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上的芬芳
——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民调解工作

2019-03-01 00:07孟婷婷
人民调解 2019年9期
关键词:军垦团场调解员

孟婷婷/本刊记者

70年砥砺奋进,70年谱写辉煌。

新中国腾飞的70年,也是人民调解和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壮阔发展的70年。

在新中国成立70 周年之际,为展示人民调解和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发展成果、人民调解员与司法行政人队伍风采,我刊组织记者深入基层一线,去探访、去发现基层的典型经验与感人事迹,用最真切的体会和最深切的感悟,记录人民调解与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改革创新成就,讲述人民调解员、基层司法行政人扎根基层、不辱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忘我奉献的感人故事,以此向新中国成立70 周年献礼!

“割不断的国土情,攻不破的边防城,难不倒的兵团人,摧不垮的军垦魂。”这是驻守西北边陲的兵团儿女,用血泪和汗水书写下的壮美赞歌。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支亦兵亦民,党、政、军、企合一的队伍。他们劳武结合,平时能生产战时能打仗;他们垦荒建城,使大漠成林边疆绿染;他们守土戍边,铸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70年的艰苦卓绝,他们用军垦精神打造出了秀美新疆。

新中国成立70 周年之际,记者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探访人民调解工作。穿越广袤北疆,深入团场社区,兵团的深邃画轴一点点被打开,这是一次了解兵团调解工作的过程,也是重新认识兵团的过程,更是一次接受精神洗礼的过程。

第四师可克达拉市——种地就是站岗,放牧就是巡逻

70年前,一支刚从战争硝烟中走出来的部队,在王震将军率领下挺进新疆,开启了新中国屯垦戍边的大业。本着“不与民争利”的原则,兵团人在沙漠周围和2000 多公里的边境线上垦荒种田,建起了14 个师175 个团场及一批美丽的军垦城镇。“我家住在路尽头,界碑就在屋后头,边境线上放牛羊,界河边上种庄稼……”军垦人扎根在边境农场,一手拿镐,一手拿枪,种地就是站岗,放牧就是巡逻。时至今日,作为中国反恐、去极端化斗争的主战场,维稳戍边,实现新疆“社会稳定、长治久安”,仍是每一个兵团人的重要职责。

我们到的第一站——第四师六十二团司法所,便是靠近霍尔果斯口岸的一个边境上的司法所。第四师所在的伊犁河谷位于天山西部,素有“塞外江南”的美誉。2015年3月,国务院批准在此地设立自治区直辖县级市——可克达拉市,与第四师实行“师市合一”管理体制。

可克达拉市是一座崭新的城。曾经,他是《草原之夜》中描绘的西部原野,“美丽的夜色多沉静,草原上只留下我的琴声”,期待着“可克达拉改变了模样,姑娘就会来伴我的琴声”。如今,他真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了一座美丽祥和、颇具魅力的城市。行走可克达拉城,碧水环绕,花繁树茂,楼宇别致,街道宽阔,俨然一座花园之城,令人不禁感叹,这是兵团人创造的一个奇迹。

选择来六十二团司法所,是想跟随全国“最受欢迎人民调解员”孙光杰体会一下边境线上人民调解员的辛劳与奉献,可不巧,孙光杰因身体不适正在内地治疗。没有见到孙光杰,却见到了他调解过的案卷,一撂撂内容完整细致,从手写变成机打,涉及交通事故、劳动争议、债务纠纷等各种纠纷类型,孙光杰以及六十二团调解工作的扎实可见一斑。

兵团沿用师、团、连的军队建制。六十二团人民调解组织包括1 个团场人民调解委员会,16个连队(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以及1 个医疗纠纷调委会和2 个品牌调解室。为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六十二团司法所充分发挥首席调解员作用,在霍城垦区人民法院霍尔果斯法庭成立“孙光杰调解室”,主攻诉调对接纠纷,在金山社区成立了“冯东升调解室”,主调社区矛盾纷争。同时,积极配合团场信访办及时就地解决信访问题,2018年成功化解团场近十年来遗留的征地拆迁信访案件8 件,为当事人避免或挽回经济损失480.85 万元。司法所十分注重矛盾纠纷的排查预防,每月一次及重点时间节点都会联合综治办、派出所排查纠纷隐患,及时有效维护边境和谐稳定。

