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支招:教育如何少走弯路

2019-02-28 08:25李天琪
民主与法制 2019年6期
关键词:小志男孩儿孩子

本社记者 李天琪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正频频示警,不断挑动公众脆弱的神经。人们不禁感叹: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

“我杀的又不是别人!”

2018年最后一月,当大多数人都沉浸在过往一年未实现愿望的小惆怅与新一年的小期待情绪中,湖南沅江发生的一起未成年人弑母案让很多人震惊之余不禁倒吸一口凉气。

12月6日,沅江市泗湖山镇淅沥沥地下着阴冷的小雨,可让人真正感到脖颈发凉的,是4日前镇上发生的一件耸人听闻的大事——一个12岁的娃娃挥刀残忍砍死自己的亲妈。

12岁的小志(化名)周五旷课,班主任两天后把这件事告诉了小志妈妈。小志妈妈对小志旷课吸烟行为十分气愤,管教中把小志的手机摔到地上。见到手机被砸坏,愤怒的小志立刻跑到厨房拿起菜刀向母亲砍去。

将母亲杀死后,小志没有任何慌乱的情绪,抱着自己两岁的弟弟睡了一晚,仿佛什么事都没有发生。直到第二天上午,邻居去家里串门时,才发现发生了命案,小志妈妈全身二十几处刀痕倒在血泊中。

因小志的年龄未达到法定年龄,不能进拘留所或者少管所,被释放回家。得知这一消息后,小志家附近的邻居间产生了不小的议论。很明显,大人及孩子们对小志避之唯恐不及。让人不寒而栗的不仅仅是小志极端的行为,更源于他残忍弑母后的那一句——“我杀的又不是别人。”也正是因为小志弑母后的冷漠表现,小志就读学校的同学家长强烈抵制其归校就读。

被小志所作所为惊吓到的不只是当地的居民,小志的事情在网上传开后,全国网民一下子沸腾了。“真实地见识到什么是人性的扭曲、道德的沦丧。”“这样的孩子长大后还得了?”“想说的太多,反而一时说不出话,法律、伦理、道德、人性……五味杂陈。”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个12岁的孩子转化为一个魔鬼?

随着各路媒体对本案的先后报道,我们可以大致描绘出小志的成长环境。小志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从小被爷爷奶奶带大。老人岁数大了,再加上隔辈亲,小志的任何要求老人们都是尽量满足,从小依着惯着。就连小志犯错,老人都不怎么在意。一次,小志偷了爷爷1000多元钱,爷爷非但没管教,连一句批评都没有。

小志妈妈因为生二胎,便回来跟他们爷孙同住。见到小志经常抽烟、玩手机,小志妈妈便会言语管教孩子几句。爷爷奶奶对儿媳管孙子的行为很是看不惯,经常因此与小志妈妈争执。在爷爷奶奶的撑腰下,小志越发叛逆,不承想从小的骄纵有朝一日演变成今天的悲剧。

>>资深心理咨询师、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特约讲师荀焱 李天琪摄

也难怪事发后,同校学生家长会联合起来反对小志回校就读,小志在本村中都成了可怕的存在。一名邻居回忆说:“昨天,警察带这孩子回案发现场了解情况,他居然还在楼下笑……脸上没有一点害怕的表情。”

“关系”

资深心理咨询师、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特约讲师荀焱从来不把近几年发生的未成年人弑亲人、校园欺凌看作偶然发生的事件,她认为结出这些恶果的是十几年前种下的“因”。

事实上,荀焱接触过的“问题儿童”不在少数。

十多年前,荀焱应邀到一家知名国际寄宿学校给学生开展一学期的心理辅导课程。来这所高中就读的学生基本上都来自非富即贵的家庭,特殊中的特殊,学校将高一生中最调皮、最让老师头疼的一拨儿孩子聚到一起,攒成一个班,重点对待。

这群孩子每天晚上睡前有个重要的仪式,不管男生女生,熄灯后他们会朝着宿舍的后山像狼一样的吼叫。表面上可能是因为好玩儿、从众,但荀焱从专业角度明显感知这群孩子内心的焦躁和压抑。

走进叛逆儿童的内心,对荀焱来说从来不是什么难事。相熟以后,孩子们渐渐对荀焱吐露心声。叛逆孩子的故事荀焱见过不少,但是这些孩子的荒唐,还是让她震惊不已。

荀焱上课时给他们每人准备了一个小日记本,告诉他们可以把一些心里话、小秘密写进去。如果愿意,他们可以把日记本跟荀焱分享。一个19岁、多次留级的男孩儿在日记中写道:“疯癫的事情我什么都干过,激怒老师,殴打同学,吸食摇头丸,严重伤人而多次转学……很多人都不知道我究竟想干什么。其实我长大后想当出租车司机,这样我就能在开车途中听到不同的人生故事,同时我也能给我的乘客带来快乐。我特别厌恶自己,厌恶现在的生活。如果我不想着这个梦想,我就失去活下去的动力。”

