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70 年来中国共产党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践探索

2019-02-19 14:06吴佩芬
社科纵横 2019年9期
关键词:人民性党性同志

吴佩芬

(天津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天津 300191)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坚定维护者。新中国成立70 年来,中国共产党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基础上,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进行大胆探索,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不断提升意识形态工作的战略地位:由党的“生命线”到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再到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历史的发展充分证明,如果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不够强大,往往一打就败;但意识形态防线如果不牢,那么,就会不打而败。[1]鉴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大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在全党工作中的地位逐步提升。

1949 年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同志面对“三大改造”的艰巨任务和当时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混乱局面,做出了政治工作(包括意识形态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的科学论断。这是党的历史上第一次从“生命线”的高度来阐述意识形态工作与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的密切联系,充分显示了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大意义。但是,一部分人却将这一理论曲解为“意识形态决定一切”,走上了“唯意识形态决定论”的错误道路,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爆发,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成了重大损失。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邓小平同志面对“文革”十年给中国带来的严重破坏,做出了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伟大决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摆正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的地位,成为摆在我们党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邓小平同志经过考量,最终决定恢复毛泽东同志提出的“生命线”理论。为了防止和避免人们对这一理论的误解和曲解,邓小平同志对这一理论进行了丰富和发展,要求人们在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中,都要始终贯穿着思想政治工作或意识形态工作这条“生命线”,就连纯粹的技术工作,也要始终贯穿着这条“生命线”,实现又“红”又“专”。说到底,就是要求人们既要抓好经济建设,又要抓好意识形态工作,使其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这一思想,被纳入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如果“生命线”出了问题,其后果可想而知。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充分证明了意识形态工作在政权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吸取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忽视意识形态工作的教训,2000 年6 月,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召开了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以中央名义举行的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江泽民同志对党的“生命线”理论给予充分肯定,并进一步指出,做意识形态工作“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2](P25)这就进一步明确了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在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关键作用。

新世纪新阶段,面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胡锦涛同志对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给予高度关注,虽然他没有直接阐述“生命线”理论,但是却做出了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的重大论断,明确提出要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一项重大工作来抓,这项工作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安全,[3](P318)这就将意识形态工作提升到了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是关系党和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基础事业。

十八大以来,西方敌对势力加大了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在思想意识领域,各种噪音、杂音浮现。历史的发展充分证明,越是在思想意识的混乱期和复杂期,越要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在2013 年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4](P153)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断,可谓是振聋发聩,将意识形态工作提升到“极端重要”的战略地位,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5]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客观地分析国际国内思想文化领域的现实状况,特别是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严峻形势而做出的科学论断,是对意识形态工作地位的又一次提升。只有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并将其作为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来认识和把握,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才能真正地抓紧、抓实、抓好,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才能真正地得以巩固和加强。

二、廓清了党性与人民性的内在关联并实现了二者的有机统一

党性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同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还具有鲜明的人民性。新中国成立70 年来,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逐步廓清了党性与人民性的内在关联并实现了二者的有机统一。