六十二团司法所为群众调解纠纷

维护稳定是兵团司法行政工作的重中之重,做好重点人员的监管、帮扶是司法所的重要职责。六十二团司法所负责矫正20 多位社区服刑人员,每天都要与他们通电话,每个星期要见一次面,每半个月开一次会,每天抽查定位,以确保不出任何纰漏。

距离六十二团司法所不远处就是中哈边境。不同于中国西南边境频繁的边民互市与往来,这里的边境是由无人区、隔离区、带电防护网构起的一道“铜墙铁壁”。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在新疆的长期渗透,使严控边境线变得格外重要。兵团守护的2000 多公里的边境线上,沿着长长的铁丝网,每一公里就有三个人牵一只狗,周而复始、昼夜不停地巡逻,长年累月,无论严寒酷暑。有人称他们是流动的哨兵,有人称他们是移动的界碑,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就是护边员。

同护边员一样,兵团司法行政工作者、人民调解员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履行维稳戍边的职责使命,担当起守卫边疆安宁的护边员,也担当起化解矛盾纠纷“第一道防线”的护边员。第四师霍城垦区司法局副局长王建宇说:“每一个兵团人都是一个民兵,都承担着维稳戍边的职责。这是我入职第一天老领导对我说的话,从不敢忘,也不能忘。”

没有见到六十二团司法所所长,听说走亲戚去了,再一打听才知道,原来此“亲戚”非彼“亲戚”,是“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结对亲戚。

2016年开始,新疆启动“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全疆各级行政事业单位的党员干部一对一、全覆盖地与各族基层群众结对子,认亲戚,定期登门走访,与亲戚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为亲戚扶贫帮困,向亲戚宣讲法律、政策。

在“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中,兵团司法行政工作者积极与贫困户和重点户结对子,六十二团司法所所长一人就结了四户。他们坚持每两个月就到亲戚家走动一次,每次至少十天住在亲戚家,每次去都自掏腰包送去米、面、油及生活用品等。他们关心了解亲戚家的生活状况,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用谈心、聊天的方式把党的政策传递给他们。

这一天恰逢新疆的古尔邦节,正是走亲戚的时候。王建宇下午要去少数民族亲戚吉塔(化名)家,我们有幸能一同前往。

得知亲戚要来,吉塔一家早早开始准备,时令水果、自制油炸小吃、当地特色食品,摆满了长长一桌子。吉塔一家热情招待我们,大家围着长桌席地而坐,像亲人一样叙家常。吉塔和他的女儿都曾在职业技能教育培训中心接受培训,在王建宁的帮助下,吉塔开始重新做生意,曾在北京上大学的女儿准备考研,一家人生活越来越好。

从吉塔家出来,王建宇还惦记着自己的另一户贫困亲戚。他说,准备花1000 多元钱给这个亲戚买个打馕坑,让他能摆脱贫困,自力更生。

在兵团司法行政工作者中,不乏感人的结亲故事。

兵团司法局局长梅桂萍的亲戚在南疆图木舒克市,生活贫困。梅桂萍为他找到了工作,帮他渐渐脱贫致富,去年挣了5 万多元。梅桂萍还把亲戚一家接到乌鲁木齐参观,给他们买衣服,而此前他们从未出过南疆。对梅桂萍给予的帮助,他们感激不已。

兵团人民调解员协会秘书长董永祝也经常为南疆的亲戚送去衣物、食品等。去年,他把亲戚接来乌鲁木齐,花600 多元请他们吃西餐,带他们在市里各处参观。这位亲戚从未坐过火车、从未到过乌鲁木齐,在大街上拉着他激动地直哭,引得警察差点产生误会。

