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视域下高职劳动教育探究

2019-03-02 07:42任爱珍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高职教育素质教育

摘  要: 社会经济与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人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学生是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的生力军,加强劳动教育,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高校德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使命。目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现状却并不尽如人意,在劳动教育理念、劳动教育方法、劳动教育内容、劳动师资力量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因此,探究高职劳动教育的有效对策,对提升高职学生劳动素养、促进社会发展十分重要。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劳动教育; 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19)06-0001-04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加强劳动观和劳动技能的教育,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和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18)第四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劳动教育也日益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习总书记对劳动教育的深刻阐释,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劳动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凸显了劳动教育的重要地位,是我国教育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因此,要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就必须尽快构建适应新时代的更高水平的劳动教育体系。21世纪面向未来的高职教育,要发挥劳动教育的作用,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现代化生产的人才大军。

一、素质教育与劳动教育的内涵

(一)素质教育

教育部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中,将大学生素质培养列为育人工作的重点,旨在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要求全国高校积极开展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2]树人先树德,立才先立人,素质教育涉及学生的身心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劳动素质等方面,已渐渐被国内大多数高职院校所关注。经济的发展促进生产方式的转变,催生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国家的供给侧改革,对人才的需求更多地转变为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高等职业教育规模迅速扩大,高等职业教育对市场的供给能力也成为检验其教育质量的关键,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成为其岗位适应和持续发展的核心。基于此,高职院校开展素质教育成为提升教育质量和推进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大学生的素质培养。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劳动素质培养。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但也并非绝对对立的概念,因为两者在词义上本来就并非反义词。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要达到让人正确面临和处理自身所处社会环境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目的。

我们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关于素质教育的概念内容很宽泛,集中起来,主要为以下几点:(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它强调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而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德智体美劳的教育目标之一。

(二)劳动教育

根据《辞海》:“劳动教育是德育内容之一,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通过日常生活培养劳动习惯和技能的教育活动。”《中国大百科全书》定义为“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是德育的内容之一。”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推动社会历史进步,是人作为人之最本质最显著的特征。马克思强调:“对社会主义的人来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更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4]

因此,我们说劳动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劳动素养的教育活动。从内涵讲,劳动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促进学生获得身心发展的综合性育人活动,从外延讲,劳动教育的范畴涉及劳动智能的传授、劳动价值观的培植、劳动态度的培养、劳动情感的培育等方面。把劳动教育局限于德育内容的一部分,是窄化了劳动教育的内涵和意义,因为劳动教育具有“立德、益智、健体、育美”的综合性功能。因此,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是人民美好生活的源泉。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加强劳动教育,是回归人之本质、回归教育本质的必然要求。

二、素质教育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现状分析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教育的技术属性和职业属性,也决定了高职教育的就业导向的功利性目标,高职教育已经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所需人才保障的重要力量。但由于高职教育过于重视岗位技能培养的就业导向的功利性目标,使得高等职业教育所培養的人才日益与社会需求脱节,所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不高。表现为人文素养、艺术素养、心理健康素养和劳动素养等各方面显得不足,而劳动素养不足尤其显著。

首先,从学生身体素质来看,不少学生普遍呈现不健康体态,从学生各门体能课测试成绩来看,高职学生的体力和耐力较十几年前呈退化状态。这大多是缺少体力劳动的结果。其次,从学生劳动观上来看,学生普遍存在求安逸、怕劳动的倾向,尤其怕体力劳动,干活怕苦怕脏,学习上怕苦怕累。在就业选择上来看,多数学生怕到艰苦企业、怕到生产第一线。再次,从学生对待劳动成果态度上看,一些同学不尊重、不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花钱大手大脚,浪费现象严重,每天食堂倾倒的食物浪费惊人。这固然与学生家庭教育失当有关,但也是学校教育的失误。高职院校普遍存在重智育、技术教育而轻劳动教育的现象,社会主义学校再不加强劳动教育,就不可能造就无产阶级事业接班人,资本主义物质至上和享乐主义思想就会在这一代身上泛滥。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高职的就业导向属性所致。从高职技术教育的特殊性来看,实践性是劳动教育与技术教育的属性特征,高职所培养高技能人才和高技术管理人才参与企业一线生产与经营活动,高职毕业生应当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新人,劳动教育应该独具重要性,可是众多的高职院校,还没有把劳动教育放在应有的位置上。

