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电影在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模式探索*

2019-02-20 09:30黄泽杭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志愿者图书馆服务

黄泽杭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东广州 510110)

1 无障碍电影的概况

无障碍电影是指为方便有视听障碍的残疾人观看而经过专门加工的电影,它在保留原版电影剧本对白的同时,通过增配必要的剧情旁白解说、字幕、手语等方式,让视听障碍者能够“看”懂和“听”懂电影。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无障碍电影可分为增补了大量旁白解说的专为盲人服务的视障电影和增配了字幕和手语的专为聋人服务的听障电影[1]。电影是光和影的艺术,盲人在理解电影画面和剧情上的难度要比聋人大得多,因此,笔者以视障电影作为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

在国外和中国的台湾香港地区,为视障者讲解电影的服务也称为口述影像服务,无障碍电影是口述影像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口述影像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发展多年,服务比较成熟。美国当地首映的电影中60%以上附有口述频道,40%以上被制作成有口述频道的DVD[2];英国的残疾人歧视法案、广播法案、通信法案等都明确规定所有电视台制作的节目至少有10%的节目有无障碍影视[3]。在中国的台湾地区和香港地区,口述影像服务也在迅速发展。2001年台湾公共卫视开始播出带口述影像服务的电视剧和动画片,而台湾的电影、戏剧、图书馆、博物馆也开始提供口述影像服务[4]。2011年9月至2012年4月,“创意香港”办公室拨款约80万港元与香港盲人辅导会合作举办了15场口述影像电影欣赏会,而赛马会艺术通达服务中心也开始为香港的展览、表演的文艺活动提供包括口述影像在内的通达服务[4]。

中国大陆对无障碍电影探索源于2003年一些盲人朋友的“自娱自乐”,他们在中国盲文出版社开办的网络教室尝试对某部影片进行简单的解说,受到了其他盲人的欢迎[5]。2007年,上海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和上海市盲人协会创办了“为盲人讲电影”的志愿者讲解团[4]。2009年4月23日,中国首部无障碍电影《高考1977》在上海图书馆推出,电影一首映即在盲人群体中产生了轰动效应,上海市残联、上海图书馆和上海电影评论学会联合在当天成立了全国首个无障碍电影工作室,标志着中国无障碍电影正式起步[1]。2011年,中国盲文图书馆设立口述影像馆专为盲人提供无障碍影像服务[5]。2012年6月27日,上海首家无障碍电影院在国泰电影院正式揭牌。2012年7月18日,广电总局所属中国电影科研所、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和电影数字节目中心,联合在中国盲文图书馆启动了“口述影像文化助盲”公益行动。目前,上海、哈尔滨、广东、重庆、辽宁、杭州、贵阳、吉林、湖南、河南和宁夏等省市已经从政府层面启动了无障碍电影服务[1]。

2 国内无障碍电影发展面临的瓶颈

虽然有国家层面的支持,国内的无障碍电影事业取得了许多丰硕的成果,但是由于起步较晚,目前与国外对比差距依然明显,而在无障碍电影的发展过程中也面临许多问题。

2.1 片源不足,难以获得版权

电影版权具体指:电影作品的个人作者或者公司对其作为制片人所依法享有的人身权和财产权,包含电影发行权、电影放映权、信息网络传播权、复制权等17项权利。根据中国所加入或批准的各项国际条约或协定,外国电影作品在中国也受法律保护[6]。

无障碍电影部分涉及到对原版电影的改编,需要获得电影版权方的授权方可制作和传播。而目前国内开展无障碍电影服务的组织大部分是公益性质的非营利机构或志愿者团体,即便能够获得政府或者部分基金会的资金支持,对于与版权方协议授权的价格来说依然是杯水车薪。目前真正能够获得版权,在公开放映的无障碍电影大部分是由上影集团无偿提供的、放映超过半年的影片或者“片龄”超过50年的经典影片[6]。