兵团人风趣地说:“我们对待亲戚比对亲妈好。”这句看似夸张的话却很真实。梅桂萍曾不经意说道:“一到过节我就去亲戚家了,我妈想看看我都看不着。”

用真情换亲情,现在兵团干部群众亲如一家。通过结对子走亲戚,新疆各民族群众的浓浓同胞情、骨肉情、团结情,形成了新疆别具一格的风土人情。习近平总书记说,“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的团结在一起”,我看到了兵团司法行政人与各族群众正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

第五师双河市——解决好每一起纠纷,就是守疆固土

唐朝丝路上的双河驿站,清脆的驼铃声穿越千年还在回荡,响亮的汽笛声已陪伴中欧班列驶向远方。第五师双河市位于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境内,毗邻阿拉山口岸。1962年“伊塔”(伊犁、塔城)事件发生后,五师西迁博州,沿边境一线开荒造田,建设家园。今天的双河市,钟灵毓秀、人杰地灵。

在博乐垦区法院诉调对接中心,我们见到了孙宝珊、李新民、何建军三位专职人民调解员。他们曾分别在检察院、信访局、公安局工作,退休后来到博乐垦区诉调对接人民调解委员会专职从事人民调解工作。自今年5月垦区诉调对接调委会成立以来,他们凭借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经验,已调解案件58 件,调解成功42 件,标的额358.6 万元。他们中年龄最大的70 多岁,最小的近60 岁,没有报酬,每天工作10 多个小时,却毫无怨言。孙宝珊儿子在上海,退休后本可以到上海安享晚年,他却选择了继续扎根边疆发光发热。

博乐垦区的诉调对接工作走在兵团调解工作的前列,这得益于两位关键人物的积极推进。

83 团调委会指导当事人签订调解协议

博乐垦区诉调对接中心专职调解员李新民(左一)、孙宝珊(左二)、何建军(右一)收到当事人送来的锦旗

88 团专职人民调解员在田间地头调解一起因无人机打药导致农作物受损的纠纷

一位是第五师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张勇,他曾在第二师司法局工作多年,对法院和司法行政工作都非常熟悉,对如何发挥两家所长推动纠纷多元化解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随着兵团的全面深化改革、向南发展深入推进,影响基层治理法治化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渐增多,加强诉调对接工作符合时代要求,关乎人民福祉,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方面意义重大。法院与司法行政机关不能再各自单打独斗,应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实现作为。为此,他积极推动法院创新“诉调对接”模式,建立起具有兵团特色的“1+1+6+N”诉前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第一个“1”是指在法院设立诉调对接中心,由专门的分流员负责对所有诉前调解案件进行登记分流、指导、确认,并对疑难案件参与调解。第二个“1”是指派驻在法院内部的博乐垦区诉调对接调委会,接受法院委托调解矛盾纠纷。“6”是指博乐垦区六个团场的人民调解委员会,法院对其进行业务指导,对调结案件及时进行司法确认。“N”是指覆盖辖区的法官工作室、边境连队调解室及社区诉前调解工作室等。通过内引——把人民调解引入法院,外联——用在线指导、巡回审判、类案旁听等方式发挥法院专业优势,对诉前调解予以业务指导,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为群众提供灵活便捷、多元选择的解纷方式。下一步工作,张勇还准备建立人民调解员培训学校,加强人民调解员培训;强化巡回法庭,打造“无讼”连队。

另一位是第五师司法局局长陈海义,他是天津市司法局的一位援疆干部。与来自全国各地司法行政系统的援疆干部一样,组织一声号令下,背起行囊赴边疆。单位召开援疆动员会后,他第一个报了名。援疆的这段日子里,他对新疆、对兵团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尽己所能想要为兵团人民调解工作多做些事。

