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微”特色的教师继续教育混合学习模式研究*

2019-03-09 08:10洪亚楠崔焱燚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双微研修学习者

洪亚楠 崔焱燚

(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广东 广州 510091)

一、“双微”的内涵

为适应新时代教师的需求,“双微”即微学习和微研修成为了教师继续教育学习模式发展的一大趋势,也是当前在课程资源建设中需要考虑的技术理念创新。

(一)微学习。微学习的概念是奥地利学者林德纳于2004年提出的。林德纳从学习内容、学习媒体以及学习生态的角度,将微学习界定为基于微型内容和微型媒体并存在于新媒介生态系统中的新型学习。此后,国内外学界迅速对微学习展开研究,从其基本内涵到其价值、影响,再到微学习的策略、结果及效率都展开了深入的探讨。有学者总结微学习较之传统学习具有如下特点[1]:内容的简洁性、形式的多样性、载体的便捷性、时空的灵活性、学习的趣味性和资源的丰富性。

不难看出,微学习对于强调“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成人学习具有极大的价值,特别是在具有较强的继续教育需求和学习意愿的教师群体中,微学习通过微型化的学习设计和便捷多元的学习形式,打破了时空对学习者的束缚,使学习可以渗透到教师工作、生活的各个环节,实现学习与学习者之间的无缝对接。

(二)微研修。作为中小学一线教师,不仅仅需要完成日常教学任务,通常还需要参与教育科学研究。就像一门课程可以按照一定的逻辑合理分解成若干个微课,教育科研的课题也可以按照其内在的逻辑合理地划分为若干个微课题,让教师根据自身的兴趣和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选择性地参与研修,运用“互联网+”技术,让教师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安排自由选择研修时段、自主选择研修伙伴。这种利用零散时间、不受地域限制、不受人数限制进行微课题的研修,我们称之为“微研修”。

“微研修”尝试解决一线教师参加教研的两个痛点:一是传统教研需要参与者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与教师本身繁重的教学任务几乎无法调和;二是传统教研的选题和研究内容往往自上而下,距离一线教学本身的实践和思考较远。“微研修”强调“修”,有别于传统教研“究天人之际”的高大立意,着眼于教师自身的发展,帮助一线教师提升教学业务水平和自身专业水准。结合一定的政策指引和平台保障,“微研修”还可以纳入一揽子的教师继续教育模式中,实现一线教师学习、教研、教学的无缝对接。

微学习和微研修对教育信息化2.0的重要价值已经日益显现,以广州市为例,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在资源建设时,已经根据调研情况着手建设微学习和微研修的内容设置,以满足教师日益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为教师的全面发展提供资源支撑。始终坚持“以实践为导向”的核心理念,以知识点为单位,采用多模块小专题设计,立足于解决受训者某一个实践问题及某一项能力的培养,既可支持小组协助学习也可支持大规模应用。[2]

二、“双微”具有高适应性和必然性

(一)“双微”适应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

目前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已经呈现以构建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相结合的混合学习趋势,实现从“讲授”为主到“研修”为主的转变,实现从“互联网”为主到“移动互联网”为主的转变,创设更具交互性、构建性的智慧化学习环境,更加关注实践性和按需施训,实现“有效”和“有用”的混合学习,是提升广大教师专业素养,促进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提到:“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是在历史成就基础上实现新跨越的内在需求,是顺应智能环境下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教师作为教育活动中的教学主体,其自身的专业发展水平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教育质量的水平,教师信息技术的水平视为教育改革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3]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为基础,依托各类智能设备以及网络,积极开展智慧教育创新研究和示范,推动新技术支持下教育的模式变革和生态重构。“双微”特色的混合学习模式,以其高度的动态性和实效性,成为智慧学习生态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二)“双微”适应移动互联网+教育的发展需要

随着移动通信系统带宽和能力的增加,如今智能手机的普及率非常可观,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在移动互联时代,从微信、微博,到短视频,再到“小程序”,简洁但突出焦点的微型应用成为移动互联网生态的常态。 “双微”正是和移动互联网生态相匹配的学习模式。

社会发展加快,生活节奏加快,导致时间被大量碎片化。因此,“双微”的建设就是基于教师的碎片化时间,合理利用碎片化时间,整合碎片化资源,整理碎片化知识,可以有效提升工作和学习效率。

