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电图双频谱指数监测仪在精准麻醉中的应用

2019-02-14 01:52王守田
中国医学装备 2019年1期
关键词:用药量苏醒丙泊酚

刘 冰 王守田 宋 彬

目前,精准医学概念已经逐渐引入麻醉学领域,而精准麻醉追求的目标是针对不同个体设计不同的麻醉方案,以保证患者术中麻醉平稳、维持循环和内环境的稳定,术后患者苏醒迅速,避免术中知晓,降低手术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与医疗成本。

脑电图双频谱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监测仪的应用能准确的检测患者的镇静水平,指导麻醉药的合理应用,从而保证在麻醉管理时以最小的生理干扰完成外科手术[1]。为此,本研究探讨脑电图BIS监测仪在精准麻醉中的应用价值及对术后苏醒时间的影响,为临床医生在精准麻醉中提供可靠的临床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铁岭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00例行甲状腺手术患者,其年龄18~70岁,体重50~85 kg;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为Ⅰ~Ⅱ级。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中男性24例,女性26例;平均年龄(46.7±4.7)岁;体重(57.4±2.3)kg。对照组中男性29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46.3±4.2)岁;体重(58.5±2.9)kg。观察组通过脑电图BIS监护仪提供的结果调整患者的麻醉深度;对照组根据常规的体重、血压和心率调整患者麻醉深度。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等情况相比无差异,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批准,参与研究的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并签署麻醉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①无内分泌代谢性或自身免疫性疾病;②ASAI-II。

(2)排除标准:①困难气道及第一次插管失败;②酗酒的患者。

1.3 仪器设备

Infinity Kappa型脑电图双频谱指数监护仪[德尔格医疗设备(上海)有限公司],监护仪自带模块。

1.4 麻醉深度调整方法

(1)麻醉方法。两组全部选择全凭静脉麻醉,麻醉过程中出现循环波动明显时给予血管活性药以维持循环稳定。所有患者在麻醉诱导前均不采用术前药,常规监测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无创测量血压(non-invasive blood pressure,NIBP)、脉搏血氧饱和度(pulse oxygen saturation,SpO2)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end-tidal carbon dioxide partial pressure,PETCO2),诱导药物咪达唑仑0.08~0.12 mg/kg、舒芬太尼0.1~1.0 µg/kg、依托咪酯0.2~0.6 mg/kg和苯磺酸阿曲库铵0.15 mg/kg。两组均采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维持,术后送麻醉恢复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PACU)复苏。

(2)观察组麻醉深度调整。观察组控制BIS波动范围为45~55,根据BIS的变化调节麻醉深度,患者麻醉后入室监测BIS值,通过脑电图BIS监护仪提供的结果对患者的麻醉深度进行调整。

(3)对照组麻醉深度调整。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血压和心率对患者麻醉深度进行调整。

1.5 观察指标

分析对比两组患者丙泊酚的用药量、手术过程中呼吸循环功能指标,分别记录手术开始后10 min、20 min、30 min和60 min的血压和心率。记录两组患者的苏醒时间,离开PACU时间。

1.6 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丙泊酚用药量等计量资料结果以均值±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血压、心率的变化等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丙泊酚的用药量及每小时平均用药量的对比

观察组丙泊酚的用药总量及每小时平均用药量均低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2,t=1.69;P<0.05),见表1。

表1 两组甲状腺手术患者丙泊酚的用药总量及每小时平均用药量对比(ml,

表1 两组甲状腺手术患者丙泊酚的用药总量及每小时平均用药量对比(ml,

?

2.2 两组患者术中血压变化情况对比

两组患者在甲状腺手术10 min时血压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9,P>0.05),两组在手术20 min、30 min和60 min时血压有明显变化,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7,t=3.90,t=2.76;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离开PACU时间

观察组患者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离开PACU时间少于对照组患者,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5,t=4.83,t=5.92;P<0.05),见表3。

表3 两组甲状腺手术患者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离开PACU时间对比(min,

表3 两组甲状腺手术患者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离开PACU时间对比(min,

?

