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与创新背景下高校文化育人机制研究

2019-02-22 10:21冉聪聪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格物匠人君子

冉聪聪

(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 广东·广州 510900)

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加注重以文化育人。这一重要指示,为我国思政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工作者应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精髓,并将创新思想融入其中,从而使校园文化环境逐步优化,学生的思想品格得到正面塑造。

一、文化传承与创新

(一)思想道德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思想道德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育人的基础。文化来源于古代先民的生产、生活及思想,可被视为长期合作劳动过程中的产物。而思想道德是集体社会的共性认知,作出符合这一认知的行动,才可与集体合作相对接。例如,在当代社会中,行握手礼通常被视为礼貌行为。在生活或工作中应用这一认知,有助于使用者与社会标准相对接。

我国传统文化中,思想道德的最高境界是“君子”。在先秦时期君子是封建国君的称谓。受到“周礼”的约束,“君子”需要具备优秀的道德情操与行为规范。而儒学等先秦学派,将教导“君子”视为自身责任,并要求封建国君学习“周礼”。在长期的教育工作中,成为符合“周礼”标准的“君子”逐渐成为儒学的主要诉求。这一诉求在日后的发展中,被延伸至各教育领域。“有教无类”等教育观念,更是为贫民可通过教育获得“君子”品格的推测,提供了理论依据。“君子”逐渐成为评定他人道德水准的主要依据。

在新时期,“君子”文化应得到进一步创新。传统“君子”文化来源于封建礼教,其所蕴含的忠君、排外、尊儒等思想,已不适应当代社会。有鉴于此,创新“君子”文化,应秉承“取其精髓,去其糟泊”的基本原则,将传统“君子”概念中的理性、节制以及人文精神,与平等、博爱等价值观念融为一体。

(二)知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知识即是对文化的提炼,也是推进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文化则是对具体事物的抽象概括。例如,在取得劳动成果后开展庆祝活动,符合人类的天性与社会需求。但将其作为固定节日,并赋予文化或宗教寓意则应被视为文化现象。这一现象来源于知识积累对现实要素的抽象重组,因此知识可被视为推进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知识可凝聚文化共识,对这一共识进行再思考,可获得文化创新。

“格物”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最高知识。在《大学》中,“格物”被视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条件。“格物”一词起源于先秦,意指探究事物的本质,并掌握维系宇宙运行的“道”。但格物的方法及具体含义,在秦末汉初的一系列战争中逐渐失传。鉴于“格物”在儒学理论中的重要地位,传统知识分子通常会将“格物”作为毕生追求,而心学与理学所争论的焦点问题,也集中在“格物”的方式中。

“格物”来源于3500年前的宗教社会,其本意或不完全体现人文精神。同时“格物”并未在我国形成理论体系,以此“格物”缺乏具体概念。有鉴于此,当代社会应将标准化融入到“格物”的创新中,并重点突出古人的探索精神。标准化是当代生产体系的基础程序,通过统一各类标准,各生产环节的配合效率将得到提升,创新技术也可在原有生产平台中发挥出最大效益。

(三)审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审美是认知体系的一部分,其来源人类对于均衡的先天喜好,以及文化对美的诠释。当代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类对于均衡的五官、完美的图形配置具有更强烈的偏好。通过深入探究可发现,均衡通常被视为美的基础条件。同时美也会受到文化影响,例如,先秦时期对于人体美的理解可被概括为高、白,而受到游牧民族文化的影响,丰润则成为隋唐时期的审美标准。

我国传统审美文化的最大特征,可以概括为朦胧、自然。这部分审美观念均来自于道家学说。在魏晋时期,我国的宗教理论匮乏,玄学逐渐成为弥补宗教理论的文化形式。由于玄学应用场景与艺术展示具有紧密的关联性,因此玄学逐渐融入艺术创作。通常认为,玄学是道家学说的雏形,该学说将秦汉时期的萨满教、巫术、阴阳学等早期宗教理论化。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道法自然”逐渐成为该理论的精神内核。而宋代后,儒教学者所倡导的“耕读文化”与“道法自然”高度重叠。这一认知在艺术领域得到发展后,逐渐形成具备抽象派特征的艺术表现形式。以隐晦笔法勾勒出的山水画,成为古代文人寻求精神解脱的表达途径。

传统审美文化过于强调自然。这一特征与当代居民的生活方式存在巨大差异。首先我国大学设立在城市地区,普遍远离自然景观。其次当代社会的生活节奏极快,隐晦的表达方式无法满足民众对于答案的迫切渴求。有鉴于此,在创新审美文化的过程中,应积极保留传统文化对于自然与精神的追求,并借助现代技术参与艺术创作。

(四)“匠人”精神的传承与创新

当代“匠人”精神起源于日本,但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从未缺乏与“匠人精神”相关的典故。例如,在《庄子·达生》中曾有关于木匠梓庆的记载。这部分内容充分体现出古代先民对于本职工作的敬意与委身。但在浮躁的当代社会中,投机、炒房可获得的回报更高,“匠人”精神逐渐淡漠。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匠人”精神,更加强调牺牲、奉献,而缺乏探究精神。这与我国的哲学思想具有紧密的关联性。我国的哲学体系与希腊哲学具有本质区别,其中希腊哲学更加强调逻辑堆砌,即说得通。这一思维方式在《形而上学》后的著作中,表现的更为明显。而我国哲学通常是在现象中提炼出的经验科学,即符合客观规律。但探究与创新均源于思维辩证,通过首先在思维空间构建模型,才可使实物创新得到发展。受到哲学观念的影响,我国的技术创新始终未能脱离自然物质。同时在中古时代,考据学逐渐在学术界占据主导地位,“尊古”也成为制约探究精神的主要因素。

