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调整与高职专业建设的互动性分析

2019-02-14 07:40杜君蔡文春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年21期
关键词:互动性产业结构

杜君 蔡文春

[摘要]高职教育肩负为企业培养人才的使命,一个地区的高职教育的发展和布局是否协调统一直接影响经济的良性发展。通过对四川省高职院校高职教育规模、专业设置现状的分析,指出了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从准确定位、优化专业结构布局、进行专业群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产业结构;高职专业教育;互动性

[中图分类号]F127;G712.3[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在改革和发展中愈来愈显示出重要作用,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作为直接面向产业发展的职业岗位生力军,更是需要关注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做出相应的专业结构调整,因此对所在区域的产业结构和专业设置的互动性进行分析显得尤为必要。

1 四川省近十年来产业结构的调整分析

1.1 四川省产业结构变化情况

四川省资源丰富、人口众多,这些年不断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也带动了产业的发展,对2012年到2016年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结构指标进行分析发现,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在逐年下降,由13.6%下降至12%,下降了1.6%,第二产业的比重明显下降,第三产业上升的速度很快,由39.3%上升到45.4%,上升了6.1%,地区生产总值结构中第三产业从2016年已经开始有趋势占据最大比重,超过第二产业占比(见表1)。由此可见,第三产业在目前经济发展中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2 四川省的就业结构变化

通过分析2010年到2017年的就业人员构成的变化发现,从事第一产业的人数在下降,从2010年的43.7%下降至36.8%,下降了6.9%,而从事第二、三产业的人数在上升,第三产业的上升百分比(4.8%)是第二产业上升百分比(2.1%)的二倍多。从就业总人数来看,2017年就业总人数比2010年增加了99.47万人,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在逐年下降,从2010年的2083.20万人下降到2017年的1792.90万人,下降了290.3万人,第二产业增加了126.58万人,而从事第三产业的人数增加了263.19万人。但是从就业基数来看,第一产业还是和第三产业相当,都是1700多万人,占比三分之一强(见表2)。而对就业行业情况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农林牧渔业、制造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和仓储、邮政业,住宿、餐饮、各类服务业、教育等行业是就业相对比较集中的行业,这些行业中,交通运输、农林牧渔业、教育的就业比例在逐年降低,制造业、建筑业、住宿和餐饮、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的比例在上升,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农林牧渔业就业百分比仍然是高于其他行业,制造业次之,建筑业第三,其他行业也在少量上升。

1.3 四川省各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明显

通过分析近五年的地区生产总值居于前五的是:成都、德阳、绵阳、宜宾、南充。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必然带来教育资源分布和布局的差距,地区生产总值居于前五的城市中绝大多数高职学院都分布在成都,有40所左右,南充、宜宾的高职学院各有1所。甘阿凉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极度缺乏人才,又受地域限制,不易从外引进人才,但是当地高职学院分布数量极少,仅有3所,这样更会加剧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需要用政策引导进行调节。

2 四川高职教育规模、专业设置调整状况分析

2.1 高职教育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产业的升级,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转型升级,技术密集型企业开始增多并不断发展。人才的需求由以前的初级转向中、高级,高技能人才优势的发挥为经济发展增添关键动力,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更多优秀人才。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经济发展水平与高职教育发展水平之间的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四川省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2019年工作要点提出:“要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优化学校专业布局,深化办学体制和育人机制改革,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以构建‘5+1产业体系需求为导向,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動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此项举措涉及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先进材料、能源化工和数字经济领域。

产业结构发生调整,这必然会要求有比较合理的人才结构作为支撑,从而有效地为社会各类经济组织输送适应需求的各类人才,以促进经济的发展。根据四川省教育网公布的四川省教育事业基本情况(表3)显示:从2013年至2017年,高校总规模人数均在逐年递增,截至2017年,全省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239.37万人(包括研究生、普通本专科、成人本专科、网络本专科),比上年增加13.4万人,增长5.93%。而对2017年数据进一步分析发现,专科生所占人数为63.46万人,比重为42.32%。高等教育也在不断地调整招生人数,以适应经济发展所提出的增加就业人数的需要,截至2018年,全省共有本科高校40所左右,三年或二年制高职专业的院校近100所。近5年三个产业就业人数的增长趋缓,从数量上看,基本满足了经济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2.2 专业结构与主要产业发展分析

