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车司机纪实影像的创作策略

2019-02-18 11:37陈大可
视听界 2019年1期
关键词:卡车司机纪实

陈大可

2018年5月《中国卡车司机调查报告No.1》问世,它系统性地披露了针对中国3000万卡车司机所展开的研究结果。报告显示,卡车司机这一群体完成了全中国76%的货运量,在支撑国家总体发展战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搞活内贸流通、服务百姓民生以及应急救援保障中,道路货运业均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基础性作用。这个群体的已婚比例为89.4%,近一半的家庭育有两个孩子。保守估算,与3000万卡车司机直接相关的人口高达1亿,如算上司机父母与岳父母,相关人口接近1.5亿,超过全国总人口数的十分之一,其产生的社会影响力和行动力不可忽视。然而,长期、繁重的劳动,加上不规则的进餐和休息,使得卡车司机们的身体状况堪忧;调查也发现,这一职业并未得到社会的认可:卡车司机在市民心目中似乎形成了与“没素质、没文化、马路杀手”等字眼联系在一起的刻板印象,造成了对卡车司机行业正面形象的严重破坏,高达95.8%卡车司机不愿意让子女从事这一职业。[1]那么,在传媒业讲好中国故事的语境之下,如何有理、有力、有度地讲好卡车司机的故事?本文将从影视作品,尤其是中外较为典型的纪实类中长片入手,梳理卡车司机选题的叙事手法与拍摄风格,进而提出一种讲述中国卡车司机题材的创作建议。

一、卡车司机的纪实影像综述

(一)体验式拍摄建构质朴的中国劳工形象

2010年央视一套《百姓故事》栏目播出了一档时长29分钟的新闻专题《八千里路》,故事聚焦中国“菜篮子工程”这一背景之下卡车司机的面孔。故事始于专跑南菜北运线路的史师傅接到一单急活,货主要求在三天内把一车杭椒从海南运到北京。于是,史师傅与搭档在南菜北运的路上开始了一段八千里的风雨兼程。该片由央视记者杨松涛全程跟踪,以纪实体验式出镜报道的形式展示了两位卡车司机的辛劳。

全片的特色是集合了南菜北运80小时的若干细节,如怎样避免重大交通事故,如何与道路执法人员打交道,沿途的危险性,卡车司机与家人的亲情连接,沿途节俭与花费,卡车司机之间的互助等等。这种风格手法恰如《百姓故事》的栏目定位,坚持以纪实影像关注体现时代变革的社会热点事件,关注事件中人物的命运,用多种手法描摹时代印象,在对事件复杂性的描述中完成对时代的记录。[2]制作者着力做社会忠实的记录者、冷静的观察者、认真的思考者,努力揭示并剖析当下社会的真实性与复杂。这种剖析更多地聚焦于个案,有技巧、有温度,但受栏目体量时长及播出平台的限制,其厚度略显不足。

(二)真人秀手法凸显卡车司机的个体技能

美国历史频道的《冰路前行》(ICE ROAD TRUCKERS),主要讲述“最优秀的北美司机”挑战“全世界最难走的运输路段”的故事,如美洲一段运输之路,一侧是悬崖峭壁,另一侧则是万丈深渊,风光片的美与商业片的炫接续使用,同时用采访来描摹人物心理,跟随拍摄记录路段实况。

该系列片在每集50分钟左右的时长里,重在展现卡车司机的技能,其风险与挑战的结构具有典型的美式叙事风格,影片常常出现视觉的奇观,挑战性的任务加上复杂的路况,给优秀的卡车司机们以重重考验。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亡命之路》相类似,工业化的制作导向,强化了影片的可看性,然而究其本质,则是一部以卡车司机为外壳、娱乐为内核的纪实性娱乐节目。