版权问题严重限制了无障碍电影的片源,也是目前我国无障碍电影发展面临的最大瓶颈。虽然我国现行的《著作权法》规定“将已经发表的作品改成盲文出版”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但仅限于“改成盲文”,使用范围过于狭隘。河南科技大学的冯纪元认为,影视作品的口述影像处理只是对原有作品中无法通过视觉获取的信息内容予以形式上的转化,在本质上并没有改变影像所要表达的内容,符合著作权法精神[7]。而我国也于2013年签署加入了《关于为盲人、视力障碍者或其他印刷品阅读障碍者获得已出版作品提供便利的马拉喀什条约》,其旨在为各缔约方设定义务,要求其规定对版权的“限制与例外”,以保障视力障碍者和其他印刷品阅读障碍者欣赏作品和接受教育的权利[8]。因此,如果能够通过适当的国内法律规定限制与例外条例解决无障碍电影的版权问题,那么无障碍电影的发展将迎来春天。

2.2 缺乏专业专职人员,撰稿和解说水平有限

开展无障碍电影服务,首先需要一位撰稿人观看影片后撰写需要加入描述的解说词,这是一项非常复杂且困难的工作。在台湾学者赵雅丽看来,盲人口述影像的过程不只是一个翻译和再现的过程,也是一个重新编码和再创造的过程[9]。一部电影的解说词大都在10000字以上,撰稿人需要将画面影像这样的“非线性”语言转化为线性的口头语言,在对白缝隙内将场景、人物描述清楚,既要快速准确,又要生动传神,这就对撰稿人的专业水准提出了较高要求。解说词定稿后,讲解员需要与撰稿人充分沟通并反复练习,将解说词与影片融会贯通后再为视障者讲解电影;如果需要制作成DVD等格式,还需要后期制作人员将讲解员的解说与影片合成。这些工作都需要有一定的专业水平方能胜任。

国内从事无障碍电影服务的人员多为兼职的、业余的志愿者和社会爱心人士,而开展无障碍电影服务需要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进行前期的准备工作和沟通配合,零散的志愿者团体很难有效组织工作以保证影片的质量。虽然志愿者里有一部分是作家、播音员、影视制作人等专业志愿者,但是他们脱离了专业的生产环境和设备,同样难以保证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与此同时,国内的高等院校教育机构尚未开设相关专业进行系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这也制约着无障碍电影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储备。

2.3 服务辐射范围小,服务均等化程度不高

国内的无障碍电影服务目前存在着地区分布不均、城乡分布不均、城区郊区分布不均等问题。无障碍电影事业的主要阵地在东部,而西部地区的残疾人口比例却是东部的三倍以上;无障碍电影服务主要在大城市开展,而城镇视听障碍者的数量只有农村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无障碍电影放映的地点一般在中心城区,距离较远的郊区的残疾人无法长途跋涉去看电影[1]。造成这种不均衡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较大,经济欠发展地区对无障碍电影事业的财政支持有限;一方面也是因为大部分残障人士的活动范围较小,客观上限制了无障碍电影服务的辐射范围。因此,我国的无障碍电影还无法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和普惠性。

3 无障碍电影的服务模式

就原版电影与电影解说的关系而言,目前国内的无障碍电影有两种基本的服务模式:剪辑合成模式和现场讲解模式。剪辑合成模式就是事先录制电影讲解员的解说词,然后对电影和录制好的解说词进行剪辑和合成,最后制作成原版电影的无障碍版本;现场讲解模式即是不对原版电影做任何修改,由电影讲解员一边播放电影一边进行现场解说。这两者分别有如下特点:

3.1 剪辑合成模式的特点

3.1.1 专业度高,可实现标准化制作

采取剪辑合成模式制作无障碍电影的大多是专业影视制作公司,如上影集团,从撰稿、录音、剪辑合成到压制光盘、出版上市等一系列流程都有专业人员和专业设备支持,因此制作完成的无障碍电影质量可靠。

3.1.2 避免重复劳动,提高讲解质量

由于影片的讲解是提前录制的,同一部电影无需讲解员在现场反复讲解,避免了讲解员的重复劳动。此外,讲解员可在录音棚内对同一段内容进行多次演练,选择自己表现最好的一次解说作为最终成果,有效降低了讲解出错的概率,保证了解说质量。

