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河南地震时空分布分析

2019-02-20 19:38李庆勇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弘治神宗河南

李庆勇

(济宁学院 社会科学部,山东 济宁 273155)

在中国历史上,自然灾害不断发生,给社会造成了巨大伤害,人们的生命财产遭受了很大的损失。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自然灾害的治理水平也在逐步提高,旱灾、水灾、虫灾等一部分自然灾害实现了可控可治,但震灾仍然无法预测,面对地震,人们大多只能致力于灾后的救助。因此,有必要对地震发生的历史情况进行研究,通过对其时空分布的分析让人们更清晰地看到它的面貌,并为今天的防震提供启示。

明代河南地震发生比较频繁,在时期分布和地域分布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一、明代河南地震的时期分布

明代长达276年,历17朝,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河南地震发生的次数在不同时期有多有少,体现出时期分布的差异。通过查询《明史》《明实录》《雍正河南通志》,发现除洪武、建文、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泰昌8朝外,其余9朝皆有地震的记载。

永乐时期,立朝22年,河南地震发生1次,为永乐二年十一月甲寅(开封府)(《明太祖实录》卷36),是有地震记录中最少的一朝。这个时期地震平均22年发生一次,发生频率很低。

成化时期,立朝23年,河南地震发生7次,具体为:成化元年四月甲申(开封府)(《明宪宗实录》卷16),五年十二月丙辰(汝宁府)(《明宪宗实录》卷74),六年正月丁亥(《明宪宗实录》卷75),九年九月壬子(汝宁府)(《明宪宗实录》卷120),十六年三月丁未(开封府)(《明宪宗实录》卷201),十七年二月甲寅(开封府)(《明宪宗实录》卷212),二十三年四月丙戌(卫辉府)(《明宪宗实录》卷289)。这个时期地震平均3.2年发生一次,发生频率不是很高,两次地震间隔时间较长,并且没有造成大的伤害,多为地动屋摇的情况,如成化十六年三月丁未,“河南郾城、临颍二县地震,有声如雷,屋宇皆摇”[1],所以地震相对较轻。

弘治时期,立朝18年,河南地震发生12次,具体为:弘治四年四月丁未(彰德府)(《明孝宗实录》卷50)、七月壬寅(开封府)(《明孝宗实录》卷53),六年四月甲辰(开封府、卫辉府)(《明孝宗实录》卷74),十一年二月壬申(卫辉府)(《明孝宗实录》卷137)、十二月壬辰(南阳府)(《明孝宗实录》卷145),十三年八月甲辰(汝宁府)(《明孝宗实录》卷165)、九月己巳(开封府)(《明孝宗实录》卷166),十四年正月庚戌(河南府)(《明孝宗实录》卷170)、八月丁卯(汝宁府)(《明孝宗实录》卷178)、九月癸巳(开封府)(《明孝宗实录》卷179),十五年九月丙戌(开封府、彰德府)(《明孝宗实录》卷191),十七年七月癸巳(开封府)(《明孝宗实录》卷214)。这个时期地震平均1.5年发生一次,发生频率大幅提高,出现一年发生3次的情况,如弘治十四年就发生3次,并且出现一次地震波及二府的情况,如弘治六年开封府和卫辉府同时发生地震。一日多次地震的情况也比较常见,如弘治十一年二月壬申,“河南卫辉府地震二次,俱有声”[2]2361;弘治十四年九月癸巳,“河南太康县及陈州地震二次有声,摇动城郭屋宇”[2]3306。所以,这个时期的地震是很严重的。

正德时期,立朝16年,河南地震发生8次,具体为:正德元年十月戊午(汝宁府)(《明武宗实录》卷18),三年八月乙未(河南府)(《明武宗实录》卷41)、十一月甲辰(卫辉府)(《明武宗实录》卷44),七年正月丁未(彰德府)(《明武宗实录》卷83)、十月丙午(怀庆府)(《明武宗实录》卷93),十四年十月壬午(汝宁府、开封府)(《明武宗实录》卷179),十五年八月己丑(开封府、归德府)(《明武宗实录》卷189)、十二月壬辰(彰德府)(《明武宗实录》卷194)。这个时期地震平均2年发生一次,发生频率较之前降低,但较其他时期还是很频繁的,说明这个时期地震依然严重。

嘉靖时期,立朝45年,河南地震发生8次,具体为:嘉靖三年正月丙子(河南府)(《明世宗实录》卷35),四年正月辛巳(开封府)(《明世宗实录》卷47)、八月癸卯(开封府、怀庆府)(《明世宗实录》卷54)、九月壬申(开封府)(《明世宗实录》卷55),三十四年十二月壬寅(《明世宗实录》卷430),三十五年十二月(南阳府)(《雍正河南通志》卷5),三十七年三月甲寅(南阳府)(《明世宗实录》卷457),四十年闰五月丁巳(归德府)(《明世宗实录》卷497)。这个时期地震平均5.6年发生一次,发生频率较之前再次降低,地震主要发生在嘉靖前期和后期,其中嘉靖四年最为频繁,一年之内发生3次,并集中于开封府一地。嘉靖三十四年河南地震与周边地震同时发生,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壬寅,“山西、陕西、河南同时地震,声如雷、鸡犬鸣吠”[3]7429,这次地震具有很强的连片性。

