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市部分地区猪伪狂犬病野毒感染血清学调查

2019-02-25 07:24李圣元福建省龙岩市农业学校福建龙岩364000
福建畜牧兽医 2019年1期
关键词:野毒龙岩市狂犬病

李圣元 福建省龙岩市农业学校 福建龙岩 364000

猪伪狂犬病(Pseudorabies,PR)又称Aujeszky氏效控制;2011年至今,PR再次进入流行期,多个省份开始相继出现疫情明显增加的情况[4-6]。

伪狂犬病病毒又称猪疱疹病毒Ⅰ型、奥叶兹基氏病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猪疱疹病毒属[1]。临床上可致母猪流产、不发情、返情、屡配不孕等症状;新生仔猪感染后病死率可达100%,并伴有严重的神经症状;保育仔猪瘦弱、掉队;育肥猪发病后常继发细菌感染(如传染性胸膜肺炎等)导致死亡。当前福建省龙岩地区大多数规模化猪场普遍采用gE基因缺失的疫苗进行免疫接种,因此,使用ELISA诊断试剂盒检测gE抗体可以直接反映野毒的感染情况。为探究福建省龙岩地区2017-2018年伪狂犬病野毒感染情况,本文对该市新罗区、连城县、长汀县以及武平县四个地区21个规模化猪场猪群分批抽样进行相关血清学检测。

1 材料与方法

1.1 血清样品 采自龙岩市四个地区21个规模化病,是由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感染引起的一种危害较大的高度接触性急性传染病,可感染多数哺乳动物,严重者可致犬、猫、羊、牛等动物死亡,在我国被列为二类传染病[1]。PR首次于1813年在美国出现:某头牛因极度瘙痒而死,当时又称“疯痒病”[2]。1902年匈牙利的Aujeszky首次确定该病病原,1934年Sabin等证实该病病毒为疱疹病毒[3]。我国于1948年由刘永纯等首次报道在猫体内发现并分离出PRV,1956年在珠海某农场出现首次猪只发病的报道,随后几年PR疫情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流行[3]。自2000后部分欧美国家相继清除PRV。据邓仕伟等[4]报道,2006年PR在我国已涉及

包括香港、台湾地区的31个省、市(区),之后大多数猪场实施免疫,以神经症状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疫情暴发性猪场逐渐减少,转而进入散发状态,且临床大多以呼吸道症状为主,死亡率降低,疫情逐步得到有猪场猪群。

1.2 诊断试剂与仪器 猪伪狂犬病病毒gE糖蛋白阻断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由北京天之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Biotek酶标仪、Biotek洗板机等,均由美国伯腾仪器公司提供。

1.3 操作方法与步骤 (1)配置洗涤液;(2)血清稀释;(3)去除抗原包被板,在相应孔内分别加入稀释的待检血清和对照血清各100μL;(4)密封抗原包被板,孵育;(5)揭去封膜板,洗板,加入结合物溶液100μL,密封孵育;(6)重复步骤(3),加入底物溶液100μL,摇晃混匀2 s;(7)室温下避光显色15 min;(8)加入终止液100μL,混匀,15 min内测定结果;(9)在酶标仪测定各孔OD450nm值。

1.4 判定标准 根据公式将OD450nm换算成IN%值,如果样品孔的IN%小于40.0,则断定为阴性;若IN%大于或者等于40.0且小于或者等于45.0,则判定为可疑;如果IN%大于45.0,则断定为阳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阶段猪群伪狂犬病野毒感染情况 对龙岩市新罗区、连城县、长汀县以及武平县21个规模化猪场不同阶段猪群抽样进行gE抗体水平检测,以分析不同阶段的猪群与PRV野毒感染的相关性,具体检测结果见表1。各阶段的阳性率分别为25.29%、30.98%、30.85%、31.75%,由此可见各阶段的猪群均有一定程度的感染。其中猪群从保育进入育肥阶段之后阳性率有一定程度升高,用SPSS19.0对其进行卡方检验,结果表明整体4个阶段之间的阳性率差异不显著(P=0.741>0.05),即各阶段感染程度无明显的变化。

