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我国食品安全的伦理意义与理路
——基于马克思道德观的论述

2019-03-06 00:14彭长华
江西社会科学 2019年11期
关键词:道德观伦理马克思

■彭长华

食品与人类命运密切相关,食品安全有重要的伦理意义。马克思的道德观为我们认识当今社会的食品安全问题,构建食品安全伦理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重视伦理道德的重要影响,增强社会责任意识,重树伦理道德扮演的角色,厚积自身形象,提升食品企业的道德文化内涵,丰富和发展食品安全伦理理路体系,推进食品安全的有效治理,以此守住舌尖上的安全。

食品生产领域存在的道德失范问题,既与食品本身的特性有关,也受食品从业人员所处社会环境的影响,是道德主体与实践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是,食品安全伦理承载了人类的生命价值,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根源在于食品从业者的利益与大众生命健康的冲突,实践呼唤食品伦理,食品伦理的建构是时代使然。马克思的道德观立足于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道德观,从事实与价值相统一的角度,建构一种人与社会良性互动的关系,使人自身的物质与精神得到充分发展,社会充分满足人的自由需要。因此,马克思的道德观既是现代人理性评估我国道德现状、妥善处理道德问题的根本依据,又是全面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原则,更是传递社会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价值诉求,仍然彰显鲜活的时代价值[1],还为我们认识当今社会食品安全问题的道德构建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

一、我国食品安全的伦理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交代,是对我们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2]所以,食品安全问题既是重大思想道德问题,又是重大社会问题,也是重大政治经济问题。因此,马克思的道德观审视食品安全伦理承担角色与任务,丰富食品从业者在食品安全方面应具有的社会道德规范体系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马克思认为:“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从他们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关系。”[3](P185)马克思主张在具体的社会形态中考察道德观,我们当代的伦理关系应成为食品从业者在动机或行为上的价值评判,并对其行为具有长期约束。

食品安全伦理是人类自身生存价值的重要体现。马克思认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而他始终将现实的人及其生存、发展等作为其道德观的核心,并将人的生存发展与社会的生产力状况和水平等联系起来加以考察。食品作为人生存的基础,如果出现道德问题,则人类社会将面临危机。所以,研究道德问题要从当前社会状况入手。既要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更要还原食品本性价值,要以人类自身发展为需要,为食品安全问题及人类存在性的价值维度。由此,食品安全伦理既表达个体价值诉求,又承载社会公共利益,还能体现良好的国际形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5]在实践层面,杜绝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必须诉诸食品从业者的道德自律,是维护公众健康的重要途径。所以,食品安全伦理是利益相关者的精神皈依,确保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道德引领推动理论,构筑食品安全防线,要求食品从业者把握理性,善于从德行出发,坚持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夯实道德防线,践行食品安全伦理价值规约。

学界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研究,大多从经济学、行政学、法学、社会学等角度展开。贺汉魂等谈到,马克思生活的时期欧洲正处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初、中期,资本原始积累的任务在不少地方没有完全结束,大量不安全食品汹涌而出。心系民生的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食品安全问题进行了多视度、多方法的分析,伦理之思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6]笔者认为,以马克思的道德观为指导,以我国食品安全相关法规为基础,从德性、德行把握伦理视角,深刻揭示人类社会生态最基本的价值理念,从学理层面把握我国食品安全法规的运行结构、机理架构,深化我国语境中伦理约束的理论认识,开辟新的伦理视角,不断创制和完善食品安全经济伦理理念体系,为构筑社会诚信体系奠定根基,从而为我国法规的后续修订提供理论支持。

二、我国食品安全伦理存在问题及原因

马克思的道德观是实践的道德观,其实质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道德批判,体现了马克思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表明马克思思想中的道德批判与经济批判、道德范畴与经济范畴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对其进行分析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把握马克思道德观。[7]解决当前的食品生产领域存在的道德失范问题,需要把马克思的道德观与我国当前的文化背景和繁杂的食品环境结合起来,审视文化缺失、伦理失序的原因,为食品安全伦理理路建构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文化缺失,伦理失序,致使自我约束失范