3.1.3 播放方便,易于推广

无障碍电影制作成光盘后,对播放硬件的要求极低,视障人士在家里即可随时观看。同时,无障碍电影音像制品也是无障碍电影推广普及工作的中坚力量,它可以批量生产,且成本低廉,有利于在西部地区和农村、郊区等地的大力推广,对缓解无障碍电影分布不均衡的状况有积极作用。

3.1.4 片源类型单一,内容与需求不匹配

剪辑合成模式制作的无障碍电影必须获得版权方的授权,否则将不受法律保护。因此正如上述文中提到的,目前能够制作出版的无障碍电影只有上影集团授权的正规片源。其中大部分是老旧的电影和主旋律电影,就当前中国影视文化产品的发展速度而言,其内容远远无法满足视听障碍者融入社会的迫切需求。

3.2 现场讲解模式的特点

3.2.1 影片融入感强,集体氛围好

正如在家看演唱会现场直播与在演唱会现场的区别一样,在家播放无障碍电影光盘与在现场看电影听讲解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体验。到现场观影能让视障人士获得极佳的临场体验,能够跟随角色的脚步融入到精彩的剧情里面,还能与周围的朋友一道分享心声,寻求共鸣,享受其乐融融的集体氛围。“我们有一种被平等对待的感觉,因为有口述影像,我们得以无障碍地看电影,甚至能参与国际电影节。而且在电影院看最新的电影让我有更强的社会投入感,能够与朋友分享,能够参与讨论城中热话,那种感觉很好。”[10]一位视障人士在欣赏完电影后这样对记者说。

3.2.2 版权限制小,片源较灵活

由于现场讲解模式不对原版电影进行任何修改,只是在播放电影的同时解说电影画面,因此可通过正规的视频平台等渠道获取影片,版权限制较小,片源非常灵活,如果能够与电影院线合作,甚至可以让视障人士欣赏到当下热播的一线大片。实践中,上海已实现每个区、县至少有一家无障碍电影院[11],其中首家揭牌的国泰电影院每月第四周固定免费放映“无障碍电影”专场,由上海广播电视台等单位的播音员和主持人现场讲解电影[12],受到视障人士的大力追捧,场次供不应求。

3.2.3 及时获得反馈,方便收集信息

现场讲解模式能让主办方获得与视障人士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方便主办方大范围地收集观众的意见建议等信息,能从观众观影时的反应和观影后的交流中实时获取服务的效果以及日后改进的方向。更进一步的,能进行服务数据的原始积累和大数据分析,为建立视障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系统打好基础,有针对性地提高服务水平。

3.2.4 人力需求大,服务范围有限

组织视障人士参加一场无障碍电影讲解活动,需要有一定数量的人力支持,尤其是活动当天的观众接送和现场秩序维护,对人力的需求较大,直接影响到活动能否正常有序开展。而无障碍电影一般是在固定的时间地点放映,距离较远的视障人士受活动范围限制一般无法参加,因此耗费大量人力的一场现场讲解活动往往只能吸引离放映地点较近的视障人士,服务范围十分有限。

4 公共图书馆与无障碍电影

公共图书馆的公益性质和为残疾人服务的理念与无障碍电影高度契合,国际图联在《公共图书馆宣言》中就提出:每一个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对因故不能享用常规服务和资料的用户,例如少数民族用户、残疾用户、医院病人或监狱囚犯,公共图书馆必须向其提供特殊服务和资料。因此,公共图书馆是无障碍电影天然的盟友,绝大多数省份的无障碍电影放映地点都选择在当地的公共图书馆,上述提到的中国首部无障碍电影《高考1977》即是在上海图书馆推出。事实上,国内外许多图书馆也开展了无障碍电影服务。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立图书馆的盲文和有声图书馆提供口述影像的光盘和录像带,曼彻斯特城市图书馆网站还提供口述影像资源检索;中国台湾的台北州立图书馆已经建立了视障电子图书馆并提供服务[2]。据不完全统计,北京、上海、深圳、天津、哈尔滨、重庆、黄石、武汉、长沙、常州、徐州、石家庄、太原等城市公共图书馆都开展了无障碍电影播放和讲解服务[2],笔者所在的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也于2012年启动了无障碍电影服务项目,至今已为视障读者讲解了近40场无障碍电影。