早在1942 年4 月1 日,《解放日报》在题为《致读者》的社论中总结出了关于党报工作的四项原则:党性、群众性、战斗性、组织性。其中的群众性说到底就是人民性,即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服务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1942 年5 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同志进一步指出,我们必须始终牢记自己的阶级立场是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服务的,“对于共产党员来说,也就是要站在党的立场,站在党性和党的政策的立场。”[6](P848)这已经表明了“人民大众的立场”与“党的立场”是一致的,暗含着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问题了。而中国共产党关于党性与人民性的明确阐述则是在1947 年1 月11 日发表在《新华日报》上的一篇编辑部文章中,文章的题目是《检讨和勉励——读者意见总结》,在文中,明确指出:“新华日报是一张党报,也就是一张人民的报,新华日报的党性,也就是它的人民性。”[7](P80)这一论断进一步明确了党性与人民性之间内在的统一关系,第一次公开申明了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论”,从而成功地将党性原则与人民性原则紧紧地糅合在了一起。自此之后,关于意识形态的党性与人民性问题就成为我党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原则和重要遵循。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一直秉持着这一原则。但是,自1978 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随着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泛滥,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抛出了“党性来自于人民性又高于人民性”的论调,提出党性必须服从人民性,其目的就是要混淆人们的思想,搞资产阶级自由化,借机取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邓小平同志对此给予了坚决回击。指出:“在今天的中国,决不应该离开党的领导而歌颂群众的自发性。”[8](P170)主抓宣传思想工作的胡乔木也指出:“党性来源于人民性又高于人民性的说法难以成立”,[9](P527)这就给“党性来自于人民性”的错误论调以有力回击。但是,80 年代末,这些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又卷土重来,进一步抛出了“人民性高于党性”的论调。这一论调被不法分子大力渲染,酿成了“八九风波”,给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带来严重挫折。1989 年11月28 日,在新闻工作研讨班上,江泽民同志尖锐地指出,那些坚持“人民性高于党性”论调的人,“实质就是要否定和摆脱党对新闻事业的领导。”[10](P770-777)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领域就是党的新闻事业工作,新闻事业一旦否定或摆脱了党的领导,丧失了党性原则,也就意味着党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失去了主导权,国家就会变色,人民性也就无从谈起。否定了党性,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也就从根本上否定了人民性。

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同志在充分吸收邓小平、江泽民同志关于意识形态党性与人民性关系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我们的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11](P2216)这就将意识形态的党性与人民性原则内在地统一起来了,使其成为中国共产党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遵循。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党性原则与人民性原则理论的基础上,站在历史的角度,就如实现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进行了系统地论述。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4](P154)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断,实现了党性原则与人民性原则理论的重大突破,有力地驳斥了那些把党性与人民性对立起来的错误论调。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把党性与人民性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无论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还是中国共产党“两个先锋队”的根本性质,以及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和“人民满意不满意”的评判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都充分印证了中国共产党的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性、一致性。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还进一步指出: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坚持人民性就是坚持党性。这就从理论上深刻揭示了党与人民、党性与人民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切联系。

三、确立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指针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宣传必须坚持正确的方针。我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必须占据指导地位,这是关系大是大非的原则性问题。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占主导地位,并不是不允许其他思想意识存在和发展。新中国成立后,针对思想意识领域的不同声音,在1956 年4 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同志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意识形态建设方针。指出:“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12](P54)“双百方针”的提出,既尊重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客观规律,同时,也适应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现实需要。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可以说,社会上有多少个阶级和阶层,就会有多少种反映这些阶级和阶层利益的意识形态。因此,意识形态不可能只有一种,而是多种。马克思在《莱茵报》工作期间,曾对普鲁士的书报检查制度讽刺地指出,你们既然不要求玫瑰花和紫罗兰所散发的芳香必须是一样的,“但你们为什么却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存在形式呢?”[13](P111)这就是说,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思想意识,不可能只有一种,而是多种共存于同一社会之中。这些不同性质的意识形态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有比较才能鉴别。有鉴别,有斗争,才能发展。”[12](P280)这本身是符合意识形态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因此,贯彻“双百”方针,绝不是在意识形态领域实行无原则的自由主义,更不允许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它来反党反社会主义,而是要在思想的交锋中进一步发展壮大马克思主义。但是,“文化大革命”却打破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生态,实行思想意识的高度统一,造成思想的严重僵化。

