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老人与海》两个译本翻译技巧的比较

2019-02-26 12:50郭瑱
校园英语·中旬 2019年1期
关键词:功能对等翻译技巧老人与海

【摘要】小说《老人与海》是一部伟大的小说,问世后曾斩获多项荣誉,关于它的翻译版本与研究很多。但是从翻译技巧入手,结合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不同译本的翻译风格分析很少。本文以功能对等理论为依据,对小说《老人与海》的两个译本进行了对比分析,从而探究了功能对等理论在研究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关键词】老人与海;功能对等;翻译技巧

【作者简介】郭瑱,安徽省六安第一中学。

《老人与海》是著名美国作家海明威在1951年写于古巴的一部中篇小说,在出版后的第一年获得了美国普利策奖,第二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被评为20世纪欧洲文坛最具影响力小说之一。在这部小说中,老渔夫一连八十四天都没有钓到一条鱼,但他拥有着顽强的意志,不愿屈服,终于在第八十五天钓到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可是它散发的血腥味却招来了许多鲨鱼,最终被啃食地只剩骨架。即使历经许多的磨难,老人仍将大海视作通人性的事物,并对大海心怀感恩。他不畏风浪,积极探索,向世人展示着他丰富的内心世界。本文研究的片段为老人捕获大马林鱼并与鲨鱼们搏斗的情节,重点分析两种译文对原文经典语句的翻译技巧及其体现的对功能对等理论的应用。

一、功能对等理论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最初起源于动态对等理论,即“目的语读者和译本之间的关系应与本土读者和原文本之间所存在的关系具有相当程度的一致性”(周,2015)。我们知道,不同语言之间,由于不同的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对同一对象的叙述方式不会完全相同,这就需要译者在充分了解两国语言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将其代入文本分析,将源语转化为易于目的语读者所理解的语言,不仅仅追求形式对等,而旨在使源语读者和目的语读者阅读后的反应一致。功能对等打破了传统译者的观念,使灵活的主动感受与理解代替刻板的词汇、句序等形式上的对等,从而渐渐被广泛译者接受。

奈达认为在翻译过程中应将目的语读者放在中心位置,重点关注目的语读者的阅读接受程度,力求与源语读者感受一致,将源语文化的实现程度最大化。中国学者谭载喜认为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核心是:译文措辞通顺自然,内容传意达神,读者反映相似(梁等,2016)。所以只有通过将源语文本转化为通顺合逻辑的目的语译本,才能使目的语读者在自身文化背景下理解好另外一种语言背后的逻辑。

本文以奈达功能理论为立论依据,通过对《老人与海》重点句段的分析,探讨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领域的具体应用。选择的两个译本一个是许自琛2016年的译本,另一个是海观1979年的译本。

二、功能对等理论在两个译本中的应用

本文将所有句子分为三类,分别为描写、记叙、抒情,方便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句子进行分析。每种类型各分析两个句子。选出的句子均为长句,且句式较为复杂,这样更能看出两位译者的不同翻译技巧及翻译风格。

1.描写。

(1)The shark closed fast astern and when he hit the fish the old man saw his mouth open and his strange eyes and the clicking chop of the teeth as he drove forward in the meat just above the tail.