“提升人民调解工作质效,做好诉调对接工作,要有一支高素质的专职人民调解员队伍。”陈海义抓住司法部和兵团加强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的契机,积极争取师市党委的支持,向师领导汇报加强专职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和设想、方案,同时呈报师市党委《关于在全师建立专职人民调解员队伍的请示》,得到师领导的高度重视。最终师领导给予大力支持,在上一年全师人民调解工作经费只有4 万元的基础上,2019年为人民调解工作拨付经费100 万元,这对全师人民调解工作者来说,都是莫大的鼓舞和激励。

有了资金后盾,陈海义开始组织全师专职人民调解员的选聘。通过个人报名、基层调委会推选,司法所初审、师司法局面试,师社保局、财政局审核通过的方式,聘任专职人民调解员30人。为使新招录的专职人民调解员尽快适应工作需要,师司法局统一组织岗前培训。同时,建立专职人民调解员最低生活补助制度,专职人民调解员待遇由基本生活补贴2000 元+案件补贴+绩效奖励构成,并建立动态增长机制。

今年5月,五师首批专职人民调解员在各个调解岗位上整齐亮相。3 人派驻博乐垦区法院诉调对接中心,对接诉至法院的适宜通过人民调解方式解决的民事纠纷。2 人派驻师信访局人民调解工作室,协助开展信访问题的调解处理。每个大型团场派驻3名专职人民调解员,小型团场派驻2 名专职人民调解员,少数民族聚集区、大型社区派驻专职人民调解员1 人,依托司法所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

“我们所专职人民调解员刚来两个月就调解了66 起纠纷,发挥了很大作用。有了专职调解员,我的工作压力也大大减轻了。”88团司法所所长刘刚深有感触。

目前,全师专职人民调解员在各司法所的指导下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其优势和作用很快凸显。81 团郭某与粟某、王某的土地承包合同纠纷,83 团苟某与韩某的棉花地转包费纠纷,87 团场私营蘑菇大棚区拖欠劳工工资纠纷……一大批涉及建筑、土地承包合同流转、民间借贷、损害赔偿、拖欠农民工工资等方面的矛盾纠纷,经过专职人民调解员专业、细致的调解,都得到了圆满化解,在群众中产生了较大反响。全师专职人民调解员队伍成立仅两个月,就调处纠纷264 件,立卷181 件,口头83件,司法确认102 件,涉及金额近853.34 万元,防止矛盾激化5起,涉及15 人,防止群体性上访1 起,涉及7人,有力保障了师市社会经济发展稳定。

贯彻落实司法部构建大调解格局的工作部署,陈海义在建立健全诉调对接机制的同时非常重视访调对接工作。经积极协调、推进,第五师成立了由师副师长、政法委书记任组长的双河市信访与人民调解对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信访与人民调解对接工作实施方案》。建立起师、团、连三级访调对接网络:依托师市信访局、师市司法局建立一级“访调对接”工作平台,在师市信访局设立人民调解工作室,派驻专职调解员;依托团场司法所与团场综治办建立二级对接工作平台,派驻专职调解员进入团场综治中心平台,排查、收集、分流和调解有关信访案件;依托连队(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建立三级工作平台,设立“访调对接联系点”,及时受理、排查和化解“初访”案件,将信访问题纳入矛盾纠纷排查范围,及时发现信访苗头,努力实现信访问题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处置、第一时间上报。

诉调对接、访调对接平台的建立,对促进团场的改革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去年以来,兵团开始了以职工“土地确权颁证”为先导的团场改革,政企分开,分田到户,连队两委也不再由组织委派,而是由群众选举。改革要破旧立新,就会产生阵痛。延续了几十年的“大一统”管理体制突然转变,难免引发一些不适应。第五师以及兵团各师、团、连充分发挥人民调解自身优势,有效化解兵团改革中出现的各类矛盾纠纷,在服务团场改革,维护社会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于兵团司法行政工作者、人民调解员来说,解决好每一起纠纷案件,就是守疆固土,就是维稳戍边。

第八师石河子市——军垦精神在司法行政工作中闪光

石河子,它是共和国的“军垦第一城”,它是艾青笔下“年轻的城”,它像一颗明珠镶嵌在天山北麓的戈壁原野上,见证着沧海桑田的变迁,传颂着军垦精神的辉煌,展示着新中国的伟大成就。