第二,校企融合不够深入所致。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缺乏健全的机制保障,导致合作深度不够,所培养的人才与企业所需的人才脱节。因此国家鼓励产教深度融合,鼓励行业和企业举办或共同举办职业教育,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但由于目前企业的参与不到位,造成高职学校劳动教育的开展与企业对劳动者要求的脱节。

第三,人才培養目标异化所致。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旨归,就学生而言是获得持续发展能力,就学校而言是推进内涵建设,就高职教育而言是形成育人文化氛围,就企业而言是培养高技能岗位素质的合格劳动者,囿于人们的认知、经验等的局限,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仍存在重物轻人、重量轻质、重技轻劳等问题。高等职业教育虽在体量上已经成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体量大并不意味着质量一定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高职院校在规模和质量上的失调,在当下和长远上的失当,在教书和育人上的失衡。

三、素质教育视域下高职加强学生劳动教育的对策探讨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把教育放在优先位置,发展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加强高职学生劳动教育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途径与有力对策。因此,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理念,实现素质教育与劳动教育的统一

教育是社会现象,起源于劳动,是适应传授劳动技术和社会经验的需要而产生的,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一定社会的教育,是一定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的反映,同时,教育又服务于和反作用于经济和政治。在阶级社会,一切阶级都是利用教育来维护和巩固他们的经济、政治制度。不同的社会,不同的阶级,由于所追求的政治经济利益的不同,教育方针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也不相同。在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它代表剥削阶级的利益,一方面培养剥削阶级的接班人和为其服务的人才,另一方面实行愚民政策,把劳动人民的子女培养成剥削阶级的奴仆。

劳动是全面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又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手段,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力措施。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就指出,生产劳动同智育、体育相结合,它们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据此,党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方针,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教育为工农服务,把生产劳动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如果教育脱离生产劳动,那么这种教育就是空虚的,就失去了社会主义的性质和方向。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的教育坚持为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服务,为祖国现代化培养建设者和保卫者,党在1953年提出了“教育为生产服务,教育为工农服务”的教育方针,1958年又明确提出了“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983年邓小平同志又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985年党中央又确定了“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并明确提出把思想品德教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劳动教育课程的开设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思想品德教育放在第一位的具体措施,就是要从根本上提高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所谓劳动教育,它属于思想品德教育范畴,它是以劳动为对象,揭示劳动在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变化规律,揭示在劳动上阶级观点的对立和斗争,并以集中的劳动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无产阶级劳动观教育,使之热爱劳动,形成劳动习惯,遵守劳动纪律,树立共产主义劳动态度和热爱劳动人民的观念,彻底洗刷不劳而获的思想,成为有道德、有文化技术、热爱劳动的无产阶级事业接班人,它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

(二)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开展劳动教育课程建设

以往的劳动教育课是以体力劳动为主的课。劳动实践是进行劳动教育的有效形式,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的养成要依赖于劳动实践,没有紧张、约束力的劳动,就不能洗掉身上的懒性和惰性,但在劳动实践中还必须学习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劳动理论,从理论上清除剥削阶级轻视体力劳动的流毒。社会主义以前的很长历史阶段内,劳动者的劳动产品是作为异己力量同劳动者对立的,这种劳动的异化造成了人们对劳动的厌恶。在当前,这种厌恶劳动的思想遗毒仍然存在,在青年学生中轻视体力劳动,把劳动当做惩罚,当作无能、低下,看不起普通劳动者的思想仍然很普遍。单纯靠劳动活动不能自发地生成无产阶级劳动观。正面灌输马克思主义的劳动理论也就成为劳动教育课的重要内容。

