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2019-03-05 04:38张翠爱
关键词:海盐海滨盐城

张翠爱

(盐城工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江苏 盐城 224051)

当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进入文化产业时代,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文化产业正在成为21世纪新兴的支柱产业。根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委员会(UNCTAD)的统计,全球文化产业增长速度加快,“平均每年増长7%,文化产业增加值约占全球GDP的8%”[1]。从2002年党的十六大开始,文化产业已经上升至国家发展战略层面,各界对发展文化产业的关注度不断上升。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高了文化产业的战略地位,明确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不仅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经济发展水平、综合竞争实力和文明发展程度的象征,也是推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2009年,国家旅游局、文化部共同颁布的《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加强文化和旅游的深度结合,有助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并提出了十大措施来促进两大产业结合发展。这一系列的政策给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力和推动力。面对这样的文化、产业发展形势,促进产业关联极为密切的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进行产业融合,形成以旅游促文化、以文化强旅游的发展模式已成为学界和经济领域的重要议题和广泛共识。

在推进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受到我国乃至世界关注之时,盐城市在两大产业的融合发展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文化与旅游在政府管理层面上缺乏互通机制和制度保证;二是尚未搭建起成熟而完善的投融资平台;三是针对传统品牌旅游文化产业的专项扶持资金投入比例过小;四是区域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不平衡,两大产业融合程度快慢不一;五是缺乏管理和创意人才。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对盐城文化产业与旅游协同发展的耦合机制与模式进行理论研究,为推进两大产业更加有效、可持续融合发展提供一定的策略与建议。

在盐城文化市场日渐繁荣,文化产业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提高,旅游业稳定发展的背景下,构建文化与旅游产业协同发展模式,对于江苏省及我国其他旅游区域都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将有助于促进文化与旅游业的有效合作和互动发展,对增强盐城市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盐城海盐文化旅游开发现状以及分类开发路径研究

盐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也是一种文化象征,是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盐城拥有大量的物质与非物质海盐文化遗产,盐城的历史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海盐文化史,盐城的历史就是海盐业发展史的缩影。

1.盐城现有海盐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海盐文化遗址、遗迹及建筑景观等资源的开发。遗迹、建筑类旅游资源属于文化空间类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一般以“生态博物馆”“文化生态保护区”“民俗村(镇)”等形式将相关的文化资源以带状或是成片的形式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并在原址上进行保护与开发。由于海盐文化遗迹分布较散,可以采取海盐文化景观带的形式串联,将海盐文化遗迹较多的地方划为片区进行管理。目前海盐文化遗址较为集中的片区主要有以下几个:大丰草堰古盐运集散地保护区、东台西溪旅游文化景观带、安丰古镇、串场河景观带等,以海盐文化为中心,弘扬盐城地区的特色文化。

2.与海盐相关的文学作品开发

(1)《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纪念馆开发

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曾因躲避战乱隐居大丰白驹镇,相传盐民起义领袖张士诚起兵反元之时曾聘用施耐庵做军师,后张士诚起义失败降元,施耐庵屡谏不从,弃官去江阴,后因朱元璋发兵围攻,战乱波及江阴,施耐庵决心隐居四面环水、交通不便的白驹镇。其因经历了盐民起义,了解盐民生活的疾苦,以此经历为素材创作了不朽巨著《水浒传》,《水浒传》中很多人物的原型就来源于白驹盐民起义中的盐民。

如今在白驹镇境内原花家垛上,修建了施耐庵纪念馆,相传为施耐庵著书之所。纪念馆四周环水,芦苇茂密,建筑也是典型的前后三进式古民居建筑。纪念馆以施耐庵一生为脉进行展示,已成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江苏省学校德育基地,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也是施耐庵和《水浒》研究的重要基地。

(2)中华水浒园开发

目前,大丰白驹镇已开发建设中华水浒园,并获得国家3A级旅游景区称号。白驹镇深入挖掘施耐庵故里文化资源,积极打造中华水浒园,以旅游产业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立足于“转型升级、内涵发展、绿色增长”,并规划逐步建成施家垛水浒主题文化体验区、花家垛核心文化展示区、古镇历史文化保护区等特色旅游文化景点。加快旅游商品一条街、游客服务中心、得阳楼、快活林客栈、聚义桥等十大工程建设,对“水浒”老街以及周边环境进行整体改造,最终形成“两片、三核、四带”。整体打造集施耐庵名人纪念馆、特色客栈、旅游商品服务、历史街区景观等于一体的综合文化旅游园区。

