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儿童博物馆教育发展现状和对策

2019-02-20 20:52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博物馆儿童教育

王 凡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陕西西安 71062)

自美国布鲁克林博物馆建立以后,儿童博物馆的发展就逐渐步入正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许多儿童博物馆,如美国的波士顿博物馆、布鲁克林博物馆,日本的面包超人儿童博物馆、英国的布莱顿玩具和模型博物馆等,儿童博物馆作为早期教育的一种新形式也是越来越受欢迎,其在早期教育中的价值也逐渐彰显。对儿童的早期潜能开发和早期教育的重视使得我国也逐渐接纳这种教育形式。1996年,我国第一家儿童博物馆在上海正式建立,这标志着儿童博物馆教育这一种理念和形式已然传到了我国,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有两所备案的公益性质的儿童博物馆,一些自主开办的儿童科技馆和探索馆和在中国特殊的国情下分化出现在幼儿园中的博物馆课程。

一、儿童博物馆教育发展情况

儿童博物馆最早出现在西方国家,据资料显示,最早进行概念界定的是美国儿童教育博物馆协会:认为儿童博物馆是专门为儿童设计的地方,以娱乐和探索的方式寻求知识,反映了多种多样的社区属性,创造有趣、互动的学习体验[1]。我国学者金鑫、杨梦萍则认为:儿童博物馆,顾名思义,是以儿童为主要对象,为其提供体验自然、社会、文化和科技的场所,它是一个扩展感官体验,刺激想象力,儿童能自由交换意见的寓教于乐的教育设施[2]。

笔者借鉴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儿童博物馆的定义,认为儿童博物馆是一个以儿童为主要对象、博物意识为主要引导,通过互动式的娱乐和探索方式来获取早期知识和经验的场所,具体形式包括专门的儿童博物馆、成人博物馆开设的儿童展区、具有博物意识的幼儿园博物馆课程等。

(一)国外发展情况

19世纪末,世界上最早的儿童博物馆是1899年在美国纽约市布鲁克林建立的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该博物馆并不是缩小版的成人博物馆,而是按照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建立的以自然科学为主题的儿童博物馆。开启了博物馆以儿童为主体、考虑儿童的兴趣和需求、采用动手操作为主要学习方式的一个新的尝试。布鲁克林博物馆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儿童博物馆,改变了传统的博物馆展览方式,推崇触摸式的逐步展开式学习。

20世纪20年代,一系列不同类型的博物馆相继建立,1913年波士顿儿童博物馆建立,1917年第一家为学校建立的儿童博物馆——底特律公立学校协会儿童博物馆诞生,开创了学校和博物馆合作的新方式。依靠社区资源而建立的印第安纳波利斯儿童博物馆也问世。在这一时期,“做中学”的教育理念较为盛行,操作学习的方式在儿童博物馆中也比较普遍,20世纪60年代,儿童博物馆中出现的一个大的变革是互动式参与取代了动手操作,不再仅仅关注单向的操作,而更加关注双向、互动交流的一种崭新更具有效果的方式,比如加州探索博物馆。到20世纪末,博物馆数量已达400多所、参观人数已超过3000多万,不仅出现在西方国家,儿童博物馆也来到了亚洲,在日本和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都已建立儿童博物馆。

(二)国内发展情况

我国的儿童博物馆和国外相比而言,历史较短、出现较晚且形式较为单一。最早可以追溯到1936年,河南博物院在馆内开辟出儿童科学馆,采购了一些科学仪器,向学龄前儿童和小学生进行科普宣传,而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所儿童博物馆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建立的上海儿童博物馆,此后十年内,并没有出现新的博物馆。2010年,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建立,随后随着多元主体创办博物馆的出现,一些民办博物馆相继诞生,较有名的是上海互动儿童探索馆和豆豆科技馆。这两所都是留学的教育人士回国创建。2013年,中国儿童博物馆研究中心在老牛基金会的资助下在北京师范大学成立,标志着儿童博物馆的发展在中国逐渐正规专业化,并逐渐开始了对儿童博物馆的研究。

近年,儿童博物馆不断在发展和变化中,在中国特殊的国情和社会背景下,逐渐的分化为三种形式。在西安建立的国王的朋友探索馆也已经投入运营,有关儿童博物馆的表现形式也有丰富,儿童博物馆不仅得到了更多专业人士的推崇,也得到了普通大众的接受,越来越多的关于儿童博物馆的实践也在开展中。