一个女孩儿在日记中写道:“尽管在外人看来,我跟不同男孩儿群宿的行为有多荒唐、堕落,而其实我只是在取暖。”

无望、狂躁、愤恨、羞愧、痛苦……荀焱好奇究竟什么样的经历,导致这群十几岁的孩子对生活丧失了任何期待。

有个内向的孩子跟荀焱讲,自己从小到大见父母的时间少得可怜,带大自己的保姆不止一次家暴过他。荀焱问他为什么不告诉父母,男孩儿一时不知如何回答,紧张地直搓手。其实荀焱心中有数,那些脑门上贴着爹妈标签的人并没有与孩子建立所谓的“关系”。

荀焱告诉记者:“不要小看‘关系’这个词!”

“为什么一些遭遇到熟人性侵、校园暴力的孩子没有对父母讲?”荀焱告诉记者,“如果没有建立一种信任的亲密感,哪怕是那些看似普通无异的家庭,孩子也决不会将痛苦向父母倾诉。在孩子眼中,出了事,他们最担心的不是自己,而是担心父母能否接受最不堪的自己。”为什么我们常常看到,家境越好的孩子越容易叛逆?人们常说,虎父无犬子,某些情形中,父母对孩子的期待无形中成为禁锢他们的枷锁。

中国有句俗话叫“破罐子破摔”,荀焱在接触“问题儿童”时,最关心的也是眼前这个孩子第一次“摔罐子”是在什么时候?因为什么?荀焱说:“家庭一定是首先应该反思的对象。不一定是父母,只要未成年人在童年时期感受过来自家庭的温暖,都足以支撑一个灵魂不至于绝望。”

“青春期的孩子最大的情感需求来自同伴,已经不同于幼年时期对父母之爱的需求。”荀焱曾经在少管所接触过很多误入歧途的孩子,他们大多最后是在犯罪团伙成员身上寻求到这种温暖。尽管关系再扭曲,但就是这种温暖让从未体验过的孩子缴械投降、甘心坠入。哪怕他们知道自己的行为再不对,但是这种关系的存在让他们沉溺其中无法自拔。

心理学学到今天,荀焱越来越肯定“关系”存在的重要性。

“戾气背后是什么?”

在采访中,荀焱抛出了一个问题:“到今天,为什么表面上物质条件越来越好,但折射出的精神生活却越来越荒芜?”

就在记者与荀焱上一次开会相遇到本次采访的一个月间,全国范围内发生的未成年人恶性伤人事件不止三两起。预谋犯罪、残害同学、杀死亲人……在我们还停留在前两年一些孩子冷血虐待猫狗的记忆中,新闻报道中的画面变得越来越恐怖。

涉事未成年人的残忍、戾气背后是什么?荀焱认为影像催眠“功”不可没。“现在的孩子特别是男孩儿,对暴力、血腥电子游戏、视频毫无抵抗力,你别说孩子,成人玩得都爽,不可自拔。”荀焱说。

荀焱告诉记者,在人的大脑中,情绪脑接收影像所产生的记忆远远强于理性脑。换句话说,影像的刺激远远深于理性刺激。再加上认知脑后天发育,原始快感一旦形成模式,对大脑产生限制,将导致一个人的理性认知严重受阻。“国外影片的分级制度,中国到现在都没成型。少儿影片中不适合有矛盾冲突的存在,像《熊出没》在美国被定级为TV14级(不适合14岁以下儿童观看),《喜羊羊》动画在国外也不被认可为低幼儿童观看。也是在呼吁多年的情况下,我们才有了《熊熊乐园》的播出。”

荀焱基本上每年都会做一个简单的测试,她会给一群孩子做一个心理投射试验。今年一次公开课上,某中学高二两个班八十多名学生和他们的父母一同出席。在这堂课上,荀焱设了一个小情境:有一个男人与一个女人特别相爱,在一个平淡无奇的夜晚,男人转身发现女人变成青面獠牙的女鬼。看到眼前心爱的女人变成鬼,男人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现场的家长们基本脱口而出的是“跑”,学生中女生大多喊“抱住她”,男生中呼喊“弄死她”的比例尤其的高。

荀焱给记者解释:“这是一个心理投射实验,实验中人当下的第一反应是他在亲密关系中发生冲突时的本能反应是什么。不仅仅限于与配偶的关系,也适用于亲子关系。说抱住她的女生表明她们格外需要情感的呵护,对情感的需求度比较高;说弄死她的人大多喜欢用暴力等极端的方式面对冲突;说跑的人是回避的做法,这一想法很常见,在这个极端的情景实验里也可以被理解。”

荀焱每年都做这个测试,十多年前喊“弄死她”的男孩儿还没有那么多。当天在场超过80%的男孩儿都高喊这一做法,荀焱不得不承认,现在的孩子确实比以前戾气多了很多。

但荀焱并不把所有的问题都归结在游戏上,视其为洪水猛兽。她坚信:“所有出问题的背后,一定不是因为某一样东西。”