如何设置专业,应该根据产业需求不断地进行调整和变化,二者形成良性互动。根据四川省教育厅公布的关于2018年新设高职高专专业备案结果和拟招生高职高专专业的通知显示,四川省开设高职专业的高等院校(包含应用型本科设置的高职专业)100所左右,专业约有420余个,第一产业包含的专业主要是农林类,第二产业包含的专业主要是能源、加工制造、交通运输、电工电气、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类,第三产业包含的主要是医疗卫生、商贸旅游、财经、文化艺术与体育类。

进一步分析所招生专业和行业就业人数我们发现,其中有50所以上的院校设置了电子商务、工程造价、会计、建筑工程技术、旅游管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市场营销、物流管理专业。有20所以上的院校设置的专业有电气自动化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广告设计与制作、护理、环境艺术设计、机电一体化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建设工程管理、建筑装饰工程技术、酒店管理、空中乘务、汽车营销与服务、汽车运用与维修服务、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软件技术和商务英语、数控技术、数字媒体技术、应用电子技术、艺术设计、学前教育、小学教育、通信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等专业。四川省的高职专业设置主要集中在第二、三产业,第一产业很少。

从总体上看第一产业的就业总人数是在下降,但是就业所占比重还是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相当。从高职院校所设专业来看,农林牧渔类专业在高职招生的院校已经屈指可数,即使在招生的专业,人数也很有限,招生院校最多的专业是畜牧兽医,有17个院校还在招生,其他的农林牧渔业类专业只有一两所院校在招生,人数也很少,且设置农林牧渔业类的专业的院校不到10所。在第二产业中,涉及传统制造业的相关专业也比较少,这说明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布局不相协调,还需要进一步调整。

2.3 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设置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是定位不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培养的人才是针对接产业和行业中的岗位需求而设置和变化的。但是由于高职院校自身在发展定位、目标等方面的问题,导致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在发展中与我省区域经济发展出现不相协调的问题,很多高职学院没有区分高职、中职和本科的培养目标,在自身发展上也没有立足地方经济发展,只是一味地追求上规模、上档次,不考虑专业设置和当地经济发展趋势和优势,导致培养的学生缺少针对性和适应性,造成人才培养质量和结构上的差异。

二是无序竞争。由于高职院校办学主体不同,大家为了争抢生源,纷纷加大热门专业的招生,盲目跟风,专业缺乏整体规划和战略层面的思考,功利主义比较严重,教育资源的分布与经济发展需求相脱节,导致培养的人才质量与企业真正的需求脱节。

三是课堂教学效果滞后。课程设置缺乏职业性,大多还是按照学科体系来设置,与企业、职业、岗位的联系不够密切,由于待遇和体制的原因导致很多高职学院的紧缺专业招不到老师,区域间经济发展差异很大,全省经济处于前五的城市也是高职学院比较集中的地区,而其他地市州的高职院校专业师资缺乏,只能从其他专业转岗或者现有教师队伍进行培养,合格师资的培养周期加长,不能适应高职教育的要求,没有很好地与当地经济发展相结合,对本地经济发展不是很熟悉,相应的实训基地缺乏,课程改革力度不大,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3 促进四川省高职教育发展的策略

3.1 转变观念、准确定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地方经济应该是高职教育专业建设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高职教育必须注重职业属性,因此,校企合作的深度和方式从一定层面上反映了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要以服务当地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培养人才才能出特色和亮点,只有立足本地经济发展实际,符合四川省的经济发展趋势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在这个基础上积极探索与企业的合作,深化校企合作,才能促进四川省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为促进产教融合, 2018年4月国家出台了《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旨在激发企业的内生动力,深入参与产教融合,让产和教能够真正融合。《四川省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的制定,为后续加强各产业与高职教育的联系和互动提供了思路和方向,不仅可以多样化办学,鼓励企业参与办学,更是提出“鼓励职业学校向行业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购买创新创业、前沿技术课程和教学服务”。

