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传统廉政文化简述

2019-02-19 22:41郝士宏贾秀梅
史志学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于成龙山西传统

郝士宏 贾秀梅

(山西大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大同037009)

山西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在五千年文明发展史上,形成了颇具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廉政文化是其中重要的内容。受尧舜文化和大一统后儒家正统思想的长期浸染,廉政文化在山西有着厚实的土壤,历来受到百姓推崇。在推动社会进步、维护百姓利益等方面彰显出山西人的淳朴、智慧和担当,在中华传统廉政文化的历史上谱写了浓墨重彩的山西华章。

山西传统廉政文化主要是指在山西古代社会基于特定生产关系形成的关于廉洁从政的思想、信仰、知识、行为规范、制度安排和价值评价的总和。它既包括廉政思想,也包括廉政实践;既包括能臣廉吏,也包括贤明君王;以山西籍廉政名人为主,同时也包括在山西为官的客籍廉吏。

山西传统廉政文化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帝尧时代。据考证,尧舜禹是华夏文明的祖先,也是山西最早的廉政名人,史载“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1](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疏,廖名春.陈明整理.尚书正义[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P214)都在晋南河东地区。帝尧作为贤明帝王十分重视民生冷暖,选贤任能,推行禅让制度。设置谏言之鼓、诽谤之木来发现为政之过失。经过3年认真考察,最后把帝位禅让给德才兼备的接班人舜。虞舜执政期间,国泰民安,政治清明,“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2]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史记(第1册)[M].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P10)舜为治理水患,重用禹来担此大任,禹贤良能干,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用疏导方法治理了水患,其大公无私的行为,受到百姓拥戴,留下了千古美谈。殷商中兴名相傅说,奴隶出身,但聪慧贤良,发明了治理水患的版筑法。适逢商朝第二十三代高宗武丁继位,求贤若渴,采用天赐圣人、商汤托梦等办法,直接提拔奴隶出身的傅说为相。傅说为相期间,提出“唯治乱在庶官,官不及私唯其能,爵罔及恶德唯其贤。无启宠纳侮,无耻过作非”[1](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疏,廖名春.陈明整理.尚书正义[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P298)等一系列治国方略,君臣合力,很快使商朝出现了中兴繁荣局面,傅说的《说命》被尊为中国奴隶制社会治国安邦的龟鉴圣典。自夏商周文明以降,山西这块沃土开始大量涌现廉政名人,春秋战国时期有荀子、李悝、晋文公、魏文侯、西门豹、李离、介子推、祁奚等;秦汉时期有郅都、尹翁归、张敞、鲍永等;魏晋南北朝时期有陈元达、裴侠、裴頠、裴子野、拓跋宏等;隋唐五代时期有薛胄、赵绰、李世民、温彦博、狄仁杰、裴宽、裴耀卿、裴度、裴垍、白居易、柳宗元等;宋辽金元时期有范仲淹、司马光、高汝砺、赵璧、姚天福、贾鲁、赵鼎、雷膺等;明朝时期有曹端、薛瑄、于谦、杨继宗、王琼、王廷相、王家屏、刘东星等;清朝时期有毕振姬、于成龙、吴琠、陈廷敬、孙嘉淦、兰第锡、梁中靖、栗毓美、祁寯藻、李用清等。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山西传统廉政人物众多,文献史料庞杂,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就其合理性内容而言,笔者将其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廉洁自律,正身率下。山西传统廉吏终其一生,始终能保持清廉本色,自律能力突出,在其任职的地方,整顿吏治,率先垂范,形成一方风清气正的小环境,受到当地百姓的拥戴。于成龙,清朝廉吏,为官十分注重清廉自律。在任职福建布政使时,掌管全省税收钱粮,做到一丝不染。他曾自矢一联于藩司紫薇堂,曰:“累万盈千尽是朝廷正赋倘有侵欺谁替你披枷带锁,一丝半粒无非百姓脂膏不加轸惜怎饶得男盗女娼。”[2](清)于成龙著.李志安主编.张仲伟等校勘.于成龙集(第1册)[M].三晋出版社,2017.(P198)用以严格要求自己。身边的一些僚属指出其个人生活太过清苦,于成龙则说:“我生来无他嗜好,布衣疏食纔免饥寒足矣。不知世间有受享事,亦不知馈遗交际欲何为。计俸入自给有余,要钱何用?”[3](清)于成龙著.李志安主编.张仲伟等校勘.于成龙集(第2册)[M].三晋出版社,2017.(P395)于成龙的清廉得到了康熙皇帝的赞许,曾两次召见和嘉奖,当面称赞“尔为今时清官第一,殊属难得”[3](P445)。康熙二十三年(1684),于成龙积劳成疾,病逝在两江总督任上,“成龙历官未尝携家眷,卒时,将军、都统及僚吏入视,惟笥中绨袍一袭,床头盐豉数器而已。民罢市聚哭。”[4](清)赵尔巽著.清史稿(第 33 册)[M].中华书局,1977.(P10086)于成龙为官十分重视整饬吏治,以身率下,任职直隶巡抚和两江总督期间,发布了一系列饬令,严禁贿赂、奢靡、火耗、私派、衙蠹、馈送,惩贪肃纪,倡导节俭,移风易俗,地方风气为之大变。康熙皇帝称赞曰:“驭下则大革贪风,励己则寒同儒素,虽古廉吏,曷以加兹。”[2](P18)于成龙的清廉理念除了得益于传统儒学和出生地的特异禀赋外,还得益于佛道。于成龙出仕前曾在本地安国寺和太原崇善寺潜修儒业,兼修佛道。佛道的清心寡欲、因果报应等理念对他日后为人做官处事影响很大[5]方山县来堡村于成龙故居院内墙壁于成龙简介.。