徐译:那条鲨鱼飞速地逼近船艄,它袭击那条大鱼时,老人看见了它张开了嘴,看见了它那双诡异的眼睛,它的牙齿深深地嵌入鱼尾,嘎吱嘎吱作响。

海译:鲨鱼飞快地逼近船后边。它去咬那条鱼的时候,老头儿看见它的嘴大张着,看見它那双奇异的眼睛。它咬住鱼尾巴上面一点的地方,牙齿咬得嘎吱嘎吱地响。

本句中,第一个“and”连接了两个并列句。“his mouth open”,“ his strange eyes”,“ the clicking chop of the teeth”是后一个并列句中的宾语。如何表述清楚三个宾语与主句的联系是本句翻译的一个重点。在第一个“ and”前的短句中,两位译者不约而同地将astern(副词)译为“船尾,船梢”(名词),采用了词性转换的技巧。而在“and”后的长句中,对于“his mouth open”徐译认为其表示一种动作,强调正在发生,所以译为“它张开了嘴”,而海译认为其表示一种状态,强调保持,所以译为“它的嘴大张着”。同样,对于“ the clicking chop of the teeth”其后宾语,徐译为“它的牙齿深深地嵌入鱼尾”,描述一个结果,海译则译为“它咬住鱼尾巴上面一点的地方”,描写的是一个过程。从这一点来看,海译比徐译更注重形式对等,主要是词汇层面的对等。同时,在本句中, “它的牙齿”,“死”,“它咬住”,“牙齿咬得”等皆是增词,两个译者都将位于句中的“嘎吱作响”放在句末,也是采用了语序调整的技巧,使译句更为顺畅。

(2)He knew that each of the jerking bumps of the shark had been meat torn away and that the fish now made a trail for all sharks as wide as a highway through the sea.

徐译:他很清楚,鲨鱼每次猛地张开大口,总是要撕去一点肉的,他也很清楚,这条大鱼给所有鲨鱼留下了一道宽得像海面上的公路一样的追踪的痕迹。

海译:他知道,鲨鱼每次冲上去猛扯一下,就给扯去了好多的死鱼肉,现在死鱼已经成为一切鲨鱼追踪的途径,宽阔得像海面上一条大路一样了。

本句中单词“knew”后为“and”连接的两个并列的宾语从句,而在第二个宾语从句中有一个后置定语装饰“trail”,因此,如何设计好翻译语序是本句翻译的重点。徐译认为“the jerking bumps”在情节中即指“张开大口(袭击大鱼)”,他也采用了增词方法使句子通顺。对于第二个宾语从句,译者认为是大鱼携带的血腥味成为鲨鱼追踪的依据而不是大鱼本身,同时将句末的后置定语提前至所修饰的名词前,也是采用了调整语序的策略。海译将“the jerking bumps”直译为“冲上去,猛扯”并采用增词技巧在“鱼肉”前加修饰词“死”。他认为这条大鱼本身给鲨鱼追踪提供了依据,所以将第二个宾语从句的主语部分定为“死鱼”,译文简洁明了,实现功能对等。总的来看,在本句中,海译在形式上更加接近原文,而徐译则是加入了更多译者自己的理解。

2.记叙。

(1)He had sailed for two hours, resting in the stern and sometimes chewing a bit of the meat from the marlin, trying to rest and to be strong, when he saw the first of the two sharks.

徐译:这样航行已经过了大概两个小时,他倚在船梢稍作休息,时不时地从大马林鱼身上撕下一点肉放进嘴里咀嚼,希望尽快恢复气力,可就在这时,他看到了两条鲨鱼中首先露面的那一条。

海译:他已经在海里走了两个钟头,在船梢歇着,有时候嚼嚼从马林鱼身上撕下来的肉,尽量使自己好好休息一下,攒些力气,这时他又看见了两条鲨鱼中首先露面的那一条。

本句中,主句为“He had sailed for two hours”,其后为现在分词短语,对主句进行解释说明和一个时间状语从句。如何链接三者之间的含义是本句翻译的关键。徐译将主句主语“他”用“这样航行”来代替,采用换词技巧;删去“尽力去休息”而只是保留“尽力去恢复气力”,可能是译者觉得恢复气力已經包含了休息的含义,故而采用删词技巧,也就表明徐译更加偏重意义对等而非形式上的对等;同时,该句还运用词性转换的技巧,将“strong”(形容词)译为“气力”(名词)。海译仍使用“他”作为全句主语,并在第二个短句中增添“使自己”,采用增减词语的策略。

(2)He prepared the harpoon and made the rope fast while he watched the shark come on.