二、儿童博物馆教育的独特性

为何要在有博物馆和少年宫、游乐场所的情况下还要开展儿童博物馆呢?儿童博物馆到底拥有什么样的特性,能得到这么多人的喜爱,能在全世界范围中如此盛行?儿童博物馆教育的独特性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相比博物馆,儿童博物馆教育对象单一具体,更有针对性

博物馆在我国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南通博物苑,无论是从刚开始的西方传播还是到后来的独立自主的开办博物馆,其目标都是为了面向成人大众开展博物教育,更多的是为了给大众提供教育和欣赏的机会以及对文物进行保护和研究。而儿童博物馆从设立当初就深刻意识到其对象就是儿童,是为儿童服务的,就是希望能够为儿童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学习场所,就是为儿童提供早期生活经验,从建立之初就彰显着儿童的重要地位。

(二)相比少年宫和游乐场,儿童博物馆教育更注重交互性

少年宫是政府提供给青少年公共教育服务的重要形式和场所,在少年宫中青少年们可以与朋友交往,学习人文、科学、艺术等学科,培养兴趣爱好和特长。游乐场通常是指可以让儿童乃至成人自由玩耍娱乐的地方,在玩耍过程中亦可发展身体协作能力和强身健体,有商业的、有免费的等等。儿童博物馆和以上两种形式相比,更具有交互性,在博物馆中通过触摸、参与、回应等等交互方式,去切身参与进去,不再是简单的观看,也不是单纯的娱乐玩耍,而是在交互的过程中获取知识与经验、在参观中凸显主体地位,在过程中强调自身感受和态度获得。

(三)儿童博物馆更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

儿童有着与成人不一样的身心发展特点,这种独特的身心特点要求儿童博物馆应该提供适应这种身心特点的展览方式。正是因为儿童具有好动、好奇、好游戏的心理特点,因此儿童博物馆提供给儿童很多操作器材、以儿童感兴趣的方式来展示经验,儿童喜欢合群、喜欢成功,因此儿童博物馆会注重儿童成功经验的获得、注重儿童与他人合作来获取经验的过程和途径。儿童博物馆是在专业的儿童心理学等相关理论的指导下、由专业设计公司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及开发设计建设的,相比其他形式的馆所,更加符合儿童独特的身心特点。

(四)儿童博物馆集教育性、娱乐性、互动性和探索性于一身

儿童博物馆是集教育性、娱乐性、互动性、探索性于一身的博物馆。教育性是指儿童博物馆依旧具有博物馆所具有的教育性功能,儿童博物馆依旧是一个可以提供儿童很多经验和知识,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益补充。娱乐性是指儿童博物馆展览的方式极具娱乐性,采用娱乐的方式让儿童在娱乐中学习、在快乐中得到经验,和娱乐场所相比,儿童博物馆的娱乐性强调有目的、有所收获的玩。互动性是指儿童博物馆注重儿童与博物馆展览之间的交往方式,这种互动式的交往,会减少儿童的无聊感、孤独感,儿童希望能够得到互动,通过互动,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早期经验知识如果是儿童经过自己的探索获取的,儿童对于这种知识就会印象深刻,达到了动手操作学习的目的。

三、我国儿童博物馆教育形式

儿童博物馆在我国的发展已经近30年,从河南博物院开辟儿童展区开始,最早的博物馆儿童教育距今已有近100年的时间了,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已经注意到博物馆对儿童发展的特殊意义。博物馆教育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独具特色的教育形式,不仅是对高中生小学生发挥作用,对学龄前儿童也作用显著,儿童博物馆教育根据我国实际的国情而异化为三种形式:在博物馆里开设儿童展区、自主创办的儿童博物馆以及幼儿园中的儿童博物馆课程。

(一)博物馆里开设儿童展区

博物馆里开设儿童展区是目前博物馆开展儿童教育最为广泛的一种方式。最早是1936年河南博物院开辟儿童科学馆,采购科学仪器,向学龄前儿童和小学生进行科普宣传。到近代,几乎很多博物馆都有开设儿童展区,比如:2009年,深圳博物馆的儿童博物馆开馆,也有很多博物馆与中小学开展合作,为他们提供免费的参观与展览等。博物馆逐渐开始将服务对象延伸到儿童,作为公共教育服务机构,这一转变彰显了公共服务机构对于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视程度。

