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动物疫病流行特点

2019-02-12 23:45王亮王应玉李宁
山东畜牧兽医 2019年8期
关键词:传染源病原养殖场

王亮 王应玉 李宁

浅析动物疫病流行特点

王亮 王应玉 李宁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畜牧兽医局 264400)

动物疫病严重危害畜牧生产,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经过梳理本区近几年的动物疫病流行状态,发现呈现出新的特点,希望为预防、消灭动物疫病提供借鉴。

1 传染源

1.1 疫病爆发前隐性感染的动物是主要的传染源 隐性感染的动物能够持续复制病原,并排出体外,进而感染其它个体。多数情况下,动物在感染病原后,由于免疫力的存在,不会立即出现临床症状,而是呈隐性感染,病原会持续存在动物体内,成为条件性病原,在正常情况下,并不表现其病原性,与动物处于一种稳定的平衡。当动物受到不良因素影响,某些个体抵抗力降低时,病原体会活化,大量繁殖,毒力增强,导致集中发病,如马腺疫、猪肺疫等病有时就是这样发生的。

1.2 转归期康复的个体带毒不发病,不具有传染性 爆发疫病时,在经过短暂的疾风暴雨式的死亡高峰后,病原与宿主似乎变得互相适应,宿主不再对病原有较高的反应程度,病原会长期存在宿主体内和自然界中。通过监测发现,很多转归期康复的个体呈现阳性,即所谓的病原携带者,这部分阳性个体在群体中始终不表现出传染性,群体中也没有表现出相应的疫病流行。

2 传播途径

2.1 直接接触传播 是指在没有外界因素参与下,传染源与易感动物直接接触而导致感染的传播方式,这种方式的流行特点是一个接一个地发生,一般不易造成疫病流行。

2.2 间接接触传播 是指必须在外界因素参与下,病原体通过传播媒介侵入易感动物的传播方式。间接传播的媒介很多,如空气、水源、土壤、虫媒、人员等,其中经空气传播是最主要的传播方式。空气散播主要是飞沫核或尘埃,大多数病毒性疫病经呼吸道感染[1]。动物疫病以间接接触传播为主,同时也可以通过直接接触传播。对很多爆发过疫病的养殖场观察分析发现,这些养殖场存在直接接触传播和垂直传播的可能性几乎没有,管理者都极其重视生物防护,几乎与外界完全隔离,内部的人员管理也非常到位,对种畜的净化做的也很坚决,但是有时仍会发生疫病,在这里面空气传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

3 易感性

不同种的动物、不同品系的同种动物对同一病毒的易感性各不相同。如新城疫只感染鸡,对其它动物一般不感染;纯种犬对引起肠炎的细小病毒的易感性远高于杂交犬,治愈率较低,多以死亡终结,杂交犬很少发病,即使发病,多是一过性或是顿挫性,治疗周期较短,治愈率较高;中国本土的黑猪抵抗力就高于目前广泛饲养的大白、长白、杜洛克杂交的三元猪,最近几年爆发的几次猪疫病,发病的都是三元猪,本土的黑猪几乎不发病。所以,生物多样性对阻止动物疫病的流行具有重要意义。

4 流行特点

4.1 动物疫病的流行多为散发性 疫病一般为点状发生,而不是呈燎原之势,各病例在发病时间和发病地点上没有明显联系[2]。疫病发生非常突然,难以寻找根源。当某一动物疫病流行时,在一段时期内,不相联系的养殖场会相继暴发,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很多暴发疫情的养殖场根本没有与外界接触,甚至相隔千里,都是完全独立的个例,疫点周围的同种养殖场往往也没有疫情。运用动物传染病的理论,从传染源、传染途径等角度分析,找不到任何线索。有些动物疫病就像天灾般的发生了,没有任何征兆。

4.2 应激可促使疫病暴发 某些应激因素会诱导疫病的暴发,例如,长途运输、过度拥挤、气候突变、突换饲料、意外惊吓等。尤其是气温突然降低,对动物疫病的暴发具有助推作用。1~4月以寒湿天气为主,也是当地农户补栏高峰,存栏猪以中小猪为主,自身免疫力较低。同时仔猪经长途贩运、饲料、饲喂方式等变化产生应激,导致腹泻、感冒、副伤寒等病多发[3];肉鸡对温度的刺激非常敏感,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引起广泛的发病,甚至在短时间内发生大面积的死亡。

4.3 在疫病暴发初期有一个死亡高峰 在动物疫病暴发的初期一般都有一个死亡的高峰期,每天死亡数量较多,这个高峰期一般在7d左右,死亡率一般在50%~90%,很少会造成百分之百的死亡。暴发疫病时,在紧密接触的同一群体中,部分抵抗力低的个体潜伏期较短,数小时内就发病,很快死亡,形成一个死亡高峰。抵抗力高的个体潜伏期较长,一般2~3星期不等,存活的可能性较大。病原与生命体经过一段时间的互相适应,当部分弱势个体死亡、群体的密度降低后,剩余的有顽强生命力的个体会生存下来,之后发病和死亡的数量就会迅速减少。以一窝10头猪为例,在疫病的后期,总会有1~2头猪幸存下来,曾经的发病个体往往也会自愈,一般不致于全军覆没。

4.4 存在混合感染 对死亡的动物采集病料检测,一般会发现同时存在多种病原,很难说是那种病原引起的动物发病或死亡。这些病原都是条件性病原,在动物体内长期存在,当个体对某种病原易感并发病时,组织细胞就会受到侵害,免疫力降低,这时存在体内的其它不敏感病原会活化,加速繁殖,数量增加,毒力增强,导致二次感染,再次破坏组织。当发病个体的器官功能衰竭时,最终转归死亡。

5 周期性

有些动物疫病具有较为明显的周期性,多与气候有关。如在每年的立冬至立夏这段时期内,由细小病毒引起的犬肠炎会集中暴发,死亡率较高,即是曾经的耐过犬、免疫犬,也会感染,立夏之后,该病就会消失。但有些动物疫病暴发一次后,似乎就进入钝化期,病原毒力有所下降,疫病不再发生,即使发生,危害也不大。如猪口蹄疫多发生于每年的冬季,但是死亡率很低,几乎不会引发猪死亡;曾经暴发的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在这几年很少发生,这些曾经引起高死亡率的动物疫病会不会再次暴发,仍需警惕。

[1] 殷礼仲. 浅谈防止动物疫病传播流行的综合措施[J]. 中国畜禽种业, 2015, 11(4): 38-39.

[2] 刘娜. 动物传染病流行过程的规律及特点[J]. 养殖技术顾问, 2013(7): 196.

[3] 王一平. 气候环境与动物疫病防控[J]. 浙江畜牧兽医, 2012, 37(3): 47.

(2019–04–04)

S858.1

B

1007-1733(2019)08-0046-02

猜你喜欢
传染源病原养殖场
规模养殖场防疫现状及对策
长丝鲈溃烂症病原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
昆明市妇幼保健院2014~2018年门急诊手足口病的病原构成变化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点
规模化养殖场粪污无害化处理技术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原流行病学调查
四川省出台畜禽养殖场(小区)规模标准
肺结核疾病慢性传染源的特点和预防治疗对策
四川省PPV与PCV2的病原流行病学调查
青海省已完成第一批畜禽规模养殖场认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