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术的人文特质及其彰显

2019-02-19 19:54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武者文武传统武术

郁 海

文以彰心,武以显德,人文性历来是传统武术的思想真谛和内在精神诉求的呈现,它对习武者的行为和处事方式产生重要影响,并在社会生活中呈现出不可替代的价值。对武术人文性的内涵及其价值的研究由来已久,并取得丰硕的成果。但资料表明大都匍匐于内圣外王,集中于从哲学视角对它的内在精神与武术道德进行论述。

盖任一文化的形成,都烙印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层面、多要素的历史记忆,对其人文性及其价值的梳理也就显得十分复杂。“文化虽有其复杂性,但从文化视角来看,都有着基本的人文特质,这一人文特质又随着时代发展的阶梯不断回转上升和丰富。”[1]故此,作为一种人文活态载体的武术总是伴随并唱响着时代主流价值而得以传承发展。那么,孕育于传统社会背景下的武术始终追求和笃行的人文特质是什么?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在社会价值观不断异化的今天,传统武术人文特质能否彰明和弥补学校体育教育认同的不足?即能否为当下学校人文教育作出有为的贡献?这一定位与深入剖析解释专问尚未完全澄清,存有进一步研究和正确认识的必要,以帮助我们充分展示、显现、放大武术文化这一民族瑰宝,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风采和力量。

一、传统武术人文特质的基本内涵

武术人文特质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地变化发展,不同时代有着不一样的注解。在古代社会一般是将武德视为武术人文的全部内容,早在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的《左传》中就有“武德有七”的论述。古代社会,大多以尊师重道、孝悌正义、扶危济贫、除暴安良、虚心请教、屈己待人、助人为乐、戒骄奢淫逸等作为学习武术的信条。传统武术虽然拳种流派繁多,但都订有自己的门规、戒律和戒约,并有三不传、五不传、十不传以及八戒律、十要诀等作为习武者的规则,这些规则和戒律显然呈现了传统武术的人文色彩。近代以来,对武术人文性的认识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在不断拓展,也有不少学者试图对武术人文特质进行概括,有的学者认为武术人文特质不仅是尚武崇德的精神,也包括武术实践本身所呈现出的美,也有的学者认为武术人文特质是武者体现的道德。1987年在全国武术学术研讨会上,将武术人文特质概括为“尚武崇德,修身养性。”“周伟良先生从道德伦理视角将传统武术人文特质的内容梳理归纳为武术人文特质伦理规范、习武中的意志品质和内圣外王的侠义精神三个部分。”[2]以上是不同时代从不同侧面对传统武术人文特质进行总结,这些总结拓宽了我们的认识视野。

缘随着前贤对传统武术人文特质内涵认识的不断丰实和上升,为我们确定武术人文特质内涵提供了基本的样式和形态。武术人文精神之所以成为习武者的金科玉律,是因为它是社会秩序、社会价值认同和个体心灵秩序的普遍论述。武术的人文性不仅包涵了习武者“文武并进”的文化理路,又体现了“德艺双修”等伦理法则与文化本旨,更突出表达着“故学至乎礼而止,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的精神操守。“武术并非别的,乃是文化。”[3]武术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深切透视着中国儒道文化的圣经特性。故此,对武术人文性特质的认识和注解,需要从中国传统文化维度和传统武术的历史寻译中加以探讨。

通过对武术人文特质研究的梳理不难发现,武术道德的凝结和武术精神的坚守显然是武术人文性的重要内容,但除此以外,我们还认为:作为一种文化样态的武术之所以能够不断被传承,是因为它在社会生活中担当着特定的角色,发挥着特殊的价值,武术的价值担当也是传统武术人文特质的应有之义。

二、传统武术的人文特质

(一)文武并进的价值担当

“任一种文化及其思想都脱离不了时代的限定,都为时代而服务。”[4]因而一种文化理论的核心观念往往是它的时代精神凝结。历史的发展表明,文化的形成离不开社会环境的造就,武术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同样如此。史料查实,武术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来源于社会文化的赋格。文武并进指的是能文能武的全才。文武并进的产生并非历史偶然,它烙印着民族文化“儒”“道”文化的特性。与儒家道家集大成的理学思想“天人合一、厚德载物、重德明理”殊途同归,道合境同,水乳交融。两者从不同的角度,以同样的内涵,表达出相同的民族精神要旨,丰碑出民族丰厚的精神境界。折射出儒、道等两大文化的营养,从而培土、不断吸取、添加、建构和创造,形而上着自身的人文价值。

能文能武是个连贯的价值谱系。武术在历史的发展中,其基本功用不完全是披坚执锐之勇,在追求精益求精的同时,恪守着保家卫国的重任和担当。在家国同构的社会历史长河中,唯有能文能武的全才才能感召社会,才能为实现抱负铺开理想的通途。这一思想经岁月积淀,历经沧桑,形成规矩,被广泛提倡、膜拜予以升华,成为武术人文特质的思想根基。这一上下呼应,催生出一代又一代文武双全的社会栋梁之才,致使文武并进之风在历史时空中长吹不衰。揭示出文武并进的价值谱系与传统社会文明渊源如影随形,相伴相生。如此种种充分显现着中国武术享受着传统文化的哺育和养护,在此人文环境中孕育而生的武术文化必然坚守着为何与何为的己立立人、己达达人的挺拔情怀,坚守着文武并进的历史责任与担当。

因此,文武并进的价值谱系是以家族和社会为责任的文化。它借助武学实践理智经验的积累,帮助人逐步发生悦起,理会升华出对社会“真”的责任与行为。化性起伪,推阐教人什么是正确的、好的行为,如何做正确的、好的行为。应该说,文武并进以写人生的崇高形成了社会历史理论中价值尺度与认知尺度的统一,实现了习武人生活样法的展开,践行崇武尚强、保家卫族的担当,爱国爱民,益世报国,这是传统文化崇高赋格武术绳趋尺步的准绳。