在为儿童提供博物馆服务这一方面,南通博物苑起到了引领带头作用。南通博物苑自创办之日起就一直秉持着创办人张謇的理念:“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名”[3],陆续开展了许多儿童项目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2014年的时候推出了“阳光少年”的活动,该活动包括两个子活动:“陶瓷约会吧”和“新春纳福——传统油画”,该活动的目的在于提高儿童的动手操作能力,普及中国的传统文化知识。此外还举办了“小小讲解员”的培训活动,注重培养孩子们的综合素质,在培训中,涉及博物馆知识、礼仪知识、发声练习以及形体练习。这些训练有效补充了学校教育的不足,反响也很不错。

南通博物苑作为一所园馆合一的综合性博物馆,充分发挥了收藏、研究和展示方面的优势,为未成年人提供良好的展馆服务,该馆开设的项目注重儿童的动手操作的热情、促进儿童的综合素质的提升,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环境的创设上下功夫,开放展馆给特殊儿童。南通博物苑作为社会教育服务机构,在发展过程中一直秉持服务意识,为成人和儿童提供博物馆的教育,随着时代的变化,及时更新馆所展览理念展览方式,换位思考,采用儿童理解的方式和语言进行介绍、注重展览细节。

(二)自主创办的儿童博物馆

目前,我国备案的儿童博物馆只有两所分别是:上海儿童博物馆和中国妇女儿童馆。除了这两所之外,还有许多热爱教育人士学习西方理念而自己创办的儿童博物馆,如张旎创立的豆豆科技馆,国王的朋友集团创建的国际儿童探索馆等等,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社会对于儿童的重视,儿童博物馆在我国开始了流行,儿童博物馆所持有的早期教育的理念也逐渐深入人心,那些对儿童终身有益的能力的培养也逐渐受到大众重视。

1.上海儿童博物馆:一座试图影响孩子一生的博物馆

上海博物馆是全国首座面向3-10岁儿童的专业博物馆,一直秉持宋庆龄女士“缔造未来”和“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儿童”的理念,坚持办好儿童博物馆教育,在承担儿童博物馆的基本职责的同时,遵从着宋庆龄的儿童教育理念,为儿童提供一个放松娱乐休闲的好去处。

该馆主要是以展览和活动为主要形式。常设展览是该馆的主要表现形式,以“骨碌带你去旅行”为线索,向儿童展示海洋、太空、城市、自然。其中“旅行@家”展区以上海友好城市为参观主题,渗透了通讯交流、多元文化、身边科学、社区意识等概念,鼓励儿童体验不同的地域文化,参与各种小游戏和各类社会角色的扮演,适合学龄前儿童。常态活动为三大主题:“动手做小课堂”、“科学小讲堂”和挖掘体验活动。活动内容种类多样、丰富多彩,给儿童们带来丰富多样的活动体验。该馆展区形式多样、动静结合,鼓励儿童参与互动、同时注重亲子活动,注重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和谐交往,并且根据节假日、双休日开展不同的项目,因地制宜且因时制宜的传播多元文化、科学思想以及促进亲子关系的质量提升。

2.豆豆家科技馆:国内首家针对0-8岁儿童设计的儿童科技馆

豆豆家科技馆是张旎女士创建,是我国首家教育人士自主创办的儿童博物馆,于2010年正式开放,豆豆家科技馆基于美国成熟的早期教育理念,每一个展区都有着极其丰富的教育目的。目前共有八个展区:魔豆传奇、绿色超市、建筑工地、汽车爱好者、水世界、科学实验厅、学步宝贝、艺术殿堂,各展区基于不同的教育目标来设计,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的生长需要而提供活动,让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都能有所收获。

在豆豆家儿童可以提高交往沟通能力、认知水平、大肌肉小肌肉发展水平、了解传统各国文化,科学素养、感知能力、动手能力、思考能力等终生受益的能力,此外豆豆家注重玩耍对儿童的意义,强调通过动手操作获得经验,鼓励良好亲子关系的形成。豆豆家科技馆作为我国首座儿童博物馆,是一所为了我国儿童能够享受到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而创立的儿童馆,是私人创办儿童博物馆形式的一个优秀案例,到目前为止,豆豆家科技馆的发展已经步入正轨,受到了很多家长和儿童的喜爱。

