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理性批判与生态理性重建:安德烈·高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逻辑进路与价值启示*

2019-02-15 09:06赵志强
关键词:资本主义工人理性

赵志强

(铁道警察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53)

安德烈·高兹(Andre Gorz)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家之一。面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危机,高兹以其敏锐的洞察力研究发现了导致这一切问题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经济理性,进而他在以生态理性以取代经济理性的基础上构建生态社会主义,系统建构了其独具特色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对高兹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影响最深的当属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和卡尔·马克思(Karl Marx)。高兹作为萨特的弟子,对萨特的存在主义进行了全面继承,他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可谓是对存在主义的具体运用。高兹还继承了马克思的经济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并丰富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危机的理论及未来社会主义的构想。当然,对高兹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形成产生影响的还有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以及欧洲绿党的思想等。与威廉·莱易斯(William Leiss)、本·阿格尔(Ben Agger)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资本主义危机较为温和的批判相比,高兹的批判更为激进、深刻。正是高兹的努力,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

一、以经济理性批判为核心批判资本主义

(一)经济理性的本质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观点认为,现代社会的危机根源于现代化,人类要彻底解决危机,就必须摈弃现代化的价值观点。对于后现代主义的这种观点,高兹坚决给予否定,他说:“我们现在经历的危机并不是理性的危机,而是合理性的日益明显的不合理动机的危机。当今的危机不代表现代化已经走到末路,而是需要我们再走回头路。换一个说法就是,我们需要对现代化自身加以现代化,将合理性本身加以合理性。”[1]1高兹是以辩证否定的眼光看待现代化的合理性这个问题,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各种危机根本不是现代化自身的危机,更不是理性的危机,人们没必要由此放弃对现代化的价值追求。而真正导致危机的是隐藏在现代化身后并驱使现代化发展的不合理动机。人们真正需要做的不是摈弃现代化,而是要让现代化更加完善。高兹在对现代化进行深刻反思之时,发现人们在奋不顾身地以各种形式追逐现代化的途中,过分彰显了经济理性,这就是现代化中的非理性表现。当经济理性成为评价所有经济活动的独一无二的标准时,就标志着经济理性已走上一条非理性之路,成为一种名副其实的伪理性。

经济理性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而降世的,资本主义的出现标志着经济理性的诞生,二者是同一个过程,并且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更加强化了经济理性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支配地位。到底什么是经济理性?高兹指出:“经济理性发端于计算与核算……从我的生产不是为了自己的消费而是为了市场那一刻开始,经济理性就已开始启动……于是,计算和核算就成为具体的合理化的典型形式。计算和核算关心的是单位产品所包含的劳动量,而不思考劳动带给人的活生生的感受,即带给人的是幸福还是痛苦……人们的活动取决于一种核算功能,不顾及他们的兴趣和爱好。”[2]109-110从高兹的话中可以看出,他所指的经济理性是将经济活动建立在计算与核算的前提下,只关心经济重量的计算和经济增长,以计算和核算为原则,崇拜、奉行“利润至上、越多越好”的原则,将劳动工人的感受置之度外,完全无视人的主体地位、兴趣爱好、心理情感。可见,经济理性就是市场经济的所谓理性符号,缺失人文关怀,是单向度的理性。经济理性追逐的是以更少成本和时间投入,生产更多的产品进行销售,获取更多的利润。在经济理性的大旗下,一切都要屈服于计算和核算,服从于怎样才能获得更多的利润。经济理性的出现助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的产生为经济理性的盛行铺平了道路。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理性的逻辑成了资本对利润最大化的无止境追逐的逻辑,经济理性与资本主义紧密结合并成为一体。

(二)经济理性的危害

资本主义经济理性的危害巨大,给生态、社会和劳动工人带来了深深的危机,高兹本人对其深恶痛绝,因此他对经济理性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按照高兹对马克思观点的理解,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与对经济理性的批判在本质上没有区别,合理化的过程“一方面在人与自然造就了一种造物主性质的、创造性的关系,它是机械化的成果;另一方面又给予了这种劳动组织无法想象的操纵生产力的权力,这种劳动组织使劳动工人和劳动自身都失却了人性味”[3]113。就是这样,经济理性使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变成了纯粹的工具关系,同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由没有丝毫人情味的金钱关系所取代,结果必然导致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日趋加剧,人与人的关系日趋冷漠,劳动工人与人类的本质日趋背离。

