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移动终端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网络学习空间构建研究

2019-02-18 11:34马上为唐章蔚
教育现代化 2019年104期
关键词:农村教师教研终端

马上为,唐章蔚

一 引言

2018年4月26日,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要融合网络学习空间创新教学模式、学习模式、教研模式和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模式。”同年,在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的《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中,明确提出“互联网+教师教育”创新行动,即“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教学服务平台建设和应用,推动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式变革”。[1]

然而,由于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的二元结构,我国城乡师资队伍与教育信息化水平差距明显。在农村地区,一方面:尽管农远工程等信息化工程很大程度上推进了优质教育资源在农村地区分布的空间与密度,但是计算机网络却无法跨越资源推送的“最后一公里“障碍,限制了优质资源的流转周期,难以满足新课程背景下农村教师对高质量教研活动的即时需求;另一方面:合作发展己经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向度,但由于受传统与地域文化影响,农村教师相较于城镇教师在教研合作中表现出更多的自闭性和保守性,这种缺少引领的合作 交互较难形成且不稳固,特别是在合作关系形成初期。

当前网络学习空间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与应用多以城镇教师为研究对象,对农村信息化环境的地缘劣势及教师特有的保守文化属性关注相对较少,本研究主要探讨基于移动终端的网络学习空间构建,使农村教师能够无缝参与网络教研活动,对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参考价值。

二 网络学习空间研究现状

网络学习空间在我国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本世纪初,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初始探索阶段(2000—2011年)、系统推进阶段(2012—2015年)、融合创新阶段(2016年之后)[2]。2016年后我国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快速发展,其应用不断深入。2018年4月26日,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着力推动网络学习空间覆盖行动,使网络学习空间真正成为广大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与学活动的主阵地,教师网络学习空间的应用发展即将进入融合创新阶段。融合创新阶段一方面将进一步拓展“通”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将重点解决“达”的问题。[2]

随着移动网络资费下调,WIFI覆盖面的扩大,以及智能手机普及率的提升,基于移动终端的网络学习空间走进人们的视野。根据近五年相关文献内容的分析:2014年,移动网络学习空间的理念处于萌芽阶段,相关研究需要借助已有的移动平台进行构想,例如孟凡立[3]等学者在其研究中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跟踪记录,从而提供更好的学习支持;2016年初,相关研究能够针对移动网络学习空间提出实现理念、技术路线,这一阶段的研究内容初步具备了移动网络学习空间的特征,例如郁晓华[4]等学者在对深度链接技术进行系统研究,并对Cloud Card进行技术追溯和需求分析,探讨了Cloud Card在教育应用中的可行性和关键设计要素,又如刘鹏图[5]学者,探讨构建微视频交互环境下的移动学习空间,但对技术环境要求较高;2016年末,针对移动网络学习空间的系统规划出现,包括功能构架、构建方法以及评估等方面,例如王家兵[6]等学者尝试构建图书馆移动学习空间,为高校图书馆建设移动协作学习空间提供参考;2018年,有学者开始尝试对移动网络学习空间在教学中的用法进行归纳概括,例如杨滨[7]总结了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教学活动的方法和教学策略,并经过实验验证了在移动网络学习空间上也同样适用。

显然,移动网络学习空间的价值已经受到教育界的关注,但由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普及,移动网络学习空间区别于传统网络学习空间的设计与构建不够完善,同时移动网络学习空间的受众面不能只局限在城镇区域用户,应该继续扩大到农村去,惠及更多的学习者。

三 移动终端支持的网络学习空间的内涵及其核心理念

(一)移动终端支持的网络学习空间的内涵

“网络学习空间”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的面向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提供个性化服务的虚拟网络空间。本文中“基于移动终端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网络学习空间”则是指在区域教育机构或组织的统筹规划下,以优质资源中心校为依托,以支持手机移动终端与计算机终端访问的教师专业发展资源为载体,以区域联动微型教研活动策略为保障,借助移动终端的空间跨度优势实现区域资源的融合共创和无缝共享,促进教师个性化实践性知识交流,以推动农村地区教师群体专业能力整体提升的资源创享与交互活动高效开展的网络支持环境与空间。基于移动终端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网络学习空间同样体现网络学习空间普遍具有的五个特征:采用实名制度、账号终身使用、空间人人拥有、资源创新运用、组织功能强大[8]。