隆庆时期,立朝6年,河南地震发生2次,具体为:隆庆二年三月甲寅(南阳府、开封府、河南府)(《明穆宗实录》卷18)、四月癸未(河南府、怀庆府、南阳府、汝宁府)(《明穆宗实录》卷19)。这个时期地震平均3年发生一次,发生频率不是很高,2次地震发生在同一年,发生地域很广,波及几个府,这样的情况在明代河南是少见的。

万历时期,立朝48年,河南地震发生7次,具体为:万历二年二月乙卯(归德府)(《明神宗实录》卷22),九年十月壬寅(归德府)(《明神宗实录》卷117),十五年三月壬申(开封府、彰德府、卫辉府、怀庆府)(《明神宗实录》卷184),十六年十二月乙未(南阳府)(《明神宗实录》卷206),二十二年二月壬子(开封府、归德府)(《明神宗实录》卷270),三十四年二月十二日(河南府)(《雍正河南通志》卷5),四十二年九月庚午(《明神宗实录》卷524)。这个时期地震平均6.9年发生一次,发生频率比较低,没有出现一年发生两次的情况,但出现一次地震波及几个府的情形,万历十五年三月壬申,“开封府地震三次,所辖一十四州县及彰德、卫辉、怀庆三府俱同日震”[4]。地震造成的影响比较深重,导致饥荒的出现,万历十五年三月三日申时,“地震,有声如雷,城堤皆摧,大饥”[5]170,地震比较严重。

天启时期,立朝7年,河南地震发生3次,具体为:天启二年二月癸酉(汝宁府)(《明熹宗实录》卷19)、三月壬戌(《明熹宗实录》卷20),六年六月丙子(《明熹宗实录》卷72)。这个时期地震平均2.3年发生一次,发生频率较之前频繁。

崇祯时期,立朝17年,河南地震发生2次,具体为:崇祯十一年九月十七日(河南府)(《雍正河南通志》卷5),十三年三月(河南府)(《雍正河南通志》卷5)。这个时期地震平均8.5年发生一次,发生频率比较低。

由上可见,明代河南地震发生50次,平均5.5年发生一次,发生频率不是很高。在时期分布上,明代河南地震按发生次数由多到少排列为:弘治时期(12次)、正德时期(8次)、嘉靖时期(8次)、成化时期(7次)、万历时期(7次)、天启时期(3次)、隆庆时期(2次)、崇祯时期(2次)、永乐时期(1次);按发生频率由高到低排列为:弘治时期(1.5年/次)、正德时期(2年/次)、天启时期(2.3年/次)、隆庆时期(3年/次)、成化时期(3.2年/次)、嘉靖时期(5.6年/次)、万历时期(6.9年/次)、崇祯时期(8.5年/次)、永乐时期(22年/次)。明代河南地震中期最重,后期次之,前期最轻,弘治、正德时期是最严重的两个阶段,永乐、崇祯时期是相对最轻的两个阶段。

二、明代河南地震的空间分布

明代河南“领府八,直隶州一,属州十一,县九十六”[6],通过查询《明史》《明实录》《雍正河南通志》,发现除汝州外,其余八府皆有地震的记载,但各府发生地震的次数不同,体现出地域分布的差异。

明代开封府共发生地震18次,具体为:永乐二年十一月甲寅(《明太祖实录》卷36);成化元年四月甲申(禹州)(《明宪宗实录》卷16),十六年三月丁未(许州郾城县、临颍县)(《明宪宗实录》卷201),十七年二月甲寅(《明宪宗实录》卷212);弘治四年七月壬寅(《明孝宗实录》卷53),六年四月甲辰(《明孝宗实录》卷74),十三年九月己巳(太康县)(《明孝宗实录》卷166),十四年九月癸巳(太康县、陈州)(《明孝宗实录》卷179),十五年九月丙戌(《明孝宗实录》卷191),十七年七月癸巳(禹州、许州)(《明孝宗实录》卷214);正德十四年十月壬午(洧川县、许州)(《明武宗实录》卷179),十五年八月己丑(《明武宗实录》卷189);嘉靖四年正月辛巳(许州长葛县)(《明世宗实录》卷47)、八月癸卯(《明世宗实录》卷54)、九月壬申(祥符县、陈留县)(《明世宗实录》卷55);隆庆二年三月甲寅(许州襄城县)(《明穆宗实录》卷18);万历十五年三月壬申(《明神宗实录》卷184),二十二年二月壬子(通许县、鄢陵县、许州临颍县)(《明神宗实录》卷270)。从时间上看,弘治时期发生次数最多,占整个时期的三分之一,发生频率也最频繁。从州县上看,许州发生次数最多,达6次,为开封府地震的常发区,如嘉靖四年正月辛巳,“河南许州及长葛县皆地震,屋瓦击动”[3]1207。