首先,经济理性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高兹指出:“在经济理性的指导下,商品交换必然支配生产。”[4]110在经济理性驱使下的生产就是为了市场交换而进行的,这样的生产的目标必然是生产的商品越多越好。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人们信奉“够了就行”的理念,在“够了就行”理念主导下的生产对自然界的影响微不足道,不足为患,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理性的驱使下,“够了就行”被“越多越好”所取代。而经济理性驱使下的资本主义生产必然会对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危害。高兹指出:“经济理性把利润最大化建立在生产效率、消费需求最大化的基础上,惟有通过最大化的消费才可以获取资本的增值。带来的后果就是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经济领域的种种浪费日益加剧,从生态的视角看就是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浪费和破坏。”[5]32-33资本主义经济理性奉行的是利润最大化原则,想方设法生产更多的产品,千方百计创造更大的需要,获取高额的经济收益,要实现这一切就必然会最大限度地消耗自然资源。高兹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千方百计不计后果地追逐利润最大化的动机。在经济理性驱使下,在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役使下,资本主义既要千方百计实现生产最大化,生产更多的产品,并加快产品更新,又要想方设法实现消费最大化,大量生产和大量消费必然带来大量浪费。在资本主义社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新的稀缺性被不停地制造出来,并不断地更新换代,实现经济理性的不断扩张和资本不断获利的逻辑,这就是“富裕的贫穷”[6]。这种片面地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方式不可避免地导致自然资源的大量浪费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由于资本主义生产追逐的是利润最大化,它关心的是如何更好增加投资扩大再生产、如何最大程度地控制和开发自然资源,以实现自己攫取高额利润的目标,而生产的过程是否与自然界保持平衡、是否导致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不在其关注范围之内。虽然,在当代生态危机日趋严重境遇下,一些资本主义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但它们开展这些工作的根本目的并不是保护环境、改善生态,而是通过开展环境保护工作赚更多的钱。高兹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当前面临的严重的生态危机就是过分追逐经济理性的非理性动机的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追逐利润最大化的逻辑必然结果,而资本主义利润至上观念的具体体现就是经济理性。高兹断言,经济理性是导致当代世界生态危机的罪魁祸首,只要经济理性仍在继续发挥主导作用,全球范围内的生态危机就无法避免。他还指出,经济理性最主要的危害是对生态环境的危害,然而它并不是仅仅导致了生态危机,还给社会和劳动工人带来了危害。与经济理性带来的社会危机和人的危机相比,它导致的生态危机是最严重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危机。

其次,经济理性对社会带来危害。高兹在阐述经济理性对社会的危害时,借用了尤尔根·哈贝马斯(Jurgen Habermas)的话,他认为经济理性导致了人生活世界的“殖民化”。众所周知,殖民地的人们的生活是被殖民者奴役的,而经济理性主导的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工人的生活也是被资本家所奴役的。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理性大行其道,利润至上的理念将人们的价值观深深禁锢。人们对金钱趋之若鹜,而对生活本身的真正意义缺乏理性的反思,人们的思维以数字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崇尚金钱至上,在物欲横流的社会迷失了自己,失却了精神文化追求,人们的生活没有真正的自由,没有主动性和创造性。殖民化的生活世界,劳动工人成为经济理性的俘虏,成为了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笔下单向度的人。高兹指出,经济理性对社会的危害不仅导致了人生活世界的“殖民化”,还导致了“新奴隶主义”的产生。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生产对劳动工人的技术水平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生产不再像以前那样需要更多的劳动工人耗费更多的时间进行生活资料生产。然而,由于经济理性的主导作用,导致更多的人被主流经济活动边缘化,而另一小部分人(所谓的职业精英)从事更多的、更关键的工作,逐渐被边缘化的劳动工人就成为职业精英的奴隶,大部分人被服从于职业精英,社会两极分化日趋加大。高兹由此断言,曾在二战后被消除的奴隶阶级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又出现了。