(三)批判性视角突出卡车行业的结构性问题

NHK播出的《中国卡车司机之歌》更类似独立纪录片的呈现方式。导演在3个月的时间里与卡车司机共同生活,拍摄到了支撑中国产业一线卡车司机的生存状态。该片的制作基于中国改革开放30年这一大背景,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导演聚焦运输领域的小人物故事,点出行业结构性问题。

影片开篇提及中国的煤炭生产量是世界第一,但部分煤矿相继关闭,生产量趋于减少,加上世界性经济景气程度较差,煤炭价格很不稳定,运输费用也受到影响,卡车司机们每天要面对激烈的竞争。于是经过3个月的跟踪,导演采用具有批判力的视角,对卡车司机进行观察捕捉,从卡车的购置费用、路上突发的状况、司机内心的压抑等内容刻画行业的种种问题。结构性矛盾之下,面对人格的挑战时,卡车司机仅能还以抱怨与叹息。而荒诞的是,这种卡车司机内心的现实主义遭遇了“卡车司机之歌”征集主题歌曲的理想主义。两者的交错,加剧了批判的力道,在50分钟的时长里,灰色影调执着、单纯。

(四)纪实特写放大卡车司机群像中的某个侧面

《开卡车的艺术家》是央视系列片《中国人的活法》中的一集,这部系列片围绕中国梦主题,关注普通人的梦想。在此调性之下,《开卡车的艺术家》以近50分钟的时长,讲述卡车司机孔龙震的故事。作为当过保安、做过饭店服务员,而后成为卡车司机的孔家后裔,在一次车祸之后,决心不再碌碌无为。他给自己定了十年规划,要成为一名伟大的画家。可九年过去了,他依然靠开卡车维持生活,于是他在梦想与现实中不断穿行。[3]

这样的故事设定与人物选择源自系列片的思维与创作体系:为了将中国梦落地,使得片子既好看、不沉闷,又能将中国梦的主题深入人心,项目组在选择人物过程中确定了三个标准:有时代感的梦想,为实践梦想而行动,能让观众感受到力量。[4]因此,影片调性较为温暖,人物的性格也很向上。影片呈现出纪实人物特写的质感,主人公孔龙震的“普通”与自身外溢的“特殊”形成对照,从这一侧面框架这位卡车司机的积极与美好,演绎小人物达成大梦想。

(五)图文叠加设置卡车司机的目标议题

新媒体平台卡车司机的选题中,钛媒体制作的《百万亿物流路上的夫妻“蝼蚁”力量》较为典型。该片从货车司机金强、王静夫妇入手,以夫妻路上的遭遇为内容,章回式讲述46分钟的故事。可以说,卡车司机路上遭遇的问题并未超出前述影片爆出的范围,同为反映劳动的疾苦及劳动者的勤劳。但由于该片定位于网络传播,并不以高画质与高投入作为诉求,因此,它拍摄时重点捕捉故事场景,剪辑时刻意凸显着一种“粗糙”。比起媒体纪录片,它更像是媒体矩阵中的一个内容构件,与其他元素组合而存在。

与该片相配合的是大量的影片截图与文字解说,他们共同呈现在该媒体的微信公众号推文中,因此,该片所承载的媒体属性与电视片不尽相同。与其说,是讲述一个卡车司机故事,不如说它更在意设置了一个卡车司机这样的社会议题,供用户讨论、分享、传播。该多媒体推文发布后,浏览量迅速突破了“10万+”,用户大量的评论支撑起了这一预设。

二、卡车司机纪实影像的创作建议

央视新闻专题的朴实体验,历史频道娱乐化的设计,NHK历时性的现实批判,人物特写展现卡车司机的某一侧面,或是网络平台的多媒体图文视频的聚合,这些影像作品从不同平台、不同视角、不同手法、不同维度地拼贴了卡车司机的故事,它们均为讲好中国故事语境下的卡车司机选题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借鉴。然而,新时代对卡车司机等中国劳工故事的讲述有时代性的新要求——仅聚焦行业中的个体,不利于行业群像的建立;仅是追求可读性,不利于社会意义的塑造;仅刻画某一侧面,易导致行业特性的失焦现象,不利于卡车司机的议程设置;仅是多媒体的单框架设置议题,虽能产生行业内的身份认同,但不利于展现复杂的结构性问题,难以形成深层次反思以影响政策的导向;仅是聚焦批判,不利于中国卡车司机舆论环境的建构,与劳工们整体积极、阳光的面向不符,间接导致污名化问题,无助行业发展。