(3)草堰吴王故里文化园

除了施耐庵,在盐城地区最为著名的领袖人物当属元末盐民起义领袖张士诚。目前草堰镇已在古盐运集散地上规划开发草堰吴王故里文化园,主要建设北极殿、“本场人”民俗馆、旅游商贸区、书画院等配套服务设施,项目主要对古盐运文化进行保护与展示。目前已经对范公堤、北极殿、古庆丰桥、古井、碑廊、钱氏卷瓦楼等进行保护性修复与开发,还在塑造范仲淹像,建筑范公馆,后期还会开展水上游古镇活动,让游客饱览通榆河沿线人文、自然风光。

(4)董永与七仙女文化园

“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相传发生在东台,是玉帝的第七个女儿被“卖身葬父”的孝子董永打动,向往人间幸福生活,私自下凡与之结合,后玉帝派天兵天将把她追回天廷的神话故事。东台市为了弘扬董永的孝贤文化以及与七仙女之间的动人爱情故事,将此文学传说开发成“董永七仙女文化园”,并建设了董孝贤祠、古戏台、天仙茶馆、十八里亭、老槐树、凤凰池、缥丝井等24个景点,增添了地方的人文关怀与文化底蕴。“董永与七仙女文化园”整体定位为汉唐风格,围绕孝贤文化和爱情传说两大主题,充分挖掘东台市历史文化渊源,与西溪湿地相得益彰。目前正将董永与七仙女文化园打造成具有自然观光、文化(宗教、历史、民俗、民间传说文化)旅游、休闲、购物、娱乐、体验为主要功能的城市型文化休闲旅游社区。

3.盐城海盐文化旅游资源分类开发路径

海盐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核心层在于海盐文化遗迹、海盐生产工艺等;外围层包括海盐文化精神、海盐文化民俗、海盐文学作品、海盐饮食文化、海盐养身美容功能;相关层包括海盐文化旅游衍生品、海盐工业旅游、农业休闲旅游等。

(1)与海盐相关的文学作品。文学作品从资源学的角度来看,可以通过出版等形式广泛传播,从而被研究、利用与开发,成为一项文化旅游资源,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潜在的价值。盐城境内与海盐文化相关的文学作品主要有《水浒传》《镜花缘》《董永传说》等,这些文学故事取材于盐城,也在盐城地区创作,已经流传了千百年,在中国文学史上拥有很高的地位。虽然这些文学作品早已家喻户晓,却很少有人会把这些文化与盐城搭上边,也很少有人知道背后与海盐文化相关的因素。我们通过一般文学类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手段将与海盐文化相关的文学作品进行开发,融入盐城海盐文化。具体措施有:①将与海盐文化相关的文学作品集结成集。②打造海盐文学作品实景演出,文学历史类文化旅游资源可以通过演艺的手段呈现历史文化。③将海盐文学融入城市建设等等。通过海盐文学作品的灌输让游客体会到海盐文化的博大精深、历史悠久,这样可以提升海盐文化对于游客的吸引度。

(2)海盐生产工艺。生产工艺类文化旅游资源一般通过博物馆模式、旅游商品开发模式以及体验展销模式等进行开发。海盐制盐工艺作为古老传统的手工艺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可以通过海盐博物馆呈现海盐制盐工艺的整套生产流程,展示古老的制盐工艺,配以图片、视频等进行讲解,并带动观众亲身参与体验海盐的制作过程,激发游客的兴趣,让海盐技艺深入人心。当海盐通过精美的创意包装,进入到更多人的生活中,会让人们感受到海盐的魅力。

(3)海盐文化民俗。民俗节庆类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更胜于开发。盐城地区海盐文化民俗众多,但并非一定都能进行市场化开发。有关于盐宗崇拜的祭祀民俗可以予以保护,通过电视纪录片、电影、摄影等形式记录保存下来,通过博物馆等途径进行展示传统文化民俗、美食等,寓教于乐。