祛邪扶正,敢于担当。山西传统廉吏大都为人耿直,善恶分明,看到错误的、邪恶的事情敢于挺身而出,与之作斗争,有时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也在所不惜。孙嘉淦,清朝廉吏,为官以敢于直谏而闻名于朝野和后世。雍正元年(1723),朝廷颁旨鼓励群臣进言献策,共谋治理国家。在翰林院供职的孙家淦冒着杀头危险给雍正皇帝上了一道《疏言三事》,劝诫皇帝“曰亲骨肉,曰罢西师,曰停捐纳”[6](清)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卷15)[M].孙文定公事略.。其中“亲骨肉”触及雍正夺嫡之嫌,逆鳞犯忌,雍正看了果然龙颜大怒,但又钦佩他的忠诚与大胆,不仅保住了其性命,还提拔为国子监司业,直言极谏之名开始在朝中传颂。乾隆元年(1736),孙家淦擢升都察院左都御史,作为言官之首,负有弹举官邪,整顿纲纪等职权。针对当时官场流弊,孙家淦给乾隆皇帝上了一道《三习一弊疏》奏折,告诫皇帝“此其间有三习焉,不可不慎戒也”“是谓耳习于所闻,则喜谀而恶直”“是谓目习于所见,则喜柔而恶刚”“是谓心习于所是,则喜从而恶违,三习既成,乃生一弊。何谓一弊?喜小人而厌君子是也”[1](清)孙家淦.孙文定公奏疏(卷2)[M].三习一弊疏.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55辑).文海出版社,1973.(P123)。孙嘉淦劝诫乾隆,应力除“三习一弊”,做一个明君,乾隆对此十分赞赏,随即任命孙家淦为刑部尚书,总理国子监事。孙家淦之所以敢于上书谏诤,主要基于儒家思想中的忠君观念和明清理学中的穷理格物观念[2]牛寨中.山西清朝第一名臣孙家淦[M].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P26)。