最后,经济理性还对劳动工人造成危害。高兹认为,经济理性的盛行使劳动工人备受推残,它产生的劳动和消费的异化对人的存在状态带来了深深的危害。高兹对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做了进一步的阐述,经济理性把“劳动作为一个脱离工人的个性和动机的独立实体……它是可以交换的,能够与其他工人的劳动进行比较,劳动所服务的目标不再是工人自己的,与他们无关”[7]20。经济理性把劳动工人当作一种资本的投入、获取高额利润的工具。同时,人与人之间也仅剩下了金钱关系,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工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被毫不留情地剥夺,人之为人的应有的本质被失却。资本主义经济理性展现之日,就是工人阶级生活状况非理性之时。[8]在经济理性的奴役下,劳动工人只把工资作为衡量所有幸福的标准,为了获得更多的金钱,他们心甘情愿从事更多的工作,而将非经济理性的价值置之度外,经济理性带来了劳动的异化。可以看出,高兹所说的劳动异化与马克思异化理论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唯一不同的地方就是他是基于经济理性的片面性进行分析的。经济理性在带来劳动异化的同时还带来了消费异化。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生产出来的大量产品只有销售出去才能获取利润,这就需要消费者大量地消费。资本家用铺天盖地的商业广告刺激人的消费欲望,突破自身真实的需求,去购买那些没有实用价值的时尚产品,营造劳动工人通过虚假消费提升社会地位的假象。在经济理性驱使下,模仿和攀比盛行,劳动获取金钱后再大量消费成了人们的全部生活,就这样,劳动工人陷入了不停的工作、赚钱、消费的陷阱不可自拔。为了购买大量的商品,满足自身的虚假消费,劳动工人已适应资本家的支配,从深层次上讲是适应资本需要的支配,此时,经济理性驱使下的消费异化已达到使劳动工人个人需要为资本需要服务的程度。因此高兹指出,劳动工人的生活方式已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理性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以生态理性重建为根本设想未来社会

(一)重建生态理性

长期以来,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理性肆意妄为、大行其道,遮蔽了生态理性,破坏生态环境,危害劳动工人,危害社会。高兹强调,要挣脱经济理性的羁系,就必须超越它,确立一种新的理性,使现代化在新的理性的指引下发展。进而,高兹树起了重建生态理性的大旗,他说:“生态学有一种不同的理性,它使我们知晓经济活动效能是有限的。”[9]“资源保护的生态规则与生产商品的经济规则是根本区别的。生态理性以尽可能少的资本、资源和劳动投入,采取尽可能好的生产方式,尽可能提高满足人们物质需要的产品使用价值。”[10]32-33

高兹指出,经济理性其实是不理性的,它所谓的理性其实是资本主义永无止境追逐利润最大化的理性,经济理性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经济理性的口号是越多越好,它追逐的是最大限度的生产和消费,而不顾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和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生态理性才是真正的理性,生态理性是资本主义所排斥的、社会主义所奉行的保护生态环境的理性,生态理性的目标是生态利益最大化,生态理性的口号是“更少但更好”,它追求的是用最少的自然资源、资本和劳动力,生产出质量更好的产品,倡导人们远离虚假消费,构建绿色消费模式,进行健康合理的绿色消费。经济理性与生态环境保护在本质上就是相冲突的,生态理性与生态环境保护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生态理性倡导的是消费得更少但生活得更好,它与经济理性的越多越好是对立的,确立生态理性,就可以打破经济理性主导的越多越好的惯性思维。生态理性反对无节制的消费,人们在过度消费的过程中根本无法真正体验到快乐,只有在自由的劳动过程中人们才能真正体验到自由、甜美和快乐,人的主体性才能得到彰显,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发挥。高兹指出,经济理性是工具理性,生态理性是价值理性。[11]58他认为,当务之急必须超越经济理性,摆脱经济理性的控制,重建生态理性,把生态理性从经济理性的遮蔽下解脱出来,使其成为新的社会的新理性,并要重新调整经济理性与生态理性之间的关系,使经济理性遵从生态理性。重建生态理性,就意味着对资本主义的现代化革新,将全部经济活动都置于生态理性的监督和控制之下。

(二)设想未来社会

在经济理性的操纵下,人们以生产更多的产品、消费更多的商品来获取更好的生活为目的,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推倒经济理性,建立新的生产、生活模式。“当人们发现更多的并非一定是更好的,发现挣的越多、消费的越多并非必然导向更好的生活,进而发现还有比工资需求更重要的需求时,也就摆脱了经济理性的羁系。”[12]116所以,高兹指出要解决经济理性主导的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生态、社会和人的危机,就必须解构经济理性,重建生态理性,建立以生态理性为核心的先进的生态社会主义,在生态社会主义社会构建更好的生产和生活模式。