5 无障碍电影在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模式选择

通过对上述无障碍电影发展面临的问题和两种服务模式的特点进行分析,结合公共图书馆的优势和自身从事无障碍电影服务的经验,笔者认为,公共图书馆开展无障碍电影服务应选择以现场讲解模式为主。

5.1 场地选择多,功能配套全

与人们印象中的安安静静不同,现代化图书馆一般设有报告厅、多功能厅、多媒体厅、读者沙龙等场地以开展读者活动,这些场地大部分配置了投影仪、音响系统、舒适座席等设施。佛山图书馆甚至建有环境和硬件设备严格按照电影院标准设置的专业电影馆、音乐馆,它们能够为现场讲解无障碍电影提供强大的硬件保障,为视障读者带来绝佳的观影体验。例如,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的3号报告厅和深圳图书馆的5楼报告厅都是开展无障碍电影讲解服务的固定地点,它们已成为当地视障人士熟知的“老地方”。

5.2 志愿服务队伍强大,管理经验丰富

志愿者进入国内公共图书馆参与服务始于1996年,发展到今天,公共图书馆已经是志愿服务最主要的承载机构之一[13]。志愿者队伍是图书馆强而有力的一支服务力量,这支力量能够满足现场讲解模式的服务人员需求;同时,对于撰稿、讲解等需要较高专业水平的工作,图书馆可面向文学院、广播台等相关的专业院校或机构定向招募专业志愿者,为无障碍电影服务提供专业人才支持,保证观众的观影质量。

在多年的发展中,公共图书馆已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志愿者管理机制,能够有效解决志愿者团体开展无障碍电影服务效率不高的问题。其中,公共图书馆的无障碍电影项目工作人员作为服务队伍的专职人员,负责组织每一场讲解活动的策划分工、保持队伍内志愿者之间的沟通交流、跟踪每个时间节点各项工作的进度、整理归档活动的原始资料等,将看似零散的志愿者个人组织成一支高效有序的服务队伍。例如,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与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助残服务总队合作的“心聆感影”——为盲人讲电影项目在2015年获得了第二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依靠的就是公共图书馆与志愿者团队亲密无间的合作。

5.3 实施“走出去”战略,摆脱服务范围限制

在馆内积极开展无障碍电影服务,将视障读者“引进来”的同时,公共图书馆也可以大胆实施“走出去”战略,摆脱现场讲解模式对服务范围的限制,解决无障碍电影分布不平衡的问题。例如,深圳图书馆的现场讲解采用固定场地与视障公益影院走进社区相结合的方式,按电影的类别和视障者居住的不同区域,组织志愿者到社区进行专场讲电影。根据深圳图书馆的统计,虽然走进社区的服务场次不到固定场地的一半,但是服务人次却是固定场地的3倍[2]。又如,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的无障碍电影项目除了在本馆定期开展之余,还作为示范项目向部分地市级公共图书馆进行推广、复制,在当地积极开展无障碍电影服务培训,传授组织策划经验和撰稿解说技巧,努力建立当地的无障碍电影服务队伍。目前,东莞、佛山等地已将无障碍电影活动作为图书馆针对特殊群体的服务项目运行。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7年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166个,已基本实现全覆盖。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现场讲解模式“走出去”后,能利用公共图书馆遍布各地的优势,大大增加其服务范围,真正将无障碍电影送到视障人士身边。

6 结语

视障人群是获取信息障碍最大的人群,无障碍电影能够将无声的镜头化为灵动的画面呈现在视障人士的脑海里,从而帮助他们更好融入周围的世界,与正常人一样平等地享受生活,增强对社会的归属感。开展无障碍电影服务,是公共图书馆社会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在公共图书馆这块肥沃的土壤里,无障碍电影已经生根发芽,而对其服务模式的探索才刚刚开始,如何让无障碍电影能够开出芬芳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是广大图书馆人需要好好思考的问题。

猜你喜欢
志愿者图书馆服务
志愿者
我是志愿者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为志愿者加油
我是小小志愿者
图书馆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