粉碎“四人帮”后,邓小平同志实现了意识形态领域的拨乱反正,重新恢复了毛泽东同志关于意识形态建设的“双百”方针。1979 年10 月30 日,在庆祝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的贺词中,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8](PP210)要自由发展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艺术创作,鼓励不同观点、不同学派的艺术理论也要展开自由讨论。在邓小平同志思想的指引下,1980 年7 月26 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社论。在这个社论中,正式提出了“二为”的基本方向,进一步丰富了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方针。在意识形态建设中,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可以从根本上保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基本方针则保证了意识形态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可以说,“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结合,真正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与意识形态多样性的有机统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特别是受外来文化和社会思潮的影响,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淡漠“二为”方向的倾向,江泽民同志根据人们思想领域的这些新变化,适时地提出了“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方针,并指出这是“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具体体现。”[14](P655)江泽民同志之所以提出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种思想泥沙俱下,导致一些人思想意识出现迷茫和困惑,最终酿成了“八九风波”,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带来极大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在多样化的思想意识领域,唱响社会的主旋律,让人们明辨是非,分清黑白。至于什么是主旋律,江泽民同志提出了“四个大力倡导”的思想,即: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我们要大力倡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我们要大力倡导;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我们要大力倡导;通过诚实劳动来创造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我们要大力倡导。至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指针实现了“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三者的有机统一。这一方针在中国共产党召开的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上被正式提出。在大会报告中,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在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二为”方向,贯彻“双百”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15](P35)

进入21 世纪,无论经济体制还是社会结构以及利益格局和人们的思想观念都发生了许多变化,人们的思想活动也日益表现出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的特点,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也日趋复杂和多样。面对这一社会现实,胡锦涛同志在坚持“‘二为’方向,贯彻‘双百’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基础上,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进一步提出,要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16](P1651)只有形成思想共识,才能充分发挥思想意识的合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向心力、凝聚力、号召力才能进一步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才能更加稳固。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遵循中国共产党关于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指针并进一步加以丰富和发展,在2013 年召开的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宣传思想工作必须遵循的重要方针。”[4](P155)2016 年2 月19 日,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了意识形态建设必须遵循这一方针,从而将党的意识形态建设方针进一步明确化。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强调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基本方针,主要是因为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历史的发展充分证明,越是到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越需要发挥正面思想舆论的引导功能,以增强人们的信心,鼓舞人们的干劲,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攻坚克难的强大力量,共同应对改革发展的困难、挑战。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正面宣传不仅是一种手段,而且还是一种释放正能量的有效方式,可以在全社会营造出一种积极的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进而鼓舞和激励人们的热情和斗志,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四、逐步明确了意识形态领域判断人们言行是非的基本标准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三大改造”运动,在意识形态领域,最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但是,不可否认,社会上仍然存在着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那么,根据什么来判断人们的思想和言行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呢?1957 年,毛泽东同志发表了一篇《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文章。在文章中,毛泽东同志提出了意识形态领域判断人们言行是非的“六条政治标准”。这“六条政治标准”包括:是否有利于人民团结;是否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是否有利于党的领导;是否有利于国体的巩固;是否有利于民主集中制;是否有利于国际团结。在这六条政治标准,其中,“最重要的是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两条。”[12](PP233-234)这六条政治标准高屋建瓴地指出了在复杂的意识形态领域,面对国内外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侵袭,如何以正确的标准来规约人们的言语和行动,这对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确立和维护发挥了非常重要的历史作用。但是,从20 世纪50 年代末,林彪、江青等反革命集团为了达到他们夺权的政治目的,在意识形态领域大搞“造神”运动,竭力鼓吹个人崇拜。在林彪、江青等反革命集团大张旗鼓的“造神”运动之下,毛主席的话成了最高指示,成了意识形态领域判断人们言行是非的唯一标准。1976 年,“四人帮”被粉碎,由华国锋担任党政军的最高领导职务,但是,他仍然坚持了“文化大革命”期间的错误路线,提出了“两个凡是”的思想,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两个凡是”一经提出,就遭到了邓小平同志等人的坚决反对,引发了全党范围内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最终使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得以恢复,确立了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党中央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人们从过去盛行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枷锁中彻底释放出来,各种思想空前活跃,一些“左”的和“右”的观点也不断出现,社会上甚至还出现了无政府主义和极端民主化倾向。用邓小平的话说就是,“思想战线长时间充满了胡言乱语”。[8](P180)面对思想意识领域的混乱局面,1979 年3 月30 日,邓小平同志在专门讨论理论工作的务虚会议上做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理论。“四项基本原则”是对毛泽东“六条政治标准”的凝练和升华。它的提出,坚决地驳斥了资产阶级自由化观点和无政府主义倾向,澄清了思想意识领域的许多错误认识,有力地维护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20 世纪80 年代末,思想理论界又出现了姓“资”还是姓“社”的疑问和困惑。针对人们的疑问和困惑,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同志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从根本上廓清了人们关于姓“资”还是姓“社”问题的思想困惑,从价值观上澄清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正确方向进一步明确。1992 年党的十四大胜利召开,在这次大会上,党中央提出要把“三个有利于”作为评判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主要标准。这一标准同样适用于意识形态工作。在“三个有利于”思想的指引下,改革开放的春天悄然而至。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的指引下,坚决地贯彻“三个有利于”的基本思想,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意识空前活跃。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两面性,我们在大力搞活市场经济的同时,拜金主义、个人主义、金钱至上、权钱交易等不良思想也趁机而入,腐蚀着人们的思想和灵魂。另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新兴阶层和新兴群体的出现,催生了一些新的意识形态,思想文化更趋多元化和多样化。面对这一现状,江泽民同志适时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判断党的先进性与否的根本标准,不仅可以用来判定党的组织上的先进性,而且同样可以用来判定其思想上的先进性。凡是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思想意识、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思想意识以及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思想意识,皆属于先进的思想意识,我们应该大力地倡导和支持;反之,则应该予以坚决地批判和摒弃。

