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校校史文化建设的新走向
——以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9-02-20 19:38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三门峡校史学院

王 燕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三门峡 472000)

1984年教育部曾发文指出:“编写校史是总结办学经验,对师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机会,是一项有承前启后意义的研究工作。”[1]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步入新时代,校史文化研究蓬勃开展。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高校历史发展脉络、校史的功效、校史保存载体、校史个例、校园文化精神等方面。校史文化是以校史为基础,指在学校长期办学历史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2]。其内容涵盖高校发展历程中科学研究、教学、学科建设、管理制度、育人、服务社会等各个方面,不仅记载学校的发展过程,也记录学校在不同时期所发生事件的影响性。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是1999年7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全日制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自学校成立以来,学校重视校史文化建设,在校史沿革梳理、实用技术展示、发扬优良校风校训、校史文化保存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新时代的发展驱动下,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史文化建设呈现本土化与国际化并存、信息数字化、新媒体传播的新走向。

一、校史研究视野下大学发展的国际化与本土化

校史文化的形成往往凝集了校史的深邃和文化的创新。不同的文化往往都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下形成的,校史文化也不例外[3]。随着我国与国际社会的各项交流不断增强,学校与国际名校联系日益紧密,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校史文化在建设过程中也逐步呈现出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特征。校史文化建设的国际化与本土化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国际化是一种向超国家或国界延伸的本土化。作为一种文化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本土化是一国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和前提,有了本土化文化的积淀才使得世界文化变得丰富多样[4]。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在积极与国外院校开展交流活动的同时,更加注重本土化特征。主要表现在,第一,学院积极响应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参与到三门峡市及其周边的精准扶贫工作中,包括入户宣传扶贫政策、看望贫困户并了解其情况、深入帮扶村开展帮扶工作等方面。第二,以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为依托,由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区域内130多家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院校、企事业单位和有关职能部门共同组建了河南省豫西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学院借此平台加快发展,争做豫西乃至黄河“金三角”地区的高职教育排头兵,切实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第三,学院参与创建三门峡市众创空间暨创业孵化基地。第四,依托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整合社会有效资源,成立三门峡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为三门峡市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供服务。第五,学院加入三门峡市计算机网络安全协会,开展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学术交流活动,参与研究和提供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技术、信息管理和法律服务。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下设国际交流与合作学院,专门负责国际校际交往,呈现出校史文化建设的国际性特征。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的海外合作院校有美国东南密苏里州立大学、美国加州州立大学斯坦尼斯洛斯分校、美国南新罕布什尔大学、英国提赛德大学、新西兰维特利亚国立理工学院、韩国灵山大学以及海峡彼岸的台湾远东科技大学等高校。学院与之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或达成合作意向,在近30个专业方向上进行交流或开展合作。国际交流与合作学院拥有一支高学历、高水平、经验丰富的创新型的教师队伍。其中,雅思培训教学团队和合作院校的优秀外教共同教授语言课程,为校内外学员长期提供雅思语言培训和出国(境)手续的办理工作。为加强和国际院校的相互交流,学院先后派出青年教师和优秀学员出国留学访问。

二、重视校史文化的多样性,提升校史文化育人功效

(一)重视校史文化的多样性

人类文化遗产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表现形式来表达、弘扬和传承,主要体现在借助各种方式和技术进行艺术创造、生产、传播、销售和消费等多种方式[5]。除了学校沿革,校史文化具有多种表现形式。校史文化包括保存校史资料的图书馆的建设、开展各种文艺活动、文体竞技比赛、宣讲活动、志愿服务、社团风采、实践创新等多个方面。