当代学生在继承“匠人”精神的过程中,应摆脱勤奋可弥补一切的可怕思想,并将自身优势与现有资源相结合,制定更为符合客观规律的探究规划,从而使“匠人”精神与创新教育相融合。综合分析,“匠人”精神始终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但该精神过于强调外在努力而轻视了天性禀赋。在创新中,当代教育工作者,应将探究精神融入其中。

二、依托文化传承与创新构建高校文化育人机制

(一)依托思想道德文化构建育人机制

创新后的思想道德文化,可被形容为具备“君子”观念。依托这一文化观念开展德育教育,可提升高校的教育质量。先进的教育理念认为,文化环境、课堂教学、家庭教育是教育学生价值观的主要途径。其中文化环境对于高校学生的影响最大。借鉴这理念,高校可打造出蕴含君子品格的校园文化,从而使文化育人落到实处。首先,高校应明确自身的文化定位。例如,高校可将谦逊、善学作为校训,并以此设置文化环境。谦逊、善学是人性中最为基础的良善,其既符合古典君子品格,也与当代普世价值具有紧密的关联性。以此作为文化定位,会为学生的品格塑造带来正面影响。

其次,高校应依据该校训,制定出针对教师的品格评价机制。例如,在职称评定、年终总结等工作环节中,高校可将谦逊、善学,作为评价工作与人品的重要标准,从而使教师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均能体现出本校的文化特质。同时在评定教师品格的过程中,高校可借鉴民主生活会这一形式,深入剖析各位教师的品格问题,从而使品格评估更加公正、客观。教师是知识输出与文化输出的关键环节,通过塑造教师品格,可是校园文化与育人机制有效对接。再有,针对当下的文化传播途径,高校也应打造出符合学生需求,并可充分体验正面文化的宣传平台。

(二)以知识文化为基础夯实学科知识

以“格物”为基础创新知识文化,可使勤奋与探究精神完美融合,高校的育人环境也将得到改变。考试在我国传统教学体系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受此影响,教师与学生将背诵关键知识点作为提高学习效率的主要手段,探究精神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在改进的过程中,高校可依托传统文化对于“格物”的追求,引导学生理解探究真理的正确含义。例如,高校可在校园内举办不同专业的辩论会。在辩论会中,教师可将本专业的前沿课题,作为辩论题目。通过这一设计,可帮助学生掌握到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同时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可充分表达自身的主观思考,探究方向可在这一过程中更加明确。

再有,在辩论会结束后,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在辩论会所阐述的创新观念,进行深度剖析。通过引入小组学习的方式,辩论会中的对手将成为科研探究伙伴,学生之间的创意也可相互补充,从而形成可行性方案。最后,针对可行性较强的方案,高校应给予充分肯定,并提供科研设备。通过学校的支持,学生的自信心将得到提升。同时借助高校的宣传,具备探究意识的学生将得到充分鼓励,校园文化环境可逐步优化。在这样的校园环境中,学生的探究意识必然会大幅提高。综合分析,文化育人强调文化环境可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通过鼓励知识文化中的探究精神,校园环境将发生改变,学生的探究意识也将逐步提升。

(三)借助古典审美完善高校流行文化

古典审美文化崇尚自然,与工业化时代的艺术创作具有本质差异。参考传统审美文化的主要特征,高校可逐步优化校园内的流行文化,从而使学生的审美视角得到转变。例如,高校可定期举办传统文化艺术展。在此类展出中,具备绘画才能的学生,可展示所创作的古典艺术画作。具备音乐才能的学生,可为老师与同学表演传统音乐。通过此类活动,校园的艺术文化氛围将发生改变,传统文化将对学生带来深刻影响。

学校可定期举办围棋、书法、地方戏曲等类别的学习班。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书法、围棋等造诣,将得到快速提升。同时学校可组织学生在社会比赛或表演活动中展示自身才能。通过类似的设计,高校开展的文化教学将与社会活动相对接,学生的才能与兴趣爱好可得到充分展示。再有,高校可邀请艺术大师或民间艺术家,在校园内举办艺术演讲或表演。学生可就所关心的问题向演讲老师提出请教,通过有效互动,启发学生的艺术灵感。邀请校外专家举办演讲活动,是吸引学生关注度的重要手段。通过这样的方式,传统审美文化将成为校园内的舆论热点,并成为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社会中的糟粕文化,将被屏蔽在校园之外。

(四)透过“匠人”精神强化学习意志

“匠人”精神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传统 “匠人”精神对于探究意识的关注度严重不足。通过文化传承与创新,当代的匠人精神应具备专注及探究这两项文化特质。塑造具备匠人精神的校园文化,需要较长的准备周期,因此高校不应将临时活动作为传承匠人精神的载体,而应构建出适合长期发展的学生团体或教学机构。首先,高校可针对特色专业,设立具备匠人精神内涵的学生社团,在社团中具备探究精神与专注度的学生,将成为社团骨干。之后,高校可在合作企业中为该社团寻找练习项目,从而将项目教学法引入该社团。

结 语

在推进文化育人的工作中,高校首先应借助思想道德文化,树立正确的校园文化环境,从而为学生构建出更为优质的学习氛围。其次,高校应以知识文化为根基,将传统文化中的“格物”,转变为学习精神。再有,高校可透过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塑造校园主流文化。最后,高校应通过“匠人”精神,启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猜你喜欢
格物匠人君子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从道德“格物”到政治“格物”——荀子“义”论的新进展
王申勇:“格物”的精神与“动情”的演绎
人格物在民法上的保护探析
君子无所争
心学视阈下王阳明格物论探微
——兼与朱子之比较
青年匠人
旗袍匠人:坚守与传承
汽车匠人
有君子之道四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