民本情怀,除弊兴利。山西传统廉吏大都怀有浓厚的民本思想,能体察民情,做利国利民的好事,从而赢得百姓的尊敬和拥戴。于成龙,为官23年,执着于“日有三餐足矣为百姓造福千金何用,宦漂四海行耶度苍生太平万物可弃”[3]方山县来堡村于成龙故居大门楹联.的民本情怀,秉承“敉宁地方之要,莫若安民”[4](清)于成龙著.李志安主编.张仲伟等校勘.于成龙集(第1册)[M].三晋出版社,2017.(P28)的从政理念,只要是顺民心合民意的事情,就敢于直面矛盾,勇往直前。仕途首站广西罗城县令。彼时,罗成刚入清朝版图,又经战乱,民生凋敝,匪盗横行。罗成“一如郭外,居民六家,茅草数椽。”县衙只能暂设破败的关帝庙,“无大门,无仪门,两堆茅草,一如荒郊。”[4](P37)当地居民为避灾祸,“皆窜匿山谷,而瑶壮与大姓相仇杀,民失业则险阻为盗。”[5](清)于成龙著.李志安主编.张仲伟等校勘.于成龙集(第2册)[M].三晋出版社,2017.(P354)在这极其恶劣的环境下,于成龙没有退宿,开始了对罗成的治理。先除弊,编制保甲,约束瑶民。“对盗有犯者,立斩之,悬其首于竿,由是盗皆屏迹。”柳城西乡大盗经常越界杀掠罗成百姓,于成龙操练乡勇,“将进捣其巢,瑶大震惧,自誓不敢犯界,尽归所掠人畜。”罗成黄姓大户私设刑堂,打死家仆,于成龙以法惩罚,“自是数大姓皆奉法惟谨”。后兴利。宽征瑶,“民得安居,尽力于耕稼之事。”奖罚分明,“勤而获者,旌其门;惰而荒者,群詈以辱之。”加强教化,“立学宫,教民其中,能读书应举者免徭役。”经过几年的治理,罗成“民大劝悔,稼穗被野,牛羊满山”[5](P354)。于成龙因政绩突出,被举为“卓异”,升任四川合州知州。于成龙的安民理念得到朝廷认可,也更加坚定了于成龙执政为民的初衷。

秉公执法,维护正义。山西传统廉吏能秉持公理,明辨是非,公正执法,维护社会的公序良俗。狄仁杰,唐武周时期廉吏,出身书香门第,官宦世家,为官期间,一直恪守公正司法的理念。仪凤年间(676—679),狄仁杰升任大理寺丞,当时大理寺积案太多,他上任后一年之内就将积压的旧案审理一清,“周岁断滞狱一万七千人,无冤诉者。”[6]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旧唐书(第4册)[M].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P2355)颇受朝野称赞。武卫大将军权善才在职守昭陵时误砍了陵上柏树,高宗闻讯后震怒,即令诛之。大理寺丞狄仁杰上奏认为罪当免职,罪不当死。帝作色曰:“善才斫陵上树,是使我不孝,必须杀之。”仁杰曰:“臣闻逆龙鳞,忤人主,自古以为难。臣愚以为不然。居桀、纣时则难,尧、舜时则易。臣今幸逢尧、舜,不惧比干之诛。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则万姓何所措其手足?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杀一将军,千载之后,谓陛下为何主?此臣所以不敢奉制杀善才,陷陛下于不道。”[6](P2356)帝意稍解,善才因而免死,几天后,狄仁杰被擢升为侍御史。狄仁杰坚持实事求是、秉公执法的精神和公道正派的人品逐渐赢得了高宗和武则天的信任,成为皇帝身边的股肱大臣,为唐武周时期的社会治理作出突出贡献,深得百姓称赞。

顺应潮流,变法图强。山西传统的廉吏和贤明君王大都能顺势而为,变革发展,实现国家的强大。拓跋宏,北魏孝文皇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自觉地提出汉化并且在实践中大力加以推行的少数民族君主[1]程维荣.拓跋宏评传[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P6)。受身边众多汉族儒臣的影响,拓跋宏钦慕华夏文明之进步,期望能秉承魏晋以来的华夏正统,实现王朝由“武功”向“文治”的转变。为此,孝文帝拓跋宏全面执掌朝政后,果断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了太和年间(477—499)的汉化改革。第一,迁都洛阳。拓跋宏认为:偏居平城不易于治理国家,“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仰慕中原,“崤函帝宅,河洛王里。”[2]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魏书(第1册)[M].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P364)迁都洛阳后,为了让鲜卑贵族们长期在洛阳扎根,孝文帝下诏:“迁洛之人,自兹厥后,悉可归骸邙岭,皆不得就茔恒代。”[2](P419)第二,废除班赏制,推行汉族的“班禄制”以遏制贪腐。第三,改官制。剔除鲜卑语的官名以及官制的混杂现象,按照汉族王朝模式,建立起一套符合汉族政治传统的官僚机构。第四,改姓氏。将鲜卑人原来的拓跋等118个复姓绝大多数都改为音近的单音汉姓,较易为汉人接受[1](P202)。第五,变语言。禁止鲜卑语,推行汉语。孝文帝下诏:“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以下,见在朝廷者,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2](P425)第六,革服饰。禁穿鲜卑服,改穿汉服。第七,联婚姻。拓跋宏带头积极推动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的联姻。通过这些措施,北魏鲜卑王朝有效地实现了汉化,助推国家走向强盛。