70年前,玛纳斯河畔人迹罕至的戈壁荒原,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十二兵团毅然脱下军装就地转业,仗剑扶犁,屯垦戍边,经历了难以想象的艰苦,开辟了“戈壁惊开新世界,天山常涌大波涛”的千秋伟业。从荒无人烟的“老鸦洼”,到联合国授予的“改善人类居住环境良好范例城市”,这座与共和国同龄的军垦新城,虽年轻,却厚重。

八师121团调委会成功调解一起债务纠纷

在石河子城的发展规划图里,有一张人民调解工作的蓝图格外亮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理念,按照“预防为主、防调结合、抓实基层、创新机制”的工作思路,切实做好人民调解工作,不断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打造人民群众满意的口碑工程。在这张蓝图里设计了:

建立师市人民调解中心,打造“一站式”纠纷调处专业性平台。在市区一处繁华地段,“第八师石河子市人民调解中心”蓝底白字的巨幅招牌,吸引了不少前来求助的群众。调解中心配备专职人民调解员3 名,设置人民调解、法律咨询窗口外,还设有法律援助、公证、司法鉴定等窗口,各项业务与人民调解对接,为群众提供“一站式”专业化调解服务。据负责人介绍,调解中心还具有指挥中心的功能,纠纷集中受理、快速分流,一般纠纷指派、分流到相应调委会调解,疑难复杂纠纷由调解中心调解。同时,延伸服务触角,受理公安、法院、信访移交或委托调解的纠纷,形成交调、诉调、访调对接工作机制。调解中心建成时间不长,成绩单却很惹眼,运行不到2 个月,接待群众来访150 多次,调解纠纷51 件,成功50 件,涉及金额2500万元,深受群众好评。墙上两面鲜红的锦旗就是调解中心成绩的实证,这两面锦旗由两位企业主所赠,调解中心分别帮他们解决了标的3万多元和7万多元的纠纷,他们对调解中心的工作非常满意。

打造“专兼结合”的人民调解网络,把矛盾纠纷拦截在基层。“以前我们这里是上访大户,到团、师上访很平常,进京上访也很多。现在进京访没有了,到团、师上访也很少了。”北郊司法所负责人杜岩鹏说起这几年人民调解工作成果,很是骄傲。近年来,八师司法局以群众的关心关切为导向,完善人民调解组织网络,提升人民调解员队伍素质,把人民调解服务送到群众身边,使矛盾纠纷消除在萌芽。夯实20 个团场(街道)调委会,324 个连队(村)调委会,119 个社区调委会和企事业单位等基层人民解调委员会,吸收基层民警、综治员、法律顾问、网格员、联户长及热心调解的居民参与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确保矛盾纠纷及时发现、随时调解。建立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21 个,选聘医疗、交通、劳动等行业领域业务突出、经验丰富的人员组成“人民调解专家库”,专门化解劳动争议、医疗、交通事故、物业等领域矛盾纠纷。专业人民调解委员会成立以来,每年为师市化解不同领域矛盾纠纷200 余件。同时,依托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设立“人民调解服务窗口”,选聘调解能手轮流值班,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优质的调解服务。

石河子市人民调解中心。图/孟婷婷

石河子市石河子镇努尔巴克村举行升旗仪式

国旗下普法,在强化国家意识中推进基层法治建设。在兵团,无论寒冬酷暑或是逢年过节,每个星期一的清晨,各社区、单位都会举行升国旗仪式。而在石河子镇,升国旗仪式又被赋予了新的意义,那就是推行“国旗下的普法”。平日里村民所处比较分散,升国旗时人员聚集最齐,加之升旗仪式的庄严肃穆,正是普法的最好时机。石河子镇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在国旗下开展法治宣讲,让法治宣传强了起来,活了起来,火了起来。每次升旗仪式后,司法所与村两委、“访惠聚”工作队轮流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富民政策、民族团结、村规民约等,群众需要什么,他们就宣讲什么。石河子镇努尔巴克村的党支部书记赵建军说:“国旗下的法治宣讲,是我们老百姓的学法时间。中心工作推进到哪里,法治宣传教育就跟进到哪里,司法所送法上门,很及时。”今年上半年,石河子镇司法所已组织各种专题宣讲40 多场次,发放宣传资料2 万余份,宣讲惠及村民2.4 万余人次。国旗下的法治宣讲,凝聚起了各族群众热爱祖国的正能量,照亮了各族群众的发展之路,推进了基层社会的法治化进程。

