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师语码转换信念研究方法评述

2019-02-20 19:42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语码质性母语

陈 玥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外语系, 浙江 杭州 311231)

在外语教学中,语码转换主要指教学语言中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转换。许多研究者认为在外语课堂中,应尽量减少母语的使用,使学习者能够最大限度地增加与目的语接触的机会,从而通过目的语学习目的语。然而教学实践发现,单一使用目的语在许多课堂中不仅是不现实的,也可能剥夺学习者一个重要的认知工具。因此,近些年的研究不再仅仅探讨是否应该使用母语,而将研究热点放在了教师为什么使用母语(why),以及在什么情况下(when)倾向使用母语等问题。教师在做这类语码决策时,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教师信念(teacher beliefs)。因此,许多研究通过不同方法,从教师信念的角度,试图了解教师语码转换的动因与方式。

一、教师信念的本质

教师信念是研究教学行为与决策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它体现了教师的价值观,对学生、课堂、教材、教育环境、教学过程的态度和假设。它在思想层面上指导教师“应该做什么”“应该是怎样的”和“怎样是更好的”[1]。

通过理论与实践经验的积累,教师逐渐发展出自己的信念,这些信念反过来影响他们接下来的教学实践。因此教师信念的本质具有评价性和发展性。如教师从职前转变为在职,即从“学徒旁观学艺”[2]转变到教学实践时,对于同一个教学理论的信念也可能会有所转变。教师在各类教学情境中对教学理论和实践进行反思,将其逐渐内化为自身的信念,这些信念不仅影响教师的实际教学行为,也对教师专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了解教师信念的评价性与发展性能够帮助研究者更好地分析信念的形成与发展,然而在研究过程中,信念本身的复杂性与内隐性也给研究带来了挑战与不确定性[3]。教师的信念并不一定直观反映在教学行为中,还会受到其他外在情境因素的影响,例如在语码转换研究中,部分教师认为目的语应该主要通过目的语教授,然而在实际课堂中,教师可能会根据学习者的能力水平,适当增加母语的使用量,调整目的语的输入与输出。因此,近些年对于教师信念的研究,在关注教学行为之外,也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对信念的其他维度进行了研究。

二、语码转换信念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探讨教师信念中的语码转换信念。国内现有的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较少,关注语码转换的研究较多针对教学中的语码转换行为,因此本文主要通过回顾国内外近些年相关实证研究,梳理其采用的研究框架与方法,讨论影响教师语码转换信念的多维因素,也从一定程度上为国内开展类似研究提供相应思路。

与宏观社会科学研究一致,在语码转换信念研究中,也长期存在量化与质性研究之争,量化研究通常提取较大范围的样本,例如通过向教师发放由选择题构成的问卷,通过数理统计等手段归纳其一般模式。然而也有一些学者认为,由于教师信念本身的内隐性与复杂性,单依据数理统计结果,并不能详细阐释信念产生的原因和作用机制。因此,质性研究方法,如向教师提出开放性访谈问题,观摩教师课堂实践,对教师教学日志进行内容分析等,在实证研究中也被广泛采用。

(一)语码转化信念的量化研究

近些年针对外语教师信念的量化研究,较多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其中较为广泛借鉴的是Horwitz提出的“Beliefs About Language Learning Inventory”(BALLI)自评信念研究体系[4]。该体系主要通过李克特量表(Likert-scale)对信念自评进行五级划分。学生或者教师根据问卷所给出的关于语言教与学的各项观念,给出从“非常同意”到“非常不同意”的五级评价。Peacock将其引入到职前教师的信念体系研究中[5]。自后,许多量化研究也借鉴该自评信念研究体系,研究不同教师群体的信念。

现有的纵向追踪研究中,运用量化分析手段所得出的结果异同并存。如Mattheoudakis纵向追踪研究了希腊某教师教育课程中的66位职前教师,通过每年发放基于BALLI体系的问卷,纵向比较每一年教师信念的变化,该研究发现教师信念受教师教育课程影响较大,受教学实践影响较小[6]。如教育课程中认为目的语语法教学十分重要,则教师在信念表达和教学实践中此类观点会长期存在,不易受后期外在因素影响。

Busch在美国某二语习得课程项目中也对职前教师开展了类似纵向追踪研究,与Mattheoudakis所得结论不同的是,该研究发现在教师教育课程之外,教学实践经历,如对非母语学生的语言辅导,也会对教师信念发展产生一定影响[7]。教师在实际教学运用目的语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会相应地用母语进行推进与解决,并体现在后期教师信念的自评反馈中。

