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热奄包治疗稳定型心绞痛(阳虚脉阻证)临床疗效观察

2019-03-03 01:25闫建玲袁长玲刘聪聪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胸痹硝酸甘油稳定型

李 达,闫建玲,袁长玲,刘聪聪

(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山西 太原030013)

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SA)指在冠状动脉狭窄、痉挛或循环血量减少的基础上受劳累、情绪激动、饱食、寒冷等诱因刺激使心肌急剧、暂时缺血、缺氧的临床综合征,以胸部闷痛为主要症状,常伴气短、心悸等症,是冠心病最主要和最常见的类型[1]。我院心血管内科采用中药热奄包治疗稳定型心绞痛取得较好疗效,鉴于此,本研究选取2018 年5 月—2019 年1 月期间于我院心血管内科明确诊断稳定型心绞痛阳虚脉阻证门诊及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中药热奄包联合西药治疗,旨在观察其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1 一般资料 将60 例病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 例,随访过程中脱落3例(均为治疗组),最终进入分析病例57 例。治疗组27 例,男15 例,女12 例;年龄(60.19±8.26)岁;CCS 分级Ⅰ级8 例,Ⅱ级13 例,Ⅲ级6 例。对照组30 例,男17 例,女13 例;年龄(58.97±8.65)岁;CCS 分级Ⅰ级7 例,Ⅱ级15 例,Ⅲ级8 例。两组病例年龄、性别、CCS 分级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稳定型心绞痛诊断标准参照《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2],分级标准参照加拿大心血管病学会(CCS)劳累性心绞痛分级标准。中医辨证标准:胸痹阳虚脉阻证辨证标准参照《中医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主症:胸痛、痛有定处;兼症:胸闷,气短,心悸,神疲乏力,畏寒肢冷;舌脉:舌质淡胖,或舌质紫暗或舌下脉络紫胀,苔白,脉沉细或沉弱或脉涩。具有主症及兼症2 项或以上,参考舌脉,即可诊断。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生产,含量规格:0.1 g×30 盒,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130078)100 mg 口服,1 次/d,阿托伐他汀钙片(立普妥,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含量规格:20 mg×7 片/盒,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1408)20 mg 口服,1 次/晚。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热奄包外敷治疗。中药热奄包药物组成:丹参、川芎、延胡索、附子、肉桂、吴茱萸,上述药物按等比例制成粉剂,混合均匀后缝合于脉枕包大小的药包中,使用微波炉加热3 min,将一次性纱布包裹在药包外,待温度降至约45 ℃即可外敷(心前区、双内关穴),每日2 次,每次20 min。合并用药:患者心绞痛发作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0.5 mg/次,可根据相关指南酌情应用降压、降糖等药物;避免使用其他中药制剂。10 d 为1 个疗程,治疗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情况。

1.3 疗效标准

(1)心绞痛症状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胸痹(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显效:心绞痛积分和减少≥2/3;有效:心绞痛积分和减少≥1/3 且<2/3;无效:心绞痛积分和减少<1/3;加重:疼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有所加重,心绞痛积分和增加。(2)中医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医症状疗效指数=(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临床治愈:治疗指数≥90%,显效:治疗指数≥70%且<90%,有效:治疗指数≥30%且<70%,无效:治疗指数<30%。(3)硝酸甘油停减率:停药:治疗后完全停服硝酸甘油;减量:治疗后较治疗前硝酸甘油用量减少50%以上;不变:治疗后硝酸甘油用量减少不足5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 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检验者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者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心绞痛症状及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心绞痛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积分均优于本组治疗前(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心绞痛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积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心绞痛症状及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x±s)

2.2 心绞痛症状疗效比较

治疗组治疗后心绞痛症状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心绞痛症状疗效比较 [例(%)]

2.3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例(%)]

2.4 硝酸甘油停减率

治疗后治疗组硝酸甘油停减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硝酸甘油停减率比较 [例(%)]

3 讨 论

中医古籍中虽无稳定型心绞痛一词,但根据其临床症状当属于中医学“胸痹”范畴。胸痹一词最早见于《灵枢·本藏》,正式提出“胸痹”病名源于张仲景之《金匮要略》,其认为胸痹病机为心阳不足及痰浊、瘀血、寒凝等阴邪阻滞脉道而致,并创立了“阳微阴弦”理论[4]。由此可见阳虚脉阻是胸痹发病的重要环节,我院心血管内科中药热奄包组方就是依此机制研制而成。中药热奄包外敷是将中药药性通过穴位透入经络而起到温经止痛、活血行气的一种中医外治方法。本方中丹参、川芎、延胡索活血祛瘀,理气止痛,附子补火助阳、散寒止痛,肉桂补元阳、通血脉,吴茱萸散寒止痛,用药攻补兼施,祛邪而不伤正,为临床稳定型心绞痛外治之良方。选穴内关穴为手厥阴心包经的腧穴,八脉交会穴之一,具有疏通心脉、活血止痛的功效。胸痹患者多表现为胸部闷痛,选取心前区阿是穴“以痛为输”以达到温阳活血之效。

随着现代医学发展和冠脉介入应用的不断深入,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得到有效控制。但临床中仍有众多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存有胸部闷痛、气短、心悸等症状,而内服药物毒副反应和耐药性的增加,中医外治法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研究表明,中药热奄包具有改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临床症状、中医证候及减少硝酸甘油服用次数的作用,为防治稳定型心绞痛开辟一条新道路,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胸痹硝酸甘油稳定型
硝酸甘油,用对是关键
活血化瘀法论治胸痹
多巴胺联合硝酸甘油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效果
硝酸甘油别贴身带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硝酸甘油别贴身带
辨证施护胸痹6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
益气养阴法治疗稳定型心绞痛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3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