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探究
——以安徽信息工程学院为例

2019-03-05 09:17钱玉霞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工程学院产学研安徽

钱玉霞

(安徽信息工程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我国自启动“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以来,产学研合作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不仅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同时在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不再仅仅只承担着培养专门人才这一单一功能。如今,高校在推动技术进步、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产学研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强。

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是指产学研各方以何种形式进行合作。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将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归纳为不同类型。王娟茹等从微观层面将产学研合作模式归纳为技术协作模式(包括工程承包和技术生产联合体)、契约合作模式(包括联合经营和技术入股)和一体化模式(包括外部一体化和内部一体化)。崔旭等认为国内产学研合作模式包括:联合开发、委托开发、聘任科研人员到企业协助开发、共建研发机构、共建经济实体、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建立技术创新联盟等。陈国华以苏北高校为例,根据合作内容,将产学研合作模式概括为成果(技术)转让、合作开发、人才培养、共建实体、科技园区、校企联盟和战略联盟等。为提高研究结果的可用性,研究将从产学研合作具体内容出发,以安徽信息工程学院为例,探索适用于地方应用型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模式,为同类院校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一、地方应用型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政府的政策引导

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法规的宏观调控和制约。在产学研协同创新实践中,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政策,为各方主体的紧密协作提供制度保障。现阶段,在地方应用型高等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实践中,政府未能充分发挥相应的支持和引导作用。一方面,缺乏相关的政策法规,特别是专门针对地方应用型高等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政策法规。另一方面,实际执行中政策落实不到位。政策实际操作性不强,亦缺少相应的配套措施,导致政策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2、产学研基础薄弱,缺乏长效的运行机制

现阶段,国内产学研成效主要集中在知名度高、实力强、资金充足的重点研究型大学。而地方应用型高校则存在起步晚、底子弱、科研实力差等先天不足,产学研基础薄弱。另外,产学研协同创新涉及各利益方的协同与合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建立健全长效的运行机制,实现互利共赢,才能获得长久发展。目前,地方应用型高校在产学研协同创新方面缺乏相配套的管理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和保障机制(包括平台、知识产权等),无法激发各利益方的活力和创造性,缺少持续性和长效性。

3、资金投入不足

产学研协同创新离不开科研经费的支持。高校本身并不具备自我转化的资金能力和实力,产学研研究所需的资金基本来自政府财政资金或企业资金。而地方应用型高校科研项目滞后,所获得的政府财政经费有限。同时,企业在寻求高校合作时,往往会优先选择名气大、科研实力强的重点研究型大学。因此,资金短缺是地方应用型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实践中存在的一个关键问题。

4、人才欠缺

产学研协同创新离不开高水平人员的支持。引进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是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关键。目前,国内各高校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都投入了很大精力,采取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举措。但相对来说,地方应用型高校对于人才的吸引力明显不足,特别是相关学科领域的尖高端人才。因此,人才欠缺是目前地方应用型高校亟需解决的重点问题。

5、产学研层次较低

从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上来说,现阶段国内地方应用型高校的产学研合作多集中在成果(技术)转让、合作(委托)开发等内容上,合作层次不高,产学研各方密切程度较低。在人才培养方面也是以短期实习为主,更加全面、深入的人才培养模式所占比例较小。而诸如共建实体、科技园区、战略联盟等深层次合作也相对较少。因此,如何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调节各方面矛盾、争取更深层次的合作,是目前地方应用型高校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二、安徽信息工程学院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构建

1、安徽信息工程学院产学研现状描述

安徽信息工程学院位于安徽省芜湖市,是一所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由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举办、安徽省教育厅主管。自2016年独立办学以来,学院在产学研方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3年来,累计承担省、市各类纵向科研项目84项,申报专利1162件,授权445件。目前拥有和在建的科技创新平台有三大类9个,即科技创新联盟类3个、工程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类5个、新型研发机构类1个。依托这些科技创新平台,学院为35家高新企业提供产学研技术支撑,累计承担各类企业横向课题100多项。在人才培养方面,建立了“校企直通车”的定向培养模式,建有校外教学实习基地70余家,并与300余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相关合作。

当前,安徽信息工程学院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尚在摸索阶段,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同样也存在上述问题,如产学研基础薄弱、人才欠缺、资金不足、层次较低等,需要不断改进与探索。

2、安徽信息工程学院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探讨

第一,扎根芜湖,加强与地方的产学研融合。芜湖市是华东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科教基地,拥有众多省级及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高新技术企业,建有安徽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10余所,产学研各方实力正逐步增强。同时,安徽信息工程学院主校区位于新芜经济开发,是芜湖县唯一的一所本科高校,可获得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安徽信息工程学院可充分利用周边资源和自身的区位优势,首先在芜湖县政府的支持下,搭建校企联盟,进行产学研深度融合,如人才培养、科研项目合作、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高端人才共享、平台载体共建、文化交流等,在新芜经济开发区形成示范和标杆效应。在此基础上与芜湖市其他高校、研发机构、企业形成战略联盟,整合各自的优势资源,合力打造“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新机制、新模式,加强与地方的产学研深度融合。

第二,利用科大讯飞等产业资源,打造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安徽信息工程学院是由科大讯飞主导办学的,拥有独特的产业资源,学校可依托此背景打造优势学科,建立高水平产学研基地。目前,安徽信息学校在这方面已做了初步尝试。2018年,学校以市场需求和国家战略为导向,依托科大讯飞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人才以及云计算中心大数据库资源,成立了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学院,在人才培养、技术开发等方面达成了相关合作。后期,学校可进一步联合其他高校、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开展多元化合作,打造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优势学科,培养高层次、适用性人才,开展高水平研究。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依托以讯飞为主的产业资源,优化现有专业的办学内容和方法,教育与产业相互融合,创建校企合作品牌,打造特色专业,形成长久、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第三,整合人才资源,强化人才保障。高水平人才队伍是安徽信息工程学院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基本保障,对此,学校应尽可能整合人才资源,完善用人体系。首先,可以通过直接引进、高端人才共享、返聘等途径,从其他高校(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研机构吸收一批高水平、高层次、经验丰富的学科带头人等优秀人才,提高学校产学研成效和水平。其次,通过跨界交流,引进一批具有企业背景、产业经验丰富的企业高端人才,加强学校与产业的结合,提高产学研成果的实用价值。再次,由高水平人才带头,组建产学研研究团队,培养一批相关人才,提高影响力。最后,健全人才培养、使用、激励、保障体系,让人才引得进也留得住。同时,学校可从制度层面加以引导,如收入分配机制、评价机制等,以此激发科研人员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产学研研究。

第四,开展对外合作,拓展合作路径。产学研协同创新需要整合各方的资源,只依赖学校自身或周边资源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稳健基础之后,学校可以尽可能向省内外甚至国内外发展,从低层次的成果(技术)转让、合作开发、人才培养等合作模式入手,逐步探索校企联盟、战略联盟等更加深入的合作模式,实现信息共享、资源互补和共同发展。

三、结语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为地方经济和社会服务的,但目前大学与科研机构科技成功转化率偏低,不能有效促进经济发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理论与实际不符,不能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开展产学研研究。因此,高校在产学研协同创新实践中,不能照搬其他成功经验和模式,应结合当地的经济社会状况、产学研发展现状等多方面因素,探索符合自身发展的新模式。

猜你喜欢
工程学院产学研安徽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福建工程学院
福建工程学院
福建工程学院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福建工程学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