党的十九大更加明确了文化体制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将其作为制度设计的关键环节和考核的重要指标。所以,优秀的文化必然蕴含着善的道德因子,如若食品企业文化缺失,伦理道德就失去根基。尤其是食品企业组织者,自身应具有很强的文化特质,有利于企业形成远大战略,为企业的发展奠定基础,并为此提供原始动力。法律与伦理的关系如同道德与伦理的关系,前者是对道德与伦理的维护和推进。所以说,文化是伦理道德的基础,而法规与道德则是推动文化的不断丰富和发展。食品安全文化缺失,必然导致造成食品安全伦理的失序。因此,法律法规、伦理道德及企业文化三者应为依赖互进缺一不可。

法律即使再严厉,监管队伍即使再强大,也总会有纰漏之处。著名法学家富勒认为,真正的制度应包含善的道德性,施行的制度缺乏善的道德因子,就根本不宜称为制度。从食品安全法规的内容框架来看,必然蕴含着道德的价值性,与伦理道德是如影如随,若与道德脱节就失去了支撑的根基。从这个层面上讲,伦理道德是食品安全法规的灵魂所在,决定了食品安全法规的生命力。所以,遵守和执行食品安全法规离不开具有一定伦理道德素质的人。伦理道德缺位,所有的约束均会失控。正如甘绍平所说,法规的尊严,需要把法律法规外在于人心的强制性要求转变为人们自觉的主观行为,均需要道德为基础。[8]因此,食品从业者道德水平的提高有利于认真贯彻、遵守和执行食品安全方面的法规,从业者伦理道德水准是食品安全法规的有力支撑,也是维护和保障食品安全的长久动力。

(二)利益为先,功利至上,致使市场经济无序

回顾近期发生的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无不与经济利益有关。个别食品从业者为追求眼前利益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坚持利益为先,功利至上,把消费者的健康化为虚有,行为上不择手段,利益上追求最大化。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家们有100%的利润会铤而走险,有200%的利润会藐视法律,有300%的利润会践踏世间的一切!部分食品从业者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致使道德防线破裂。产生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在自身利益与他人健康冲突中伦理道德失范的最终结果。

食品安全问题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第一,违规生产,在生产环节中不按流程操作,以节省人力、物力为代价。第二,科技失去伦理支撑。技术提升产业,但应为有道德水准的人操控,一旦脱节就会被不道德的人利用,在利益为先的引诱下生产有毒、有害的食品。第三,悖德回收再售。不法商人为减少损失,将过期的食品经过再加工,或修改出厂日期继续再售。这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无一不是食品从业者的利令智昏,牟取暴利,不顾他人的健康和生命,其行为就是典型的拜金主义,根源就是自身利益与他人健康的冲突,从而导致食品安全事件的频繁发生。

(三)样多繁杂,客观制约受限,致使道德规约乏力

我国食品企业生产经营主体品种多而分散,特别是一些小作坊、小餐饮、食品摊点面广量大,很难实现全方位、无死角的精准监管,客观受限较多,又因目前其整体水平不高,食品安全领域存在的问题和潜在的隐患较多。正是由于少数食品从业者法律意识淡薄,生产经营中缺乏诚信,甚至明知故犯,不断制造假冒伪劣食品,危害大众健康和生命安全,致使食品安全伦理诚信严重缺位。

在通风条件差的实验室,孙宝国的身上常染有香料的味道,虽说是香料,但高浓度时味道就成了怪的、臭的。他不坐公交,因为被乘务员轰下去过一次,改骑自行车,也没有人跟在他后面,他们要么猛超过他去,要么,就慢下节奏来,离他远远的。那股子味道,被人们称作“孙宝国味”。

马克思的道德观认为,企业家身上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要求一个企业生产者只有具备良好的品德文化,才能生产出让人放心的产品。因此,食品生产商先要树德,然后才讲效益。所以,食品从业者的内在品行是筑牢食品企业道德文化的根基,也必然蕴含着善的道德因子,只有将道德融入食品企业文化体系,才能在优秀的企业文化中得到浸润,从而为企业提供核心竞争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为生产安全食品筑牢精神根基。做到以法规为准绳,并从食品从业者的思想观念入手,夯实食品企业的文化根基,做到惩防并举,切实维护公众健康,便是治本之策。