高兹认为,生态重建有两条道路。一条道路是资本主义的生态重建。然而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追逐的是利润至上,这样的生态重建还是以获取高额利润为目的的,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所谓的绿色技术、绿色商品等不过是资本家披着绿色的外衣追逐高额利润的现代方式。高兹指出,资本主义生态重建一边追逐利润最大化,一边要保护生态环境,由于生态理性中根本就不包含利润至上的理念,所以资本主义生态重建只能是空中楼阁,根本无法实现。资本主义所谓的生态重建其实还是以经济理性为主导的生态重建,无法使经济理性服从于生态理性,资本主义与生态重建二者在本质上就是相悖的。而另一条道路是社会主义的生态重建,建立生态社会主义。高兹认为,鉴于资本主义经济理性的本质,让资本主义来解决生态危机无疑是天方夜谭,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最好抉择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真正彻底解决生态问题必须依靠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经济理性与外在生态的有限性之间存在无法调和的矛盾,资本主义经济理性必须服从于外部的生态强制性。高兹清晰地指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冲突不在于经济理性本身,而在于经济理性发挥作用的范围。”[13]30社会主义并不是要完全抛弃经济理性,而是要让它在合理的限度内发挥作用。由于社会主义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生产动机,所以社会主义制度为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了可能。

超越经济理性,重建生态理性,构建生态社会主义还能带来劳动的解放,即将劳动本身变成一种自主性的行为,而不是被控制的、不自由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把经济理性从劳动工人的劳动时间内驱逐出去,同时也能使其在劳动工人的闲暇时间内也无处立足,帮助人们走出虚假消费的温柔陷阱,进而使得劳动工人不但可以在劳动过程中寻求到个人的自由发展,还能够在劳动之外的闲暇时间寻求到个人的自由发展。劳动的解放还要求减少劳动时间,并在此前提下保证每个人都有劳动的岗位,在不同的岗位上平等地从事劳动,避免职业精英对劳动工人的奴役,消除经济理性对社会、对劳动工人的危害。在生态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工人挣脱了经济理性的羁绊,为自己争取到自由时间,在劳动之余的闲暇时间,劳动工人可以学习各种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快乐。没有了经济理性的支配,异化劳动不复存在,自由劳动风生水起,劳动工人真正实现自主的劳动、创造的劳动和快乐的劳动。推倒了经济理性,新奴隶主义也会随之消失,职业精英将劳动工人作为自己的奴隶廉价使用的现象不会重演,取而代之的是人人有劳动岗位、人人都平等劳动。

在构建未来社会时,高兹提出了不同于工人阶级的新的革命主体——非工人非阶级。高兹眼中的非工人非阶级指的就是能够解放劳动的潜在社会力量,他们既不会按照其在劳动中的地位确定其身份,也不与特定的社会集团相联系,他们不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而是现代科学技术在资本主义生产运用中的产物。资本主义在当代的新发展导致其阶级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社会生产条件,提高了社会物质生活条件,高兹认为传统意义上的工人阶级已经失去了对资本主义的强烈的批判性和彻底的革命性,他们的革命意志在物质生产中地位和经济待遇的不断提高的迷雾中淡化甚至消失,构建未来社会的任务已经无法再指望工人阶级。所以,高兹说:“传统理论的危机最先展现出来的是工人阶级理论的危机。具有现代生产技术的工人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的主体,应当是未来社会制度革命的主体力量的消失,意味着希望把社会主义作为目标来实现的主体阶级力量的消失。”[14]传统的工人阶级已无法成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主体,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只能告别工人阶级,依靠非工人非阶级。