养德守仁,志趣高洁。山西传统廉吏十分重视个人修养和修为,把修身和名节看作是从政的前提和基础,生活情趣高雅。裴侠,南北朝北周廉吏,出生于具有良好家风的闻喜裴氏家族,一生为政清廉,克己爱民,德趣高洁。大统十二年(546),裴侠拜为河北郡守。此郡旧制,每天有渔猎夫三十人以供郡守伙食。裴侠知后曰:“以口腹役人,吾所不为也。”便全部免去。裴侠个人生活“所食唯菽麦盐菜而已,吏人莫不怀之”。之后“又有丁三十人,供郡守役,侠亦不以入私,并收庸为市官马。”日积月累,马岁成群。“去职之日,一无所取。”百姓制作歌谣:“肥鲜不食,丁庸不取,裴公贞惠,为世规矩。”[3]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北史(第2册)[M].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P1103)朝野服焉。裴侠堂弟伯凤、世彦同朝为官,对裴侠的清苦颇为不解,笑曰:“人生仕进,须身名并裕。清苦若此,竞欲何为?”侠曰:“夫清者莅职之本,俭者持身之基。况我大宗,世济其美,故能存见称于朝廷,没流芳于典策。今吾幸以凡庸,滥蒙殊遇。固其穷困,非慕名也;志在自修,惧辱先也;翻被嗤笑,知复何言!”[3](P1104)伯凤等惭而退。裴侠的高洁品德受到周文帝的赏识,称之谓“独立使君”。

奉公勤政,报效国家。山西传统廉吏从政之后,大都夙夜在公,勤勉为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陈廷敬,清朝廉臣,受良好家风的熏陶,为官一生,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尽职履责,所提建议,切中时弊,大都被采纳,深得康熙皇帝赏识。康熙二十三年(1684)八月,陈廷敬出任吏部左侍郎,针对当时不法奸商毁钱铸铜、威胁国家金融安全一事,上《制钱销毁滋弊疏》,指出制钱销毁的原因在于:“夫销毁制钱,著之律令,其罪至重,然而不能禁止,厚利之所在故也。”提出解决办法是将钱币“自应改重为轻。今若改铸重一钱之钱,毁钱为铜,既无厚利,则毁钱之弊将不禁而自绝矣”。同时鼓励民间开采铜矿,停征采铜税,“听民自便。或有开采,则铜日多而钱价亦因可以得平也。”[4](清)陈廷敬著.王道成点校.午亭文编[M].人民出版社,2017.(P469)疏下部议行。康熙二十四年正月,已擢升左都御史的陈廷敬,针对社会奢靡之风,上《劝廉祛弊请敕详议定制疏》,指出良好风俗关乎国家长治久安,深刻分析奢靡之风及其危害,“贫者循旧而见嗤,富者即新而无厌。转相慕仿,积以成风。”奢侈之风导致,“富者黩货无己,贫者耻其不如,冒利触禁,妄冀苟免。”如何淳化社会风俗,陈廷敬提出:“正人心而已”“欲教以廉,当先使俭”。恳请朝廷“博考旧章,详议定制”“制度既定,罔敢零越,则节俭之风可以渐致”[1](清)陈廷敬著.王道成点校.午亭文编[M].人民出版社,2017.(P469-470)。康熙帝下旨推行。陈廷敬从政几十年,职位不断升迁,为官期间始终恪守为官之道,鞠躬尽瘁,以致康熙皇帝称赞:“卿是老大人,是极齐全底人。”赐匾联“春归乔木浓阴茂,秋到黄花晚节香。”[1](P747)