(二)移动终端支持的网络学习空间的核心理念

1. 资源标准化建设

为了使网络学习空间建设规范化,使空间的资源便于广大用户的上传、下载和使用,资源格式的统一性和普遍性将成为网络学习空间高效运转的前提。

由于移动终端显示屏幕有限,而且对文件格式的要求也很严格,甚至一些文件根本无法在移动终端显示,因此,在空间建设时需要对资源格式有一定的规范。空间中的资源类型大致有文字类、图片类以及音像类。文字类包括word、excel、ppt、pdf等,通过网络学习空间与第三方APP的集成,比如集成WPS、OFFICE,即可达到在移动终端对此类文件的查看以及简单编辑;图片类资源基本是静态图片,所以这类资源的格式限定在JPG、JPEG、PNG等;音像类资源基本包括教学视频、微课、幕课、音频资料等,通常将视频转码为H264的MP4格式,音频转码为MP3和WAV格式。[9]针对音、视频资源,资源质量只需满足移动终端显示所需的展示效果即可,不必与电脑端显示的资源质量保持一致,过高的质量不仅会带来流量上的浪费,也会影响用户体验。

2. 空间动态化发展

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绝非一蹴而就,随着空间积累的用户量逐渐增多、积累的资源逐渐增多,无论是空间的技术支持层面还是资源管理层面,都要同步有所改善,形成空间整体的动态发展。

首先,网络学习空间具有每日消息推送功能,消息直接推送至用户移动端主界面,用户可以在设置中选择开启或关闭这一功能;其次,随着用户分享的资源增多,资源分类不断细化,详尽的分类会给用户搜索相关资料时带来更好的体验;再次,基于移动终端问卷发放、收集的便捷性,空间运营过程中会通过问卷或是建议反馈的模块收集用户反馈,根据用户的建议和要求对整个空间不断改进;最后,基于以上三方面的动态发展,学习空间相应的技术层面也会不断向前推进,符合信息技术及教育技术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发展,技术的更新,遵循“百家争鸣”“共容互通”的原则,综合考量其优势,有机整合,加以利用。[10]

3. 空间智能化建设

当前,教育数据挖掘、学习分析、数据可视化、物联感知等智能技术都已经在教育领域有所研究,但还未在空间平台中得到实质性应用。[2]由于教师专业区分度很强,使用网络学习空间的目的明确,数据挖掘、学习分析、数据可视化等智能技术很适合应用在移动网络学习空间中。

首先,教师在注册时就会被要求填写自己的专业以及相关兴趣点,空间后台可以据此进行用户数据采集,从而分析和匹配相关资源,以便日后进行个性化信息、资源推送;其次,系统通过地理位置信息的获取,为用户推送地理位置相近的用户,通过虚拟交友方式,用户可以发展新的专业学习共同体;再次,在用户的空间使用过程中,系统通过访问足迹,对用户学习行为进行分析,并通过数据可视化系统将分析结果可视化,用户可在个人中心随时查看,帮助用户了解自己的学习行为、学习习惯以及学习轨迹;最后,学习空间的用户反馈系统支持用户一键反馈功能,用于接收用户需求,收集用户意见,通过大数据分析,帮助学习空间日趋完善。

4. 空间常态化应用

学习空间已经在很多领域有着广泛应用,但是不乏有一些学习空间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闲置。调研发现,国内大多数网络学习空间云服务平台的注册用户数量和资源量都有一定的规模,但空间的访问量和活跃用户数却很不乐观。[2]

因此,移动网络学习空间应用常态化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功能多样,除了上传、浏览、下载这些基本功能外,还可以加入更多特色功能,比如,语音输入、拍照记录、课程管理、资源个性化推送、资源二次编辑、资源收藏管理等功能,增强平台实用性、便捷性;其次,多开展各种教研活动,通过推送方式及首页滚动广播方式吸引广大教师参与进来,并将活动结果呈现出来,如小组比赛项目、积分比拼项目、教学资源设计大赛等;最后,巧妙利用积分制,保持用户粘性,比如签到得积分、看资源传资源得积分、用积分观看、下载资源、积分奖励等,以此形成良性竞争机制。

5. 建立健全空间数据监管机制

移动网络学习空间对用户行为监管不仅有利于把控空间自身数据安全、保障用户个人信息安全,还有利于空间的正常良性运转,建立健全空间监管机制是网络学习空间建设的基础保障。

首先,从用户最开始的注册行为开始,就已经进入空间的监管。用户注册需实名认证,提交相关信息,认证后才能进行相关活动,平台账号可以与微信账号进行绑定,快速接入,便捷登陆;学习小组一般以学校、学科或者专题研讨小组等形式成立,学习小组的成立也需要经过提交申请、后台审核等一系列严格流程;再次,针对平台数据也有严格监管,一是数据格式监管,要匹配移动终端的格式要求;二是数据内容监管,用户上传数据需要根据空间要求、经过后台审核才能呈现在空间平台上,空间会严格把控资源质量;最后,由于空间提供下载以及二次编辑功能,针对资源版权问题,学习空间参考论文发表的参考文献标注格式,经过二次开发的资源必须按要求标注自己引用的资源,后台也将对此部分进行严格审查。

