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闻过则喜,更要闻过则改

2019-02-24 06:54袁浩
醒狮国学 2019年8期
关键词:优良传统胸襟习仲勋

袁浩

“闻过则喜”这个成语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原文为:“子路,人告之有过,则喜。”意思是,子路听见别人说自己有过错就感到很高兴。可以说,“闻过则喜”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人们对待别人批评应持的正确态度。

对于领导干部来说,能否“闻过则喜”是一种气度和胸襟,更是一种把握全局的自信和政治上成熟的表現。现实中,一些领导干部往往碍于面子,不愿意别人指出自身的缺点或错误——殊不知,这只会让问题加重,让错误进一步加深,甚至引发严重后果。如此作为,当然值得批判和反思。

但同时值得警惕的是,还有一些领导干部,虽然能够做到“闻过则喜”,可他们的“喜”不是真喜,而是“装喜”。他们要么因人而“喜”,当群众提出意见后,虽然表面含笑,甚至还口口声声表示欢迎,但实际上不是当作耳旁风,就是满腹火气、耿耿于怀;要么因地而“喜”,当着领导或大伙儿的面,听到批评意见时,总是一副洗耳恭听、虚心接受的样子,但避开领导后就面带愠色,甚至给提意见者扣上“多管闲事”、“没事找事”或“别有用心”等帽子;要么因时而“喜”,在特殊的时候显出大肚弥勒那样笑容可掬的神态,比如入党、转干、提拔或者评定职称之前,但当这些个人目的达到之后,往往对批评意见持无所谓的态度。

真正“闻过则喜”,是乐于闻过的表现,而闻过装“喜”,在实质上与闻过则怒没有什么区别,是典型的“两面人”。脸上的笑容可以装出来,但内心却没有真正接受批评,久而久之,大家必然会识破他们的真面目,最终批评者越来越少,招致“誉己者至矣”。

“过而不改,是为过矣。”对我们共产党员而言,“闻过则喜,闻过则改”是一种基本的党性追求,一种民主的工作方法,反映了我党长期以来坚持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1978年9月25日,广东惠州地区检察院麦子灿给时任省委第二书记习仲勋写了一封批评信。在这封1500字的来信中,从头彻尾充满着“批评”味道。以“火药味”开头,以“激将法”结尾,字里行间到处洋溢着尖锐、尖刻、尖酸味道。习仲勋在省革委会上自曝来信,他说,“这封信写得好,还可以写得重一点。下面干部敢讲话,这是一种好风气,应当受到支持和鼓励。不要怕听刺耳的话,写信的同志相信我不会打击报复他,这是对我们的信任。”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闻过则改是闻过则喜的落脚点,广纳良谏不是听过就算,而是要拿出实际行动,及时改过。每一位领导干部都应正确对待意见,以宽广的胸襟开门纳谏,既要闻过则喜,更要闻过则改。只要每名领导干部能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对待缺点不足,善待提不同意见的同志,就会营造出人人畅所欲言的和谐民主氛围,促进事业不断发展。

编辑/徐展

猜你喜欢
优良传统胸襟习仲勋
发扬优良传统,弘扬雷锋精神
新的开始
中国画《习仲勋与两当起义》
“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不能丢
习仲勋 政治生涯的“艰苦岁月”
书画家要有胸襟气度与人生境界
新时期如何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
党的优良传统与执政经验
习仲勋与两当起义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