救难济贫,乐善好施。恻隐之心,人兼有之,山西传统廉吏大都能以社稷苍生为重,在百姓有难、财政吃紧之际,慷慨解囊,资助公益,造福一方。栗毓美,清代廉吏,嘉庆七年(1802),朝考中榜后走上仕途。上任前拜访恩公山西学政莫宝斋,恩公问何以居官,栗公回答说:“以洁己爱民济之,以勤持之,以恒久实心实力,不敢苟且随俗。”[2]惜余道人编辑.傅锺沅订正.栗恭勤公年谱[M].栗毓美研究(第6辑).年谱专辑.(P6)栗公在之后的为官生涯中很好地兑现了自己的诺言。为官期间救难济贫,乐善好施,经常从自己的俸禄中捐助公益事业,史载“计在任两载有余,先后捐廉发交经理工程绅士备办钱逾万缗。”[2](P34)“春,捐廉建设义学十处。”[2](P40)“是春,捐廉二千金发交仪雎厅购砖,先行试办。”[2](P48)“省城阴雨连月,民房率多坍塌,贫民无力修茸,露处堪怜。捐钱千缗酌予修资。”[2](P53)“捐俸钱二千二百贯发典生息,以备修脯膏火之需。”[2](P65)“捐养廉银一千八百两发典生息,作为河兵补贴;捐廉修河南获嘉县文庙、山东嘉祥县文庙、东平州冉子祠、邹县孟子庙、济宁州城垣、文庙、五龙宫、十二连桥及本籍南门内关帝庙;并为济宁州渔山书院筹捐经费银四千两。”[2](P68)等。栗公一生为老百姓捐了多少钱,现已无法考证,仅就有限的史料不完全统计,“他捐助的各类款项高达四万多两。”[3]本书编写组.能臣廉吏栗毓美[M].北岳文艺出版社,2015.(P26)

勤俭节约,家风淳朴。山西自古民风朴素,勤俭持家,山西传统廉吏大都受此影响,家风节俭、淳正,恪守为官之道和持家之基。司马光,宋朝廉吏,出生官宦之家,书香门第。司马光秉承父辈良好家风,一生崇尚节俭,“恶衣菲食,以终其身”[4](明)马峦.(清)顾栋高.司马光年谱[M].中华书局,1990.(P475),并严厉约束家人,在《训俭示康》家信中,告诫儿子司马康:“吾性不喜华靡,自为乳儿,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5]张志仁.山西家规家训精选[M].三晋出版社,2018.(P43)提出居家过日子,“然人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5](P52),要“制财用之节,量入以为出。裁省冗费,禁止奢华,常须稍存盈余,以备不虞”[5](P90)。司马康作为其义子,秉承了家族的良好家风。司马光去世后,司马康居父丧,“居庐疏食,寝于地。”朝廷要为司马光墓地立神道碑,“帝遣使赐白金二千两,康以费皆官给,辞不受。不听。遣家吏如京师纳之,乃止。”时人赞其“为人廉洁,口不言财”[4](P455)。