(4)海盐饮食文化。盐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不仅作为调味之用,且是维持人体健康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海盐比陆地上的池盐、矿盐的矿物质含量要高,口感苦涩,平时生活中吃到的多是精细盐,而海盐多用来腌制食品,因而可以合理利用海盐改善美食口味,既能满足口感的需求,又可使得餐饮行业更为健康。在文化旅游中“吃”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把握住游客的味蕾,并在环境与文化上感染吸引游客,便能带动海盐主题文化旅游。

(5)海盐养身休闲文化。海盐具有丰富的矿物价值、营养价值,是健康养生的天然佳品,因而海盐在沐浴、清洁、护肤、美容、减肥、保健等领域可以开拓产业链,比如建设盐疗馆、海盐沐浴、海盐护肤用品售卖等。健康养生类海盐产品可以作为旅游产品进行设计开发。

二、 盐城海滨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条件及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

1.盐城海滨湿地自然地理概况

本文所论及的海滨湿地泛指广义的沿海滩涂湿地,不仅指全部潮间带,还包括潮上带和潮下带可供开发利用的部分。盐城海滨湿地主要由已围潮上带、未围潮上带、潮间带和辐射沙洲等组成,包括盐城市沿海的5个县(市)的海滨滩涂。

盐城海滨湿地位于江苏中部沿海,地处北纬32°34'~34°28',东经119°27~121°16'之间,是典型的黄海湿地。湿地北起盐城响水县的灌河口,南至盐城东台市的新港闸,在行政区划上包括盐城市东台、大丰、射阳、滨海和响水5个县市区,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试验区[2]。盐城海滨湿地海岸线南北长约582 km,东西宽约10~20km,湿地总面积为45.63万hm2(潮上带为16.77万hm2,潮间带为16.16万hm2,辐射沙洲为12.7万hm2),约占江苏省海滨湿地面积的75%,全国海滨湿地面积约14.3%,且每年以1000hm2以上的成陆速度继续向大海淤长生成,是江苏最具发展潜力的后备土地资源。

该区海滨湿地属于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地带,有明显的海洋性和季风性气候特征,夏季多东南风,冬季多西北风,季风交替形成干湿、冷暖多变气候,年平均气温14.1℃,相对湿度80%左右,年均降雨量1068mm,无霜期217天,适游期较长[3]。

海滨湿地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主要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同时还是水禽的重要栖息地。盐城国家级珍禽保护区内有植物480种,昆虫310种,鱼类281种,两栖类45种,哺乳类48种,鸟类379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的一类野生动物有丹顶鹤、白头鹤、白鹤等12种,有229种鸟类被列入世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皮书中;大丰糜鹿自然保护区内有植物499种,两栖类30多种,鸟类315种[4]。

就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来看,盐城海滨湿地自然资源独特,旅游资源丰富。经济发展目前欠发达,因此开发旅游以带动经济发展具有必要性,同时也具有风险性。旅游的成功开发要以保持湿地滩涂资源的原生状态、维护海滨湿地生态环境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为原则,兼顾保护与开发,经济效益与环境质量并重的策略。

2. 盐城海滨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

(1)旅游景区保护性开发策略。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的载体,海滨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丰富性和特色性正是旅游发展的吸引力所在。盐城海滨湿地环境脆弱,生态较为敏感,抗干扰性弱,开发时如果不注意生态保护,极易使现有环境退化失去吸引力,使旅游业无法持续发展。因而要依据海岸湿地资源状况和旅游业发展水平,最大限度地保护管理和利用海滨湿地旅游资源,在进行有效保护的基础上适度开发:对景区中那些不可替代的或很难修复的生态旅游资源,更应将保护作为规划和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前提。同时,要加强对湿地保护的宣传,加强湿地环境管理与监测技术手段的更新和改造,积极引进先进的湿地资源保护技术,如湿地生态多样性保护技术、湿地珍稀濒危物种保护技术、生物资源数据库管理技术、环境污染监控技术等,全面加强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以促进海滨湿地旅游区的生态平衡和协调发展。

