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拉近科技新闻与读者的距离

2019-02-26 02:23汪永安
新闻世界 2019年2期

汪永安

【关键词】科技新闻;找寻关系;注重细节;拉近距离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大众对科技领域的成就越来越感兴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越来越深入人心。与此同时,随着科技新闻数量与日俱增,人们不仅对科技新闻的阅读兴趣不断提高,而且对科技新闻的写作质量也提出更高要求。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现在不少科技新闻的通俗化和新闻化程度不够,报道中引用的科学术语、专业术语深奥难懂,常常令受众望而生畏。有的科技新闻报道没有把重点放在科技成果和科技内容本身的挖掘展示上,仅仅以一个科技成果的名称加上专家的幾句评价就凑成一篇稿件,更是令人读起来味同嚼蜡,索然无味。如何拉近科技新闻与读者的距离,引起读者的兴趣,让读者爱读科技新闻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深入采访,搞清科技成果的来龙去脉

我们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知识更新很快的时代,科技新成果、新技术日新月异、层出不穷,这就要求作为一名科技记者不仅要勤于学习,及时了解科技领域的前沿知识,而且要善于和科技专家等采访对象进行交流和探讨,做一名学习型、专家型、学者型的记者。由于科技新闻具有科学性、严谨性的特点,要求记者在采访中对科技成果的来龙去脉要做深入细致、认真扎实的了解,切忌对科技成果断章取义,仅仅一知半解就做哗众取宠的报道。“对于一些重大科技成果的报道一定要准确,既不能夸大其词,也不能人云亦云。”[1]

搞清科技成果的来龙去脉有两个目的,一是让记者自己对科技成果有全面完整的认识,二是在新闻写作中能对读者搞不懂的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解读。一般而言,记者对搞不懂或者一知半解的科技成果,如果不作深入采访就报道出来,读者往往也是看不懂,更别说对这样的科技新闻产生兴趣了。

2018 年 11 月 初,笔者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所得知一条重大新闻,在2018 年度 EAST 物理实验中,有“人造太阳”之称的 EAST 装置实验获重大突破,在科研人员历时10多年的不懈努力之下,该装置等离子体中心电子温度首次达到 1 亿摄氏度,创造了我国热核聚变的新纪录。新闻本身很重要,但等离子所给的新闻素材却比较简单,不少媒体也就稍作修饰便匆匆忙忙刊发了。为搞清这一重大科技成果的来龙去脉,让读者能轻松理解该成果的内容和意义,笔者采访了该成果的技术负责人,在消息中加了两段背景材料。首先是解释为什么要把等离子体中心电子温度升高到 1 亿摄氏度:“由于EAST的科学目标是让氘和氚在 1 亿到 2 亿摄氏度高温条件下,像太阳一样发生核聚变,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因此,如果等离子体内的温度达不到1亿摄氏度,就不能持续不断的发生热核聚变。换句话说,达到1亿摄氏度高温,是实现热核聚变发电的必要条件。作为等离子所自主设计、研制并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磁约束核聚变实验装置,它的科学目标之一就是实现等离子体中心电子温度1亿摄氏度。”其次又回答了读者的另一个疑问,那就是什么样的容器能装下这 1 亿摄氏度高温的等离子体:“中科院等离子所托卡马克物理研究室主任徐国盛研究员告诉记者,当等离子体温度上升到上亿摄氏度时,任何固体材料都将熔毁。科学家为此大伤脑筋,通过几十年的探索,科研人员想出了用磁约束的办法,即用特殊形态的磁场把由氘、氚等原子核及自由电子组成的一定密度的高温等离子体约束在有限体积内,使之脱离器壁并限制其热导。等离子体就被约束在这个‘磁笼中,像一个中空的面包圈,这个磁笼子就是能装下上亿摄氏度高温的容器!”通过这两段添加的材料,读者至少明白了两个问题:一是把等离子体中心温度加热到 1 亿摄氏度以上是实现热核聚变的必要条件之一,二是只有用强磁场形成的“磁笼子”,才能装下1亿摄氏度高温的等离子体。

前苏联科普作家伊林曾说过:“没有枯燥的科学,只有枯燥的叙述。”[2]笔者相信,有了这“多出来”的两段内容,读者与“等离子体中心电子温度首次达到1亿摄氏度”这一重大科技成果的距离一下就拉近了。