四 移动网络学习空间具体规划

(一)预期目标制定

基于此前对网络学习空间应用现状的分析,本文构建的网络学习空间主要目标是解决以下三个问题:首先,重点解决资源推送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使优质教学资源能够真正传送到农村教师的手中;其次,解决农村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自闭性和保守性的问题,促进城乡教师教研交流;最后,创新资源应用,解决优质资源在农村教师手中的合理利用问题。

1. 输送优质资源

虽然计算机网络已经很努力地向农村延伸,但是由于地理位置等因素,计算机网络难以跨越农村地区“最后一公里”的障碍,大部分基于互联网络的优质资源推送止于乡镇。移动通讯网络较计算机互联网络具有更大的时空跨度优势,可以突破资源推送与实时交互“最后一公里”的障碍,拓展农村教师参与专业发展活动的空间,网络学习空间在移动终端上的应用实现了农村教师与优质教学资源之间的联通。新课标的颁布给农村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农村教师急需优质资源进行自我提升,随着网络学习空间中优质学习资源的分享,农村教师便能够适应新课标的改变,迅速调整教学策略,采取新颖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进而提升教学质量,拉近城乡教学质量的差距。

2. 跨越保守文化

由于城乡距离较远,传统的教研方式给农村教师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而农村教师自身的保守性也使得传统教研活动没能达到预期效果。但是在移动终端上开展教研活动,效果就会大有转变。只要登陆网络学习空间,教师就可以很容易地参与教研活动。而且,不同于面对面的交流形式,基于网络的、虚拟的、相对私密的手机通讯工具构建的教师网络学习空间,由于其内部组织的松散性以及参与社群的教师社会关系隐匿性的特点,教师拥有更大的自主权与更强的参与意愿,可以现“自下而上”的内发式”教师专业发展,促成教师从孤独的自我修为向合作教研、从“被”教研到自觉教研的转变。

3. 创新资源应用

具备了资源传送的条件,资源即可传送到农村教师手中,但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优质资源的价值,还需要有网络学习空间的引导。因此,需要探寻教师网络学习空间的环境功能、组织调控规律及资源创享机制,实证“家常拉课”“分散点课”“专家播报”等微型教研活动形式,开展教学课件制作心得交流、优质微课选拔比赛、微课制作过程交流会、信息技术技能小讲堂等活动,以此促进教师对空间资源的灵活运用,提升资源利用率,从而使空间应用常态化,发挥网络学习空间的真正价值,最终构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网络学习空间及其有效运行的框架型。

(二)基本功能规划

1. 资源库

移动网络学习空间通过资源创享机制来帮助农村教师与优质资源联通,资源创享机制就是网络学习空间最重要最核心的功能。资源库中的资源有三个来源:一是由空间管理人员通过收集、整理提供的资源以及空间用户在进行各种活动的同时产生的生成性资源;二是来自学习空间以外,通过学习空间的链接可以直达的一些相关优质网站提供的资源;三是通过用户的教研活动而创享产生的生成性资源。移动终端的资源列表显示区别于电脑端一目了然的文件系统,移动终端目录结构复杂,因此学习空间需要为用户提供文件管理系统,使资源列表清晰、整齐,使学习者能够便捷地管理自己的学习资源。

2. 活动中心

活动中心为用户提供教研活动以及个人学习所需的基本功能。空间支持音视频、文字、图片多种资源类型,提供备课、编辑工具、学科工具等,还配备软件链接以及移动端、电脑端两个版本的软件安装包,教师可以随时分享及下载资源,若果有电脑端的使用需求,可以利用有线传输的方式实现电脑端软件的使用。活动中心是学习小组以及个人学习者最主要的活动区域,用户可以在这里完成一系列的教研互动、“家常拉课”“分散点课”“专家播报”等微型教研活动以及各类资源的汇聚、教学环境构建、教学流程设计、教学活动组织与管理、教学资源组织与管理、教学评价、专业发展共同体构建等核心功能。[11]

3. 消息

这一功能区具有较强的互动性,为用户提供与他人、与小组交流的平台。用户可以自行添加好友,但只能添加已经通过认证的学习空间用户;利用“创建群聊”,即可创建学习小组,或者加入已经创建好的学习小组;学习平台在这一部分还提供音视频通话功能,为用户之间的教研活动提供便利。这一功能为教师提供线上同步交流或异步交流平台,教师可以在这里交流自身经验、审视自身不足、分享平时工作中的故事,这种在网络空间中的交流可以有效缓解农村教师在日后教研活动中的自闭性与保守性。

4. 个人中心

每一位实名认证的用户都拥有相应的个人空间,用来管理上传、收藏、下载的资源、管理个人信息、查看历史浏览足迹、了解学习进程等操作。这部分为用户提供云盘功能,解决移动终端有限的问题,支持用户留存大量资源。学习空间还提供WIFI环境下资源自动下载功能,打破农村网络条件对教师学习的限制,同时也减少了移动流量资费这一项额外支出。通过意见反馈功能,用户可以对学习空间提出建议,帮助学习空间建设得更加完善。在此需要指出的是:基于终身学习思想,用户账号具有专属性,一经审核批准注册成功,便可终身使用,但一旦出现违反空间相关条例、规定的行为,学习空间有权收回用户的账号使用权。