(二)德艺双修的伦理本旨

在传统社会,伦理纲常支配着包括武术文化在内的任何领域,习武用武也要符合伦理纲常的规范。武术人文性的渊源最早可追溯到西周的六艺。“六艺”与孔子论语中的“艺”字一脉相承。六艺除了书、数之外,都与武术极为相关,这一点在学界已成共识。六艺不仅用于军事需要,更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文化渲染下,武术技艺和内在道德修养紧密结合,在社会历史的磨练中,“德艺双修”逐渐内化成为武术发展的本旨所归。

德艺双修的伦理本旨是对日常伦理道德的继承,其核心思想是孝、仁、义、信等。其核心思想正是武术人文性的基本内容与内在体现,传统武术的“孝”是师徒情长的孝贤,“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这些也都是习武者必须遵守的武术实践准则。“仁、义”不单单指的是朋友友谊,更指受仁施仁服田力穑之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社会爱我,我爱社会”感恩社会的关爱,成为习武的核心,一个修炼武术的人要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理,遵循“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人文之道。“诚实”“守信”是社会的基本原则,习武者要给社会的收身为正的传扬作一机杼,发挥排头兵的作用。这些武术思想伦理的细化是武术人文性的内在体现,这一思想伦理构成武术德艺双修的重要基础,习武者通过“孝、仁、义、信”等为内容的伦理规范逐渐转换为价值认同和行为自觉,达到内外双修的教育目的,从而实现人格上的塑造和完善。

(三)以武释礼的精神操守

中国是礼仪之邦,为人处世、治国安邦要以礼而行,和谐最为可贵。“满招损,谦受益”“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习武也是如此。宽容的态度、开阔、豁达的胸怀同样是对习武者提出的要求。“故学至乎礼而止,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儒家至圣先师孔子曾说:“礼之用,和为贵。”礼即是和谐。中国传统文化的止乎礼的精神操守深刻影响着武术的思维方式。武释礼的人文取向成为武术实践的规范标准,它将武术精神推到了至高境界。以武释礼的思想指向规范了武术人文性是武术的美与善的紧密结合,德与艺的完美统一,力与美的和谐发展,同时也深切透露着身体内外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的完美统一。以武释礼的思维方式不仅体现在习武者习武与内在道德修炼的和谐统一上,更体现在武术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中的运用中,表达着武术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理念。

在历史的发展中,以武释礼的思维方式在武术实践中逐渐转化为内心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并逐渐内敛、理会、升华为一种精神特质加以操守。在武术发展的历史道路中,止乎礼的和谐理念伴随着传统社会和习武个体,成为社会和个体的道德心弦,成为武学实践至始至终追求的道德高地,驱使人们毕穷终生精力去实践这一人文精华。

三、传统武术人文特质的价值彰显

言而总之,武术人文特质既是一种文武并进、德艺双修的文化,更是以武释礼而形成的以和谐为责任的文化。文武并进、德艺双修、故学至乎礼而止,这些厚重的儒道文化精华从文化之源给予了武术永不熄灭的光亮与崇高,同时为传统武术在社会历史中的传承找到了坚挺的位置。

“所有的人类思想和价值观念都是历史性的,是将来必然的形式和落脚的原则。”[5]文武并进、德艺双修可与当前素质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互相辉映,以武释礼与当前和谐社会构建一脉相承,可以加深对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理解认识,为弘扬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出积极的贡献。

文武并进与今天的素质教育道理相通,德艺双修与今天德智体全面发展、以武释礼与当前和谐社会构建一脉相承。为完成现代人的“质胜于文则野,文胜于质则弱。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蜕变做出可为的贡献。彰显出德艺双修、文武并进可为解除民族精神的羁绊,构建精神家园扮演精彩的唱响。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具有社会公共示范的意义,可赢得社会的认同和效仿,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启蒙的种子。可以说,没有武术的历史贡献,将会减弱民族精神今日的荣光和明日的辉煌。如一学者所语:“武术以文化人的方式,聚集起有价值的东西,有助于正德、有助于物质的丰富、有助于精神的提升。”[6]

德艺双修,文武并进,以武释礼是活的国风,是问渠民族的形象与样式,是民族精神底蕴产生及存在的基本,与社会价值观的生成,和谐社会建设发展之间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值得我们给予关怀挖掘阐释,以弥补今天社会价值观认同的不足,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大民族的凝聚力。现实中,出现了用物质利益和经济利益代替道德的迷误,遗忘了“德益双修”的发展才是社会的追求;出现了用知识和分数代替德智体等的偏差,忽视“文物并进”才是衡量人“全面发展”所应具备的条件。所有这些都亟待改进。诚如一位哲人所说,要想赢得世界的尊敬,培养一个健康的民族性格乃是关键。这一命题凸显了在今天社会主义建设中,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迫切需要武术的阊阖添柴,潜移默化。恰如荀子在《劝学篇》中所说: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但愿本文的驻足与研究,能够为武术人文性独特的思想特质作出更加准确的认识。为其思想走进、走近、活跃于生活的本质,寻找新的实践向度和把握方式发挥作用,为彰显和丰富我国当前的素质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谐社会构建起到一定的作用。

猜你喜欢
武者文武传统武术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云南彝族传统武术溯源
传统武术在高等教育中发展研究
宋茜做“武者”,我要做到最好
“内用黄老,外示儒术”体系下的武者悲哀
新时代武者冯义民
兼修文武身心沛 不误言行举止端
神秘的代码
飞檐走壁
万籁声的传统武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