除了纵向追踪研究之外,部分研究也采用截面研究方式,对比不同职业阶段教师之间的信念异同。例如Peacock在纵向追踪研究基础上,利用截面研究对比了第一年执教的新教师与有多年执教经验的教师,研究证实了不同职业阶段的教师信念有所区别,然而同一位教师在不同职业阶段的信念变化并不显著。Chatouphonexay和Intaraprasert在老挝的教师中运用调查问卷开展了相类似的截面研究,发现问卷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信念陈述,在新教师和有经验的教师中反馈相差较大[8]。

纵向追踪研究和截面研究以对比研究为前提,通过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来诠释现象产生的原因。与此相对,也有一部分研究试图通过静态研究来揭示教师语码转换信念的特征。如Crawford在澳大利亚开展的针对外语教师语码选择的调查研究。研究发现,教师使用学习者母语的范围较广,频率较高,影响因素较多,语码决策可能会受到如学习者和教师的目的语能力,及教师对于二语习得中母语类推等态度的影响[9]。

以量化方法为主导的研究,主要体现了教师对于既定信念的认同度,统计分析教师语码转换决策中的影响因素及显著程度,多运用在了解教师语码转换的宏观现象,及在不同语码转换动因之间进行横向比较研究等方面。

(二)语码转化信念的质性研究

在语码转化信念研究中,相比量化研究,近些年质性研究运用的研究方法较为多样,如课堂观察法、模拟回忆法、访谈法,对教师日志文本的内容分析等。在这些方法中,研究者一般不提供或较少提供既定的信念陈述,而是以建构主义为基础,在数据分析上运用扎根理论,逐渐协助研究对象描绘其语码转换信念,从而弥补了量化研究中,研究对象可能存在的“因对信念不自知,无法对既定题干做出选择”的困境。

Samar和Moradkhani指出虽然许多量化研究描述了语码转换的现象,并给出了相应建议,然而较少实证研究真正探究了教师语码转换决策背后的原因,即倾听教师的心声,深入了解教师信念,因此他们的研究观察了四位伊朗的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并结合课后的模拟回忆访谈,发现教师在课堂中运用语码转换的动因具有多样性,其中研究对象最频繁提及的是,运用语码转换来提升和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10]。

Erkmen在北塞浦路斯某大学,通过访谈、课堂观察和书面反思日志,对九位外语教师的信念与课堂教学行为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教师自我陈述的信念与课堂的教学行为存在不一致。尽管教师普遍认为语码决策会受过往自身语言学习经历影响,在意识到自我陈述信念与实际教学行为不一致时,大部分教师倾向引用教学经历中的实例进行说明,如学习者语言水平与预期不符,或教育环境制度等[11]。

除了比较信念与教学行为,也有不少研究者关注了英语教学中,母语教师与非母语教师之间的信念异同。如Warford和Reeves运用了长时访谈法,研究了美国某大学TESOL(对外英语教学)专业中六位母语职前教师与三位非母语职前教师,结果表明母语职前教师与非母语职前教师在阐述信念时,均出现将教学行为概念化的现象,即倾向于引用二语习得理论术语,如在口语表述中也较多使用“语码转换”等词汇。同时,借鉴人种志研究方法,研究者还发现非母语教师比母语教师更频繁地参考过往自身目的语学习经历,如通过母语建立的目的语语法知识结构,并将其反馈在语码转换信念与教学实践中[12]。

现有的实证研究大部分建立在英语作为目的语的研究背景下,而Kim和Elder则从另外一个角度,即在学习者母语为英语的环境中,探究目的语为其他语种,如韩语和法语等时,教师的语码转换信念。研究通过记录和分析教师的课堂话语与自我陈述的信念,发现教师语码转换信念,还会受到教师与学习者对目的语国家及文化的认知与态度,以及国家间政治、经济等宏观社会条件的影响[13]。

以质性研究方法为主导的研究,主要通过记录教师自主呈现的课堂行为,倾听其描述的信念与实例,归纳其特征,多运用在比较教师自述信念与课堂教学实践之间的一致性,深入了解教师语码决策背后的动因,为描绘教师信念提供更丰富的实例依据。

(三)语码转化信念的混合研究

在教育研究中,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各有其优势与作用,阎光才也指出两者并不一定互相排斥[14],因此,许多针对语码转换信念的实证研究,在前人方法的基础上,将量化与质性相结合,力求通过两种方法的互补,较为全面地解释语码转换信念的特征。