惩恶扬善,铁骨铮铮。山西传统廉吏为官期间,大都能做到痛革时弊,严惩贪墨,不向恶势力低头,铮铮铁骨,得到百姓尊敬和称赞。薛瑄,明朝廉吏,理学大师,河东学派创始人,最欣赏“廉而自忘其廉”的一等廉者,对贪腐深恶痛绝。宣德三年(1428),薛瑄任职都察院广东道监察御史,并监湖广银场(湘西沅州)。湖广银场多年来管理混乱,腐败成风,急需整顿。薛瑄上任后,便以唐诗“所愿酌贪泉,心不为磷缁”[6](明)薛瑄著.孙玄常等點校.薛瑄全集(第 3 册)[M].三晋出版社,2015.(P1066)自警,通过明察暗访,掌握了大量证据,最后将贪污受贿者上奏革除官职,依法严惩,使治下各级衙门及银场风气大为改观。史载“所至多惠政。首黜贪墨,正风俗,奏罢採金宿蠹,沅民大悦。”[6](P1186)薛瑄在此任职3年,离任时两袖清风,写诗自嘲“莫言白笔南征久,赢得归囊一物空”[6](P1186)。薛瑄为官,一向坚持原则,不向恶势力低头,拒绝同流合污。他十分欣赏竹节精神,并以此砥砺自己,曰:“生平苦爱竹,义若君子交”[1](明)薛瑄著.孙玄常等點校.薛瑄全集(第 1 册)[M].三晋出版社,2015.(P90)“誓将笃忠贞,于以守清白。”[1](P83)薛瑄升任大理寺卿,同乡当朝红人宦官王振有提携之功,当别人提醒他应到王振府内称谢时,他严词拒绝道:“安有受爵公朝,拜恩私室耶!”[2](明)薛瑄著.孙玄常等點校.薛瑄全集(第 3 册)[M].三晋出版社,2015.(P1191)拒绝与恶势力同流合污,铮铮铁骨跃然纸上,之后多次与权宦王振的不法行为进行了坚决斗争,被冤下狱,几乎被杀。通政李锡闻之,叹曰:“真铁汉也。”[2](P1192)四川布政使司右参政许文简评价薛瑄曰:“权势利达无以动其心,死生利害无以移其志。”[2](P1202)

山西传统廉政文化由于受特定历史条件和封建专制制度的制约和影响,不可避免地要打上了时代的印记,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其历史局限性逐渐显现,主要有:

廉政治理的德治化。德治模式是中国古代社会治理国家的主要形式,它主要是以道德教化作为主要的治国工具,来实现社会秩序的协调有序。利用道德的内在约束力来规范人们的言行,进而达到内圣外王的理想化社会目标。虽然历朝历代都要推行一些法律,但基本架构是德主法辅,而且“当法律条文与儒家经典相违背时,则以儒家《春秋》经义作为司法裁决的主要依据,这就是所谓的春秋决狱。”[3]唐贤秋.廉之恒道:中国传统廉政文化现代转换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P91)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4]张燕婴译注.论语[M].中华书局,2006.(P15)就是强调与法治相比,德治更重要。山西传统廉政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儒家廉政文化,其中的廉政人物长期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为政期间,推行德治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譬如太原公子唐太宗李世民处罚长孙顺德的事例就能说明问题。长孙顺德是唐朝开国元勋,某天他发现几个家奴合起来盗取宫中财宝,按律当斩,但他受了贿,便将此事压了下来。此事后来传到了唐太宗那里,太宗很生气,然惜其功,不忍加罪,遂于殿庭赐绢数十匹,以愧其心。大理少卿胡演进曰:“顺德枉法受财,罪不可恕,奈何又赐之绢?”太宗曰:“人生性灵,得绢甚于刑戮;如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5]许嘉璐.二十四史全译旧唐书(第3册)[M].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P1830)这虽是个案,但反映了封建统治者一个基本治国理念,那就是外在的法律惩罚不足以避免再犯,只有以内心自我反省的德治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策。用当今的治国理念来审视显然是有问题的。

宣传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由于古代社会推行人治,君王喜怒无常,官员言行稍有不慎,就会带来杀身之祸。为求自保,廉吏们谨言慎行,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明哲保身的思想。比如闻喜裴氏宰相家族,其家训告诫出仕为官的子孙铭记“一言兴邦,一言丧邦。驷不及舌,语出须防。少说寡祸,发言有章。”[6]张志仁.山西家规家训精选[M].三晋出版社,2018.(P5)代县冯氏家族自明代以来,累官辈出,其家训告诫子孙:“言语最宜少,多言多失,寡言寡失。”[6](P125)清朝直臣孙家淦以胆大直言著称,但在其晚年总结的为官之道《居官八约》中讲:“一曰事君笃而不显,二曰与人共而不骄,三曰势避其所争,四曰功藏于无名,五曰事止于能去,六曰言删其无用,七曰以守独避人,八曰以清费廉取。”[7](清)孙嘉淦.孙文定公集[M].十二卷行述.敦和堂刻.嘉庆十年这八条.其中有些内容涉及低调做人,淡泊名利,清廉自守,值得肯定和褒奖,但有些内容字里行间渗透着息事宁人、明哲保身的消极思想,是不可取的。像孙嘉淦这样胆大耿直的廉吏尚有自保的思想,其他官员恐怕就不用多说了。

