有了免疫力,不再那么迫切地渴望班会的惊喜,甚至几个学生就可以经过简单的准备,仓促地完成一节班会课。无外乎就是根据主题到网上搜集相关视频影像资料,然后串联起来进行教学。学习兴趣和新鲜感日渐减少的主题教育,就像白开水一样平淡无味。失去了接受教育的学习动力,再多的呈现也只是徒有其表。

(三) 使用不当易带来心理压力

视频的直观性固然感染力强,但是不当的视频资源会给观看的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比如,在进行感恩主题的教育时,班主任播放一段汶川大地震的灾情场面,很可能给学生带来对灾难的恐惧、逃避,如果经历亲人离世的孩子,此时内心的波澜和排斥可想而知。学生也会受网络视频或影像资料的吸引,沉溺于网络无法自拔。班主任不能把网上的社会的一览无余暴露给孩子,过早地给他们幼小敏感的心增添负担。

二、 新时代校园微电影运用于班会课的特点

基于小学高年段学生处于感性认知向理性认知的过渡阶段,对影像资料依然熱衷期待,加之高年段学生相对独立、个性的青春特点,富有时代气息的校园微电影更易在学生之间宣传。有句话说得好:“你要想跑得更快,就要学会停下来。”校园微电影正是将生活记录,让学生有机会停下脚步看看自己身上可能存在的问题、即将遇到的问题,进一步反思成长。百度有云:微电影即微型电影。它是指能够通过互联网新媒体平台传播的影片,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超短)时”放映,可以单独成篇,也可系列成剧。校园微电影比微电影的范畴更小,主要以学生的校园生活和家庭生活为主题,相较于网络上的影像截取,它具有如下特点。

(一) 贴近学生日常生活

这类视频反映大多数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主题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内容更为真实,富有真实性和针对性,也更能彰显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德育理念。

(二) 学生参与新鲜生动

校园微电影只需一部手机或一台摄像机,就可完成拍摄任务。根据教育主题,学生参与设计、分工、自导、自演,教师也可参与其中,情境再现更为朴实,融个性和共性结合,便于学生的自我教育。学生不再是教育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参与者,尤其是拍摄角色的人员挑选环节,颇受学生欢迎。学生积极性得以提升,班会课也给予了学生一定的教育期待,变得更新鲜而有活力起来。

(三) 篇幅得当易于教学

学生亲自参与的视频拍摄易于根据班会要求把控内容多少,操作者更易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整的表达教育的主题,减少网络下载原生视频过于冗长、情节多余的弊病。在40分钟的教学时间里,更能多角度、充分的进行集体教育,为班会课留下更多思考、讨论和实践的空间。

三、 校园微电影运用于班会课的实施步骤

“解放儿童的大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们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教育家陶行知的这段话给我们以很深的启迪。班会课的校园微电影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孩子,班主任做好引导,最终达到学生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鉴于小学高年段学生的心理、思想和能力实际,可以采用如下方法实施班会课上的校园微电影教育。

(一) 召开班干会议,集体商议教育主题

教育以人为本,班主任走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近阶段最关心、最感兴趣、最困惑、最常见的问题和现象,共同制定教育主题和拍摄人员的分工,确定拍摄场地和拍摄细节。高段学生的自主独立能力确实已能够自导、自演,并且有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为后期快速简单的视频拍摄打好了准备基础。

(二) 家校配合,发挥家庭教育力量

校园微电影不仅是校园生活的展示,也需要反映学生家庭生活的一面。一方面,家长配合便于完成家庭生活类的拍摄任务,另一方面,可以在家长会或班级聊天群中,聘请对拍摄有兴趣、有经验的家长作为名誉导师,参与学生的视频拍摄指导工作,也更易拉近学生和家长的距离,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

(三) 寓教于乐,全员参与学习教育

校园微电影不是班主任、班干部、拍摄人员这小部分人群的事,也不是在班会课上用来观看娱乐的笑料。在班会课上,教师要合理利用视频,在恰当的时机播放视频,引导学生在观看后进行合作探讨、组内交流、汇报分享,甚至是写下心得、手工制作,进而在班級文化栏展示,还可以把这一学习过程视频记录,再进行推广教育。校园微电影可以采用系列形式,跟进学生一阶段接受教育的现状改变,让班级管理教育持续保持温度。比如“自信”“环保”主题的班会,就可以以系列的形式反馈指导。

(四) 角色评选,勾起学生班会期待

校园微电影的拍摄要保持其新鲜感、独创性,在角色人员的选择上不能一成不变,尽量让全体学生都能在不同阶段、不同主题中参演,实现自身价值。班主任可以结合班委会商讨和投票的方式,利用班会课民主选择最合适的人选,并且在一段时间的播出之后,模仿影视颁奖评选出最受欢迎女主、男主等相应角色,给学生的投入价值进行关照,以此来推动校园微电影的拍摄,并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创造性,增强学生主人翁意识。

(五) 合作共享,年级携手发展特色教育课

对于收效好的视频作品,可以在同年级甚至是学校资源共享,这样既节约了拍摄时间,又激发了拍摄学生的热情。对于系列视频或是群体问题,如校园近期出现的共同问题或学生的共同话题,又或是社会关注话题,亦或是节日、大型活动教育,还可以同年级、不同年级共同拍摄,让学生在班会课上看到更全面的问题呈现,更多宝贵的解决之道。

比如“餐饮之礼”这个话题,既是校园学生午餐表现的明显问题,也是社会倡导的“八礼四仪”的重要一面。班主任可事先安排学生拍摄本班午餐问题现状视频《如此午餐》,再拍摄一段文明有序的午餐场面,引导学生议一议、谈一谈。两个视频可以同时推广到学校各个年级,教会学生正确午餐,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

再比如“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中秋节”类似重要节日时,可以事先拍好祝福视频,或是情境再现平日和爸爸妈妈等家人真实相处的故事片断,启发反思。

生活就是一本教科书,班主任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育点,用新颖独特的微电影方式来记录生活、指导教育;要充分利用主题班会的集体教育时机,引导学生学会生活、热爱生活。校园微电影一定程度上既满足了小学高年段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期待心理,又避免了空洞说教、训话给小学生心理带来的沉闷感,同时也开启了学生自主教育的新时代班会课堂。当然,校园微电影在班会课的运用上也存在着不够成熟的现象,因拍摄技巧和操作安全起见,视频更多局限于校园,家庭涉及不多,校外则寥寥,它的多维性、丰富性受到局限等等,这些都是需要琢磨改进的地方。但不得不承认,班会课上的校园微电影,确实以生活小视频的记录,带来了生动别致的时代课堂。

参考文献:

[1]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作者简介:

张雅男,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天润城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