表1 龙岩市部分地区规模化猪场不同阶段猪群gE抗体检测情况

2.2 不同地区猪群伪狂犬病野毒感染情况 对该地区21个规模化猪场gE抗体检测结果进行分类统计,以分析各地区伪狂犬病野毒感染情况,具体结果见表2。龙岩市新罗区、连城县、武平县、长汀县猪场gE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41.58%、18.18%、26.29%、30.14%。对其进行卡方检验,以验证各地区感染程度差异,结果所得各地区之间伪狂犬病野毒感染程度差异极显著(P=0.0003<0.001),由此可见四个地区中龙岩市新罗区猪群伪狂犬病感染形势较为严峻。

表2 不同地区规模化猪场gE抗体检测情况

3 讨 论

保育阶段检测到的gE抗体有可能是来自母体的母源抗体,由表1我们可以得知,猪群在育肥阶段阳性率有一定程度的升高,进入育肥阶段后转阳开始增多,这一结果与戴爱玲等[7]综合闽西南地区三年的伪狂犬病野毒感染血清学调查结果相同。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在保育阶段接种疫苗的免疫效果受到母源抗体的影响,在注射疫苗后机体产生被动免疫,母源抗体与疫苗中的抗原中和,使得疫苗部分或者完全失效,机体免疫系统未产生足够的记忆细胞,使疫苗达不到免疫保护的效果。其次,免疫程序不当使得在保育至育肥阶段出现免疫空白期,即由于猪场没有进行母源抗体检测,致使部分小猪在母源抗体水平过低或者消失之后不能及时接种疫苗,处于易感状态。另一方面,根据聂奎等[8]研究发现,育肥猪和饲养畜群的大小对伪狂犬病的感染情况有着重要的影响。由此根据生产经验我们可以推断,由于进入育肥阶段之后猪群管理松懈,再加上育肥猪舍生物安全的卫生条件较差,使得未得到有效免疫保护的猪群更为易感,最终导致整体阳性率升高,感染情况加重。

整体来看,龙岩地区猪伪狂犬病控制与净化的压力较大。整体阳性率为30.41%,这与戴爱玲等[7]在2014年所测闽西南地区的总阳性率21.8%相比有一定程度的上升,进一步说明该地区伪狂犬病野毒感染压力较大。伪狂犬病免疫的失败受到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除生产管理之外,还包括免疫程序、猪群自身健康水平等因素,且疫苗自身质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如其抗原含量、毒株佐剂等。

滴鼻免疫是预防仔猪感染的重要手段之一。PRV属于疱疹病毒,主要经由呼吸道与消化道感染机体,因此,建立黏膜免疫是切断其感染途径的极为重要的方式。PRV在入侵机体之后经复制和转移在神经元细胞体潜伏感染,由于PRV自身的“占位效应”,疫苗的毒株选择显得尤为重要[9]。经调查当前龙岩地区猪场所使用的主要以Bartha K61株、HB2000株以及上市不久的C株为主,其中PRV的主要毒力基因gE基因均缺失,可以确保疫苗的安全性且可以辨别野毒与疫苗产生的抗体。在"占位"的过程中,疫苗毒株的毒力起到关键性作用,即强毒力的毒株可以将已经占位的弱毒力毒株替换,其中PRV中胸苷激酶(TK)基因具有决定性作用,因为其是在PRV于神经元细胞体增殖、复制和占位过程中的关键性因素[10]。部分研究表明TK基因是主要毒力基因之一,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但Schang L M等[11]通过对比试验证明TK基因的保留对疫苗本身的安全性并无显著影响,可以更好地特异性阻断野毒在神经系统的感染,此外,TK完整的毒株刺激机体产生的中和抗体水平高于TK缺失的毒株。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选择保留TK基因的毒株且可滴鼻的疫苗对伪狂犬病的控制起到关键性作用。

猜你喜欢
野毒龙岩市狂犬病
龙岩市妇联打造社会服务“心品牌”
打败狂犬病
2012~2017 年我国部分地区规模化猪场PRV 野毒 流行病学调查
规模化猪场猪伪狂犬病野毒感染的调查
龙岩市2011-2015年猪伪狂犬病野毒感染血清学调查
对“学生惧怕阅读理解题”现象的再思考
放不下的老区情——记龙岩市老促会原会长谢克金
一例非典型性猪伪狂犬病的诊治
一例规模猪场蓝耳病抗体监测分析
狂犬病Ⅲ级暴露规范化预防处置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