(三)幼儿园开设的儿童博物馆课程

儿童博物馆课程具体是指在幼儿园中实行的具有博物意识的课程,是新形势下幼儿园课程的一种新的有效尝试。儿童博物馆课程是以儿童在活动过程中的兴趣和经验的连续性为线索生成的课程,其课程发展的结构隐含丰富的教育价值,促进儿童学习品质的发展[4]。

铁皮盒博物馆是江苏无锡市港下中心幼儿园将博物意识与儿童课程结合的一个成功体现,是幼儿园作为主体进行的一个有益尝试。该幼儿园选择展示的主题是源于儿童的一日生活,博物馆课程的设计是按照确定主题、收集材料、活动发现、探究互动的过程来进行的。

教师们在一日生活中发现儿童对铁皮盒感兴趣,并启发性的给儿童提出了一些问题,引导性的让儿童通过自身实践来解决问题,在结束后,发现儿童依旧对铁皮盒有很大的兴趣,因此老师布置了在自己家中搜集铁皮盒的任务,随着铁皮盒的增多,老师针对“铁皮盒真好玩”的主题开展了铁皮盒玩法大创造,对各种各样的铁皮盒进行分类整理,在完成这一系列活动后,老师带领着儿童参观了其他班级的贝壳博物馆等之后,让儿童通过参观提出铁皮盒博物馆的展示方法,并尝试进行分类摆放,在铁皮盒博物馆建立之后,老师还针对博物馆开展了“我是讲解员”的介绍活动,让儿童介绍自己的铁皮盒的故事。

该幼儿园开展的铁皮盒博物馆课程来自儿童的实际生活,但是高于生活,在生活中进行创造,活动中有语言领域的故事叙述、科学领域的数学类属概念、如何判断是否是铁皮盒、艺术领域的表现与创造、健康领域的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在铁皮盒博物馆建立的过程中,促进了儿童的五大领域的均衡发展,根据儿童的兴趣开展活动,践行儿童是课程主体的教学意识,是博物意识与幼儿园课程结合的一个良好的示范。

四、儿童博物馆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一)儿童博物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展馆设计经验不足,缺乏系统的儿童心理学理论指导

目前,进行儿童博物馆教育的各个馆所都面临着设计经验不足,缺乏系统的儿童心理学理论指导的问题。儿童博物馆的对象是0-8岁的儿童,相比成人来说,有着不同于成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为了使得儿童博物馆更能吸引儿童的兴趣,更能够彰显出和其他机构的独特性,在建立之初,儿童博物馆就应该要有系统的儿童心理学、儿童认知行为学的相关知识来指导建设。

由于儿童博物馆的设计人员缺乏系统的儿童心理学理论知识的指导,使得儿童博物馆在展馆设计上还是以成人喜闻乐见的方式为主,忽视了作为主体的儿童适合的展览参观方式。由于儿童博物馆目前还没有形成主流,儿童大多是和家长参观为成人设计的儿童博物馆,儿童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博物馆的展览并不能吸引儿童的足够兴趣,得不到儿童的喜爱,达不到预先的目标。

2.展览内容长时间不变,展览方式枯燥,展示空间单一

儿童的记忆具有习惯化的特点,一旦一个事物长期保持不变,儿童会对这个事物逐渐失去兴趣,不想再参与。在博物馆中为儿童开辟的展区,由于人力物力的匮乏或者其他的原因,会有相当长一段时间不能及时更换展览内容,导致很多家长和儿童都是一次性展览,而私人创办的儿童博物馆虽然内设项目活动较多,但是基本也是自建立之初就保持的同样的展馆安排,不经常进行增删,一段之间后,也会导致儿童的兴趣减弱,兴趣的缺乏很难保证儿童能够在博物馆教育中受益。

目前,展览的方式都沿用传统的展示方式,无法近距离触摸,动手操作。儿童和成人相比,对于枯燥的内容的接受程度没有那么高,单一枯燥的展览方式对于儿童来说,是没有太大吸引力的。国内各式各样的博物馆不约而同选择的展示空间都是单一地、固定地、按照一定顺序的方式。这种展示空间的优势虽然在于单位面积内使用率较高、人力物力相对较为节约。但是对于儿童来说,这种浅尝辄止式的参观,对展品得不到更深入的了解,不仅损害儿童对于博物馆的好奇心,也会影响儿童的专注力发展。