“放手让孩子去体验”

“所有扭曲的灵魂背后一定有一个破碎的童年,同时伴随着创伤性事件叠加导致。”不过即便如此,荀焱认为,对于这种“欠缺”型来说,不足为惧,后续发生的一段温暖的关系或多或少能修复心中的沟壑。

“缺失还好办!缺少父母的关爱,后续给他(她)持续的关爱,建立一种长久的联系,相对来说更容易去修复。要保持一定的量和持续性,虽然很难说根本修复,但也能达成一定的修复量。”

>>东方IC供图

但同样是不当的教养,对于从小在溺爱中长成的冷漠型人格,比如弑母案中的小志,荀焱对其并不持乐观态度。荀焱表示:相比于关爱缺失,我更担心溺爱。缺失好补,未来总有机会填补空缺,但对于从小缺少悲悯心理的溺爱很难扳。我一直很提倡在小学开展诸如“你今天为爸妈做了什么”“今天干了哪些家务活儿”的课程。不溺爱的前提是建立规则感,适当约束,揍孩子、罚站那不是管教。

除了溺爱,现在教养孩子过程中荀焱看到更多的还有过度关注。“有没有发现现在很多的小孩儿有肠胃系统的毛病,还有一些孩子很早就一副小大人的模样,整日心事重重。现在一家就一个孩子,即便开放二孩后,这种对幼儿的关注度也同样如此密切。很少有人懂得这样一个道理——过度关注等于剥夺,在这种时代,孩子们缺少的正是个人体验。”

在荀焱看来,冷的体验、饿的体验、受轻伤的体验并非是什么可怕的事情。相反,儿童时期很多让家长头疼的毛病都是大人护着、宠着、惯出来的。

“要肯定孩子的力量!现在的家长怕冲突,总是过度干预,一方面担忧自己孩子受伤,一方面也担心伤到别人孩子。有一位妈妈曾咨询我,她的宝宝快上幼儿园了,她怕孩子在幼儿园被打,不知道自己该不该教孩子还手。我告诉她的是,其实还手或者无动于衷,我们都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孩子被打,要让他知道不同的反应都是可以接受的。一味将成年人的教育思想灌输给他,会造成孩子的心理负担,潜意识告诉他——你没有做好,没有保护好自己,是你没用。这才是最可怕的,有的孩子就不想还手,那也是本事。中国人教育中有太多的否定,不能这样,不能那样。要让孩子明白,我对这个世界产生任何反应都是正常的,因为这才是我。”

荀焱建议,父母首先应该肯定孩子的做法。不论是打回去,还是无动于衷,抑或是逃跑,都是对的。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肯定之后,再去跟孩子一起寻找可能的其他办法。

让孩子去体验,也是荀焱教育她自己孩子的方式。荀焱的儿子耀耀上幼儿园时,班主任极其严厉,常常给孩子留过多繁重的作业。一天,班主任又下达了一个艰巨的任务——抄写汉字七页田字格之多。要知道,对于五岁的孩子,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耀耀一边哭一边写,即便耀耀爸心疼地说替他写,耀耀也不同意,一个人一笔一画写到后半夜。荀焱在一旁无条件支持耀耀的选择,陪他写到最后。

谈到家长辅导孩子做功课,最后辅导到崩溃,荀焱笑谈:“不要低估孩子的力量!做父母要真实,别装。首先你要明白,父母无法做到孩子完全想要的那样。你的真实的情感反应不会对孩子造成创伤,恰巧这也是建立一种连接的方式。孩子能感受到家长恐慌的背后实际是你在为他好。只要不是极端犹如泄愤、虐待性的摧残,都是没问题的。家长要放轻松,要知道那种因为监督孩子写作业‘咆哮’‘疯狂’的爹妈所养出的孩子成为罪犯的可能性很低。”

“犯罪的毕竟是个例,大多数的孩子出问题不会走到那一步。我经常跟人讲,孩子小时候闹腾不是事,别等他安安静静很多年,一直到青春期,问题一下子都爆发出来,打你个措手不及。有的妈妈找我哭:我的孩子小时候多乖啊,怎么现在变这样了!青春期叛逆的孩子实际上就是在宣称要自己的掌控权。你从小多放权给他,让孩子自己在一定程度上多做主,到后期就不会爆发那么多的矛盾了。”

在愉快的氛围中,结束了对荀焱的此次采访。不论是话题内还是话题外,从荀焱身上记者得到了很多关于教育的启示。未成年人教育问题不是件小事情,也不是一件可以一蹴而就的事情。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期待孩子们越来越好的我们是否首先要反思,我们的教养方式是不是孩子们真正需要的。也许,教育路上,最不怕多的就是反思。

猜你喜欢
小志男孩儿孩子
出门前要化妆
地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那件蓝色制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