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成:一句话 一辈子

2019-02-23 08:57岁正阳
中国信用 2019年2期
关键词:战友

◎文/本刊记者 岁正阳

一句话,一辈子。李元成为坚守一句承诺,侍奉牺牲战友的父母双亲39年从不间断,被誉为“没有血缘的骨肉亲情”。“战友为国尽忠,我替战友尽孝。”李元成用一个军人的血性和忠诚告诉人们,什么叫一诺千金。

——题记

李元成帮老人采摘李子

12月的冬雨顺着屋檐滑下,轻轻敲打着下面的砖石,轻柔的雨滴落在玻璃上,晕开出一小块儿云彩。桂花树上,一簇一簇沾满冬雨的花朵压弯树枝,有几朵还是一半微开一半羞。

“炒肉莫把它炒咸了,很淡的,炒咸了,婆婆怕咸。”

这天是周末,一大早,李元成就和妻子从城里赶回家,看望八十多岁的“老母亲”刘克英。

三十九年前,刘克英的儿子傅先根和战友李元成在“猫耳洞”里有一个约定:“如果我们哪个死了,活着的那个就代为照看对方的父母。”

青年时期的约定裹挟着义气与热血,在枪林弹雨的时光中,让彼时的两兄弟认定对方是“一生一起走”的哥们儿。但万万没想到的是,没过多久,这句承诺便成了真:傅先根在一次战斗中英勇牺牲。从此,李元成担负起照顾战友父母的重任。他用三十九年的坚守,兑现了与战友的生死承诺:他们不是血缘的关系,却超越了亲生的联结,这殷殷情义,依依目光,谱就了一曲动人心魄的诚信之歌。

与战友的“生死约定”战友尽忠 我替他尽孝

20世纪70年代,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茅坪镇日月坪村青年李元成和建东村青年傅先根戴上大红花,在锣鼓声和家乡人的祝福声中登上开往西南的列车,来到贵州某部守卫祖国的边疆。

“碧河风静物华殊,翠岭雾轻春草苏。”多彩贵州的风光美不胜收,经年累月间,让年轻的战士们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素不相识的李元成和傅先根被分到同一连队,李元成是通讯兵,傅先根当上连队卫生员。虽然忙碌,但同在一个军营,吃饭、休息常聚到一块儿,在一起谈家乡、谈生活、谈理想,日子久了,成为了军营中最“铁”的战友。

1978年下半年,中越边境形势骤然紧张。李元成突然接到军部命令,需立即赶赴前线执行通讯任务,与李元成同时接到任务的傅先根被安排到作战后勤保障部队,随时待命。后勤保障部队相对比较安全,李元成将自己在部队用过的物品全部寄存到傅先根处,托他帮忙带回老家。

出征前一晚,两兄弟心中五味陈杂,但都心有灵犀地找到对方。两人促膝长谈,聊到深夜也不愿散去,两人约定:“如果我们哪个先走了,活着的那个就代为照看对方的父母。”第二天,李元成与战友们挥泪道别,随部队奔赴云南河口。到达驻地后,李元成给傅先根写了一封信,告诉自己的通讯地址和前线的一些情况。不久,李元成收到了傅先根的回信,得知傅先根很快就要随大部队开赴前线,李元成看后高兴万分,正在盘算着两人重逢的日子。

在期待、欣喜、激动的心情下,李元成写下了回信,但还没来得及寄出,他就接到了部队的公函:“傅先根因公殉职。”得知这个噩耗,李元成怎么也不敢相信,临走时还是活蹦乱跳、与自己情同手足的战友,怎么说走就走了呢?李元成悲痛万分。他没有想到,自己与傅先根的“约定”竟成了最后的诀别。

30载默默践诺绝不让战友双亲过苦日子

傅先根是家中的长子,又是高中毕业后当兵的,家人对他寄予厚望。这一消息犹如晴天霹雳,给了傅先根的父亲傅承信、母亲刘克英重重一击。

李元成在前线得知这一情况,写信安慰他们:“傅爸,刘妈,得知先根不幸去世的消息,我跟你们一样,不知流过多少泪水。但他是一位优秀的军人,在他短暂的一生中,没有辜负你们对他的抚养和教育。先根走了,他还没有来得及孝敬你们,这个责任今后就由我来完成。”

随后,李元成又多次写信给傅先根的弟弟傅先强,安抚悲痛中的战友家人和亲属。1980年李元成从部队转业后,他没有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步行10多公里山路,去探望傅承信和刘克英。

这一路,他步履艰难,脚下的鞋如同灌了千斤沙,但脑海中想的全是和战友傅先根相伴的时光。

“先根不幸牺牲了,人死不能复生,你们不要太难过,保重身体要紧。我同他是战友,从今天起我就是您们的儿子,您们有什么难处只管找我!”面对两位老人,李元成立下铮铮誓言。

回来之后,李元成被安排到茅坪镇文昌阁电站工作一段时间后,就调任茅坪镇电力公司副经理。很巧的是,李元成和傅先根的弟弟傅先强,又成了一个单位的同事。

第二年元旦,李元成和熊祖贵喜接连理。领取结婚证后,第一件事便是把妻子带到战友父母的家,让儿媳妇见公婆。妻子通情达理,不但没有反对他照顾二老,而且对他的这种做法表示理解和支持。两人商定:“无论家里多么困难,都不让两位老人过苦日子。”