3.政策扶持不够,资金缺乏,社会接纳度不高

我国儿童博物馆的发展面临着诸多的挑战,最主要的就是政策上支持不到位,投入资金缺乏,社会上对儿童博物馆的接纳度不高。自中国儿童妇女博物馆后,具有公益性质的儿童博物馆就很少见,更多为儿童提供服务的是科技馆、探索馆之类。2004年初,广州市第二少年宫准备筹建一家儿童博物馆,但4年后,最终因“二次报批未获得市发改委批复”而流产[5]。此外,私人创办的博物馆由于创办资金的巨额,为了回笼资金并维持博物馆的开办,不得已收取门票费用,但是对于普通的家庭来说,增大了压力,频繁的参观是不切实际的,在一定程度上阻挡了一部分家庭的进入。由于社会大众对于儿童博物馆的看法褒贬不一,也有很多人对博物馆不是很了解,再加上有太多的科技馆和自然馆的存在,导致社会对于博物馆的作用不是很了解,轻视儿童博物馆的存在,从而导致儿童博物馆的发展之路步步艰难。

(二)儿童博物馆教育过程中的对策分析

1.专业理论知识指导,专业公司承建

儿童博物馆的主体是儿童,是不同于成人的具有独特特性的儿童,儿童的心理发展和成人的不同,有着自身的独特性,要用儿童听得懂的语言来设计儿童博物馆。在儿童博物馆的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必须要有懂得相关儿童心理理论的专业人士参与其中,熟悉儿童的心理才能设计出儿童真正喜爱的场馆,了解儿童的行为理论知识才能设计出儿童喜欢的展览活动。因此,在儿童博物馆建设和实施教育过程中,需要各方面的专业人才共同协作,发挥作用。而专业公司承建的目的在于希望能够为儿童博物馆提供专业的设备材料和建设物理环境,只有专业的承建公司才能在了解儿童心理特点和行为特点的基础上,为儿童提供最优异最适合儿童特点的博物馆。

2.展示内容常变化,展览方式多元化,展示空间高效化。

能够做到展示内容经常变化,展览项目经常更改,展示空间高效,每次都让儿童耳目一新是很难的事。由于儿童的记忆具有习惯化的特点,固定不变的事物对儿童来说很快没有吸引力,为了能够持续吸引儿童,让儿童的兴趣集中到儿童博物馆上,儿童博物馆需要从自身做出改变来迎合这种特点。展示的内容要经常改变,尽量不要长时间的保持展览内容的一致。如果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的原因导致无法经常性的改变内容,那就争取以多样的展览方式来去展示同一内容,简单来说就是展览内容的参与方式可以经常改变,让儿童每次去博物馆都能有新的动手操作方式,减少习惯化带来的记忆默认。除此之外,在展览空间上也可以多进行变化,提高展示空间的高效利用,注重生动的现场空间和多样的媒体空间的使用来吸引儿童的兴趣。

3.加大政策扶持,投入资金渠道多元化,做好社会宣传

我国对于博物馆名字的界定导致许多私人创办的儿童博物馆并不能以博物馆命名,因此大多数都是以探索馆来命名,在命名上,就很容易让社会大众忽视儿童博物馆具有的独特作用,国家及省市区应该给予私人创办的儿童博物馆更多的政策支持,在一些情况下也可以与相关馆所进行合作,更好地提供公共教育服务。儿童博物馆教育面临着资金匮乏的问题,为了解决该问题,可以采取多元的资金渠道:可以和个别企业合作,获取赞助;与公益组织合作,获取良好社会形象;与高校相关专业进行实践基地的共建;吸引更多的志愿者参与服务;也可以拥有更多的商业伙伴,达到互惠互利等。为了改变社会大众对儿童博物馆的看法,加深大众对儿童博物馆的了解程度,应该要做好社会宣传,向大众宣传儿童博物馆和其他馆所的不同以及儿童博物馆带给儿童的独特的作用,加强与幼儿园和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提高在幼儿园和家长心目中的地位。

猜你喜欢
博物馆儿童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博物馆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露天博物馆
博物馆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