劳动教育课,首先是一门功课,而不是单纯地进行劳动,学校的劳动教育课和所组织的各种劳动实践活动,都是从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劳动习惯和增强同劳动人民感情出发的,目的是把他们培养成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技术,又红又专的劳动者。学生的劳动不同于工人和农民的劳动,学生的根本任务是学习,并在学习中受到教育和得到发展,通过劳动实践来树立共产主义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但是,正确的劳动观不是自发形成的,学生的劳动实践又具有局限性,它还要靠正确地灌输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特别是那些溺爱中成长,缺乏劳动教育的独生子女,参加劳动实践活动,学习劳动理论和劳动传统,就更为必要。高职生作为高级技术人才培养的对象,参与企业生产和经营活动,在校期间参加较多的专业实习课和实验课,但这些实践活动课也不能完全代替劳动教育课。实习课是掌握专业技术,提高动手能力为目的的,而劳动教育则属于思想品德教育课,它从体力劳动入手,培养学生劳动习惯,以及培养作为普通劳动者为荣、以劳动光荣以及珍惜别人劳动成果等思想为目的。

(三)以多元化为视角建设师资队伍

师资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得以实施的保障,学校必须组建起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教师由学院各部门选派,由院长担任主任,成员还包括企业、行业协会代表及学校素质教育职能部门负责人,定期举办联席会议,把握职业素质需求信息,同时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有关素质教育课程,共同协调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监督以及课程反馈和评价等。

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劳动实践是现实的、丰富的实践活动,它既能暴露学生主客观的矛盾,又能解决主客观矛盾,劳动实践过程就是发现和解决学生矛盾的过程。劳动课教师要善于抓劳动现场教育,发现学生劳动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说理教育,坚持以表扬为主,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表扬好人好事、好思想,使一些怕苦怕累怕脏的思想,通过劳动有所改变。马克思一百多年前就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人才的唯一途径,劳动和教育相结合也是我们党一贯倡导和坚持的,但作为一门课纳入教学计划,进行系统的劳动思想教育,却又是新鲜的。劳动教育师资的培养与专业教育师资的培养同样重要,同样需要掌握劳动教育规律,熟练运用劳动教育教学方式,应该以多元化视角建设劳动教育师资队伍。

(四)以立体化为目标建立起多元评价体系

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搜索信息、资料,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教学价值判断,从而为不断完善自我的教育决策提供可靠信息的过程。评价具有诊断、改进、鉴定、激励和导向功能。国务院制定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要求加快和改革考試和评价制度。……建立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机制。”因此,我们可以建立多角度、全方位的立体化多元评价体系,比如,建立起由劳动教育职能部门牵头的、由各教学单位为主要负责单位的学生劳动教育学分认证体系,保证学分的认定具有可操作性;建立起对劳动教育课程模块全方位、多角度的认定和评价体系,保证劳动教育课程模块无论内容的选择还是课程模块的实施,都能得到全方位的评估和自我完善。具体来讲,就是建立起立体化多元评价体系,既要求对劳动教育课程内容的评价多元化,也要求对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评价多元化,还有对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比如,建立起教师、企业和学生三方评价主体对劳动教育课程进行评价的评价体系,同时,建立起对评价对象的多元化,评价内容包括对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对劳动教育课程模块的评价,保证劳动教育课程模块制度化和规范化,既做到评价对象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又做到评价主体多元化。保证评价过程的开放性、价值的多元性、内容的全面性、手段的多元化,致力于整体性评价,给学生以弹性化、人性化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 人民日报,2018-09-10(01).

[2] 中国教育新闻网.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政策解读[EB/OL]. (2017-01-11)[2019-10-01].http://www.jyb.cn/china/gnxw/201701/t20170111_693218.html.

[3] 郭忠华. 马克思的历史观与“创造历史”[J]. 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12):86-93.

[4] 舒志定. 人的存在与教育:马克思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M]. 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179.

收稿日期: 2019-11-04

基金项目: 2019年度江苏省社科精品思想政治专题项目“高职劳动教育的时代内涵与未来发展研究”(19SZA-013);2019年度江苏省社科精品工程项目“困厄与突破:面向未来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策略研究”(19SYC-075)

作者简介: 任爱珍(1971-),女,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高职教育。

Abstrac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and technology has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human beings. As a new force in the production of high-skilled personnel in big countries, it is an important mission of moral education and quality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improve their comprehensive quality. At present,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not satisfactory, and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concept of labor education, the method of labor education, the content of labor education, the strength of labor teachers and so on. Therefore,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s of higher vocational labor education to improve the labor literacy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and promote social development.

Keywords: quality education; labor educatio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责任编辑:程勇)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高职教育素质教育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在素质教育中树立文化自信
浅析我国的素质教育政策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也谈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