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2019-03-03 14:09张丽
求知导刊 2019年45期
关键词:渗透德育小学语文

摘 要:德育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教育中是永恒不变的主题。遵纪守法、文明待人、做文明人是青少年良好社会公德的体现,也是学校培养的重点,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在教材编制过程中,各个学科内容都包含着德育素材,特别是语文学科,因其承载着中华文化的传承,所蕴含的德育素材更是生动且丰富的。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抓住教材优势,深入思想教育,不断提高学生和自身的素质。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

中图分类号:G40-0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45-0065-02

引 言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曾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精准地将“传道”“授业”进行了有机的结合,而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这二者确实存在相辅相成、相互扶持的关系,二者完美地做到了互利共赢。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在对学生进行“授业”的同时,完成“传道”。“道”指的是思想品德,是一名小学生最基础的社会意识的形成途径。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教育经验,阐述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一些建议和意见,希望能为广大师生提供帮助。

一、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完成育人,历练德育

语文学科在小学阶段的主要教學任务是教授学生认字、识句,建立最初的语文学习思维,充分展现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和地位[1]。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认识到民族素质、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性,在教授小学生完成阅读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不仅能够让学生获取专业的知识,还能够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二者之间相辅相成、互相提携,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语文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找寻美、发扬美、歌颂美,真正地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让学生更加真实地认识问题,提高鉴别问题的能力,知行合一,进而达到育人的最终目的。

例如,在教学《为人民服务》一文时,学生学到了集体的利益大于个人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大于集体的利益;学到了张思德同志为了集体的奉献精神;学到了人人平等、人人团结的重要性,围绕着个人的兴衰荣辱去感知身边更多的人和事,延伸到更多的层面当中去,在生活中找寻真正的心灵美。这种教学模式既加强了学生对语言的锤炼,也升华了学生的情感思想。教师还可以立足教材内容,真实地结合学生的思想动态开展相关的课外活动,在陶冶学生情操的同时,为其树立正确的行为习惯和道德标准。

二、通过对文章段落的着重赏析,体味德育

在写作或阅读一篇文章时,中间总有一些关键性的语句、段落。小学语文教师要准确地抓住它们,在带领学生阅读全文后细细地品味这些关键点,并对这些语言文字进行推敲,让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到文章本身的思想精华和意义,从而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思想的启迪。

例如,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教师应让学生抓住课文中人物的重点言行、神态、语句,进行反复的研读,在研读过程中完成讨论。“用石头砸!”“同志们”“走”“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等,这些都是当今社会的学生极少触及的,是中华民族伟大的人民英雄坚韧不屈的声音和坚强的意志,这些声音能够直冲云霄、力拔山河,能够让学生体会到革命先辈的爱国壮举、保卫山河的坚定信念;还要抓住文中对人物姿态的阐述:昂首挺胸、抓住云集、跳下深谷,让学生深刻地懂得狼牙山五壮士视死如归、守护河山的英雄气概,无比仇视日本帝国主义的内心动态,表现出其对国家、对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无限忠诚和热爱。这样,教师就为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革命教育课,深化了学生的德育教育。

三、通过对教材的深入挖掘熏陶学生的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内容不可能像其他自然学科类知识那样显而易见,其通常隐藏在文章更深的层面中,而思想德育已经在教材大纲的编制过程中渗透到了各学科中,体现在学科知识教育的方方面面,已经与学科知识合二为一。这就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透过表层内容挖掘深层次的德育内容,找到教材内在的德育因素。在整个小学教育中,德育素材最为丰富,也最需要挖掘。教师在准备课堂内容时,要让学生通过对文章字句、段落进行赏析,找到句中句式的变换和作用,修辞、标点的应用,让学生了解中国语言的博大精深和无与伦比的表现力,对中国语言“惜字如金”和质美意深的妙用有深入的体会,感受多姿多彩、包罗万象的中国语言文化。

例如,教师在教学七言律诗《七律·长征》时,首先由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深入了解作者创作的社会背景。在课堂学习时首先进行文章的朗读,在讲解前让学生加深对诗歌的主观印象。简短的56个字中包含了红军被围剿保存实力,为抗日北上解救民族危机存亡的顽强革命精神。诗中的“不怕”是全诗的诗眼,而“只等闲”是为“不怕”做了重申和强调。“只等闲”的举重若轻,表现出了作者的大将风范和统帅风度,高山重石滚滚而下,通过强烈而鲜明的对比表现中国的红军仍然从容面对,不改铁军风范。在铿锵有力的简短文字中体现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中华民族的坚强不屈、顽强抵抗的精神,这是值得当代学生用一生去体会和学习的。这样的深入挖掘和熏陶,有助于为社会培养符合时代发展的人才,更有助于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四、通过课外辅导延伸德育教育

课外辅导主要为了帮扶稍差的学生,包括在课外指导练笔、对批改完的作业进行深入的讲解等,这样做是为了补充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和缺失,也是通过语文教学完成德育渗透的新途径,有利于巩固和深化文化知识和德育教育。在规定的时间完成规定内容的教学是课堂教学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分析可能会因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受到或多或少的影响,从而限制教学效果的提升。反观课外辅导,一对一地进行讲解更便于教师的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和对知识的了解程度,进行有效的辅导,更加具有针对性、具体性。课外辅导能够有效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德育意识。

例如,教师可以制定培优辅差的战略方针,对两极分化较为明显的“优等生”和“后进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外辅导,这样在教师作业批改时能够着重对这两类学生进行评价。特别是进行日记、作文等批改时,以评语的方式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教师对自己的看法,增强学生对学习的信心。这样的德育教育更加真实而直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提升自身的道德情操,并转化为学习的根本动力。

结 语

小学德育教育工作是当前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系统工程之一。只有处理好德育教育和常规教学的关系,才能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做到寓德育教育于知识教学中,更好地将二者融合起来,才能对教材的思想性、阶段性做到准确把控,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刘强利.小学语文学科德育渗透的思考与实践[J].名师在线,2019(07):76-77.

作者简介:张丽(1988.12—),女,四川德阳人,本科学历,二级教师,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渗透德育小学语文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