1.碎片化时间的整合

碎片时间往往不在办公室,不在书桌前;时间上相对比较短;时间、空间上都有诸多限制条件;不能长时间专注。很多人总感觉时间不够用,例如一堂40分钟的网课,很多教师很难一次专注完成。反之要完成一次5分钟的“微学习”,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就容易多了。

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除了日常正常的教学工作,还需要用大量的时间学习和研修,有时会因此影响到正常的休息时间和私人生活。微学习和微研修,让教师可以合理有效地利用碎片时间,使用移动客户端,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和研修,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之余,让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2.碎片化资源的整合

碎片化资源整合,是指将社会海量、分散、闲置资源,平台化、协同化地集聚、复用与供需匹配,从而实现经济与社会价值创新的新形态。

就教师研修而言,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教师会对同一门学科存在不同的理解和认知,在教学过程中也会遇到不同的问题;不同地域的教师组织教学研修,时间上地域上都存在困难;就算是同一个教师,在不同阶段都会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见解,这些都是研修中“碎片化”的资源。

微研修是对碎片化教师研修资源的整合。通过互联网或移动终端等科技手段,突破教师培训的研修瓶颈,将教师研修做到“无人不需,无时不在,无处不有”,从课堂实践出现的问题剖析到问题本质,从感性上升到理论,最后结合意见重新回馈给课堂和学生。3.碎片化知识的整合

大数据时代里新媒体的便捷性,海量信息内容的离散性,以及学习者学习方式的随意性,造成了学习者获取知识信息的碎片化。换言之,学到的都是离散、零碎、缺乏整体结构的“知识点”。碎片化的知识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思考的结构缺失,零碎信息一大把,没有一个能提起来的抓手,遍洒万金油,没有一个点上具有穿透力;二是思考内容杂乱,容易被实时变化的新鲜碎片化信息所干扰,致使思维不停地跳跃处于一个频繁转换的状态,导致无法围绕一个知识主题进行深度学习和分析。

微学习是对碎片化知识的整理,将知识点系统地分割成一个一个微小型知识点,将每一个知识点串联,形成了科学有效的结构和强关联,便于教师的学习吸收和记忆。

(三)“双微”适应教师混合学习的需要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进程逐步加快,在教师继续教育领域采用混合式学习已经逐步成为整个教师继续教育体系的共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4]中明确指出,“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转变培训方式,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的有机融合,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研修。”

混合式学习是一种强调在适当的时间,通过应用适当的学习技术与适当的学习风格相契合,对适当的学习者传递适当的能力,从而取得最优化的学习效果的学习方式,即通过可能找到的“最好”方法去改善学习。[5]但当下混合学习实施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以传统的网络教学平台为例,侧重学习内容创建、管理与共享,对基于内容的学习和单个学习者自定步调的学习有很好的支持,但是缺乏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教学活动的统一设计,对学习过程和教学环境的跟踪和支持存在明显缺陷;二是针对具体教学策略的学习平台,如协作性学习平台、研究性学习平台等,解决教学中的某些或部分问题,不能在教学进程中动态地调整[6]。在传统的教师继续教育网络课程中,这些问题更为突出。

教师继续教育有着自身的特点:作为学习者的教师,在其职业领域中充当着教育者的角色;教师在继续教育中获得的个人发展,将带来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反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又将反馈在教师继续教育的需求中。对于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者来说,将教师的工作、教研、备课和学习等日常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研训用”一体化态势,是以后工作的努力方向。

笔者所在的团队在广州市多年来实施教师远程继续教育的实践基础下,力图探索构建智慧化的区域教师继续教育生态,充分运用大数据思维和移动互联环境,创设更加富有交互性及建构性的学习环境,实现教育资源和知识经验的共建共享。在此基础上,我们引入了“微学习”和“微研修”的理念,力图通过构建“双微”特色的教师继续教育混合学习模式,实现教师“研训用”一体的智慧学习生态。