(三)技术架构规划

廖轶等学者的研究中提出一体化整合网络学习空间总体架构设计,主要划分为五层:界面层、应用层、支撑层、数据层、基础层。[12]本文采用相似的技术架构设计,由浅入深,按照基础层、界面层、应用层、支撑层、数据层的顺序进行技术架构,详情如图1所示。

图1 技术架构规划图

基础层包括支持空间正常运转的基本技术层面,由学习空间的后台管理人员负责管控,包括基础服务器、基础软件、基本操作系统等;界面层是面向用户的层面,包括欢迎界面、登陆界面、个人中心的所有功能页面等,这一层面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应用层是用户与资源之间的纽带,包括学习小组、小组活动、资源中心、交流中心、编辑中心等内容;支撑层根据用户需求以及学习空间自身定位为用户在空间中的各种学习活动提供支撑服务,比如:注册认证服务、音视频播放服务、检索服务、收藏服务、评论服务、编辑服务等;数据层主要是指网络学习空间的数据中心,其中最主要的两部分是资源数据以及用户数据。

五 网络学习空间运行机制

根据以上对网络学习空间的基本规划,其运行机制如下图2所示。

1. 教师资源互助

移动网络学习空间主要面向的用户群体是农村教师、城镇教师以及专家,用户注册、登陆学习空间,搜索并加入已有学习小组或自行组建学习小组,形成专业学习共同体,少数不参与学习小组的用户也可以以个人身份在学习空间进行活动。教师不仅从资源库中获取资源,同时也是资源的提供者,教师的个体差异性保障了资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基于这种线上教研活动,教师不但获得了广泛的交流空间,同时也能够充分进行资源上的交换与共享,移动网络学习空间打破了时间和空间 的限制,让所有的教师成为一个真正有互动的团体,也让教研资源在教师团体中流动起来,教研资源不仅发挥着传统意义上教与学的作用,其发展模式更是运动的、生长的、无限制的。

图2 运行机制规划图

2. 资源生态进化

资源生态进化包括资源优胜劣汰、资源衍生以及资源创新应用三方面。资源优胜劣汰的运行模式是通过下载量、访问量的排名,把排在前面的真正实用的资源选拔出来,进一步推广;资源衍生指的是教师参与教研活动、学习空间活动时产生的生成性资源,这些资源有的可以与已有资源进行融合,发展为衍生资源,有的与以往资源不重叠,可以独立形成新的资源体系;资源创新应用机制是利用学习空间举办的各项活动,比如教学信息技术技能培训、教学课件制作培训、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微课制作竞赛等,调动了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激发教师教学的创造力,还赋予了资源库新的生命,让资源真正循环起来。

3. 后台全程管控

移动学习空间后台会在学习空间整个运行过程中进行全程管控,工作人员会按照用户服务、资源库管理、教研活动组织、安全保障等工作职能进行分工,确保学习空间的正常运行。用户服务组从用户最初的注册行为就开始了对用户的服务与监管,这一小组负责对用户身份的审核与认证,保障用户信息私密性,并为用户提供行为分析、学习数据等一系列基于大数据的分析服务;资源库管理组负责对资源库的监管,严格管控资源格式、质量,及时更新资源库,推送资源等;教研活动组织组负责组织、设计、安排各种教研活动,吸引空间里的教师积极参加,是空间应用常态化的重要推进力;安 全保障组则负责空间整体运行过程中的数据安全、网络安全、信息安全等工作,为移动学习空间的正常运转提供最基本、最全面的保障。

六 总结与展望

本文以搭建基于移动终端的网络学习空间为途径,为农村教师构建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拉近城乡教师距离,打破教师之间缺少互动学习的僵局,使农村教师能够有机会向城市教师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交流专业经验,获取优质的教学资源,跨越资源推送的“最后一公里”障碍,助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但本文仅对网络学习空间进行初步设计构想,下一步还需要将网络学习空间真正开发出来,并进行科学实验,验证设计与开发过程的可行性与准确性,以及网络学习空间对农村教师的适用性和实用性。

猜你喜欢
农村教师教研终端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X美术馆首届三年展:“终端〉_How Do We Begin?”
农村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
通信控制服务器(CCS)维护终端的设计与实现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GSM-R手持终端呼叫FAS失败案例分析
提高农村教师培训的实效性——关于西部S省农村教师培训状况的调查报告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农村教师补充机制:问题与对策新探
ABB Elastimold 10kV电缆终端及中间接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