(2)旅游交通开发策略。旅游地的开发与可达性建设休戚相关。对于旅游目的地而言,旅游者采用的交通方式及交通技术状况,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旅游的容量、流量、细分市场、价值与特征。交通在整个旅游活动中起着支配作用,是人们实现旅游活动的必要手段,因此开发绿色旅游交通,是降低旅游生态损害、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绿色交通的核心是资源、环境和系统的可扩展性,是从发展战略的高度去认识交通系统的发展与资源和环境的关系。在盐城海滨湿地旅游开发中,绿色交通不仅要具备舒适性、高效性,还应具备环保性、自然性、乡土性。它一方面要解决交通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问题,另一方面要寻求与外部系统的协调和共生,以减少对环境造成的压力,更好地融入海滨地域环境中。

(3)旅游餐饮开发策略。在传统的旅游“六要素”中,旅游者的餐饮被置于相当重要的位置,海滨湿地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休闲模式,绿色餐饮服务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绿色餐饮是为满足新型绿色消费观念应运而生的,它在饮食上追求“均衡膳食,合理营养,促进健康”,要求食品天然化,环境绿色化和空气、水资源的纯净化,以“绿色需求”和“消费生态化”理念促进人类对餐饮加工和高品质餐饮的追求。

(4)旅游商品开发策略。要降低旅游购物生态足迹,必须开发绿色旅游商品。绿色旅游商品是指那些资源耗用低、亲和环境、健康安全,其本身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审美价值,还具有情绪价值,即除了一般商品价值外的纪念、欣赏和馈赠等意义的天然商品或人工制成品。绿色旅游商品的设计一定要针对海滨湿地旅游的特定条件,注重文化内涵,突出海滨地方特色,有独特的创意。

(5)旅游娱乐开发策略。海滨湿地除了传统的观光功能以外,更重要的是要为客户提供能切实感受到的休闲生活体验。在绿色旅游的趋势下,很有必要研究和开发符合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绿色娱乐休闲方式。

绿色娱乐就是为绿色旅游者进行健身锻炼和文化娱乐活动提供各种设施和服务,其与其他生态旅游要素有机结合,共同构成绿色旅游的休闲体系。因此可以策划适合于不同的气候和地理环境的不同主题、不同性质的游憩活动,如在海滨开展拾贝、海上迪斯科等活动。

(6)生态旅游者与生态居民开发策略。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很大,一些不文明行为,例如乱扔废弃物、攀枝折花、大声喧哗、驱赶鸟兽、践踏土壤与植被、污染水体、破坏建筑等,很难及时发现、管理与查处。因此,要全方位对游客进行环保宣传教育,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和生态环境伦理素质,使游客认识到湿地生态环境的价值与保护意义,在旅游过程中履行生态义务,奉行生态道德,提倡生态文明,培养真正的生态旅游者。

鼓励社会参与,培育生态居民。使居民参与到生态旅游服务中,不但让当地居民真正从旅游中受益、得到实惠,而且能够增强地方特有的文化氛围,提高海滨湿地生态旅游的吸引力。一方面要加强宣传,利用广播、电视、宣传册等手段,经常宣传介绍自然保护区建立的目的、湿地资源知识、有关湿地保护的法律法规以及湿地生态旅游开发前景,使社区居民意识到湿地生态旅游的兴旺与社区繁荣息息相关,从而积极支持参与并自觉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文化是旅游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而旅游则为文化交流和传播提供了平台。近几年来,盐城市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速度较快,新兴门类较多,那么如何推动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实现文化与旅游产业的结合与互动,便是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实践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以盐城盐文化和海滨湿地生态文化为例,进行以上系统地分析,以期对盐城市以及其他城市的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提供一定的现实指导。

猜你喜欢
海盐海滨盐城
盐城监:跨越千年的海盐文化
清新福建 生态海盐
夏日海滨
Structural Reliability Analysis Based on Support Vector Machine and Dual Neural Network Direct Integration Method
从盐渎到盐城——盐城命名记
非遗盐城
三个关键词,读懂盐城这座城!
“东方湿地之都”——盐城
北方海盐区大粒优质海盐生产工艺浅谈
海滨书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