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东地区民间山水画派艺术风格和审美特征分析

2019-02-19 05:54孙宝斌方其琴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笔墨山水画山水

孙宝斌 方其琴

引 言

山水画主要以山川等自然景观为描绘对象,追求意境、格调、气韵和色调,旨在表现自然山水之美,画家只有不断深入自然山水之间,深刻观察天地之美才有可能把这天地之大美在纸上表达出来[1]。中国经典传统山水画作品多如繁星,因地域差异而又不尽相同,皖东地区民间山水画绘画艺术经过不断的传承与发展,已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鲜明特色[2]。

皖东地区包括安徽省滁州市和马鞍山市所辖地域范围[3]。皖东地区有滁州市琅琊画院和马鞍山画院(马鞍山太白书画院)。与传统山水画相比,皖东地区的民间山水画与现代审美相融合,从取材、构图、笔墨、山水精神意蕴的表达等多个方面为现代绘画艺术提供反思借鉴,具有重要的艺术审美价值。皖东地区民间山水画派的艺术风格,有着“以形媚道,以意造境”“鲜明皖东地域特色”和“山水精神意蕴的独特表达”等特征。在审美特征方面,图式结构、笔墨语言和意境品味亦具有独特特征。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皖东地区山水风景及画馆画家;然后分析了皖东地区民间山水画派艺术风格;最后,从图式结构、笔墨语言和意境品味三方面分析和归纳了皖东地区民间山水画派的审美特征。

一、 皖东地区山水风景及画馆画家

皖东包括安徽省滁州市和马鞍山市所辖地域范围。对皖东地区山水风景及画馆画家作如下介绍。

(一)皖东地区山水风景特点

皖东包括安徽省滁州市和马鞍山市所辖地域范围。滁州市有“皖东明珠”之称的琅琊山国家森林公园、狼巷迷谷风景区、白鹭岛风景区、小岗村乡村旅游区等4A级景区;马鞍山市有居我国著名的“长江三矶”之首的采石矶和县香泉旅游区、褒禅山、鸡笼山半月湖风景区和大青山李白文化旅游区等4A级景区。

滁州市自古为钟灵毓秀、文脉昌盛之地。琅琊山风景区包括琅琊山、城西湖、姑山湖、胡古等四大景区。景区不仅有茂林、幽洞、碧湖、流泉等自然特色景观,还有始建于唐代的琅琊寺、著名碑刻唐吴道子画观音像等丰富的人文景观[4]。

(二)皖东地区画馆与画家

皖东地区有滁州市琅琊画院和马鞍山画院(马鞍山太白书画院)。滁州市琅琊画院成立于2017年5月,坐落于琅琊山下西涧湖畔;马鞍山画院于1981年7月成立。琅琊画院,拥有滁州本土书画家和全国各地的书画名流精英在内的近百余名特聘书画家[5]。画家作品有贴近时代的新水墨、新文人画,有代表传统文脉的古意山水,也有印象、抽象、具象三象结合的新中国画。皖东地区本土画家有易楠远、谭家琪等老师。

二、 皖东地区民间山水画派艺术风格分析

皖东地区民间山水画派的艺术风格有着“以形媚道,以意造境”“鲜明皖东地域特色”和“山水精神意蕴的独特表达”等特征。

(一)以形媚道 以意造境

魏晋时期,社会崇尚玄学,崇尚人天合一的思想,形成热爱自然的风气,山水画逐渐成熟起来[6]。皖东地区山水画派“以形媚道”,表明自然山水和世间之“道”相融合,是愉悦的互为映射的关系。一方面强调审美对象是皖东地区自然山水,另一方面除审美愉悦之外,更重要的是把握一个“道”。

皖东地区有着“文以山丽,山以文传,林壑优美”的皖东明珠之称的琅琊山,为古人更为今人赋予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皖东明珠,一幅幅漂亮的山水画,琅琊山的古建筑历尽沧桑。画家具备审美的胸怀,作画时一心一念地观照和悟对自然山水,进入“卧游”之境,人天合一。塑造皖东地区不同地域地貌山水时,不能千篇一律地用同一笔墨来表现,还应当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在尊重取法自然的基础上,充分体现画家的主观感受。

(二)鲜明的皖东地域特色

皖东山水画,不拘泥于外表形似,更强调神似,以形媚道,以意造境,承载更多功能。部分皖东山水画,呈现了有着“皖东明珠”之称的琅琊山风景区,其作画运墨点染,烟雾缭绕,充分刻画了皖东山水特征,树木灵秀,春江静如镜面,水流清润。以墨法勾写水纹浓淡,灵秀清润,通过水墨淡彩以渲染技法描绘皖东地域的秀润风貌。文化、山水画二者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使得皖东山水画形成具有一定地域特色的绘画样式。皖东山水画强调画家的个人修养和精神境界,蕴含着画家对社会、生活、人生、哲学的认识,以流露画家的精神意识。“以形媚道,以意造境”,心境和意境成为山水画的最重要的审美标准,而其个人修养和精神境界深受皖东地域文化背景的影响。