三、构建我国食品安全伦理理路

马克思指出,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9](P289)马克思的道德观既增强了马克思理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又为其真正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和自由提供了一种实践路径,为食品安全治理提供了道德本质的社会意识形态,明确了治理的基本法则,增强了社会信仰,促使监管实效的具体落实,从而达到与个人道德信仰的协同并进。

(一)构建道德信仰,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马克思的道德观贯穿着自由与平等、权利与义务的高度统一,而权利与义务在辩证批判的道德观实现时才能达到真正的统一。道德的主体,是人们的观念、品格和行为,更是一种精神所在。正如康德所说,世界上有两样东西令人震撼,一是我们头顶的天空,二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准则。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无一不是道德滑坡、缺乏道德信仰所致。因此,构筑食品安全道德信念,建立健全社会诚信体系,促使食品从业者良好的道德信仰,不断增强社会责任,从而在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的困境。

食品从业者就需要积极构建自己的道德信仰,不断增强道德责任意识,将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纳入自己的实践中,最终落实到实践层面。如果将人与人的关系简化为金钱利益关系,将人的存在目的简化为获取物质利益,那么这种扭曲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必然将道德视为工具,道德信仰将会歪曲,社会责任也就荡然无存。所以,道德信仰要以人的实践价值精神为前提,体现为道德是人们的一种爱的精神、诚信的实践存在,充分体现规范性、精神与实践的高度统一。人作为道德的存在物,伴随道德左右。若失去道德根基,就必然造成道德信仰缺失,难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支撑,无论食品安全法规如何完备,监管如何规范严密,技术如何先进,一切都会因缺少有道德素质的人而落空。

因是,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就是道德缺乏信仰,造成社会责任意识淡化。原因就是部分食品从业者无视道德精神,使道德信仰成为无根的浮萍。由此,积极构建道德信仰,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就迫在眉睫,尤其加强食品从业者道德责任意识的培育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凸显他律向自律的转化。马克思的道德观强调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其中的绝对性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相对性就是根据人们的认识由浅到深逐步深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护航要靠当前的法律法规,逐步由他律实现自律。党的十九大也明确提出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体系,促使法治和德治在价值取向及导向上要相向而行。高兆明指出,实现道德对食品安全法的作用,就要体现食品安全的立法要充分体现当前道德观念。[10]道德属于法的价值内容范畴,道德观念总是先于法规观念产生,法规制定要先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观念出发来考量,以便维护好道德防线,并保障其贯彻实施,就要充分发挥在法规下突出伦理道德价值,要蕴含道德善的因子,依托伦理道德提升食品从业者的自觉内心修养和行动原则。

其次,食品从业者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坚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企业道德、商业道德、个人品德,忠于自己的职业,处理好个人与食品利益相关者的各种关系,充分认识食品安全对于监管者、媒介、消费者等相关者的关系,以及对社会责任的重大意义。重视食品安全伦理道德建塑,加强食品安全相关法规的学习,以维护大众身体健康及生命尊严为原点,深刻认识食品安全既是个体价值诉求,也承载社会公共利益,并体现良好的国际形象的重要意义,食品从业者在其生产经营活动中,要恪守道德、遵纪守法。

再次,坚持道德决策,树立责任意识。每个食品从业者应清醒地意识自己的责任,拒绝违法悖德行为,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意识,要用道德的标准和尺度做出正确的决策,要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为大众服务的意识,食品从业者要处理好自身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关系的价值取向,要体现社会的整体利益,满足大众的身体健康需要,以此夯实道德信仰,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最后,着力推进信息共享。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唯有监管部门做到不越位、不缺位,才能对食品安全供应链中各个环节实行积极干预。按照马克思的道德观加强道德文化建设与诚信教育举措,做到监管与自守并重。根据尼尔森对消费者与生产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将商品分为搜寻品、经验品、信任品共三种类型。食品的搜寻品,经过搜索能够了解该品种的相关信息,针对经验品、信任品内在信息,易于造成食品生产经营者与利益相关者产生信息的不对称。食品生产经营者就要积极推进信息共享,建立供应链跟踪,责任落实到位,主动规避投机带来的危害,最大限度地遏制投机行为的发生。监管部门要自觉接受食品生产经营者、消费者及新闻媒体的监督,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进行,防止权力寻租、逆向选择情况发生。新闻媒体要积极践行抑恶扬善,将违法悖德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公布于社会大众视野之下,形成群而共治,保障食品安全。