……

一张蓝图绘到底,浸透着军垦精神的兵团人民调解工作正在蓬勃发展,蒸蒸日上。

后记

兵团之行一路走来,我常常思索,究竟什么是军垦精神?每次提到它,总会有一股热血涌上心头,莫名感动并肃然起敬。

在军垦博物馆,一段沙海老兵的故事让我久久不能释怀。1949年11月,和田发生武装叛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二军五师十五团(其前身是以骁勇善战闻名的八路军三五九旅七一九团),1800 名官兵日夜兼程18 天行程790 多公里,克服难以想象的风暴、狂沙、饥饿、干渴等困难,徒步横穿“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一举解放了和田。1954年,全团留守的500 名官兵遵照主席命令,集体脱下戎装“拿起生产的武器”,成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十四师四十七团的军垦战士,从此他们忠实地履行着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再也没有离开过和田。1994年,有领导到和田视察,得知一些老兵没回过老家,没坐过火车,没到过乌鲁木齐时,当场就落下泪来。后来,他安排有关部门将老战士们接到乌鲁木齐参观,当时能成行的只剩下17位老兵。17 位老兵来到石河子广场,看到王震将军铜像,自觉地排成了一个方阵,向老首长报告说:“报告司令员!我们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二军五师十五团的战士,我们胜利完成了您交给我们的屯垦戍边任务,您要求我们扎根边疆,子子孙孙建设边疆,我们做到了!”围观的群众一边鼓掌一边流泪。

这些穷尽一生戍守边疆的沙海老兵,凝聚在他们身上的那股感染人的力量,不就是军垦精神吗!

站在军垦博物馆《屯垦戍边》的半景画前,再一次被深深震撼。这幅半景半画的鸿篇巨制,重现了那段峥嵘岁月。苍茫大地上,战士们手拉肩扛扶犁开荒,住的是地窝子,穿的是破衣烂衫,面对环境恶劣、一穷二白的亘古荒原,仍以大无畏的勇气迎难而上,前赴后继,改天换地,写下人间奇迹。这是何等的气魄与壮举!

这一刻,我似乎明白了,军垦精神是一种坚守,一种奉献,一种信仰。

守疆就是守国,党和国家需要我在哪儿,我就扎根在哪儿!

脑海里回荡起艾青的一句话:“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此时的我,已泪流满面。

军垦精神造福了百姓,军垦精神需要世代坚守。

黄沙万里今何在,绿树葱茏入眼来。伊犁,可克达拉,双河,博乐,石河子……他们是那么的美……今天的我们如此幸运,享受着新中国建设的伟大成就,沐浴在新时代改革发展的春风里。祝愿军垦精神永存不老,祝愿祖国母亲繁荣昌盛!

巍巍天山,浩浩昆仑,茫茫戈壁,茏茏原野。深吸一口,这戈壁上的芬芳竟是那样沁人心脾。

猜你喜欢
军垦团场调解员
商事调解员公正性与当事人自决权的冲突之解决
——基于语境伦理学视角的探讨
军垦文化之乡放异彩
伊犁放歌
浅谈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推进团场林业经营制度改革
——关于团场林业发展的思考
加强团场财政资金监管的思考
读图
胡友才:当好军垦故事讲解员
给“草根”调解员官方认证——“九平式调解”的多种效应
北大荒的脊梁——《老军垦》获奖感言
论调解员的调解终结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