Edstrom将自己同时作为研究者和研究对象,通过课堂录音、教学日志、调查问卷等方式,获取语码转换信念与行为的第一手资料,在量化研究方面,该研究通过统计问卷调查中的固定选项,并对教师使用母语与目的语各自进行计时;在质性研究方面,该研究通过转写课堂录音,编码不同种类和功能的母语,并对学生问卷中的开放性答案和教学日志进行内容分析,进而从研究者自身角度来衡量教学信念与教学实践的统一性,以及在同一主体基础上,揭示教师语码转换的比重、频率、功能、动机等特征[15]。

宋亚南结合了调查问卷和课堂观察法,探究了国内英语课堂中母语使用的教师信念与实际情况。量化研究结果显示教师总体对于母语的态度为中性,然而结合教师个案与课堂观察发现,不同教师对于使用母语进行教学持有的态度各异,且并不完全反映在其教学实践中,教师宣称的信念与教学行为存在不一致[16]。

程晓丽运用了半结构调查问卷和访谈法,研究了国内大学英语教师的语码转换信念,研究发现,尽管许多教师对在目的语课堂中使用母语,依旧持有较为保守甚至负面的评价,大部分教师承认并且接受母语在目的语课堂中的现实地位,尤其在学习者目的语水平尚欠,需要解释目的语语法及较复杂的知识点时。该研究在总结研究数据时,提出在目的语课堂中,应“谨慎”使用母语[17]。

综上所述,结合量化与质性分析方法,一方面能够通过比较两种方法所得数据的异同,在研究范式上增强数据的有效性与可靠性。另一方面也能够针对同一个研究问题提供更加多元的事实证据,增加信念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三、结语与研究启示

近些年国内外研究者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和多维角度,对教师语码转换信念开展了研究,不仅是为教师教学决策提供理论支撑,也是对教学现实的重新审视和对语言习得过程的再认识。教师在课堂实践中语码转换的现象,教师对于母语在目的语学习中作用和地位的态度,以及教师不同职业阶段对教师信念的影响等研究问题,都对教师职业发展和提升教学效能提供了理论和现实意义。

在教师语码转换信念与行为研究中,提升研究方法的多样性,避免单一研究手段的片面性,不仅意味着传统层面上使用多种数据收集方式,更是将传统数据分析方法进行革新。我们通过回顾不同语境下的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实例,列举和探讨语码转换信念研究中常用的数据收集手段、分析方法和研究视角,旨在为后续研究提供一定思路:

(一)加强教师信念研究的多维性

信念本身是复杂且多变的,目前许多实证研究采用既定的信念问卷模型,如“BALLI”等,以观念类的问题为导向——如教授什么知识,培养什么能力,教出什么样的学生,而针对语码转换等实际教学问题的信念研究较少。其次,无论使用问卷调查还是教师访谈,从教师陈述中归纳的信念难免有其局限性,能否切实反映教学效能还有待商榷。因此,研究可以结合学生信念问卷及测试反馈等手段,为语码转换信念的现状和合理性提供支撑。

(二)教师信念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部分实证研究发现,教师信念与实际教学行为之间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信念的复杂本质,受客观环境影响,教学行为不一定反映了教师信念,反之亦然。而差异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影响信念的因素,仅通过问卷调查和分析难以详细探究。因此,部分研究结合了课堂观察和访谈等方法。在数据分析上,可以采用量化与质性相结合的方式,例如在课堂观察中标记可能影响教师语码决策的信号词,同时测算课堂语言中的语码转换率;在访谈或日志内容等文本分析中加入量化分析方法等。

(三)开展不同群体间的比较研究

当前教师信念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为单一群体,即在职教师,而信念的发展本质,意味着在教师职业生涯中信念很难保持一成不变,职业培训、课堂实践可能都会影响教师信念。因此针对不同群体,如职前教师与在职教师、新教师与老教师、本土教师与外籍教师等,开展跨群体信念研究,通过截面或纵向追踪等方法,对其持有的信念进行比较及探讨,从而为提升外语课堂教学效能提供更深入有效的指导。

猜你喜欢
语码质性母语
女性自杀未遂患者自杀动机的质性研究
母语
语码转换探究——以情景喜剧《爱情公寓》为例
论中英微小说语码混用现象
母语
AIDS患者内心真实体验的质性研究
维医治疗涩味黏液质性风湿性关节炎85例
非均质性油藏测井评价新技术及其在南海东部的应用
报章语码转换与城市休闲文化——以杭州为例
论《远大前程》的语言特色及其母语迁移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