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之以情:用道德情感助力习惯养成

2019-03-03 14:09徐雪晶
求知导刊 2019年45期
关键词:道德习惯情感

摘 要:道德情感是指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在处理相互道德关系和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时,因自身道德需要能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绪体验。道德情感既是人脑各级水平的整合活动的结果,又是特定情境与人的道德需要之间的关系的评价产物,即各种认知水平的整合活动的结果;可以以心理状态的形式构成其他心理活动的背景,还可以以心理特质的形式蕴含在人的个性结构之中。此外,它还可以对人的行为产生直接的驱动、组织、调节和监控作用。也就是说,道德情感可以以某种情绪倾向,促成相应的道德感知;以某种情绪状态评判其道德关系、道德行为的正当性;以某种情绪形式(如喜怒)向他人传递其道德行为价值的信号;还可以以情绪反应来调节、强化或削弱个体对某种道德义务的认知与实践。

关键词:道德;情感;习惯

中图分类号:G40-012.9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45-0094-02

引 言

道德情感的选择、激化、促进、预测、评判、导向等作用,对于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然而,学校在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中,过分倚重道德知识的灌输,认为如果道德知识掌握得牢固,就直接能转换成相应的道德行为。其实,忽视道德情感的调节作用,行为习惯的养成必然是断裂的、表面的、低效的。鉴于此,笔者认为,当前学校在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中,应当重点关注以下三个相关策略。

一、因生赋情:利用中等快乐情绪促进习惯养成

道德情绪对学生优良行为习惯的影响无处不在。例如,当张同学在操场上捡到钱包后主动上交给教师,并受到教师、同学、父母的一致表扬、称赞,自然获得开心、满足等正向情绪体验,并会将这些情绪与相应的行为构建联系,激励其在日后的情境中,保持相应的行为习惯。又如,丁同学在去食堂的路上捡到一张饭卡,盗刷此卡请人吃喝一通,随后被检举,因此受到教师的批评、同学的指责,他由此产生内疚、羞耻和痛苦等负向情绪体验,促使其日后遇到类似情境时诱发相应的消极情绪联想,利于其改正相应的不良行为习惯。

然而,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根据不同的情境,特别是根据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倾向(积极情绪、消极情绪)、不同强调(低度、高度)的道德情感调节控制相应的情绪体验,进而有效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心理学实验表明:“过高或过低的快乐状态,不如中等强度的快乐能使认知操作达到最优点[1]。”也就是说,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善于适时适度地运用表扬、赞美等方式,调动学生的中等强度的积极情绪,以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因师赋情:发挥教师情绪感染引领习惯养成

上文强调道德行为主体——学生的情绪对其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但是教师的情绪感染力对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师是班级管理的灵魂人物,是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道德认知能力的关键和塑造道德行为习惯的中坚力量。因此,教师的情绪对学生的行为自然会产生重大的影响。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有情绪感染力的教师,不仅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动力、接受知识的能力,还能使学生在无意中接受教师的情绪影响,塑造自己的行为。

积极心理学领域的天才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在《积极情绪的力量》一书中,重点列举了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喜悦、感激、宁静、兴趣、希望、自豪、逗趣、激励、敬佩和爱这十种积极情绪。她认为,积极情绪不但能够改变自己,还能够改变他人;不但能够营造感觉良好的氛围、改变我们的思维,还能够抑制消极情绪、改变行为方式,甚至改变个体最美好的未来,收获欣欣向荣的幸福生活。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要善于发挥个人所长,运用以上积极情绪的感染力,熏陶、引领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当然,一个人不可能全部熟练驾驭以上十种积极情绪。所谓的因师赋情意味着,教师要在不同的情境中运用不同的情绪,特别是要运用自己所擅长的情绪力量来感染学生。基于这一点,教师要想发挥情绪感染力,并以此引领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至少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首先要了解自己的情绪,如常常会有哪些负面情绪充斥于心中、自己擅长哪些积极情绪的运用等。对于负面情绪教师要学会主动释放,对于积极情绪要思考如何用其感染学生。

(2)教师要学会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教师在生活、工作中难免会出现不良情绪,不要把这些负面情绪带入课堂;实在无法控制时,至少可以和其他教师调换授课时间,注意避免负面情绪的“蝴蝶效应”。

(3)发挥自己所长,应时应景地抓住教育契机,运用积极情绪润物无声地感染学生。

(4)以上十种情绪并非每位教师都能完全具备,但要求的基本情绪是“师爱”。也许你不善于通过逗趣,时刻向学生传递快乐的情绪;也许你也羞于用激昂的辞藻激励学生,用激情感染学生;但作为教师,基本的师德就是“爱”你的学生。学生犯错了,教师报以爱心,分析过失的根源所在,帮助学生改正;学生困惑了,教师要细心指导,敞开心扉,帮助学生共同排解疑惑;学生的点滴开心,教师用一颗童心,与他们一起爽朗地笑出声来;学生的一个善行,教师予以真心的赞誉;学生身上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良习惯,教师耐心地言传身教……爱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力量。教师的爱对学生可以产生期望心理,当师爱的积极情绪“投射”到学生的心灵上,会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进而引领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这就是师爱的“皮格马利翁效益”。

三、因班赋情:营造集体道德情绪巩固习惯养成

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教育实践,教育工作者往往关注个体情绪对道德行为的影响,很少关注集体情绪对道德行为的影响。所谓的集体情绪,主要指某个群体对群体内部成员或群体外人员遵循或违背道德准则的行为而产生的情绪。社会认同理论认为,在社会认同过程中,个体所属群体的成员做出遵守道德或违背道德的行为,会使个体因为满意或不满意于当前的认同结果而产生相应的积极或消极的集体道德情绪。这就意味着,学生既是独立的个体,各自的情绪会影响相应的个体行为;同时,学生也作为某个群体中的一员而存在,集体情绪自然也会影响到个体乃至集体的行为习惯的养成。

结 语

在养成教育中,教师要充分发挥道德情感的作用,避免对道德情感的误用、乱用;不要过分强调利用训斥、惩戒等手段让学生产生某种负面情绪,以此试图纠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出现。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道德情绪的调动,更不能忽视自身情绪的德育价值;不仅要注重个体道德情绪对其自身习惯养成的作用,更要注重集体情绪的营造。

[参考文献]

杨曦.构建促进儿童道德情感发展的班级生活[J].江苏教育,2019(71):15-18.

作者简介:徐雪晶(1981.3—),女,江苏南京人,一级教师,党支部书记、副校长(主持工作),南京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南京市江北新区首届“师德标兵”、德育工作带头人、南京市浦口区第五届优秀青年教师、南京市江北新区德育先进个人、南京市浦口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育工作者、国防先进个人。

猜你喜欢
道德习惯情感
习惯
上课好习惯
情感
跟踪导练(五)(2)
台上
道德
好习惯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道德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