李元成是个细心的人。他知道傅爸喜欢喝点酒,刘妈喜欢吃点甜食,每次去看望老人,总少不了瓶装酒和副食点心。每次看到傅爸和刘妈紧缩的眉头舒展了一些,他的心里就像把揉碎的纸铺开了一样,好受了点。

头几年,李元成手头不宽裕,但如要两位老人过生日,他除了买些烟酒之类的东西外,都要给老人买一套新衣服。过春节时,他还要按照农村的风俗,把海带、粉条、烟和鞭炮等年货送上山,让两位老人不用操心。

“骨肉亲情”超越血缘老人眼里他比亲生的还要好

在李元成和妻子的悉心照料下,两位老人渐渐振作起来,生活中又有了笑脸。然而好景不长,灾难再一次降临到他们身上。

1996年8月的一天,小儿子傅先强在茅坪镇进行外线施工时,由于带电作业,不慎从电线杆上摔了下来,头部撞到石头上,在送往医院抢救的途中不幸死亡。刘克英老人得知这个消息,当场晕倒在菜园里。傅承信老人因悲伤过度,捂着肚子直喊“肠子断了”,送往医院治疗。

李元成将刘克英老人背回家,到家后,他用温水给刘妈敷面,老人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才慢慢苏醒过来。“两个儿子都死了,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啊。”刘克英醒来后寻死觅活,产生了轻生念头。“先强走了,不是还有我吗?”李元成轻声地对母亲说。刘克英死死抱住李元成,生怕这个儿子飞走了。这一幕,李元成终生难忘。

从那以后,李元成无论身在何处,一年中有三个重要节日,他是一定要亲自到场的。那就是农历正月二十三刘克英老人的生日,五月十三傅承信老人的生日,还有就是春节。这么多年,李元成已经养成了一种习惯。

2007年,刘克英老人患胆结石两次住进医院,李元成的妻子给老人做饭、洗衣、端茶,关怀得无微不至,两次住院整整一个月,熊祖贵忙前忙后一直陪伴在老人身边。刘克英逢人就夸李元成和熊祖贵,说他们比自己亲生的还要好。

有人问李元成,这三十多年你为战友的父母家贴补了多少钱物,他笑着说:“没有计算过,都是应该的。”倒是一旁的刘克英老人急了,忙“数落”起儿子的健忘:“元成,你怎么都忘了呢?光是这几年你和祖贵送来的钱物,每年都在千元以上。”李元成一再强调,自己给两位老人经济上的帮助微不足道,更多地是精神上的鼓励,让他们有活下去的勇气。

2008年,李元成陪老人过生日,刘婆婆试穿李元成给她买的新衣服。

令人难以置信地是,李元成三十余年赡养战友父母,很多熟悉他的人都不知情。与李元成共事十几年的陈新华说:“以前只知道李元成和傅家的小儿子是‘干兄弟’,其他情况从未听他说起过。”

“信义”二字环绕肩头在生活 更在工作

李元成做人讲诚信,做事也是如此。秭归县周坪中学新办公楼建成需要搭火接电、架设路灯但经费紧张,他二话不说带领职工们义务为学校施工,师生们感激不尽。为帮助核桃坪煤矿抓好安全生产,李元成定期带人主动上门帮助该矿检查用电安全,义务指导煤矿安装双电源,投入通风设施和瓦斯监测设备,使煤矿通过安监部门验收,多年未发生安全事故。

由于家境贫寒,李元成早年吃过苦,到供电企业工作以后,他一直想让乡亲们用好电、早日脱贫致富。宜昌秭归县电力公司实施“烟电配套”工程,必须在收烟季节完成全镇5个产烟村的线路改造工作。李元成向镇政府郑重承诺:保证完成任务。他带领职工喊着号子在山上山下来回竖杆架线,仅绝缘鞋就穿坏了5双,瘦了整整10斤,硬是提前半个月完成施工任务。李元成瘦了,可烟农却从中增收500元~800元,全乡一年就能增收200万元。至于减轻烟农劳动强度、减少林木砍伐保护生态环境等社会效益账更是难以计算。

李元成平时不擅表达、言语不多,但忙起工作来抓得快、落得实、顶得上。九畹溪地区曾遭受特大冰雪袭击,部分村组倒杆断电。那一年腊月二十五,李元成刚刚从北京参加完国网公司职代会回到县城,为保证村民们过上一个亮堂堂的春节,他没顾得上回家看妻儿一眼,急匆匆赶回山上,趟着没膝的积雪抢险救灾。他和职工不分昼夜苦战5天。衣服时而被汗水浸透,时而又被冰雪湿透,直到受灾电力设施全部恢复,这才拖着疲惫的步伐摇摇晃晃地下山。

诚信、大爱,李元成是一个平凡的人,又是一颗耀眼的星。面对光环,李元成和以前一样不事张扬、低调务实。他没有豪言壮语,却用诺言诠释了真情。

“刘婆婆我们走了,过几天再来看您。”

“你们慢走啊,稳当些。”

12月底的宜昌阴雨连绵,走在市区的街道,能感受到一丝阴凉的风拂过,路上的行人紧了紧外套,径直向前走去。刘婆婆站在窗边,静静地目送着刚刚出门的李元成夫妇……

2015年,李元成带领职工检修配电设施

猜你喜欢
战友
送战友
战友是什么
战友
永远是战友
永远是战友
好战友,亲兄弟
无言的战友
战友,当你走在离队的路上
战友
老李的战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