徐译:他一面准备着一头系着绳子的鱼叉,一面注视着鲨鱼的动向。

海译:他把鱼叉准备好,用绳子系住,眼眨也不眨地望着鲨鱼向前游来。

这句英文原句中的两个动词词组“prepared the harpoon”与“made the rope”是并列关系,表示两个动作的顺接,而后面的“while he watched the shark come on. ”中的动词词组“watched the shark”也是同时发生的,所以如何处理这三个动词词组的翻译是一大焦点。徐译认为前两者意义相近,所以将它们融合在一起,译为“系着绳子的鱼叉”,采用的是词性转换的技巧(made the rope译为“系着绳子的”),他也将“come on”译为“动向”(名词),属于翻译技巧中的词性转换。而海译是让三个动词词组排列,“系住” 、“眼睛眨也不眨地”是译者增加的词,属于翻译技巧中的增词。徐译在句子结构上进行了灵活处理,不满足形式对等,而海译在词汇上进行了扩展,也不满足形式对等。但两者都很生动地再现了老人当时的神态与心理,达到了功能对等的要求。

3.抒情。

(1)The old mans head was clear and good now and he was full of resolution but he had little hope.

徐译:老人感觉此刻头脑异常清醒,内心充满决心,虽然他并没抱着多少胜算。

海译:老头儿现在的头脑是清醒的、正常的,他有坚强的决心,但是并不抱多大的希望。

本句为两个并列句构成,前句为主系表结构,后句为有转折关系的复合句。如何将老人内心的状态准确表现出来是本句翻译的关键。徐译将“老人”及其“内心”这个主体作为主语,将英文原文中的“the old mans head”作为译文中“老人感觉”的宾语,以“内心”代替“他”表决心。而海译则采用直译的方法,在“头脑清醒”之后增词“正常的”,更有利于语意的表达和目的语读者的理解。在对“but”的处理上,海译为“但是”,而徐译为“虽然”,可以看出海译更注重形式上的对等,而徐译比较依靠译者个人的直觉与经验判断。

(2)I have all those prayers I promised if I caught the fish,he thought. But I am too tired to say them now.

徐译:老人想,我曾经承诺过,逮住这条鱼之后我会念多少遍祷文。但现在问题是我太累了,连念祷文的气力都没有了。

海译:他想:我许过愿,要是我捉到了这条鱼,我一定把所有的那些祷告都说一遍。但是我现在累得说不出了。

前句中:条件状语从句的后置使本句表达不符合目的语读者的叙述习惯。两位译者都将其前置,充分体现了奈达的功能对等要求。两位译者将主句中“all those prayers”(名词词组)采用词性转换的策略译为“念祷文”(动词词组),巧妙地实现功能对等。同时,海译译文中“一定”、“说一遍”和徐译译文中的“多少遍”等都属于增词,采用的是增减词语的技巧。后句中:两句为上下句,因此“them”自然是指上句中所提及的“prayers”。海译采取直译的方法,徐译则为了使译句更加顺畅有条理,采用增减词语的策略,加上“问题是”在译句中,同时,采用词性转换的方法,将“tired”(形容词)转化为“没有力气”(名词词组),使译文更加生动、形象。从这句来看,海译依然注重形式对等,而徐译在词汇与句型的处理上偏向自由发挥。

三、结语

随着越来越多的优质外国文学作品进入国内,文学翻译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老人与海》两个译本的对比研究表明,文学翻译多采用词性转换、词语增减、语序调整等翻译技巧来达到功能对等,以满足目的语读者的需求。本文所研究的两位译者都基本实现了功能对等,但海译更注重形式对等,力求译文与原文句子结构一致;而徐译则更多地体现出译者自身对原文的理解,多数时候只注意了意义对等。

参考文献:

[1]梁戈,先蕾,任朝迎.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中国的接受[J].现代语文,2016(10).

[2]欧内斯特.海明威,海观.外国短篇小说选(下)[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

[3]欧内斯特.海明威,许自琛.老人与海[M].北京:海豚出版社,2016.

[4]周冲.基于功能对等理论的电影字幕翻译实践分析[D].2015.

猜你喜欢
功能对等翻译技巧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节选)
《老人与海》给我带来的快乐
追求梦想,捍卫尊严——读《老人与海》有感
《老人与海》中的英雄主义解读
浅谈中国特色经济词汇翻译特点及技巧
目的论视角下商务英语翻译技巧
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功能对等分析
翻译目的论指导下的英语电影片名翻译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