宣扬神灵、因果报应等唯心主义观念。由于时代的局限和生产力的落后,一些山西传统廉吏相信神灵的存在,并参与其相关活动。如明代廉吏于谦,任职山西巡抚期间,为了应对旱情,经常参加祈雨活动。为了祈求老天下雨,于谦还斋戒,并作《祈雨蔬食》诗,“苜蓿盘中意味长,经旬不近酒杯香,亦知厚禄渐司马,且守清斋学太常。”还曾作多首祈雨诗,其中一首《晋祠祷雨晓行》云:“中心但愿灵袛格,远道何须父老迎,好挽银潢化甘雨,溥沾率土润苍生。”[1](明)于谦.于肃愍公集·文集[M].参见钱国莲史薇.论于谦晋豫两省的民本思想实践——兼以诗文为证[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4).(P363)为治理黄河水患,他下令在水患易发生的开封城郊浇铸一只铁犀牛,以期能借助神灵的力量降住黄河这条巨龙,确保一方平安。清朝廉吏于成龙在湖北为官期间为了缓解旱情,亲自发布《祈雨示》,“愚民桔水,相与争兢,祈雨溥施,势不容缓。为此,示谕士民人等知悉:除详院清理监狱外,尔士民各宜斋戒,不许屠沽,仰冀天恩,速降甘霖,成此丰年。”[2](清)于成龙著.李志安主编.张仲伟等校勘.于成龙集(第2册)[M].三晋出版社,2017.(P429)并参与其中。还宣传因果报应思想。于成龙家训讲“此心一欺,必干天谴,终成无益。”“善念一生,天必降之福;恶念一生,天必降之灾。”[2](P536)这些活动和想法也许出发点是好的,但依靠唯心主义宗教神学是不可能达到预期目的的。

宣扬男尊女卑、歧视女性的思想。“三从四德”、男尊女卑等思想内容是封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作为深受儒家思想教化和熏陶的士子廉吏从小就接受了这样的教育,并在思想深处扎下了根,然后会通过各种方式表现出来。比如北宋廉吏司马光在《家范》中规定:“子生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女子十年不出。”[3]张志仁.山西家规家训精选[M].三晋出版社,2018.(P48)已婚妇人“无故不窥中门,有故出中门,必拥蔽其面。”[3](P91)明朝廉吏薛瑄曾讲:“妇人女子之言不可听,余见仕宦之人多有以是取败者,不可不以为戒。”[4](明)薛瑄著.孙玄常等點校.薛瑄全集(第 3 册)[M].三晋出版社,2015.(P1072)清朝廉吏于成龙在其家训里讲:“凡年至四十无子,方许置妾,嫡妻不得嫉妒。如不遵此训,照七出条出之”[2](P534)“妇女外出,必禀命于公、姑、夫男,反必面,不许擅自出入”“妇女不许入寺观烧香拜会”“妇女不幸而夫早殀,应该守节为是。”[2](P535)等等,都体现了对女性的歧视。上述这些内容无疑是山西传统廉政文化的缺陷或不足,应该加以摒弃。

山西传统廉政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嬗变和沉淀,在回应时代的挑战中不断与时俱进,呈现出四个方面的显著特征:

淳朴民风与追求公平正义的统一。山西地理条件独特,清代地理学者顾祖禹曰:“山西之形势,最为完固”[5](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中华书局,2005.(P1802),境内多山,沟壑纵深,“东有太行,西有吕梁,北有恒山、五台山,南有中条山。山地面积约占70%。山多水少,水资源严重缺乏,山西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山西人多山性少水性的性格特点。”[6]张志蓬.山西人性格的文化解读[J].前进,2006,(7).(P38)“山川险绝,其民信实纯厚,其俗刚悍朴直”“水性使人通,山性使人塞。”[7]辛志勇等.山西人性格的初步研究[J].晋阳学刊,1994,(4).(P67-68)正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在独特的地理环境下,逐步形成了山西人朴质厚道、善良真诚的性格特征。这样的性格特征对社会公平正义有着强烈的渴望和诉求,也使得廉吏直臣有着深厚的民间基础,受此民风滋养,山西传统廉吏不断涌现,廉洁自律,为民请命,惩治贪腐,匡扶正义,秉公执法,谱写了一曲曲人间行正义的赞歌,也彰显了山西人的淳朴和执拗的秉性。