(三)批判苏联模式

高兹在设想生态社会主义之时,从生态角度对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进行了批判。在高兹眼里,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一样奉行的仍是经济理性,以经济指标的增长为目标,无视生态环境保护。唯一的区别就是达到目的的手段不同,资本主义靠的是市场经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靠的是计划经济。在高兹眼中,资本主义社会经济上的剥削和不平等在苏联转变成了政治上的专制。就是因为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一样奉行经济理性,所以它在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方面与资本主义没有实质区别。高兹举例进行了说明,比如震惊世界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外泄事件、氰化物污染伊塞克湖事件以及中亚黑风暴(黑色沙尘暴)等,无一不反映了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严重生态环境问题。高兹也指出,苏联的成立是人类在社会制度上的伟大历史进步。然而社会制度的进步与经济制度的跨越无法画等号,为了加速经济发展,苏联在经济理性的主导下,为了生产而生产,为了发展而发展,过度消耗了大量自然资源,严重污染了环境,破坏了生态。虽然苏联在后期在政策上做过一些调整,进行过一些改革,然而这些措施的结果使苏联反而越来越走向资本主义,离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越来越远,因而,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的发展值得后人深思。高兹对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进行生态批判的目的不是要否定社会主义制度,而是要为他建构生态社会主义做理论铺垫。

三、高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价值启示

高兹在对资本主义批判的过程中对困扰人类社会发展的危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探寻消除危机的解决方案,提出别具一格的思想观点,形成了其系统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然而,任何理论都不可能完美无瑕,不可否认,高兹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中也具有不合理的和空想的成分,比如,高兹用生态危机取代经济危机,回避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其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批判存在偏颇及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必然走向乌托邦等。但是高兹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方法,对资本主义经济理性进行全面深入、酣畅淋漓的激烈批判的同时树立起了重建生态理性的大旗,用生态理性取代经济理性,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考途径,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启示。

其一,合理利用和限制经济理性,深化对资本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高兹设想通过生态重建建立生态社会主义,并不是对资本主义现代化成就的全部否定,也不是要将经济理性完全抛弃,而是要在现代化建设中摆正经济理性的地位,合理利用资本主义现代化成就建立生态社会主义,这对于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如何看待经济理性具有重要启示。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中经济理性可以有不同的运行方式,尽管经济理性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危机,但它对现代化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尽管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已进入新时代,但是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在如火如荼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同样离不开经济理性,但必须辩证看待经济理性的作用,正确认识经济理性,不能一味地拒绝,也不能一味地推崇。这就要求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要以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为指引,坚持新发展理念。一方面,必须时刻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正确看待和发展资本,充分发挥资本的正面效应,促进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加快社会财富的积累。另一方面,还要恰当地限制和驾驭资本,严格把资本限定在经济领域,限制资本增值只重量不重质的弊端。合理利用和限制经济理性,就是要将资本为社会主义建设所用,既要充分发挥其正面效应,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进,又要最大限度地降低其负面效应,抑制其对社会主义的危害。在合理利用和限制经济理性之间保持合理的张力,在动态的平衡中稳步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其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尽管高兹对未来社会——生态社会主义的构想必然会走向乌托邦,但是它能够帮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在当代发展的新状态、新变化,增强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认识。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当代中国不断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我们能一以贯之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巨大发展成就,表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比资本主义的无比优越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花费几百年才实现的发展成就,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示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以崭新的面貌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打破了西方学者关于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社会主义走向末路的断言,今天的中国正在改变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飞速发展为世界发展中国家带来了生动的中国案例和宝贵的中国经验。当然,从世界范围内来看,尽管资本主义仍占据主导优势,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绩及其彰显出来的新时代社会主义的生命力无时无刻无处不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

其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高兹试图通过构建生态社会主义解放劳动工人,使他们不再备受摧残,不再痛苦地工作、压抑地生活,主体性得到彰显,找回人之所以作为人的本真。“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人民的次数多达203次,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心系人民的真挚情怀。中国共产党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因此,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一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就必须对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现实问题积极回应,不断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就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的能动性、创造性,动员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积极投身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来,让人民群众快乐地工作。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实现共同富裕,让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众,让人民群众幸福地生活。

其四,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高兹认为在经济理性的驱使下,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生态危机日趋严重,人类生活的家园遭受严重的威胁。由于我国工业化进程起步较晚,因此改革开放以来大力发展工业化,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然而长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迫使生态环境超负荷运转,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问题,已经开始影响经济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生态文明建设迫在眉睫。“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在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我国生态环境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按下快进键。党的十九大的胜利召开,标志着我国正在形成不同于西方社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环境治理模式,开启了从工业文明社会向生态文明社会转型的新时代,为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努力方向,这也是中国对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新贡献。

猜你喜欢
资本主义工人理性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人人都能成为死理性派
改革牛和创新牛都必须在理性中前行
基层关工人的梦
一名关工人的中国梦
理性的回归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
逆全球化:资本主义最新动向研究
重要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