在与企业合作和融合的路径上如何探索,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密切与企业的合作,引入企业的职业标准,让企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有效融合,让高职学院的学生在企业学院这种办学载体中重新组合和架构,发挥企业的优势,培养出真正符合企业需求的员工和人才,企业真正地参与人才培养,高职院校与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另一方面,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的多种呈现方式,将学校的课堂与企业的工作地点结合,将课堂搬入企业,让企业管理人员成为教师,实施弹性学时,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适当地调整授课计划和课程设置,让企业员工成为高职学院的校外兼职教师,鼓励高职学院教师考取企业认证培训师并參与到企业日常员工培训活动中去,在校企深度融合中探索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3.2 优化专业结构布局,提高高职院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水平

目前,高职学院也同样面临生源的压力,所以,在兼顾整体布局的同时,各个高职学院会将专业设置的重点放在是否有利于招生上,导致有些有市场需求但不利于招生的专业被冷落。一方面,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建立健全高等教育管理体系,做好布局和战略性调整,对这些专业进行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扶持,以加快成长;另一方面,需要学校自身关注区域经济发展的热点和人才发展战略方向,对于新兴产业所需要的专业,不仅仅是扩张规模,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办学层次,把全国甚至全世界一流水平作为目标来建设,全面提升这类专业的技术开发水平、科技成果转化度、人才培养模式等,让这些专业成为一流专业和领头专业。而对于传统制造业和农林牧渔业,要根据产业结构、职业结构、行业结构等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和论证,如果确实需要的专业应该创造条件举办,打造出服务企业员工的终生教育平台。省政府应该以区域人才发展战略规划为指导,要加大教育投入,重点扶持和积极指导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建设,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促使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

3.3 强化通识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以岗位群为主进行专业建设

随着大智移云时代的到来,智能化的运用,很多工种都将会被机器所替代,但是人的思维、人的沟通、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不可替代的,新兴产业的不断兴起也使得职业岗位不断变化,这些都要求专业教育能满足相当长时间内的经济发展需求,适应较宽的职业领域,有较强的应变能力。

强化通识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具备学习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与此同时,具体的岗位也在不断的发生调整和变化,因此,专业设置也应该具备一定的灵活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但是由于师资的培养、实训基地的建设、课程的设置和教育资源条件等都是一个持续积累的过程,专业的建设成效,提高培养学生的质量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需要在保持原有专业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在现有专业的基础上,基于产业结构进行岗位群的专业建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参考文献]

[1] 沈陆娟.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转移互动的实证研究——以杭州市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1(14).

[2] 赵庚.高职教育和地方经济互动发展研究——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视角[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6.

[3] 王晓.基于产业结构的高职人才结构研究——以山东省为例[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08.

[4] 童宗安.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高职教育提升耦合发展探析——以滁州市为例[J].宿州学院学报,2012(5) .

[5] 王全旺.高职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协调发展研究——以天津为例[D].天津:天津大学,2010.

[6] 蒋德喜.高职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适应性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07(4).

[7] 熊光慈.河南产业结构调整与高职教育专业建设对策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6).

[8] 潘建林.义务市高职教育专业机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8(4).

[9] 高生.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8

[10] 张岩,王小志.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09(11).

[11] 林艳.广东省高职教育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协同性研究[J].高等职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8(10).

[12] 顾京.基于产业结构的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2(6).

[13] 李建求.深圳产业结构调整与高职教育的发展对策[J].教育与经济,2003(3).

猜你喜欢
互动性产业结构
学龄前儿童科普类书籍设计的多维互动性表达
私募股权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西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
城镇化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研究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差异研究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差异研究
山东省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山东省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玩转表演
新媒体环境下保险营销工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