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同志秉承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结合新时期人们思想意识领域的新变化,2003 年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三个倡导”的思想,即凡是有利于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有利于凝聚人心的思想和精神,都应该予以大力倡导;凡是有利于国家富强和社会进步,有利于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都应该予以大力倡导;凡是通过诚实劳动来创造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都应该予以大力倡导。[17]“三个倡导”的提出,使人们的思想和言行有了更加具体的评判标准。在此基础上,胡锦涛同志又提出了“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将判断标准进一步具体化和精细化。自此之后,“三个倡导”和“八荣八耻”成了思想意识领域衡量和判断人们一切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标准和重要遵循。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面对思想舆论场的复杂形势,对意识形态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将意识形态工作提升到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的战略地位。习近平总书记虽然没有明确谈论意识形态领域判断人们言行是非的标准问题,但是,却要求对危及意识形态安全的言行给予坚决打击。如:要求在事关坚持还是否定四项基本原则的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必须增强主动性、打好主动仗;[18]“对那些恶意攻击党的领导、攻击社会主义制度、歪曲党史国史、造谣生事的言论,一切报刊图书、讲台论坛、会议会场、电影电视、广播电台、舞台剧场等都不能为之提供空间,一切数字报刊、移动电视、手机媒体、手机短信、微信、博客、播客、微博客、论坛等新兴媒体都不能为之提供方便”;[18]对于那些利用网络煽动推翻国家政权,鼓吹宗教极端主义,宣扬民族分裂思想,教唆暴力恐怖活动等违法犯罪行为,要给予坚决打击;对那些恶意攻击党的领导、攻击社会主义制度、造谣生事等言论,必须组织力量予以坚决回击。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还要求我们要做到“四个有利于”,即“所有工作都有利于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推动改革发展,有利于增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19]这“四个有利于”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具体的要求。

猜你喜欢
人民性党性同志
试论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
把牢信访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同志
『大元帅』与『小同志』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OVER THE RAINBOW
党性可“塑”——汉中实施“党性塑造”工程
立法人民性的四条实现途径
忠诚干净担当是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