清廉言行与良好家风的统一。山西传统廉吏的清廉言行不是孤立出现的,往往与其良好的家风有着密切关系。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认为只有做到修身、齐家,才能立足生存,进而治国平天下。良好家风既是砥砺品行的“磨刀石”,又是抵御贪腐的“防火墙”。山西传统廉吏既得益于良好家风的熏染,也十分重视良好家风的延续。比如清代廉吏于成龙,其于氏家族是“山西永宁州的世家大族,家境富裕,广有田产,族人多以读书为业,信仰宗教,好行善事,这种家族传统风气,后来深深地影响了于成龙。”[1]王振川.廉能第一于成龙[M].北岳文艺出版社,2016.(P3)于成龙为官期间很注重对家人的管教,曾嘱托长子于廷翼:“我做官不管你,你治家莫想我。”[2](清)于成龙著.李志安主编.张仲伟等校勘.于成龙集(第1册)[M].三晋出版社,2017.(P36)其清廉之风得以传承,他的孙子于准最后也官至巡抚,为官清廉,为民称赞,康熙曾赞其“恺泽三吴滋化雨,节旄再世继清风。”[3]陈美清.山西离石石盘村圣母庙及其戏曲碑刻考[J].中华戏曲,2014,(2).(P63)

晓喻理性大义与感性故事的统一。山西传统廉政文化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既有廉政的理性阐释,又有廉政的感性故事佳话,二者融汇于山西传统廉政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一幅山西传统廉政文化的精美画卷。廉政名人薛瑄,既是能臣廉吏又是朱程理学大家,关于廉政曾做过深刻的理论阐述。他把世上廉官分为上中下三等,“世之廉者有三:有见理明而不妄取者,有尚名节而不苟取者,有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者。见理明而不妄取,无所为而然,上也;尚名节而不苟取,狷介之士,其次也;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则勉强而然,斯又为次也。”他推崇上等廉者,称其为“廉而自忘其廉,则人高其行而服其德”[4](明)薛瑄著.孙玄常等點校.薛瑄全集(第 3 册)[M].三晋出版社,2015.(P1071-1073)。与此同时,山西传统廉政文化又包含着许多感性故事。比如介之推背母隐居于绵山的故事;裴宽瘗鹿的故事;蔺芳为官每晚向母亲汇报当天所做之事,稍有不当遭母教诫的故事;还有“天下俭”李用清未雇一车骑,徒步三千余里自山西入京赴职的故事等等,不甚枚举。

君王喜好与廉政效能的统一。中国传统社会,廉政是围着君王展开的,具有鲜明的君本性,其廉政基础十分脆弱。君王昏庸,就讨厌廉臣,宠爱佞臣小人,尽管廉臣赴死劝谏,但廉政效能极其有限,无法挽救政权的垮台;君主贤明,就喜欢廉臣,君明臣廉,君臣一心,廉政效能就好,就能开创盛世,甚至佞臣有可能变成廉臣、直臣。隋朝官员裴矩就是个典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价裴矩,“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影也,表动则影随矣。”[5](北宋)司马光著.沈志华张鸿儒主编.白话资治通鉴(第13册)[M].中华书局,1993.(P4704)一个佞臣因换了君王就变成了廉臣、直臣,君王的喜好作用太大了。

总之,山西传统廉政文化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是金沙杂陈。合理的内容很厚重,局限性的东西也很突出。我们决不能只讲精华,而忘记了剖析糟粕,也不能因有历史局限而否定了精华。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来对待山西传统廉政文化。总体而言,山西传统廉政文化尽管存在着自身难以克服的历史局限,但仍不失为山西先辈为我们留下的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本着对历史负责的科学态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批判地继承这份文化遗产,对于今天我们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启迪和借鉴价值。

猜你喜欢
于成龙山西传统
清朝出了两个“于成龙”
清廉山西建设·清官廉吏(三)
——于成龙
我在山西等你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山西叹五更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