三、“双微”特色混合学习模式的实现

(一)构建“双微”特色的“三个一”原则1.吃“一口”原则

微学习在体量上应该是一次一口的分量,学习时间不宜过长,学习内容短而精,实用性强,这样能够让学习者轻松学习且吸收到想学的内容。微研修要强调“修”的同时,也可以“微”化。如将一个系统的课程按逻辑合理分成若干个微课,或将教育科研的课题按照其内在的逻辑合理划分为若干个微课题,让老师们根据自身的兴趣和实践中遇到的困难进行选择性的参与,并且运用“互联网+”技术,让教师们能够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自由选择时段,使得时间和空间的可调配性增大。

2.学“一点”原则

每一次学习或研修只针对一个单一的概念,传统意义上的学习是一个线性的程序,规定学习者一定要按照ABCDE 的逻辑顺序把内容学完;然而到了“双微”的领域,我们必须打破这样的观念。我们要相信有些人需要按ABCDE 的顺序进行学习,但是有些人也可能只要学习CDE 就有办法把该学的内容学会,自己就能融会贯通。不要过于重视内容结构和逻辑顺序,大量的知识堆积不一定有利于消化吸收,每一次学习或研修只针对一个单一的概念,把焦点更加聚焦于工作的核心、痛点和难点。 3.进“一步”原则

每一次微学习,有一点进步。传统意义上的学习可能会出现单次需要学习的内容太多,学习者或时间不够,或精力不足,导致最后一个知识点也记不住。所以,每次学习内容不宜太多,学习时间间隔不宜过长,学习前回顾之前的知识点,力求做到积跬步致千里。微学习由于单次学习内容少,完成后可以很快地消化吸收,并总结和运用,有助于解决日常教学的突出问题。把握一步原则,微学习不贪多,学一个点,记住一个点,进步一点。

(二)支持“双微”实现的智慧化学习环境

为了适应教师远程培训的新要求,实现教师继续教育的改革创新,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必须首先实现教师远程培训载体的转变,也即应用平台的升级。以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为例[7],根据教师远程培训的新起点与新要求,构造了“双化”、“双微”、“多终端”三位一体的平台架构,如图1所示。

图1 支持“双微”应用的资源系统

1.“多终端”是基础

传统的网络培训主要依托基于互联网的电脑终端,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迅猛发展,手机也成为新的培训应用终端之一。此外,如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平台,也可以成为培训应用终端之一。基于互联网的电脑终端、基于移动互联的手机终端和基于有线广播电视网络的数字化电视终端一起组成了教师培训应用的“多终端”,打造无缝衔接的多元学习环境。

2.“双化”是保障

“双化”是个性化与智能化,是指平台采用大数据智能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因人而异地给出个性化学习方案,确保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大数据和数据挖掘的应用,可广泛介入网络学习和移动学习的各个环节,更准确地把握教学对象、教学环境和教学内容,便于更精准地落实各教学理论的要求和教学策略,为实现教学便捷化和个性化、学习内容的智能化推送、实现精准的个性化测评等措施创造条件。

(三)构建“双微”特色的教师学习共同体

教师学习共同体,也可称之为教师学习组织,其核心是基于教师自身专业素养和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着眼教师自身或教师学习组织的渠道构建和信息流通方式。微观的教师发展共同体,是以学科或学校为单位,一定数量的教师经公共组织或自组织结成的学习共同体。融合应用方法工具和平台技术,常态化、组织化、高效能地实现共同体内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学习,贴合一线教师的教学需求和自身成长需求,具有高度的时效性和实践性,实现“做中学、学中研、研中训”的研训用一体教师培训模式。这一模式,要求资源建设和学习策略要具有较高的动态性、实践性,始终紧跟共同体的教学实践需要,也是能够最大限度发挥“双微”特色的学习模式。如图3所示。

图2 “多终端”的学习环境

四、“双微”特色混合学习的成效和应用展望

微学习、微研修是数字化学习资源,处于教师培训的智慧“生态”系统之中。生态即是可持续的、“活的”,也就是动态更新,能够吐旧纳新,沉淀积累,生成新的资源。同时,在技术层面具有技术服务支撑、资源更新、教学辅导、教学活动、教师的主动参与,有教师的校本实践活动相互配合的课程。在使用的过程中动态生成,积累沉淀,固化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双微”是数字化学习资源在这一阶段的实际应用,未来的发展,肯定不止“双微”,要有前瞻性地做教师远程教育还需将数字化学习资源不断优化与提升。