二、贴近生活,找寻科技成果与大众生活的联系

虽然我们生活在一个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科技成果层出不穷的时代,但社会公众对科技新闻的理解水平普遍还是较低,尤其对报道中涉及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能完全了解的更是少之又少。因此,科技新闻的写作要起到很好的传播效果,为大众所接受,就必须做到贴近生活,从受众的角度出发,找寻他们想知道的内容,最后形成的作品要满足受众的好奇心理。

首先,可以用与人有关的、司空见惯的东西来对报道对象加以类比,从而增加科技新闻的可读性。比如在报道中,我们可以用手指甲盖大小来形容 1 平方厘米的面积,用头发直径来表达塑料或金属膜的厚度,对于微孔的直径,则可以用水滴或水蒸气分子的直径来作对比,这样就让读者对艰深的科技成果或科技发明看得见、摸得着,从而有身临其境的感性认识。多年前,笔者对“光电色选机”这一高新技术成果进行采访,开始时面对一大堆枯燥乏味的各种型号、功能的色选机说明资料,感到不知如何下手。后来,我抓住色选机可快速、准确地色选大米、花生、芝麻、茶叶等食品的特点,写出《高科技炼就火眼金睛》的新闻稿,把色选机的色选功能比喻成火眼金睛,既通俗又生动。为了让受众对色选机的色选速度有进一步的认识,我又深入采访专家,把色选机选米和人们阅读小说联系起来加以类比:“色选机在色选中对每一粒米要扫描40次,能做到360度无死角。其色选速度相当于色选机每秒要读完1600 万字的小说,一天可色选大米 200多吨。速度快的同时,色选精度也无可挑剔,细小的石子、碎玻璃、米粒上针尖大小的白点或瑕疵都能准确无误地被分拣出来!”通过这样的类比和描述,读者对数字化色选机强大的功能,惊人的色选速度就会有清楚准确的认识。

其次,要拉近科技新闻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还必须动脑筋做好科技专业术语的“翻译”工作。科技新成果难懂、科技新闻难写是不少长期从事科技报道的记者的共同体会。在一些专业性较强的科技报道中,往往有不少晦涩难懂的新概念、新技术、新发明,不要说普通读者,就是记者本人也往往是一知半解甚至完全不懂。因此,如何把难懂的新成果、新技术在报道里解说清楚,让读者一读就懂,一看就明白,是每个科技记者在写新闻时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我们认为,“翻译”专业术语,除了要尊重科学,做到严谨准确,还要尽量发掘新成果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从人们的衣食住行入手,把枯燥的科技新闻写活,写生动。2017年9月,笔者采写了《稳态强磁场:探索科学宝藏的国之重器》,对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大科学装置稳态强磁场进行报道。为了将“强磁场”这一专业术语“翻译”清楚,一方面将强磁场与地球磁场做对比:“磁现象是自然界的基本现象之一,地球磁场强度约0.5高斯,稳态强磁场已成功产生40万高斯稳态强磁场,大约是地球磁场的80万倍!”。另一方面,又联系生活中的例子说明强磁场的作用:“在医院里,磁共振成像就利用了强磁场技术。专家介绍,磁共振成像的磁场越强,能看到的越清晰,强磁场中心的研究设备,甚至可以清晰地看到脑细胞的结构。”这样一写,读者对什么是强磁场?强磁场到底有多强?强磁场与百姓生活有什么关系就都有了清楚的概念和感性认识。

三、深入挖掘,找出科技成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一项新技术、新成果,有的与大众日常生活有关,这些新成果往往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便捷、给生活增添很多色彩;有的则似乎和普通大众的生活直接联系不大,很难从衣食住行方面找到与读者的兴奋点相匹配的内容。这时我们可以转换角度,找寻科技成果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关系越大,这个新闻的价值就越大。

近年来,笔者曾多次对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科研成果进行采访,作为一家长期致力于极端条件下重型压力容器安全无损在线检测以及设计、制造与维护的中央驻皖科研机构,该院60多年来取得了大量国内领先乃至世界一流的创新成果。但由于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重点研发的重型、特大型压力容器与普通大众的生活联系较少,缺乏引人注目的新闻亮点,因而长期以来这些成果并不为大众所知。笔者通过深入采访,发现通用院的科技成果广泛应用于石化、电力、冶金、燃气等诸多领域,与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关系,进而写出了全面报道该院科技成就的长篇通讯《挑战“极端”》。