虽然创作的面面俱到难以在一部作品集中实现,但是如何在维持现实体验、审慎批判、总体积极、兼顾个体与群体的叙事前提下,实现该类型选题的创新,进而建构中国卡车司机的结构性意义,是值得纪实影像创作者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借鉴作品的同时,引入学术观察是一个必要且可行的路径。

(一)学术观察在卡车司机创作中的价值

本文对学术观察的界定泛指报告、论著、访谈、调查等学术性资料。一般而言,限于成本、预算、专业性所限,创作者很难在短时间内积累数据进行沉浸式观察,把握行业的宏观状况,他们往往通过线索切入选题内部,利用“滚雪球”式人际网络理解、渗透、跟踪选题内容。在长期的创作过程中逐步学习,渐进式地成为该领域的阐释者。鉴于种种限制性,学术观察可以一定程度弥补专业领域的缺失,以卡车司机为例,对于艺术的创作者来说,它可以发挥三个方面的效用。

一是透过学术观察知晓卡车司机人口学特征,让创作者对行业个体的画像更为清晰。例如从“性别、年龄与婚姻状况”“从业特征”“卡车的排放标准与车辆类型”“工作时间、工作强度与工作时的陪伴”“与家人聚少离多的生活”“收入、年行驶里程与损耗”“事故与保险”“车辆归属与车辆类型”“健康状况与面临问题”“社会地位认知与未来打算”等方面,创作者可深入了解卡车司机个人、家庭和工作的诸多基本特征。从“本我”与“他者”视角思考卡车的需求与心理体验,更有助于拍摄的深入。

二是透过学术观察知晓卡车司机的劳动过程,让创作者对细节的捕捉更为精准。例如,《中国卡车司机调查报告No.1》一书提出了卡车司机劳动过程的五个基本特点,即“自雇体制”造成的卡车司机的基本身份特点;以“在路上”为题,揭示卡车司机的移动性和原子化的劳动形态;在“四海为家”的标题下,探讨卡车司机生产与再生产、工作与生活彼此融合的特征;卡车司机是一个以男性为主的职业;在这个男人的世界中滋长出一种特殊的“男性气质”且伴随在劳工过程始终;“虚拟团结”揭示出卡车司机特有的团结机制。上述五点不仅能了解卡车司机的具体工作与所处环境,还可以探究他们的日常生活、家庭关系、社会交往和群体文化特征。[5]由此,创作者可更好地圈定拍摄对象与锁定故事冲突,对故事的流程进行把握。

三是透过学术观察知晓卡车行业的政策构面,让创作者对行业结构的认识更为独到。卡车司机调查资料显示,当下对卡车司机影响最大的有三项制度和政策。报告认为,这些制度的制订和执行都是为营造良性有序的运营秩序所必需的,但同时它们也带来一些非意向性后果,这会严重影响到卡车司机的工作与生活。这些政策问题,直接介入行业的整体结构,有利于纪实影像作者把握住作品宏观的背景与走向,更高效地扣中核心问题。

由此可见,学术观察在卡车司机这一行业性、调查性选题中,可助力建立行业的影像群像,助力故事切中要点核心,助力建构故事的社会意义,亦可助力中国运输业的宏微有机整合。假若加之必要的创作技巧,用艺术手段来保证影片的可看性,势必能活化创新行业现实类选题,达成创作的时代要求。