(一)“双微”特色混合学习有效帮助教师继续教育

通过“双微”,能够帮助学习群体随时随地利用零散的时间学习一个小而独立的知识点,学习者日积月累必然从量变升华到质变。以广州市为例,正是认识到微学习的重要意义,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在前期建设网络课程时,也根据调研所得到的需求制定了相应的微课,以满足教师日益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资源支撑。

例如,广州市天河区一直积极推动教师研修自组织的构建和活动,近年来,天河区教研室刘永东老师提出“三人行”的教研活动模型[8],该模型依托于开放交流移动应用终端,由三人及以上成员组成研修小组,组员之间可以依据专家提供的选题进行研修,也可以就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决定本组的研修课题。每人分别依据微课题进行个人设计,然后进行互评,每人根据其他组员提出的建议进行整合,最终根据整合后的设计方案进行教学实践,并且根据教学评价数据进行总结反思。这一模型在实践中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已获得数项教育教学评比的认可。

图3 “双微”特色的教师学习共同体

(二)“双微”特色混合学习的应用展望

1.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微生态

正如前文所述,教师培训要真正实现有效的微学习和微研修有赖于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立,反之,微学习和微研修的开展对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教师培训模式在区域宏观顶层设计上应考虑生态学的系统观、整体观和平衡观,考虑其中的影响因素,因素是如何相互作用、彼此影响,形成一个具备复杂性、开放性、功能性和动态性的区域教师培训生态系统,服务区域教师专业发展。

在微观层面上,学习共同体的学习较之个体的学习更能适应当下的知识形态,有更高的效率,能有效弥补主体性发展中的局限性。因此,教师培训模式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共同体的作用,在对话、分享和互动中达成共识、形成教师知识,凸显教师学习、研修、教学、生活“家园”的互联网+理念,让协同研修变成自觉的行为,常态化融入到教师的日常教学研究活动行为中。

2.树立教师个性化发展微目标

教师是教师培训体系的主体。一切学习研修活动,都围绕教师发展这个核心来设计和展开。这个主体也是一种极具创造性特点的职业,要鼓励个性发展,就必须满足其个性化学习和培训的需求。支持个性发展,要体现在培训模式、项目设计、课程的设置等方面。通过“双微”,使学习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习者在学习中积极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挖掘潜能,优化学习过程。

3.培育高效动态的教师研训用微资源库

通过微研修,加强教师对生成性资源的理解与捕捉,力争培养和提高一批具有现代教育理念、掌握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具备一定教育教学科研能力的新型教师,构建富有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微研修的方式进行生成性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不仅有助于教师积极参与科研,加深对生成性资源的理解与应用,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在长久的日常教学中可以有意识、有目的、有方法地捕捉与记录宝贵的生成性资源,让更多的一线教师成为培训资源的提供者。按照预置性课程资源的建设标准,我们将这些非预置性课程资源组织优化后,逐步形成可以投入线上使用的预置性课程资源,提高教学培训过程中资源的使用率,实现网络平台资源的循环利用,逐步打造囊括多种多样培训素材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库。

国家大力提倡中小学教师有效利用网络研修社区推行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模式。混合学习模式的开展,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远程培训模式。因此,利用现有资源,高质量地建设一批面向中小学教师队伍、适应混合学习培训的网络教学课程,已是大势所趋,进而衍生出了“双微”概念——微学习和微研修。微学习是基于微型内容和微型媒体并存在于新媒介生态系统中的新型学习。微研修是根据教师自身的兴趣和实践中遇到的困难,运用“互联网+”技术,教师能够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自由进行选择性的参与研修。打造精品“双微”是实现教师继续教育“高质量”混合学习的重要一步,是培育一批有开放的心态、先进的理念、创新的想法、掌握信息技术的全面发展的骨干教师的可行之路。

猜你喜欢
双微研修学习者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双微”教学法在除颤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不谋全书者不足以谋一课——“整本书阅读导读课”研修心得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双微”语言在高职思政教育中的影响分析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基于“双微”平台的主题探究教学模式构建
论“互联网+政务”条件下“双微”发言人责任伦理问题的形成