为让读者对压力容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有全面认识,笔者首先对什么是重型压力容器进行科普:重型压力容器是具有一定压力边界,广泛用于冶金、石化、电力等过程工业以及国防军工等领域的承压类特种设备。截至目前,我国在用固定式压力容器301.12万台、气瓶 14387万只、压力管道89.83万公里。这些重型压力容器一旦发生失效破坏,将会产生爆炸、火灾、环境污染等灾难性事故。因此,保障它们长周期安全运行意义十分重大。然后再借专家之口说出他们的成果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 极端条件下重要压力容器的设计、制造与维护成果已广泛应用到石油化工、煤化工、燃气、化肥、军工等领域,涉及3000多家压力容器设计制造企业,覆盖中石油、中石化所属全部炼化企业,以及数十家煤化工、燃气、化肥等大型企业。近3年来,成果的应用为用户取得直接经济效益32.8亿元,间接经济效益150余亿元。” 经过这样的深入报道,读者对科技人员在压力容器方面的创新及其重要性就会有全面的了解。

四、注重细节,对科技成果进行现场体验式描述

一些新的科技成果,由于和日常生活距离很远,绝大部分民众都从未见过,如果记者只是干巴巴地报道这个科技成果如何产生、有什么作用,读者只会对文中反复出现的深奥难懂的专业术语望而生畏。其实,如果记者在深入采访、仔细观察细节上下功夫,科技新闻是可以写得形象生动,富有吸引力的。这里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那就是通过见闻式的描述将专业知识转化为视觉化的直观体验。

为了能让受众真正了解并理解一项科研成果,记者需要借助视觉印象进行通俗化的解读,比如对于宇宙飞船发射的报道,多数记者往往通过对发射现场的每一个环节进行见闻式的报道,运用通俗化的语言尽力去表述专业性很强的航天知识和术语。在其他科技领域,对科技成果进行现场体验式描述,也是将科技成果通俗化,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有效手段。

2016 年,《人民日报》科技视野版开辟“我在科技一线 ”专栏,推出 6 篇体验式报道,其中记者采写的《我全程见证了地图生成》就采用现场体验式描述的方法,让平素艰深难懂的科研工作“化繁为简”、通俗易懂。记者在描述地图生成的过程时写道:30 多名业内人员正专注地坐在电脑前。右侧房间里的人们用鼠标快速点击着屏幕,左侧房间里的人们戴着立体眼镜,双手摇着轮子,画出一道道流畅的曲线。就好像“一半人在‘钉图钉,一半人在‘摇轮子。”那么为什么要“钉图钉”呢?记者继续借专家之口解释:“无人机获取航空影像后,一张张分块、散列的影像,就像一块块拼图。要变成一幅完整的图画,首先就需要找到相邻影像的同名点。就像钉图钉一样,被刺住的两点是地面的同一位置,这样千百張影像之间就有了联系。”[3]可是“摇轮子”又是怎么回事呢?记者继续用现场体验式描述来回答读者的疑问:一进入“摇轮子”的房间,技术员张芳就给我戴上了厚厚的立体眼镜。我定睛一看,屏幕上从隔壁传过来的航空影像突然立体起来,像沙盘一样高低起伏、层次立现。“只有恢复立体模型,才能采集等高线、水系、交通、管线、植被等要素。”说话间,张芳左右手以不同频率摇着桌角的轮子,顷刻便勾勒出一条完整闭合的 550 米等高线。[4]

记者通过这种极具现场感的体验式描述,将地图是如何生成的这一难懂的科学问题,通俗地介绍给了读者,起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科技新闻不应该是高高在上的纯科学著作,也不应该似冰凉的机械般缺少温度,记者应该在采访报道新发明或新发现中体现科技进步对人类生活的意义,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的巨大推动作用,并善于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对成果的形成或运行进行富有现场感的描述,只有这样,科技新闻才会有温度、有高度,才能贴近生活,为读者所喜闻乐见。

注释:

[1]宋春阳,孟德东,张志攀.实用新闻写作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79 .

[2]张玮荣.也谈科技新闻报道的科学性 [J].甘肃科技,2010(24).

[3][4]刘诗瑶.我全程见证了地图生成[N].人民日报,2016-08-01(18).

(作者单位:安徽日报社)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