(二)整合艺术与学术的创作实务策略

一是影片在定位层面,首先瞄准卡车司机这一狭义目标受众,近乎中国十分之一的相关人口基数,是传播力的基本保障,以此为基础延展行业上下游适度拓展,则能倍增影响力。其次,普通百姓就是一个个劳动者,它们是广义目标受众。卡车司机的高流动性、跨地域化特点虽消解部分地域聚焦,但好处是能增加覆盖的广度。如若故事牵扯人的内心,则能产生强烈的受众共鸣,故事主角呈现的是卡车司机,而实际上镜头背后的却关联着平实的你我。拓展海外受众,借助外宣渠道,用国际最易理解的宏微结合,讲述中国劳动者的苦乐甘甜,理解中国人的生活,看见幸福在路上,奋斗在路上,进而图绘发展中的中国。因此,创作该片是聚焦中国3000万卡车司机,关乎1.5亿人的社会调查;关注卡车司机劳动过程、生活状态及周遭脉络的影像作品,也是具有学术性、政策前瞻性和可视性,讲述当下中国的故事。

二是影片在叙事手法上,采用质朴的拍摄风格,体现平实的影像叙事,以故事内在张力进行表达,营造平视视角。另外,全片以冷静的观察,提供故事间的思考空间,不夸张、不渲染,在审慎的紧张与热络中呈现行业中的个体与群体,变革中的国家与社会。虽然,故事结构过程中会出现困难与挑战,但因视觉的多义性,避免导致行业污名化等问题的出现,本着不放大矛盾、不刻意制造冲突的标准,以阳光、积极的调性呈现主流的价值,以广大工人群体的正面形象示人,但凡出现不可回避争议之处则以诚恳、利于解决问题的走向记录。借鉴相关题材作品对卡车司机在路上与四海为家的特质进行展示,以体验式跟踪刻画劳动过程;以插入式背景,描述卡车群体家庭、社会状态;以学术资料为参考结合政策方面表现结构性问题。

三是影片在内容上,从卡车司机群体的社会学特征入手,展现家庭与生活的故事,突出个体素质、亲缘情感、心理及现实压力,重在挖掘内在的元素;从卡车司机的工作特征入手,重点以“自雇体制”的卡车司机工作流程为导向,抓住行车的困难及卡车司机路上应急处理各种挑战的故事,以细节汇集积极拼搏的中国劳动者形象,建构行进中的群体互助联结,重在挖掘卡车司机在路上的关联元素;从卡车司机所处行业及政策层面入手,聚焦群体共性、行业痛点、政策建议,关注与观照行业中的个体与群体,挖掘结构性元素。

综上所述,以卡车司机相关题材创作为例,本文梳理个案后认为制作响应时代要求的纪实影片,需将艺术创作与学术观察相结合,进而提出了卡车司机纪实长片创作中定位、手法与内容三个层面的书面建议。然而,影像创作是实践性导向的艺术形式,纸上谈兵仅能为创作划定一个框架和起点,更需要在实践中对该建议进行批判性再造。

注释:

[1][5]中国卡车司机调研课题组.中国卡车司机调查报告No.1.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2]百姓故事.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百姓故事/10184207?fr=aladdin.

[3]《中国人的活法》 20150712 开卡车的艺术家.CCTV.节目官网. http://tv.cctv.com/2015/07/13/VIDE14367 20058100972.shtml.

[4]纪录片创作将推“双百”计划 聚焦普通中国人奋斗故事.人民网,[2015-06-18].http://ent.people.com.cn/n/2015/0618/c1012-27175929.html.

猜你喜欢
卡车司机纪实
基于熵权TOPSIS的高速干线物流卡车司机驾驶行为评价
Celebrate Spring Festivalin Xuzhou 徐州过年纪实
徐州过年纪实
WHEELS OF FORTUNE
死于车祸
2015年省政协工作纪实
死于车祸
墨西哥卡车司机的一天
先发制人
混乱实验室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