明代彰德府共发生地震5次,具体为:弘治四年四月丁未(《明孝宗实录》卷50),十五年九月丙戌(《明孝宗实录》卷191);正德七年正月丁未(《明武宗实录》卷83),十五年十二月壬辰(《明武宗实录》卷194);万历十五年三月壬申(《明神宗实录》卷184)。

明代怀庆府共发生地震4次,具体为:正德七年十月丙午(温县)(《明武宗实录》卷93),嘉靖四年八月癸卯(《明世宗实录》卷54),隆庆四月癸未(《明穆宗实录》卷19),万历十五年三月壬申(《明神宗实录》卷184)。

明代卫辉府共发生地震5次,具体为:成化二十三年四月丙戌(《明宪宗实录》卷289);弘治六年四月甲辰(《明孝宗实录》卷74),十一年二月壬辰(《明孝宗实录》卷137);正德三年十一月甲辰(《明武宗实录》卷44);万历十五年三月壬申(《明神宗实录》卷184)。

明代河南府共发生地震8次,具体为:弘治十四年正月庚戌(永宁县、卢氏县、陕州)(《明孝宗实录》卷170);正德三年八月乙未(《明武宗实录》卷41);嘉靖三年正月丙子(洛阳县、偃师县、新安县)(《明世宗实录》卷35);隆庆二年三月甲寅(新安县)(《明穆宗实录》卷18)、四月癸未(《明穆宗实录》卷19);万历三十四年二月十二日(孟津县)(《雍正河南通志》卷5);崇祯十一年九月十七日(洛阳县)(《雍正河南通志》卷5),十三年三月(洛阳县)(《雍正河南通志》卷5)。地震发生的州县有7个,即永宁县、卢氏县、陕州、洛阳县、偃师县、新安县、孟津县,其中洛阳县地震发生的次数居多,震情也比较严重,如崇祯十三年三月,“洛阳地震,从西北起,良久乃止”[5]171。

明代归德府共发生地震5次,具体为:正德十五年八月己丑(睢州考城县)(《明武宗实录》卷189);嘉靖四十年闰五月丁巳(《明世宗实录》卷497);万历二年二月乙卯(永城县)(《明神宗实录》卷22),九年十月壬寅(商丘县)(《明神宗实录》卷117),二十二年二月壬子(睢州)(《明神宗实录》卷270)。

明代南阳府共发生地震6次,具体为:弘治十一年十二月壬辰(邓州新野县)(《明孝宗实录》卷145);嘉靖三十五年十二月(《雍正河南通志》卷5),三十七年三月甲寅(南阳县)(《明世宗实录》卷457);隆庆二年三月甲寅(裕州)(《明穆宗实录》卷18)、四月癸未(《明穆宗实录》卷19);万历十六年十二月乙未(裕州叶县)(《明神宗实录》卷206)。

明代汝宁府共发生地震8次,具体为:成化五年十二月丙辰(《明宪宗实录》卷74),九年九月壬子(光州)(《明宪宗实录》卷120);弘治十三年八月甲辰(光州)(《明孝宗实录》卷165),十四年八月丁卯(光州)(《明孝宗实录》卷178);正德元年十月戊午(确山县)(《明武宗实录》卷18),十四年十月壬午(《明武宗实录》卷179);隆庆二年四月癸未(《明穆宗实录》卷19);天启二年二月癸酉(《明熹宗实录》卷19)。地震集中在光州和确山,而以光州为多。

由上可见,明代河南地震在各个府州县发生次数不同,各府按发生次数由多到少排列为:开封府(18次)、河南府(8次)、汝宁府(8次)、南阳府(6次)、彰德府(5次)、卫辉府(5次)、归德府(5次)、怀庆府(4次)。地震集中在豫中一带,开封府发生次数最多,怀庆府发生次数最少。

三、结语

综上所述,河南地震在时期分布上,明代中期最重,后期次之,前期最轻,弘治、正德两个时期最重,永乐、崇祯两个时期较轻;在空间分布上,开封府最重,河南府、汝宁府、南阳府、彰德府、卫辉府、归德府次之,怀庆府最轻,地震集中在豫中一带。明代河南地震在时空分布上具有不平衡性。

明代河南地震时空分布不平衡性的原因,从时期上看,明代中期时间跨度较长,而且史料记载完善,故而地震记录较多;从地域上看,开封府为明代河南的省府、大府,并且位于华北平原地震带新乡到蚌埠线上,因而发生范围广,发生次数也较多。

明代河南地震时空分布不平衡性对今天有启示意义,尤其是地域分布的特点更具有现实意义。地震易发的河南中部地区,除加固已有建筑物中加固建筑物、增强其抗震性外,还应充分考虑新建设项目的抗震性。这也是明代河南地震时空差异特征给我们提供的历史借鉴。

猜你喜欢
弘治神宗河南
皇帝任性,状元到手
侘寂美学于现代陶艺中的运用——以寄神宗美的作品为例
龙江剧《弘治私勘》
出彩河南
《宪宗实录》成书时间考误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皇帝任性,状元到手
皇帝任性,状元到手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
放歌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