(三)山水精神意蕴的独特表达

皖东山水画工笔线条优美,以笔墨韵味写意。皖东山水画介于真实与虚幻之间,人天合一。对传统皖东山水画的继承体现在笔墨、心性和情怀三个方面。皖东山水画,部分画品的画面布局开阔而自然随性,笔墨匀称而随缘,不激不厉,着墨清淡;部分画品墨韵笔正,视觉琅琊,把握了自然景物形神的哲学美。皖东画品充分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立足皖东地域文化和景观特色,将山水画拟人化,表现出淡化艺术的写实性而对精神意蕴的孜孜不倦的探求。“传神写照”是绘画的最高境界。笔墨是本体语言,发挥人的哲理视觉,结合本性,任性而发,随心自然。

三、 皖东地区民间山水画派审美特征分析

从图式结构、笔墨语言和意境品味三方面进行皖东地区民间山水画派的审美特征分析。

(一)基于图式结构的审美特征分析

皖东地区民间山水画构图具有主从结合、虚实搭配、疏密有致等特征。其民间山水画的图式结构在空间上讲究开合、虚实、动静、聚散的“三远”;采用“线”的造型手段,并具有追求神似的造型特点;讲究“气韵生动”,将“天人合一”视为最高境界。

1.皖东地区民间山水画派追求空间上的“三远”:自下而上的仰视之“高远”、自上而下的俯视之“深远”和缥缈的平视之“平远”。“三远法”在物理空间观念基础上,更多的呈现置身于天地间的充满诗意的“神游”概念,通过“神游”意境以有限的画面表达无限的空间。

2.皖东地区民间山水画派主要采用“线”的造型手段,并具有追求神似的造型特点。通过灵活多样的“线条”抒发画家胸怀,描绘皖东地域特有的山川特色;在造型上提倡不拘于形似而追求神似。通过如此手法,将物拟人化,强化画家的感情的表达。

3.在构图中,讲究“气韵生动”,将“天人合一”视为最高境界。在物体外表肖似的基础上,借山水抒发胸臆,寄托情感,重在抒发画家的主观情趣。将自然景物作为一种载体,画品渗透画家对人生的认知和感触,山林意境与人之情感共鸣,以山水画的形式表达。

传统山水画运用散点透视,多用全景式构图,代表传统文脉的古意山水,给人一种雄浑、庄重的感觉;现代山水画主要通过西画的焦点透视来布置画面,采用强烈和鲜明的色彩,因而形成的山水画秀丽、优美,画面的艺术感富有时代的审美气息。

(二)基于笔墨语言的审美特征分析

“笔墨”包含用笔、用墨等笔墨技法和完成画品的整个手法两个方面。“笔墨语言”被赋予画家的主观思想感情,通过画品传情达意。笔墨是造型的手段,是画家抒发情感的基础。

1.用笔技法。中锋运笔讲究笔锋始终在线条中间运行;侧锋运笔讲究笔尖偏于墨线。皖东地区民间山水画的用笔技法中侧锋互用,中侧锋结合,以中锋为本,侧锋取势,因势利导,将具有地域特色的山水之美展现于画纸之上,万千山水跃于纸间。

2.用墨技法。墨分为黑、浓、湿、干、淡五色,而墨法包括泼墨法、沁墨法、积墨法等多种形式。墨的浓淡干湿、主宾强弱,富有节奏韵律。皖东画派用墨技法注重规律与效果,强调格调与结构的一致性。

3.勾、皴、点、擦、染融合的方法。皖东民间山水画派主要采用勾、皴、点、擦、染相结合的山水画表现手法,注重“师法自然”的个性化探索,在传统画派文化日积月累的积淀中开阔进取。皖东地区民间山水画注重现实性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到传统笔墨语言的使用,注重语言的表现力,注重传统与现代的兼容性和发展的多元性。

(三)基于意境品味的审美特征分析

皖东地区民间山水画的意境主要表现在外象、空灵、情感和诗境上。外象,反映出“天人合一”理念,体现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注入了画家的精神寄托与理想追求;空灵之美,体现“道”的思想,在意境的营造上更趋空灵;情感,注入情感描绘山水,情与景的融合与统一,体现山水画的意境;诗境,借助山水抒发作者情怀,通过皖东地区的山水画的构思、章法等进行山水拟人化和诗化。

皖东地区民间山水画画派在追求绘画技术的基础上,注重阐释皖东地域文化背景以及画家的精神意识和情感表达。将画家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和情感经过艺术加工后,升华为情景交融的艺术作品。皖东地区民间山水画拥有独特的时间与空间表现形式,通过精湛的画法描绘观照对象中的精华部分,并结合历史底蕴和个人情愫,深刻挖掘、把握和提炼皖东地区的“滁州十二景”、琅琊山风景等山水背后蕴含的精神、思想和意境,表现出主宾相宜、虚实结合的意境,表达画家对大自然的全面感受。

结束语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道尽皖东秀丽的山水画卷。作为皖东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皖东民间山水画,根植于皖东特色文化的土壤之中,蕴含着本地区传统文化的底蕴和皖东山水风景。皖东山水画,不拘泥于外表形似,更强调神似,以形媚道,以意造境,承载更多功能,充分刻画了皖东地区山水特征。当代皖东地区民间山水画基于“天人合一”的创作理念,立足于本地区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特色山水,在继承弘扬传统艺术审美风格的同时,积极吸收其他优秀的艺术门类的风格与技巧,促进了本地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以及秀丽风景的宣传。

猜你喜欢
笔墨山水画山水
山水画的写生观及价值初探
爱在一湖山水间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笔墨童年
山水之间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一处山水一首诗
《山水》
张和平山水画欣赏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