在学校建设发展过程中,高校都积累了包括照片、录像、实物、手稿等在内的大量校史资料。这些校史资料是学校发展历程的真实记录,是学校传统的最好体现,也是学校办学成果的集中表现,更是学校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6]。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史资料主要集中于图书馆。学校图书馆通过对校史文化资料进行信息数字化保存,对大量校史文化资料进行分类,精心做成电子档案。学校经常开展讲座与展览活动,注重提升全校师生文化修养。目前,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举办的讲座与展览主要有:“2015豫图讲坛讲座精选目录”“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曾文正公家书”等。学校注重举办各种校园文艺活动。学院经常开展文艺活动,有诗歌朗诵会、舞蹈大赛、读书交流活动、素质拓展训练、节日游艺活动等,满足了全校师生的校园文化需求。学校经常开展文体竞技比赛,有大学生乒乓球联赛、学生资助中心知识竞赛、主席团竞选演讲比赛等。学校师生积极参加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学院志愿者热情服务于2018年三门峡黄河国际马拉松赛;参加“共建绿色三门峡 同创文明天鹅城”义务植树活动;参与保护白天鹅志愿服务活动。

(二)发扬校史文化的育人功能

校史文化建设与传承,是大学文化内涵建设的重要部分,也是办学特色的重要体现。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尤其是形成具有独特魅力的校园文化,是提升学校教育内涵、凝聚办学特色、形成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载体[7]。

学院大力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主要表现在严格遵守校风校训上。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是“厚德臻善、知能兼隆”:提倡只有经过不断的道德修养才能达到高尚的品德,知识和能力都应达到出类拔萃的高度。学校校风是“敬业创新、培育英才”:确保学院沿着“以培养人才为根本任务,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落脚点”的思路快速发展。学校教风是“以德立范、以学立识、以技立业、以身立教”:以丰富的学养和高超的知识境界教书育人,在教学中身体力行,以自身的实践示范学生,努力达到“双师型”教师的标准。学校学风是“明道德、善学习、重实践、強能力”:强调学生应不断强化自己的技术操作能力,从不同的侧面指出了我院学生应具备的学习品质和风格,对学生具有警示和激励作用。

学院办学特色主要体现在,学院是全国及河南省教育信息化试点建设单位、河南省首批文化改革发展人才培养基地、河南省新农村建设科技培训基地、河南省高校数字化校园示范工程建设单位、河南省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单位、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的“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等。自学院成立以来,学院取得各项科研成果1 600余项,出版专著(教材)20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 200余篇,获奖科研项目180余个。其中,“生物技术研究和数控机床研发”等10余项研发项目通过省级鉴定,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三、新媒体下的高校校史传播

“互联网+”视域下,校史文化作为知识、文化、历史的传播源,只有借助互联网传播的方式、方法和思维方式,深入探索新形势下校史文化发展策略,才可以充分发挥校史文化价值。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通过多种途径传播校史文化。学院开通了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微信公众号平台,传播校园文化。学院微信公众平台分为三大板块:多彩三职、校园资讯、服务大厅。将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微信平台展示出来,既保留大量的图片、录像、手稿等珍贵校史资料,又传播了校园文化,可以加强广大师生对校史文化的认同感。

学院推出学校官方微博,为师生提供资讯平台。网站含有大量原创文章,记录了学校的管理制度、庆典活动等;保存了学校重要活动的纪念性图片,包括学术报告、精准扶贫、公益活动等;提供宣传纪念日活动、技能大赛、抗震救灾、公益慈善等视频资料,以此弘扬社会正能量。

学院已经筹备建立专门的校史文化网站,既可以把一些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的事迹展示出来,也可以把学校管理、科研、教学、对外交流等方面的成果展现出来,更好地保存和发展校史文化。也可以通过贴吧建设、知乎问答、建设网上校史馆等多种方式宣传本校的校史文化。

四、结语

自20世纪80年代校史文化研究兴起以来,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史文化建设在学校发展历史沿革、校史文化载体、校史文化精神等几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步入了新时代,校史文化国际化、信息化、多元化的社会特征日益凸显,为学院的校史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指向,即要更加注重大学的国际性与本土性,发扬校史文化的育人功效,关注校史文化的多样性,应用新媒体传播校史文化。

[责任编辑 乐 知]

猜你喜欢
三门峡校史学院
河南三门峡西周墓出土器物
校史故事演出
云虚拟机实例建模方法研究
川美80年,一场展览讲述一部校史
弘文立教 校史育人——甘肃农业大学校史育人的实践探索
高校校史文化建设探讨
走在路上的三门峡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文物普查——三门峡虢国博物馆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