(二)厚积自身形象,审视德性德行意蕴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11](P15)食品安全关系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是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一旦发生,严重妨碍社会和谐稳定。诸如染色馒头、三鹿劣质奶粉、苏丹红、瘦肉精等一桩桩食品安全事件,让人触目惊心,一度引起社会恐慌,甚至波及整个食品行业,使国内同行业生产商在与国外同行的竞争中面临严峻挑战,产生贸易壁垒,严重影响我国食品行业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所以,作为食品从业者需要不断审视自己的德性,善从自己的德行,不断厚积自身形象,从而为食品企业树立良好形象,赢得食品利益相关者的永久信赖。

首先,作为食品企业只有注重自身形象,方能赢得消费者的信赖,在社会中树立良好形象,方能在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就要求食品从业者善于把持德性,以良好形象面对消费者。人作为个体,是理性存在物,由先天道德本性与后天道德培养而成,将贯穿人的一切行为和全部活动中,通过对善的追求,练就良好的德行。

其次,道德最本质的存在物是心灵秩序向善,因而势必呈现出自我价值追求的个体性差异,也只有道德才能真正通向理性的信仰。所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食品从业者取得经济效益,使有形资本不断扩充,将伦理道德的功能应用到各个环节,不断提高食品从业者的道德水平,激发员工的能动性,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促使道德价值得以体现。事实上,历史已经证明,文明的社会风尚、自律的道德价值精神,本身就可以给社会带来难以想象的效率。

最后,把持德性,时刻践行,维护食品链条的各种活动中诚信守法的人本取向,在利益最大化中保持善。食品利益相关者要不断完善自身的道德价值追求,珍惜彼此之间的相互生存关系,更要以理性的生存样态不断创造和完善相关利益者的生存条件和环境,提供优质的食品,从而不断推动食品行业的发展,达到最终遏制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

(三)筑牢文化根基,提升崇德敬业内涵

要有效遏制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除了监管部门要强化监管外,更重要的是在全社会大力加强道德文化建设与诚信教育,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加强道德文化建设便于凝聚共识,夯实发展理念。食品企业道德文化植根于食品从业者内心的修养,是自我约束前提下的自由,形成的自觉行动,要善于为别人着想的善良行为的具体体现。一个优秀的食品企业道德文化也必然蕴含善的道德因子,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在保证。筑牢食品企业道德文化根基,就要提升食品从业者的道德文化水准。食品企业道德文化是食品企业文化的基础和核心,只有将道德融入食品企业文化体系,道德才能在优秀的企业文化中得到浸润。

提升食品企业的道德文化内涵,一要促使食品企业形成自律的价值目标和道德价值共识,积极营造和谐的道德环境,促使其道德认识能力的提高,自觉抉择道德行为,真正把企业的道德文化规范转化为食品从业者的自觉行动。二要加快建设食品企业的制度文化。文化是道德的基础,要以制度文化建设为支撑点。对食品企业必须建立道德规范,强化自我约束,使员工形成自觉的行为习惯。按照流程细化、内容具体、目标明确的指向,对员工形成有效约束,在食品企业内部形成崇德抑恶的良好道德舆论环境,不断促使从业人员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准。通过对食品从业者思想和行为的规范和约束,时刻要以道德要求进行生产活动。经过不断强化,从业人员对制度的约束就会成为自觉的行为习惯,固化为道德的基本要求。因此,制度文化应成为食品从业者道德素质保障的重要载体,否则就会流于形式,无法对食品从业者的行为产生制约。三要开展食品企业多样化教育培训。注重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促使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在工作中始终把握正确的方向,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绝不做悖德之事,力从善德之举,严守道德防线。四要注重食品企业立典标榜,引领带动。提升食品企业员工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通过选择有代表意义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学习典型,促发上进,将道德文化的正能量传递给所有员工,充分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员工对食品利益相关者、对社会的道德责任意识,为企业开拓广阔市场,在社会树立良好信誉。

猜你喜欢
道德观伦理马克思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魔鬼的门徒》的宗教伦理与道德观照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传统文化与大学生道德观教育研究
从传统学术道德观反思当今学术道德问题
卑以自牧,柔以时升——论易经初六爻的爻德内涵及其儒家道德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