2.4 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情况对比

观察组术后出现恶心呕吐、苏醒延迟及寒颤分别为4例、6例和4例;对照组分别为3例、2例和3例,两组均未出现术中知晓,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2 两组甲状腺手术患者血压变化对比(mmHg,

表2 两组甲状腺手术患者血压变化对比(mmHg,

?

3 讨论

2011年提出精准医学理念后,逐步向医学有关学科渗透[2]。精准麻醉的管理包括术中监测、循环管理、气道管理、应激管理等,其中术中监测是精准麻醉的基础,其核心是通过各种方法和监测手段实现用药个体化、量化及精细化,并最终降低手术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继发损害发生和医疗成本。

脑电图BIS监测仪是1996年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批准上市,其参数复杂,通过首先去除高频与低频伪迹、心电图信号、起搏器脉冲、眨眼基线漂移和交流电干扰进行处理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随后运用3种不同的方法进行分析EEG资料[3]。BIS的算法适用于处理EEG爆发抑制,最大限度地减少一些麻醉药所引起的EEG初始活动,并且最佳地运用傅立叶分析与双频分析的组成。近10年来,根据新型麻醉药和药物联合应用的EEG反应新资料,以及新型信号采集与噪声去除技术的应用,BIS参数一直在不断改进之中[4]。

BIS是现阶段被评价为最敏感、最能准确反映镇静状态的客观指标,0~100表示脑电活动受抑制的情况,数值越小,表示麻醉越深。目前认为BIS值在60~45区间为临床麻醉状态,BIS值>65患者则可能会有体动、术中知晓等麻醉过浅的情况发生。在BIS检测仪指导下进行麻醉,可以控制BIS值的波动范围,维持手术所需要的麻醉深度,减少由于麻醉深度剧烈波动引起的苏醒延迟,减少患者在PACU停留的时间[5];其观点与本研究结果一致。有研究表明,术中应用BIS监测仪可以减少术中知晓的发生[6]。但本研究尚未发现患者有术中知晓的发生,这可能由于样本数量较少有关。一些有关BIS指导下麻醉管理的研究中指出, BIS值的变化较无创血压的变化更加灵敏[7]。

本研究发现,当疼痛刺激加重时BIS值的变化要快于循环系统的波动。在麻醉过程中,由于个体差异对于麻醉药物反映的敏感性不同,或者随着手术时间的延长,相当部分患者会出现BIS值的持续性降低(<45),这就会使患者处于麻醉过深的状态,如果BIS值长时间处于比较低的区间内,则有可能对患者的远期预后产生不良的影响。最近的相关研究显示,术中低血压、低BIS、低PETCO2的患者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会增高[8]。BIS监测仪的应用能减少术中低血压的发生率,而术中低血压是术后苏醒延迟的重要因素,BIS监测下的患者术后苏醒时间及在PACU的时间明显缩短。本研究结果显示,术中麻醉过深导致在PACU时间延长。Coskun等[9]报道,BIS指导下应用全凭静脉麻醉并未减少麻醉药的用量,但本研究显示,在BIS监测下进行全身麻醉的调控能明显减少全身麻醉药丙泊酚的用量,节约医疗资源,这可能是由于所定BIS值的波动范围不一样造成。

BIS检测仪作为临床上最常用的麻醉深度监测设备,拥有很多其他设备不可比拟的优势,尤其是在精准麻醉的实施中将为临床医生提供可靠的临床依据。

猜你喜欢
用药量苏醒丙泊酚
植物人也能苏醒
丙泊酚复合右美托咪定或咪达唑仑在老年人无痛胃肠镜检中的应用
丙泊酚复合不同药物用于无痛人流的临床现状
观察七氟醚或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麻醉效果
绿野仙踪
持续输注右美托咪啶对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静脉麻醉用药量的影响分析
防治生姜田病虫草害的农药及使用方法
防治生姜田病虫草害的农药及使用方法
中美麻醉学家合作研究发现丙泊酚可有效控制剖宫产术中产妇恶心
半夏泻心汤临床案例用药量的聚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